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西】太原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4-14 其他 山西
一、“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果

“十二五”时期,我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标,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凝心聚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克难推进“百院兴医”工程,千方百计破解群众看病就医难,医疗卫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一)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达36760张,卫生技术人员达52952人,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28.52%、77.49%,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达8.55张、4.64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三级医疗机构由7所增加到9所,60%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总诊疗量和总住院量分别达2248.5万人次、78.45万人次,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00.4%、71.5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较“十一五”增加12.5%,县域内就诊人数同比上升3.33%,住院次均费用同比降低9.13%,患者自付费用比例同期下降15%。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一五”末的77.8岁提高到78.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0.61/10万、6.23‰,均好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新农合“先住院后付费”模式在全国推广,率先建立村医“进退流转”机制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城市医生与乡村医生建立“千医千村牵手”帮扶模式成为全国医改创新举措。

(二)深化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全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跟进人事、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呈现出医院平稳运行、收支结构逐步优化、患者用药负担减轻的良好态势。启动实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出台《太原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政策遵循。在4个农业县(市)试点新农合分级诊疗,通过上下浮动补偿比例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国家卫生计生委给予充分肯定。2015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65%,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与“十一五”末相比,人均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482.66元,大额门诊慢性病补偿病种由15种增加到36种,重大疾病住院补偿病种由1种扩大到25种,住院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5%,补偿封顶线由4万元提高到15万元,全面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市级统筹,最高支付限额达到40万元,“保基本”水平大幅提高。

(三)城乡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规划实施医疗资源“重点配置区”“充实完善区”“调整提升区”三区发展战略,攻坚克难推进“百院兴医”工程。截至2015年底,全市110个医疗卫生项目有49个建成投入使用、18个项目开工建设、43个项目抓紧完善手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有市精神病医院门诊住院楼、市中心医院心内和妇产住院楼、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楼、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住院楼等5个项目完成并先后投入使用,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北京友谊医院与市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与市中医医院、省人民医院与清徐县人民医院等17个跨区域医联体,市管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全部开展医联体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三甲医院“一对四”助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用退休专家支持社区工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千医千村牵手”系列举措,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建成1个全国社区卫生培训基地,7个国家级、34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创建成2个国家级和163个省级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托市急救中心,建成15个急救站点,组建17支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完成紧急医疗救援2118次,创建5个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

(四)人才和学科建设持续加强

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不动摇,加大力度招聘临床医生,培养医学学科带头人,引进高端医学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先后引进7名院士在我市建立工作站,增强医学科研攻关能力;与北京、上海等医疗发达城市名医院合作,选聘21名优秀医学专家任市直医院特聘科主任,带动临床学科发展;招录1128名医务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短缺状况逐步缓解。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累计培养定向农村医学生139名,选送外出进修培养市级优秀骨干451名,集中培训全科医生233名、基层卫技人员9790人次,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报备制度和区域注册制度,促进人才流动,惠及基层医院和广大患者。建成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8个学科跻身省级重点、42个学科创建为市级重点,120个科研项目立项,其中2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获批国家级基地,皮肤专业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市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运动心肺功能监测室。

(五)公共卫生得以全方位强化

把疾病预防控制摆在前面,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创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投资18亿元建设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传染病医院、市结核病医院等7个公共卫生机构,全面提高市级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持续推进疾控系统“包保”帮扶行动计划,实现市县乡村疾控工作一体化管理;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卫监网格化信息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村四级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和行政许可、医政管理、依法监督与服务一体化的综合监督工作格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十一五”末的9类21项扩展到12类45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36.7万户116.2万人,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0-6岁儿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地方病控制达到国家要求,艾滋病疫情控制在较低流行水平,我市被确定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连续9届18年荣获国家级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建成农村卫生厕所19.9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44%,继续保持省级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称号,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六)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

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计划生育“三个不变四个到位”要求,依法规范生育行为,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431.87万人,人口出生率9.01‰、自然增长率为4.59‰,与2010年相比分别下降0.11个千分点、1.06个千分点。各年度人口自增率均控制在6‰的规划目标之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控制在102-107之间,符合政策生育率稳中有升;免费孕前优生服务人群逐年提高,育龄妇女普遍享受到基本生殖健康服务,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进一步降低;计划生育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10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惠及160余万人次;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关爱帮扶计生特殊家庭,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惠及200万妇女儿童。古交市、迎泽区创建为省级妇幼健康服务示范市(区),57所医院通过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和省级妇幼保健健康服务先进集体。

(七)行风建设切实加强

完成市、县、乡三级卫生计生部门组建,实现机构、职能、人员、资源整合。加强卫生计生立法,颁布实施《太原市献血条例》;出台《太原市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在全省首次发布健康白皮书,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政策和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入开展“听群众心声、请患者评议”“五优化三提升”“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主题活动,认真组织查处违反卫生计生“九不准”和打击非法行医两个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医疗信用体系,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充分发挥“12320”卫生计生热线的功能和行风监督员作用,开门办医院,服务树形象。

