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江苏】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2-26 园林景区绿化 江苏
  第一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苏州市各级各部门的主动作为、共同努力下,苏州市旅游行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构建“畅游江苏”体系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齐心协力,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实现了旅游业的较快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和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成就
  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苏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1.06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达到149.7万人次,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由2010年的3.22天延长到2015年的4.15天。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亿元,比2010年增长85%。入境旅游者人次、国内旅游者人次、旅游总收入三项旅游业主要指标位于全省第一、位居全国大中旅游城市前列。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99%,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初步确立。旅游创汇突破20亿美元,占苏州市服务贸易总额四分之一以上。
  产业素质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加快完善了集景区(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景区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大运河成功申遗,成为双遗产城市,共有5A级景区6家,列全国第二,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工业园区被授予“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姑苏区被授予“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吴中区获批“江苏省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园林会奖、乡村民宿、房车营地、直升机旅游等新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住宿设施品质不断提高,新增五星级酒店7家,引进了花间堂、悦榕庄、ClubMed等有影响力的度假品牌。旅行社不断提档升级,五星级旅行社6家,涌现了同程网等创新型企业,同程旅游进入中国旅游集团20强前八位。
  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园区负责编制的《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与管理规范》成为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常熟市获评中国休闲城市综合标准示范市。加强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完善构建三级服务体系网络,完善苏州旅游资讯网。推进智慧旅游工程,成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智慧旅游动态质量服务系统平台。发行漫游卡,推出“苏州好行”、“旅游管家”、“姑苏Style”app、“落地自驾”等服务。与苏州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开展了“园林静好”项目,优化了游览品质。加强旅游执法,开展“品质旅游、放心消费”宣传活动,率先推出旅行社诚信管理机制。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改善出租车市容市貌,掌握旅游产品与信息,重点改造特色街区与旅游景点周边的公共设施,实施旅游厕所升级改造。旅游投诉率逐年下降,综合旅游满意率逐年提升,位列全国城市前列。
  市场营销更加专业。“十二五”期间,实施“形象+渠道+产品”三位一体营销策略,旅游宣传促销、市场开发工作不断加强,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针对国际市场,完善境外推广体系建设,与国际旅行商团、在线旅游平台建立合作,借助美国PHG等专业公司,开展北美客源地和TripAdvisor推广项目,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加强权威电视媒体及新媒体宣传,启动“让全世界通过网络看苏州”全球社交媒体集中推广活动,邀请国际旅游批发商来苏踩线考察,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初见成效,入境游客量止跌回升。针对国内市场,举办苏州旅游专场推介会和专题推介活动,加入营销联盟,在主流电视媒体发布形象宣传片,发布车体广告,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实施微博、微信等网络营销,编辑出版宣传资料,组织参加旅游交易展会,国内游客量大幅增长。大力发展会奖旅游,借助阿玛尼在拙政园举办香水发布会契机,隆重推出苏州“园林会奖”产品,举办苏州国际旅游节、寒山寺新年听钟声等特色节庆活动,提升了国内外游客关注度。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佳休闲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荣获“中国最具魅力会奖目的地”和中国旅游金途奖“最佳国内旅游城市”称号。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正式出台《关于促进苏州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志着苏州市旅游业改革发展工作全面迈上新台阶。实施系列创新举措,制定下发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成立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启动市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研究实施《关于促进我市旅行社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姑苏旅游人才计划,组建苏州市文旅集团,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实施《苏州市旅游产品(业态)评选奖励管理办法》,稳妥有序推进苏州旅游业改革步伐。
  二、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苏州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十三五”时期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优质旅游资源和空间平台不断增多,有利于产品更新升级、品牌产品打造;二是国际客源市场营销创新举措,初见成效,有利于推进国际化进程、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三是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推出和力度加大,有利于苏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四是旅游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过亿游客量为客群结构优化提质创造了条件。
  同时,苏州旅游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一是旅游产品升级不够快,与旅游需求匹配度不高,产品特色有待提炼;二是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充分适应散客游趋势和发展国际旅游的需要,旅游品质和游客满意度有待提升;三是整体旅游形象不够突出,尚未形成营销合力;四是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够强,旅游资源的串联整合没有大的突破,“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五是古城旅游品质亟待提升,旅游通道不畅,全域联动弱;六是旅游业创新体系不完善,旅游人才体系建设不足,市场主体培育不够;七是全市整体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保障仍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解决。
  第二章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需求升级,国际国内旅游业持续高增长。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指出,今后5年,全球旅游业年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5.2%,高于全球经济2.3%的年增速,旅游业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状态下表现出强劲活力,加之中国“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实施,有利于拓展入境市场。中国层面,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带薪休假制度实施、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高铁、机场等交通改善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体验升级,注重高品质的深度体验和综合类体验,旅游方式多元化,从门票消费向综合体验消费升级,这些消费需求会带动新的经济,这对于拥有非凡旅游资源禀赋的苏州而言,创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机遇巨大。
  顶层突破,旅游业政策红利加快释放。近几年,国家层面、江苏省层面、苏州市层面,密集出台了针对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国家层面也确立了“一带一路”、“自贸区”、“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思路,对旅游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契机。政策的重点兼顾供应和需求两端的改革,将形成供、需两旺良好局面,旅游业迎来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战略机遇期。
  产业提升,旅游业多元融合创新发展。今后五年,“旅游+”将加快全面发展,旅游业与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旅游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旅游业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旅游业迈入“大旅游”、“全域旅游”、“综合产业”新阶段。
