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湖北】汉川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3-17 其他 湖北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汉川市把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立足汉川 实际,加大政策引导和投入力度,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 扩大,能效不断提升,产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服务业发 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 “十四五”期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一)服务业总量增速较快 “十三五”期间,汉川市服务业增加值从 2015 年的 110.81 亿元 增长到 2019 年的 231.51 亿元,2016-2019 年期间年均增长 20.83%, 达到了“十三五”规划的预期值。2019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比重达到 34.16%,比 2016 年的 27.34%提高了 6.82 个百分点,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投资规模稳步增长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出台了《汉 川市促进旅游发展奖励办法(试行)》,成功引进中辉汉江生态文化 旅游城、黄龙湖国际生态城两个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先后开工建设。汈 汊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完成了项目第一期 13400 亩退耕(田、渔)还 湖工程。天屿湖国际休闲社区正式开园营业。 
(三)服务业主体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汉川市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速及服务业新增市场 主体占全社会新增市场主体比例均提升。2019 年,全市服务业市场 主体总量 56411 户,较 2015 年新增 21866 户,年均增速 12.66%,2019 年服务业新增市场主体占全社会新增市场主体 81.16%,高于 2015 年 0.64 个百分点。 
(四)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各个 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扶持服务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服务业发展体制 机制不断突破和完善。对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 进行一次性投资补助,优先对列入国家和省年度投资计划的重点项目 进行地方配套,并将物流业聚集园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特色生 态旅游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列入扶持重点。 
(五)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汉川市服务业在促进就业、增加财力、支撑和 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促进就业 方面,服务业对社会就业有较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加财力方面, 2019 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为 24.27 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 72.2%,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和对税收增收贡献率逐年提高; 支撑和带动相关产业方面,全市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研发等生产 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有所提高;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商贸超市、房地产、大型公共事业服务业等与老百姓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然而,“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困境:一是 从汉川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十三五”期间,汉川市服务业增加 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几年在 30%以下徘徊,2019 年首次超过 30%并 达到 34.1%,但远低于湖北省同期 50%的水平。主要原因是汉川市服 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比重较小,与国家经济转型发 展要求不相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较大。现有服务业企业内部生 产经营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现代科技 应用水平不高,服务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层次较低。二是汉川市 长期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与一、二产 业的关系较为松散,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物流、金融、高 新技术、商务服务等发展缓慢,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对 其他产业的感应度较低。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而较为明显受到武汉周边市场虹吸作用的影响,不仅商贸业发展受 阻、规模受限,高端消费市场也基本是空白。三是汉川市高端服务业 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 科学研究、金融工程、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外包、信息服务、 创意设计、商务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中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储备 严重不足。
二、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新形势 服务业成为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成 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有: 
1.服务经济转型创新发展 新经济模式下,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 新的方向展开,从而不断地改造传统服务行业的商业模式。地方政府 将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养新 兴服务业上,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服务体系,形成服务经济主导 的经济发展格局。 
2.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现代服务业成长的主导因素 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运输、旅 游等传统服务业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手段,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基 于新技术方法、新管理方式、新经营模式而形成的新兴服务业崭露头 角,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 进步的助推器。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我国正处于新兴工业化发展阶段,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从共 生阶段迈入融合阶段,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两者融合发展 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 发展速度超过了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生产
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服务业自身结构,也提高了制造业的制 造水平以及提升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4.服务贸易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服务贸易作为服 务业的高级表现形态,规模日益庞大。服务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新 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强劲,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 的速度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业的发 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了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 
(二)新挑战 
1. 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对汉川市服务业的冲击 受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汉川市 2020 年一季度服务业, 尤其是规上服务业、限上商贸业和文化娱乐旅游业,受到明显冲击, 疫情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显著下降,例如,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经营成本明显攀升、限上商贸的外贸进出口大幅度下跌、项目建设推 进受阻等问题。后疫情时代,疫情对汉川市服务业发展有以下三个方 面的影响: 第一,服务业恢复较为缓慢。从汉川市 2020 年第一第二季度的 经济数据来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初期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第 二产业恢复较为迅速,由于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住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对线下业务依赖较大的行业受 疫情影响较大,整体来看,汉川市服务业恢复较为缓慢。第二,疫情对消费者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湖北武汉是这次新冠 疫情的重灾区,由于汉川市比邻武汉,疫情对当地消费者的影响尤为 巨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居民整体日常行为与心理活动造成影响, 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生活行为是外出旅游或通勤,其次是购物消费;二 是对居民心理情绪的影响,人们消费心理预期降低,消费意愿不足; 三是对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影响,线下购物虽然缓慢恢复,但是还无法 达到疫情前水平,购买渠道也逐渐向线上转移;四是对消费观念的影 响,人们更加注重医疗保健、健身、教育等。 第三,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造成了影响。疫情初期,由于湖北 省尤其是武汉市周边受到严格管制,交通物流受阻,汉川市各类企业 都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尤其是服务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严重萎缩; 管制结束后,人力资源紧张、上下游复工不同步、防护用品紧缺、经 营成本增加等困难,出现供应链、产业链向外地转移的现象。 