  二、“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公平可及。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作用,践行健康优先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社会办医,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并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整合卫生、计生各要素资源,有效利用医疗卫生存量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医疗服务,尽快补齐健康服务短板,全面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化、标准化、优质化。

4.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建立起保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的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管理新机制,增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活力。

5.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积极推动医学模式转变,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健康太原”为目标,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管理能力。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90%的患者在县域范围内得到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服务。实施“双百”计划,重点完善100所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培养引进100名医学领军人才,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显著增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妇女、儿童和老年健康服务短板全面补齐,康复医疗和医养融合发展办出特色,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2. “十三五” 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三、“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1.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发挥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的优势,统筹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紧落实“1+10”改革任务,确保城市公立医院在破除“以药补医”、省市联动上取得突破。到2017年底,全市城市公立医院平均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至20元以下;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医改经验,积极推进联合限价采购、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切实提升医院自主经营权、医生服务积极性、群众就医获得感。

2.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配合推进按病种付费、医保差别化支付改革,以“强基层”为抓手,逐步完善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到规划期末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切实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四个责任”,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优化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激励与约束结合、活力与效率统一的运行新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保障制度有机衔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及门诊统筹工作,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3.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完善市县乡村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市中医医院以新医院建设为契机,做好三甲中医院发展规划并抓紧实施,鼓励输出管理、技术和服务产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加快县级中医院建设步伐,确保规划期末全市所有县(市、区)都有一所中医院或在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得到加强,有60%中医院达到二甲中医院标准;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8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思路,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4.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认真做好新旧制度过渡衔接。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医保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 ”,让广大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

                 (二)推进“百院兴医”工程,夯实发展基础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综合医院做强、专科医院做精和差异化发展、最优化利用思路,深入推进实施医疗资源“调整提升区”“充实完善区”“重点配置区”三区协调发展战略。将医疗资源密集的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二级及以下医院或提档升级、或转型为特色专科、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省、市、区三级医疗资源,在小店区引进市中心医院,在晋源区引进市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在尖草坪区引进省人民医院,建设三个区域医疗中心,促进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在三县一市各建成一所二甲综合医院,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中医和妇幼医疗资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求,2016年完成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医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并支持社会力量探索医养结合发展路子;多措并举弥补我市妇幼、儿童医疗服务短板,高标准建设太原市妇女儿童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云水国际私立儿童医院;千方百计盘活闲置资源,引导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或康复医疗等特色专科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丰富特色医疗服务内容。2016年底,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住院大楼、艾滋病诊治楼和市第九人民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等3个项目投入使用;2017年底,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投入使用;2018年底,市中心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中医医院等3个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力争2019年底,市传染病医院和120急救中心建成并具备运营条件。

2.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巩固提高三县一市医疗服务中心能力水平,加强县乡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人才、技术、投入和管理等要素向乡镇卫生院流动。到2018年底,医疗联合体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认真落实《太原市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完善村医“进退流转”机制,深入实施“千医千村牵手”工程,到2017年底城乡结对医师达到1000对以上,推进建立灵活多样的帮扶机制,积极探索“1+1+N”(1个全科医生、1个护士、N个专科医师)团队签约服务,稳步提升村卫生室及村医服务能力和水平。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综合考虑卫生计生资源、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以及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迁移等多重因素,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小区、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必须同步设置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明确建设主体,落实建设责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多元化提供、社会化评价、优质化发展运行机制,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每街办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辅之以适量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5分钟卫生与健康服务圈。

3.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切实提高有效供给质量。着力提高市、县、乡三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市人民公平获得。加快补齐妇女、儿童、老年、康复及精神卫生等医疗服务短板,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需要。

4.促进社会资本办医。按照“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环境,放宽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限制,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支持有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做大做强,到2017年,社会力量办医服务量占比力争达到全市的20%以上,到2020年,社会力量办医达到每千常住人口不少于1.5张床位。

5.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充分利用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政策,积极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按期完成“新、改、扩、转”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计划,确保规划期末实现6700张床位的服务能力。力争以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的机构养老、以市精神病医院为依托的康复医疗养老和以市第九人民医院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形成规模、创出品牌。鼓励社会资本与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发展健康服务业。