2.三产融合更加艰难 长期以来,汉川市政府重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赛道 还未建立,发展明显受限,尤其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产业融合限制更 多。一是三产融合发展需要产业要素的支撑,尤其是人才、资金和公 共设施服务成为重点、难点;二是共享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三产融 合项目的利益联结机制设计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三是三产融合仅仅是 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的简单捆绑,地域空间上拼凑,或者仅仅用农业 文化旅游概念炒作,收窄了三产融合的途径。
3.区域协作难以展开
近年来,相邻市县在服务产业发展上同质化现象明显,抢占市场 资源要素较为突出,对汉川市服务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同时, 汉川市虽毗邻武汉拥有地缘优势,但是承接其产业转移仍十分有限, 受到武汉市的辐射效应不太明显。2019 年,汉川市 GDP 总量为 677.63 亿元,首次超过天门(651 亿元),而天门、仙桃等中等城市和地区 县域经济基础良好、经济增速稳定,产业规模对汉川市具有一定的竞 争优势,区域间协作很难展开,最终将呈现出孤立发展态势。 
(三)新机遇
 1.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催生了网络约车、移动办公、 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庭、远程医疗等一批新业态,传统商业模式逐渐 被取代,新模式快速成长,为服务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共享经 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并已经渗透到交通出行、住宿餐饮、文化创意、 教育培训、医疗诊断、制造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在培育经济发展新 动能、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融合向纵深推进。随着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通过“互联网+”传统产业专项行动,促 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智能网联、云服务、智能 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云等制造业服务化,为汉川市服务业发展带来新 的发展空间。 
2.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培育壮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生产与消费衔接,有效扩大和开拓 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 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追求品质与性价比而导致的服务需求集中度稳步 提升,全社会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居民消费升级的重点 服务业领域将集中在医疗、教育、文娱等,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 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必然对服务业的需求大幅增长。 
3.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 业与一、二产业不断深入融合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特别是规模 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快速转型,将带动教育、医疗服务、商贸流通 业、旅游业和养老服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汉川市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供重大机遇。 
4.重大事件背景下国家支持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例如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 汉川市的服务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疫后重建过程中,为了帮助湖北 各地区经济尽快复苏,国家出台了一揽子疫后重振政策对湖北进行帮 扶,助力“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通过使用抗疫特别国债、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投资,制定纾解困难的政策, 针对性的对企业进行帮扶,例如通过减税降费、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 款等让中小服务企业轻装前行,尽快复工复产。 
5.产业分工与协作带来的新机遇
产业协作是建立在产业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当每个地区发挥自己 最突出的产业优势,打破原来小而全的产业布局思维,可以在一体化 发展的大格局上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同时,在拥有共同产业和发展 产业协作的基础上,避免区域无序竞争和结构趋同内耗。汉川市政府 有待转变观念,采取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措施,推动区域内服务业产 业配套发展,形成区域间有机联动、参与武汉都市圈甚至华中地区分 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为加快推进汉川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规划结合汉川市的实际情况,将依据以下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指导汉川市服务业未来五年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统 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以优化 服务业内部结构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思想观念、体制 机制、工作方式同步转换。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以市场化、产 业化、社会化、外向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宽市场准
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农村服务业水平,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 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 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 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 变。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和强化传统服务业相结合 抓住服务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新兴 服务业;同时,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提高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相结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 务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 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 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依托本市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位特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 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全面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在继续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 性升级的同时,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 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四)坚持市场机制主导与政府政策引导相结合 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 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在规划、产业政 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 
第三章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汉川市的发展条件,坚持以目标导向和问题 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汉川市服务业发展要 努力实现以下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 
一、战略定位 
(一)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配置区域中心 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结构、投资、就业、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等 多个方面的现有数据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发展过于依赖饮食业、 旅店业、商贸业等传统产业,而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电子商务 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数据型、科技型服务业,存在就业人数 比重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依旧是汉川市经济发展 的短板。
汉川市应利用毗邻武汉的辐射效应打造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 业快速配置区域中心,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支撑吸引人才、技术、物流、 信息、资金,并培育我市的相对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 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人力资源服务 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为全力配合武汉城市周边的生产服务业,提供 优质服务,建设国家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核心区,率先建成智慧城市, 打造现代物流枢纽、金融高地、低碳技术中心和总部经济核心区,成 为武汉城市周边的生产服务业快速配置区域。 
(二)城市慢生活体验目的地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旅游消费由假 日经济转向休闲经济,旅游业与房地产、农业相互融合的综合开发模 式成为了必然选择,城市慢生活体验目的地将会成为未来趋势。汉川 市的传统旅游吸引力不足,旅游经济总量比较小,旅游产业辐射带动 效应不强,汉川市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开展城市慢生活体 验目的地,依托旅游综合体项目及周边的大农业产业配套,在周边开 发全域旅游产品,形成综合聚集效应的“农业”+“旅游”+“康养” 融合度假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市域经济新兴战略性产业。 汉川市城市慢生活体验目的地可以旅游观光线路为网络,打造了 南中北三片区的旅游观光带。一是南部以新北线为主轴,依托百禾生 态园、南河古渡现代农业产业园“舌尖小镇”和天屿湖,打造了集生 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二是中部以荷沙复线为主轴,依 托川城生态葡萄园、香夏草莓园和田水湾为支撑,结合了农耕文化、休闲采摘、运动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风景走廊;三是北部以汈 汊湖南干渠路为主轴,依托汈汊湖湿地公园、游乐园、沿线农家乐, 重点打造以湿地、美食为重点的湖乡特色生态旅游,逐步形成了点片 相连的城市慢生活体验区。 
(三)华中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 市民的“菜篮子”一直是政府和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 农产品固有的生物特性,运输难度大、风险高,每年产品变质带来的 损耗,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降低了农产品物流发展带来的 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城市圈的发展加快,城市圈的居民对农产品的 需求大为增加,为此应采取强力的措施改善农产品物流模式势在必行。 汉川市可以依托物流区位条件和武汉市物资条件建立华中农产 品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区,满足武汉城市圈甚至华中农业区的农产品 发展需求,改善农产品物流运作整体低水平,农产品物流基础设置建 设落后,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落后的局面。一是引进 先进粮食仓储设备和技术,加大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和维修改造。二 是推进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发展粮食储、运、装、卸“四散化” 和多式联运。三是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大宗鲜活 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和提 升批发市场等节点冷链设施水平,形成华中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 中心和配送中心。
二、发展目标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左右,快于制 造业增速 1-2 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服 务业市场主体超过六成。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文化、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 的数字化建设,提高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到 2025 年全市生 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 2020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左 右。 
(三)产业影响持续增强 服务企业竞争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 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到 2025 年,建成具有 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配置中心、城市 慢生活体验目的地、华中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服务业的 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整体提升。 
(四)产业贡献继续增加 服务业提升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占 比年均提升 1 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税收贡献逐年提升,到 2025 年 达到 30 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80%,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速快于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增速,到 2025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 业人员占比达到 50%左右。 
第四章 发展空间布局 
以建设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引领,加快发展大旅游、大健康 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新兴业态 快速增长,构建“一心、两带、多点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格 局。
“一心”: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以汉川主城区、经济开发区、 汈东街道办事处和马鞍绿洲为核心,重点打造核心商圈,提升居民生 活品质。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扶持和其兴商贸公司、 汉海国际广场等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 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打造以仙女大道、西湖大道、 西正街、文化街为基础的,集商业购物、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 健身、商务办公、金融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中心。同时,依托汉 川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和完善汉川经济开发区物流园、马鞍金融服务园区等,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科技 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全市和配套武汉为 目的,利用区位优势逐步承接周边城市的产业转移,将其打造成武汉 市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配置区域中心。 
“两带”:休闲康养旅游带。依托中心城区和马口镇,以汈汊湖、 天屿湖、黄龙湖、沉湖、东西汊湖、栗山六大特色旅游区为支撑,加 快建设天屿湖国际休闲社区、黄龙湖文化艺术小镇(国际生态城)、 桐木湖中辉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城等旅游地,通过体旅、工旅、农旅、 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打造襄南休闲度假旅游带和襄北生态观光旅游 带两大旅游景观带。将汉川建成武汉城市圈的慢生活体验目的地。 “多点支撑”:构建中心城镇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刘隔、 马口、沉湖、西江、新堰等高速出口为辐射点,以汉川经济开发区物 流园、马鞍金融服务园区、西江北河服装科技物流园区、分水工农商 贸园、刘家隔现代农贸科技园和新堰农产品物流园等六个园区为支撑, 重点发展以物流、仓储、配送、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加 快建设虾谷水产鲜活农产品物流基地、马口纺织品物流基地、福星科 技金属制品物流基地、城区商业综合物流基地等四大物流基地,将汉 川打造为华中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区。
第五章 重点任务 
立足汉川实际,构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加 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 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旅游、文化、家政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将汉川打造为武汉城 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配置区域中心、城市慢生活体验目的地和华中 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和配送中心。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构建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网络和完善物流体系,规划和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综合物流园区”“专业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物流节点网络。争取“十四五”期间, 汉川成为“一主两副”战略西南方向的枢纽站。 完善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 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承接武汉外溢的物流企业,加 快推进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建设,依托汉江、汉北河分别在汉 川建设“码头+物流园区”一体化的“公水”联运物流园区(中心); 依托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建设汉川福星货场。开发福星现代物流产业园、 京邦物流园等项目,推动建设规模大、功能全,辐射范围广,具有多 种物流服务和物流组织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加快汉正服装仓储物流及 电子商务平台(简称中国衣谷)建设,围绕“六大产业”,构建专业 物流中心,开展行业分拨、配送等相关业务。 加快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和其兴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 布局以市区为中心向全市辐射的网络式配送中心,在 26 个乡镇场办 设立配送站,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提高统一配送水平。拓展邮 政物流,支持快递能力建设,推动快递与电子商务、制造业协同发展, 鼓励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一体化运作水平和规模化程度。 完善物流建设和服务标准,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培育一 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 完善农村物流发展服务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商务、农业、供销、 邮政管理多部门共同推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加强部门间的 协调配合。依托各部门和行业在农村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 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市级农村物流中心、 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围绕虾谷水产等重点产业和区域,建设 鲜活农产品物流基地等特色农产品物流园、现代物流配送基地等,推 动农产品物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市场营销转型升级。力争到 2025 年,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完善。 着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着眼国内冷链需求快速增长,立足汉 川农产品的优势,依托中洲农场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农产品产地 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设施,重点提升蔬菜、水果、肉、 蛋产品等温度敏感型初级农产品物流服务品质。支持湖北金福源食品 冷链物流项目建设,通过自建冷冻(冷藏)仓储用地,配备冷藏车辆, 改造升级与生产过程高水平自动化相匹配的物流装备配置,引导周边 冷链物流集群式发展。串联冷链物流上下游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以肉 类、果蔬、水产品、禽蛋及农副产品加工产品、食品加工产品、医药 等产业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 