(三)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

1.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认真研究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建立市政府防治重大疾病部门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防治工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完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影响人群健康因素监测数据报告系统;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中、小学校学生健康监测系统,全面提高以应急处置、疾病监测、慢病防控等为核心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巩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成果,严密防范新发传染病疫情输入,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治力度,优化防治策略。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水平,最大程度减少群众患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对阳曲县、娄烦县卫生计生工作支持力度,围绕精确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打好“组合拳”,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2.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新增部分全部用于开展基层签约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扩大服务受益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签约式服务、责任制落实,确保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效果实在。加强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以太原市公共卫生中心投入使用为契机,加快建设集通信、信息、指挥、调度为一体的全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公共卫生基础数据库,完善市、县两级重大传染病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有效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威胁。

3.完善健康应对措施,做好群体健康工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健全卫生健康保障机制,完善人口老龄化、重症精神病病人和吸毒人员危害、儿童近视率高以及雾霾等社会问题的健康应对措施,做好群体健康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实施水源保护区污染综合整治,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建立健全饮用水卫生和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加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和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控烟履约,推进全民健身,加快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点学科突破

1.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以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强化全科医学、精神科、儿科、产科、老年医学科、急救和康复医疗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结合省级“百千万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市级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校培养、外派深造、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招录补充、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渠道,为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按照综合医院少而强、专科医院特而精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市直市管医院功能定位,强化院士工作站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特聘主任引进力度,把握省市县学科共建机遇,突出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社会广泛认可的专科专病品牌,在推动“名医带名科、名科立名院”上取得实效。到2020年,全市发展10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专科专病科室和医院,有6个学科进入省级重点行列,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各级各类医学实验室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启动精准医疗和出生缺陷干预等方面的重大攻关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重点学科辐射带动力。

3.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面落实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和临床路径管理,二级以上医院全部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扩大住院病人“无陪护”范围,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公平获得。继续推进城乡对口帮扶带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加强城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能力工作,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以“网络互联互通、数据集中管理、信息服务共享”为目标,强化卫生计生信息整合,建立卫生计生专网,做好全员人口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无缝对接和信息共享。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就医“一卡通”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促进“互联网+健康服务”深度融合。

(五)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着力提升服务能力

1.全面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切实提高人口出生质量和健康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以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稳定基层工作网络和队伍。统筹卫生计生资源,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服务关怀、政策引导和依法行政。深化诚信计生和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策法规要求,扎实稳妥有序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做好人口监测、风险防控、宣传教育、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等工作,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2.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抓住卫生和计生资源整合契机,推进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妇幼保健示范专科建设,大力加强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建设,提高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开展“百姓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强化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做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实施好妇幼重大项目,到2020年全市妇幼保健人员配比达到1:10000,孕产妇健康管理率达到90%,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

3.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全面实行一孩、二孩生育登记制度,简化办理手续,优化办事流程,进一步便民惠民。认真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加快建立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对计生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以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全面落实医保、医疗、养老、救助等优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精准扶助。大力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生育关怀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幸福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按照流动人口国家试点城市要求,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机制,逐步完善信息支撑、业务规范和层级监管三大业务体系,积极做好动态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工作,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改善人口性别结构。继续开展“两非”专项整治行动,健全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和区域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圆梦女孩”志愿服务行动,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舆论环境。

(六)健全卫生计生法治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1.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法治体系,加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和计划生育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标准制定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对行政审批的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医师、护士区域注册制度,规范医疗保健服务。推进政务公开,落实“两清单”(权力、责任)、“两张图”(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图、行政权力事项廉政风险防控图),依法全面正确履职。加强“12320”卫生计生热线建设,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卫生计生综合治理,建立安全生产防控治理体系,推进“平安医院”建设,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调解医疗纠纷,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2.健全综合监督执法体系。落实国家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加强和规范机构及队伍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重点领域整治行动,不断规范口腔、医学美容和医疗广告等涉医行为,净化卫生计生服务市场;持续深入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等九大卫生监督,努力消除影响健康的因素。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宣传普及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卫生计生“七五”普法,建立卫生计生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法治建设。

3.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医务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做好大型医院巡查工作,严格执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健全监管有力、监控有序、监督有效的医德医风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促进政风行风明显好转,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与健康服务的满意度。

   四、“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卫生与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卫生计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实行“一票否决”制,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科学制定并认真落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持续实施医疗卫生资源“重点配置、充实完善、调整提升”三区发展战略;把卫生计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卫生计生发展指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把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内容考核评价。

(二)完善投入保障。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的投入,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服务等所需经费,确保政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探索政府“保基本、购服务、强激励”财政补偿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医保、人才等政策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卫生与健康服务领域,激发市场活力,拓宽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大宣传格局,提高宣传实效性,切实抓好卫生计生政策宣传、健康教育宣传、行业形象宣传、惠民实事宣传和卫生与健康服务先进事迹宣传,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知晓度、认可度和参与度,促进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贯彻落实。

(四)注重监测评估。对规划实施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2018年底进行中期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调整规划内容的,按照审批程序进行。2021年进行终期评估,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下期规划打好基础。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