(二)深入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 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 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加快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财 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 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 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培育会计、资产评估、资信 评级、证券咨询、第三方支付、保险经纪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构建 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搭建发展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的金融 中介机构来汉川发展,开拓业务领域。鼓励本地较大规模的金融中介 机构通过兼并、合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断拓展业务 领域、经营范围。
规范发展法律服务。培育壮大本地法律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和发 展复合型、专业型和特色型的律师事务所,引进具有海外经验的国际 型法律机构和人才,为我市重点产业开展外贸业务提供相关服务。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支持本地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规模化 发展。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力资源服务业应从招聘、派遣、 人事代理等初级阶段向人力资源外包,绩效评估、薪酬管理、高级猎 头等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升级。由人社部门牵头,建设人力资源信息 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大 力开发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查询系统、人才测评系统、职业指导系统、 远程面试系统。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加强从业人 员培训。提升发展咨询服务业。围绕我市现有产业园区,积极拓展相关范 围,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项目咨询和投资咨询 等服务,为产业园区企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三)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 创新金融服务,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着力改 善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 覆盖率和满意度。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提高区域金融业竞争力,实现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完善市域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有特色的 城商行以及有实力的证券、期货、保险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 持已有的各银行机构在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乡镇等增设办理信 贷业务的营业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下基层、入园区、到企业,建立园 区支行、科技支行和社区支行。力争“十四五”期间,本市引进金融 机构 1-2 家,新增金融机构经营网点和自助网点 20 家,基本形成组织健全、功能完善、服务高效、布局合理、经营稳健的现代金融服务 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以及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的对接合作和交流合作,进一步畅通企业挂 牌上市、发债的渠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 有挂牌意向的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分年度选择条件相 对成熟的重点企业列为全市重点后备企业,强化培训辅导,予以倾斜 扶持,支持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 股权交易市场上市融资或挂牌交易。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企业集 团合作,加大辖内战略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创业创新企业的股权 投资力度。 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健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拓展 服务网点,设立小微、三农专营机构。加强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 金融产品。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缩短 融资链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拓宽中 小微企业信贷增长空间。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小 额贷款公司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支持各类银行、保险、融资担 保公司等机构完善在涉农地区的网点布局,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创新力度,有效应用支农再贷款和合意贷款政策,积极开展面向农户 的小额信贷业务。 稳步发展保险业。加快保险市场主体建设,积极引进偿付能力充 足、运营安全、服务良好的内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 持我市管理规范、效益良好、内控完善的保险机构延伸建设网点,扩 大服务范围。创新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形式,丰富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保险试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程度。 研究推动“保险+信贷”合作,开展政府、银行、保险间的业务合作, 发展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 
(四)提升发展科技服务业 力争到 2025 年,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为汉川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研发服务。完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优化重点 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基地在我市布局。依托中国智 库创新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孵化一批高科技服务企业。支持中小企业 发展细分领域专业化研发服务,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名校和科 研结构合作、与行业内标杆企业合作,结合我市特色和优势产业,形 成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特色优势产业研 发体系。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发展分析测试、检验认证、计量溯源等 技术服务,重点发展多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提升涉及社会公共安全 类产品领域的质检能力,建设一体化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尤其针 对我市的皮草、童车等出口产业,引进专业检测机构落户汉川,帮助 企业达标认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积极扶持本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发展 与本地“六大产业”相关的各类知识产权的代理、服务。畅通知识产 权转让、许可渠道,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建设知识产权信息 服务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综合服务模式。培养壮大本地专 利代理人队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知 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建设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 心,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大型展会知识产权审查机制、知识产权侵权 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五)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十四五”期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普 及,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汉 川节能环保服务业有望迎来较快发展。 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重点扶持湖北省华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等企业,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烟花爆竹供应中心等项目建设,依 托汉川市经济开发区循坏经济园建设,积极培育提供资源节约、废物 管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健全有 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回收体系,完善废旧商品回收网络,提高回收企 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建设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 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体系。加快构建充电站、充电 桩等充电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 设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领域。 大力推行合同环境服务。扶持壮大一批专业化节能公司,引导技 术研发等机构利用合同环境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 式环保托管服务,统筹解决企业环境问题。向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 决方案。加快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 环境监理、认证评估、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探索排 污权交易,培育交易市场,研究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六)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随着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 在推动汉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大数据服务。以大数据方法为支撑,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和产 业发展效能评估,编制汉川大数据发展规划。依托汉川市大数据管理 信息化平台和综治云存储平台等项目建设,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从 汉川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入手,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的集中与开放,对企 业数据资源进行收集与分析,开辟数据采集渠道,综合行政收集、网 络搜取、自愿提供、有偿购买、传感收集等方式建立自动、精准、实 时的大数据采集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创新。面向汉川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增强 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能力,提升“智慧+”综合集成应用水平,完成“智 慧水利”“智慧校园”“智慧农业”“智慧小区”“智慧法院”“智 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和“雪亮工程”等一系列项目。 以汉川市汉正服装城智慧衣谷 4.0 为抓手,围绕汉川优势产业,加快 培育面向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游戏动漫、人工智能 等领域的技术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进汉川市智慧农业项目,加快“数 字乡村”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查询、远程 教育、文化娱乐、村务管理、电子政务和网上交易等服务,提升新农 村建设水平。 
(七)平稳发展房地产业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主不炒” 定位,围绕建成“美丽汉川”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以 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平稳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 展。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打造“两房一补”新时代住房保障新体 系。加快完善公租房。在城区、园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 理服务,加快人才公寓建设,不断提升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城东居 住片区和塘角居住片区紧邻产业园区,为公共租赁住房的重点片区。 随着交通的发展、主城用地紧张以及大量就业岗位转向新城,公共租 赁住房项目将在新城内适宜的市域布置。稳步推进棚户房。加快推进 农村危房改造、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工程。老城区、各类 棚户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 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完善功能,提供安置还建房, 探索共有产权新路。扩大住房补贴范围。继续对符合条件而未纳入实 物保障的对象实行补贴,做到应保尽保。计划到“十四五”末,新增 公租房(人才公寓)200 套,各类棚户区改造 1200 户,新增租赁补 贴 1000 户。 合理引导商品房开发。发展特色商业地产。结合汉川全域旅游规 划,发展以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为特色和主题的商业地产,优化商 业地产市域布局,更好发挥商业地产载体功能。合理引导商业地产投资需求,形成多层次商业地产供给格局,着力推进西江亭航空小镇等 项目。适度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以中心城镇人口集聚区、产业集 聚区为重点,严格落实城市建设规划,以“一主两副”为重点开发对 象,适度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合理布局大、中、小型住宅供应结 构。 
(八)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业 不断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摸索规律,完善各项机制,引进和 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力争到 2025 年,汉川市电子商务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把电子商务产业打造成 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扩大电子商务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供应链协 同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与原材料供应商、 分销商、仓储和运输企业之间的 B2B 电子商务无缝集成。利用我市丰 富的资源优势,依托我市六大产业,把汉川的纺织服装、童车、食品 等特色产品放到阿里巴巴的大平台上进行推广和销售,加速电子商务 集聚,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力争把湖北衣谷电子商务及物 流产业园、中国虾谷产业园打造成华中最大的电商产业园。鼓励传统 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引导商贸集聚市、批发市场、专业市场 逐步开展电子商务改造,向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仓 储配送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市场转型,推动建设电商孵化基地和电商产 品集散中心。 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建设市电子商务综合运营中心,乡 镇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中心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形成市、乡 (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利用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村商店 以及农村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站等现有资源,在条件成熟的村或社区建28 设电子商务服务点,为当地村民提供网络代购和各类产品销售及小额 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等服务。积极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 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搭建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力争 2025 年全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 30%以上,形成高效的农 产品流通网络。 发展跨境电商。全面推动我市电商平台国际化,深度挖掘我市优 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形成童车、服装、农产品等一批跨境电商特 色出口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创业群体“走出去”,设立海 外运营中心,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和海外营销体系建设。支持市场主体 设立海外仓或利用海外公共仓,助力跨境电商出口扩大规模。引进国 外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相关配套等企业和创业群体“走进来”。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法规,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积极培育和 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立商务、税务、外汇等部门联动机制, 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落实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确保及时足 额退税。帮助企业解决通关、结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跨境电子商 务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一)优化发展商贸流通业 着力提升汉川市商贸服务业水平和质量,打造高端商贸服务,努 力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汉川市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支撑。到 2025 年形成市区商贸中心的基本框架,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00 亿元,年均增幅为 10%,限额以上 商贸企业达到 500 家。 大力发展城区商贸流通业。支持盛世广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和 汉川市弘阳广场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达利、汉海商贸中心项目核心 商圈,培育以仙女大道、西湖大道、西正街、文化街为核心特色商业 街。依托辕丰汽车服务市场和福星建材市场项目建设,建设重点专业 市场,培育建材、小商品、副食品等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和完善水果 蔬菜批发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和二手车交易 市场等重点市场,打造物资集散中心。发展社区商业网点,重点发展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便利店和便民餐饮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着力引进国际知名公司、央企、“武”字 头商贸企业入驻,扶持和其兴商贸公司、汉海国际广场做强做大,大 力培育我市的骨干商贸流通企业。 加快发展中心镇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开发区、城隍、汈东、马 口、分水、二河、沉湖、刘家隔等卫星镇、中心镇和口子镇。将商贸 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 施,建成各具特色的商贸小城镇。建设商业服务中心。支持大型商贸、 物流配送中心公司投资,选择一个中心镇,谋划兴建 1 座 4000-6000 ㎡的商业大卖场,并在其周边兴建商业街,引进农资、农副产品、家 居用品、五金建材、通讯、餐饮、茶座、影院、医药保健、售后服务 等经营服务项目,打造服务业集群和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当地最繁华、 最具特色的商业中心和城镇亮点。 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实施商务部“万村千乡”市 场工程,积极发展乡镇连锁超市、村社便民店。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通 过特许加盟等方式整合分散经营的杂货店、小店铺。鼓励大中型商贸 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建立新型农资流通体系。紧跟国家政策扶持 方向,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和支持各类 商品交易市场、特色专业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农贸市 场(含菜市场)建设和改造,农超对接中的冷链物流基地,配送中心 建设和改造,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商业中的社区便民超市、 生鲜便民店的建设等。在主城区周边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农产品交易市 场,引进具备实力的央企、国企进行管理。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农资流通企业要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多样化服务。 促进外贸发展。扶持现有的出口基地建设,扩大皮草、童车重点 产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将耐建服饰总部基地项目打造成国际国内贸易中心、服装进出口、外贸服饰生产、包装、中转基地。打 造品牌国际合作园区。加快汉川市“湖北省外贸综合服务体”的建设 工作,为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融资等业务提供便利化服务。加大开拓 新兴市场力度,重点开拓独联体、中亚、中东、东南亚等市场,组织 企业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展览会和贸易洽谈活动,支持设立 “境外营销中心”。 
(二)重点发展旅游业 “十四五”期间,着重破解汉川旅游空间“碎片化”问题,明确 空间发展重点,凸显区域发展特色。形成布局优化、配置合理、空间 均衡的全域旅游空间大格局,实现“旅游”富市战略。 加快形成村镇主题旅游新业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评选一 批全市乡村旅游特色镇、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金牌农家乐、致 富带头人。重点打造汉江风情小镇、汉正商贸小镇、福星康养小镇、 马口窑艺术小镇、天屿度假小镇、南河舌尖小镇、田二河楹联小镇。 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 明显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重 要渠道。着力推进建设八潭村(莲花主题村)、杨湾村(水生蔬菜主 题村)、新华村(三国故事村)、中支村(光伏果蔬村)、方家村(番 茄公社村)、长兴铺村(全国文明村)、韩集村(古船工坊村)、黄 龙村(彩色墙绘村)、喻集村(艺术家主题村)、三汊村(斗笠文化 村)、德丰村(邓氏文化村)、张池村(油作主题村)、同心村(黄 良辉文化村)、双丰村(黄桃采摘村)、赵湾村(养老民宿村)15 个特色主题乡村建设。 着力推动健步骑行等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整合区域绿道环线建设 一个国家健步道和骑行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体育运动、旅游+体育基地、旅游+体育赛事等体旅融合产品,积极扶持和引入水上运动、户 外运动公园、自然研学课堂、户外露营基地等体育旅游产品,尤其是 依托栗山、中洲和沉湖魏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丛林之家营地、篝 火营地、星空观测营地、森林音乐会和沙滩运动等户外运动产品群。 推进文旅融合建设。挖掘文化遗迹,大力发展旅游+文艺演出、 旅游+民俗节庆、旅游+文化基地文旅融合产品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综 合体、文化旅游风情小镇、主题文化商业街区、精品乡村民宿等特色 文旅结合业态。积极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推进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研学 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散点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使其成 为旅游绿道线上的观光性节点。重点打造汉川水韵文化节,形成马口 窑文化艺术小镇、汉江风情小镇、仙女山公园、三清宫、西峰寺、黄 良辉纪念馆、春秋阁、楹联文化街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化遗迹观 光点。推动工旅融合开发。以汉川莲、藕、蟹、渔等农产品加工业为基 础,大力推荐旅游+农产品加工基地、旅游+工厂、旅游+商品的工旅 融合点建设,尤其是以开发区食品制造聚集区、汉正服装北河服装裁 剪制作区、福星工业小镇、南河舌尖小镇、麻河富硒藕粉加工基地为 核心,推进工业旅游点的建设,发展“制造、展销、体验”于一体的 工业旅游模式。推进工业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 转型,创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推进农旅深度融合。重点打造汈汊湖、麻河、汈东等特色区域, 支持汉川市沉湖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项目、汉川市魏夹田园综合体项 目和汉川市南河古渡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 村旅游,促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将汉川市打造成集“山水田 园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休闲养生度假漫游地”。建立文化旅游信息综合平台。重点在主城区、马口镇和沉湖镇等 地,整合景点、酒店宾馆、农家乐、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资源,打造“智 慧旅游”平台,推进旅游标准在餐饮场所、购物场所、娱乐场所、汽 车公司、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旅游要素的全覆盖,积 极开发融导航、导游、导览、导购为一体的智慧旅游产品,建立面向 旅游者的在线宣传、展示、销售系统,提升汉川旅游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健康养老 利用汉川的地理优势、生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健康产业未来 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具有汉川市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链,努力打造集 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体系,主动承接武汉 城市圈的健康养老服务功能,努力将汉川打造为健康养老休闲基地。 打造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加快构建具有汉川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 链,重点支持天屿湖国际休闲社区、金河岛国际康养小镇项目和湖北 治贺康养中心项目(汉川)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集养老、医疗、休 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的健 康养老服务功能,努力将汉川打造为健康养老休闲基地。 培育健康养老机构。健全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确保养老服务和 产品质量,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加快实现养老机构服 务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 竞争力的养老机构。支持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模式, 新建、改扩建以老年医学、老年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扶持发展 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 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鼓励发展健康养老 服务中小企业,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引导养老产业多元化发展。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全科医 生临床培养基地的作用,在医联共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到 2025 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家庭医生作为居民 健康和医保经费的双重“守门人”的格局基本形成。 促进健康医疗创新发展。不断夯实汉川市健康大数据应用基础, 依托汉川市大数据中心、医疗数据中心和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建立完 善汉川市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库,稳步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依托 汉川市“互联网+智慧医疗”项目,打造乡镇联网的智慧医疗体系。 鼓励我市医疗机构有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软件、无线传感、 人工智能、移动医疗 APP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智慧门诊、智慧病 房、智慧医技、智慧管理、智慧后勤等智慧医疗服务。积极利用互联 网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 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 
(四)规范发展家政服务业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努力提升传统家政服务业水平,不断开发和提供新型服务,推动形成 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家政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促进家政服务 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培育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品牌企业,发展标准化 门店,按照市场细分原则,促进企业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 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服务质量高、示范作用 好的品牌企业。加快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业龙头企业,充分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实施家政企业评定,筛选标杆企业, 创造出一套可复制的模式,助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规范家政服务行业。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 加强家政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社区照料服务业、病患陪护服务业等 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实施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为家政企业、员 工、客户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诚信服务、等级评价、公众满意度调 查等纳入平台,实现政府的一体化监管,统一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 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管理协调作用,协助政府制定消费者隐私、损毁 赔偿、标准收费、规范合同等行业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 建立多元化家政服务体系。结合多元化家政服务需求,建立低、 中、高三层级梯度家政服务供给体系,构建涵盖培训、实习、认证、 上岗、转业的家政服务全产业链。继续做好家庭护理、母婴护理、保 洁和养老等传统行业,培育家庭教育、花卉盆景等新型家政服务行业。 结合区位优势建立连接大武汉的保障供给型特色家政培训基地,以家 政服务行业示范项目为引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有效推动创业 就业。发展社区服务全覆盖。建立社区服务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发社 会服务、社会保障、物业管理、餐饮、维修、便民商业等服务项目, 推进司法矫正、青少年服务、社会福利等专项社工服务。支持依托社 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家政企业在社区设置服务 网点,其租赁场地不受用房性质限制,水电等费用实行居民价格。推 动“互联网+”与社区家政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 区家政服务。 
(五)促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 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重组和升级,以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 竞争力。深度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创意、市场价值和竞争力。“十四五”期间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经营项目更加 丰富,形成产品相对丰富的文化产业雏形。 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科技支撑和市场化 运作,使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立足汉川产业基础,围绕市域 特色产业,重点建设汉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项目,大力发 展传媒服务、印刷出版行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广播影视、创意设计、 演艺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等产业,努力推动汉川文化产业 结构升级。 加快文化创意园区建设。依托半岛乐园、霍城遗址公园、湖北省 黄龙湖青少年研学旅行营地和汉川市青少年艺术培训馆等项目建设,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重点建设乡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 基地、生态文化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积极推广法治文化,打造 汉川市首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加大文化创意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 服务产业发展和利用。围绕汉川现有支柱产业,将现有文化创意设计 企业进行有机组合,提升创意设计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与纺织业的 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时尚设计、时尚创意等文化创意服务发展。深度 挖掘企业和产品的内涵和增长点,通过文化创意改变产品服务内容和 质量,增加影响力和竞争力。 鼓励文化影视传媒产业发展。支持秦汉文化影视基地和汉川市数 字影院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大影视传媒、广告等行业与数字出版、互 联网新媒体和动漫产业等的对接与整合,将汉川优质演绎作品推进景 区、推入市场。发挥歌舞团、民间文艺团体等文艺资源优势,努力创 作原创作品,开拓演艺文化市场,引进特色文化项目,倡导高雅文艺 演出,营造文娱演艺消费新热点。弥补汉川现有文化产业高雅艺术形式、剧目等资源匮乏的短板。 
一、项目支撑工程 严格落实《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实施方案》,深入推进 100 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动态管理 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一批带动全局的项目进入省级和孝感 市服务业布局规划和项目计划。加强项目推进和实施,强化人才、土 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加强项目管 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服务业重大项目监管平台,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 定期监测,加强跟踪服务。服务业项目 157 个,总投资约 3412 亿元。 
(一)打造四大物流基地 一是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城隍虾谷水产大市场为主体, 发展面向全国市场的水产品及鲜活农产品转运型和配送型物流基地。 二是建立马口纺织品物流基地。拟选址在素有“中国制线名镇” 称号的马口镇,建设汉川纺织品物流基地。 三是建设福星科技金属制品物流基地,以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载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兴建汉川福星科技金属制品物流基地。 四是建立城区商业综合物流基地。以和其兴物流产业园为载体, 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特点,围绕城市一环线,规划建设面积达 4.5 平方 公里,培育建设一批以文体用品、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批发零售为核 心的大型销售型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以生产物质批发为核 心的区域建筑材料、五金交电、汽摩配件、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等大 型产地型专业市场。 
(二)谋划生态旅游重点项目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规划依托七大湖区和南河农旅项目重点打造 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天屿湖国际休闲社区、黄龙湖文化艺术小镇(国 际生态城)、汉江古城国际水岸休闲城、南河古渡舌尖农产小镇、军垦湖农垦文化公园、东西汊湖渔鲜美食基地、老观湖三国水寨军拓营 地,从水与科教、休闲、艺术、生态、农业、农产、娱乐、渔业关系 出发打造汉川核心支撑产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旅精品项目。推动大型农旅融合项目建设, 创新乡村旅游规划,努力形成“户户有卖点、村村有特点、乡乡有看 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国家乡村公园创建为抓手,建设 1 个 国家农业原产地标志园(汈莲),建设 3 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示范点,建设 6 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推动番茄、 黄桃、葡萄、苗木、油菜花、渔业、芋头等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打 造不同的主题农园。推动农业产业基地向主题农庄转型,促进发展乡 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的培育,建设亲子农庄、儿童林 场、农研基地、市民农园、家庭农场、乡村酒店等特色农业旅游项目, 形成湖北园博黄桃主题庄园、湖北瑞宏亲子农研庄园、熙友农业生态 园(芦笋庄园)、元立生态农庄、观音古泉农业庄园、川城农业庄园 (葡萄主题庄园)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三)布局康养和度假产品群 依托区域良好的度假和生态环境,重点围绕马口、马鞍、沉湖开 发度假康养产品,重点推进康体医疗旅游、康体运动旅游、康体养老 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文化养生旅游等康养产品形态,大力发展养生 养老房产项目,大力推进酒店、餐厅、会议中心等会议服务设施群建 设。从而形成汉江古城国际水岸休闲城、天屿湖国际休闲社区、金凤 湖康养旅游度假区、金河岛国际康养小镇项目、福星康养小镇等一批 康养度假产品群。
二、环境优化工程 
(一)重点领域整治 市场监督、土地执法、环保执法、食品安全等相关执法单位联合 开展重点行业整治。对服务业发展情况摸底调查,直面服务业发展中 的痛点、难点等“硬骨头”。建立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重点工作任务 清单,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废品回收、二手车交易、物业管理市场化、 家政业提质扩容、旅游业增效、商贸流通安全生产等方面,推动一批 重点行业专项整治。重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业,全力打击非法集资、非 法传销。
(二)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一是 放宽准入,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取消环保、技 术、知识产权等隐性壁垒;打破研发、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市场垄断 与行政垄断,大幅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鼓励社会资本与民营 企业参与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 校等联合建立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二是提供项目包保服务。实行一 个项目一个专班,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实行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 项目从环评、立项、注册、登记、规划到开工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是严格落实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30 条”的相关要求,提高汉川 营商环境整体水平。强化政策落地落实,分解落实孝感服务业考核指 标,层层压实责任到相关部门。 
(三)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服务标准实施,推
进放心消费服务业品牌建设。成立汉川市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工 作领导小组,工商部门负责牵头制定服务业品牌化发展规划,指导企 业做好商标注册申报工作,完善打假维权网络,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 权益。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负责围绕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把 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的重点扶持方向, 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的服务业企业以及实施市级以上标准化项目的企 业给予一定扶持,重点培育旅游、健康养老、物流、商务服务等服务 业品牌。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桥梁作用,鼓励引导企业积 极参与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自主品牌开发和营销管理创新,运用与推广,促进品牌升级,撬 动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创新融合工程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推 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动。以高端制造业发展 和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需求为引导,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稳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产 业结构中的比重。发展方向上,以产业智慧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为重点, 推进“服务业+”,拓展“智能+”,促进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 深层次融合,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支撑有力、协同发展的生产 性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生 态系统。充分发挥行业骨干示范效应,在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充 分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
(二)线下与线上融合发展 推进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技术拓宽消费渠道, 开发线上空间,提升用户体验感,实现线上线下双赢。引导企业深化 专业分工,努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推进“互联网+服务业”“大 数据+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整合我市传统产业资源,加快服务产品 和服务模式创新。将我市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通过“云课 堂”“云旅游”“云赏花”“云演出”的形式,从传统的线下转到线 上开展。 
四、强市培育工程 
(一)基础设施强市工程 为实现物流和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快道路升级改造。 实施汉川市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汉川市新城区道路提升工程、汉川 市城东新区新建道路工程、汉川市城西新区新建道路工程、汉川市汉 江新城道路建设工程等路网的新建及改造项目,加强以主干道、出口 路、连接线、过街通道等为主的城市综合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完善路 网结构,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 
(二)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推动服务业在库企业质效提升,持续推动服务业“个转企”。继 续推动“大个体户转企业”工作,转企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加强 培育、壮大,直到纳统。扶持商贸企业发展,着力增加限上商贸企业 个数和家数。引导重点加工企业和龙头农业企业剥离成立销售服务公 司。鼓励企业在汉川成立独立核算法人公司。探索建立市场化品牌培
育机制,重点在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领域开展汉川服务品 牌培育试点,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知名企业家。重点培育 一批兼具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发展意愿的服务业强区、镇试点地区。 
(三)数字化工程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数字基础 设施建设。尽快出台服务业数字化的系统性指导意见,通过标准建设、 规范人员培训等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政府部门为 服务业数字化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和公共服务。推动完善服务业数字化 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以及解决市场壁垒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打造政 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信息 安全监控系统,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七章 保障措施 
服务业推进工作是一项领域宽、覆盖面广、业态新、开拓性强的 综合性工作,必须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 强化人才支持和智库引进、建立项目监督和考评制度、加强市场监督 管理和惩罚力度等,以增强汉川市服务业发展活力。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 用,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工作体 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员会决策和监管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树立法治思维,加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培训,抓 好党章学习,不断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观念。推进制度制定与执 行,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提高制 度的刚性约束,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 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 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党委和政府的职能划分及工作布局,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 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 
二、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全市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负责全市服 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调度考核及政策研究。发挥行业协 会在服务企业、诚信自律、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方面作用。建立服 务业统计调查、信息管理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 综合管理能力。制定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分类考核,确保责任 到位,任务落实。
三、强化政策支持 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信用 担保体系,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 权、应收账款、收费权、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服务业 重点领域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企业
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途径募集资金。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通 过财政支持融资性担保、创业投资、引导奖励资金等经济手段,大力 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落实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同价 政策。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 行业监管制度。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在规划引领、政府购买服务、价格优惠、品牌培育等方面,对服务业 给予重点支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 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服务业领域,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 与服务业发展。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年度报告制。除国家 有明确规定外,服务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一律实行备案制。 四、强化人才支撑和智库引进 围绕汉川市服务业战略定位和需求,建立服务业对人才和智库需 求的预测调整机制,完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流动和引进机 制,完善创新人才薪酬、岗位管理制度和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 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出台吸引高端商 务服务业人才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服务人才创业环境。在从事金融 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 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文化和旅游业、家政和健康养老服务业等现代 服务业领域工作的各类高端人才中,选拔培养服务业领军人才。加快 建立服务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智库,深化智库人才岗位聘用等制度改革。
五、建立项目监督和考评制度 汉川市各地、各部门加强各个项目工作任务实施和落地的监督和 考评任务,保证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 注重加强服务业业务培训,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齐 抓共管的服务业推进工作格局。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 企业、公众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考核评 估和奖惩制度,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领 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扎实开展市 县服务业发展评估工作,强化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切实加 强对服务业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评估督办,确保工 作到位、任务落实、奖惩分明。 六、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和惩罚力度 为保障服务业市场的良性发展,规范市场监督管理处罚程序,市 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投诉、举报、其他部门 移送、上级交办等途径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应当自发现线索或者收 到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政府 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公开行政处罚案件相关信息,接受社会公众 监督。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 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