  动力增强,旅游业科技、资本驱动升级。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驱动旅游业跨越升级。一方面,旅游+互联网,促使旅游服务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消费方式发生大调整、大变革。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嫁接到各类旅游设施和装备中,给旅游业带了全新业态和体验。同时,资本日益成为整合各种要素、推动旅游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纷纷加大旅游业投资力度,大规模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创新了旅游资源、产品和产业形态。
  城市升级,旅游业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十三五”时期,苏州将致力于基本形成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并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在苏州城市转型战略部署中,苏州旅游业的定位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二、面临挑战
  区域和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旅游业相关政策,使得各个城市旅游业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在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强势品牌,对国际、国内客源的争夺竞争加剧,由于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同国内知名城市还有差距,因此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苏州旅游业市场主体的产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国际资本和国内旅游集团相继进入周边无锡、常州、南通、嘉兴等城市,苏州现有市场主体的规模、实力和运营模式都难以适应国际化及大型旅游集团的挑战。
  深层次矛盾破解面临诸多障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苏州旅游部门的职能以行业管理为主,旅游部门行业协调职能不强,“小马拉大车”的矛盾突出。涉及旅游业各要素发展的指导和监管部门分立,旅游各要素无法形成合力统一发展,市旅委职能待加强,还未形成大旅游产业管理机制。苏州市对旅游业的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支持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投资经营体制制约大,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未分开,乡村旅游、民宿开发经营缺乏法治规范,风景名胜保护区刚性保护难以突破。由于这些体制机制上的制约,苏州旅游资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经济方面,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国经济复苏还未企稳,欧债危机还未终结,国际游客区域内流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除经济形势、国家关系等常规因素外,天气环境和恐怖事件等因素的加入使得入境游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开拓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城市定位,以推进苏州旅游国际化进程和苏州旅游全域化发展为重点,通过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与转变发展方式,以国际化视野、品牌化推广、市场化运营、资本化投入、精致化服务,利用“旅游+”、“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推动旅游市场向国际化拓展,促进苏州市旅游业向集约联动与品质效益型转变,着力推动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创新,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二、产业定位
  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独特作用,把苏州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苏州的“硬实力”作为总体产业定位。具体包括四重内涵:
  成为提升苏州知名度和吸引人才的优势产业。通过苏州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与国际全面接轨,通过国际化的理念和眼光,实现更好的环境品质,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成为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打造宜居环境集聚人气商气,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城市创新、大众创业,形成从旅游到旅业到旅居的转化效应。
  成为促进苏州服务业提质增效的引擎产业。通过推进苏州旅游国际化进程和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大力优化苏州旅游客群结构,导入中高质量游客,培育中高端消费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为旅游业关联的相关产业和领域提供升级、增值空间,从而促进旅游业关联的服务业各行业的转型和创新,拉高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旅游业对综合经济的贡献度。
  成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苏州旅游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不仅面向市民,也面向全世界的游客,通过游客的旅游体验消费评价反馈,更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提升、标准化及与国际水平接轨,促进旅游与社会资源、民生资源的融合,促进文明苏州、诚信苏州、智慧苏州建设,营造主客共享的高品质环境,使旅游业成为苏州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成为促进苏州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产业。把旅游业作为看待乡村发展的新的理念,乡村主要作为城市人体验生活和消费的空间。保持江南水乡古镇的原真性,推动旅游业与江南水乡古镇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创业、休闲农业、生态度假,留住绿水青山和“乡愁”,带动乡村复兴,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生态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以转变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为重心;通过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搭建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创新旅游运营管理体制,提升旅游企业内生动力,突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跨域跨界融合发展难题;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态从观光型旅游到体验休闲型旅游转变、从资源型旅游向价值型旅游转变,实现全域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围绕创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将苏州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为主线,推动旅游业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区域联动机制,探索古城旅游发展新模式,建设环城旅游休闲憩息带,促进核心区与外围县市乡村、度假区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和诚信体系,健全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智能化旅游设施,深化旅游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创新全域旅游整合营销推广模式,成为国内具有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和运营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苏州打造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城市和旅游定位,加大特色旅游产品、服务、营销创新力度,打造具有苏州文化特色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古城旅游提升为重点,强化遗产文化游、苏式生活文化游、苏式MICE、水乡古镇休闲度假游,推动苏州旅游向精致化、品牌化和生活化转化。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苏州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国际营销与合作力度,聚焦国际客源重点市场,扩大与国际旅行商的合作,利用苏州市外宣、外事、文化等部门,借力国家旅游局及国家层面外交活动,加强苏州城市文化营销,提升国际知名度。
  (二)发展指标。
  到2020年,实现苏州市旅游产业体系完备,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集群联动发展,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建立,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显著,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成为国际著名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旅游经济指标。到2020年,接待国内游客量1.2亿人次以上,人均花费达到2500元以上,停留天数增至2.5天。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00万人次以上,人均花费达到1400美元,停留天数增至4.5天。 指标
  ——旅游结构指标。到2020年,过夜游客比例力争从2015年的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外籍游客占入境游客比例力争从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0%,欧美市场游客量比例力争从2015年的23%左右提高到30%以上。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旅游产品比例达到40%。休闲度假及产业融合类投资项目数量占比达到60%以上。四市(中心城区外)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的比重力争从2015年的33%提升到2020年的40%,四市(中心城区外)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2015年的42%提升到2020年的45%。
  ——旅游要素指标。到2020年,5A级景区点新增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2个,品牌精品民宿/精品酒店新增15家以上,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新增5家以上,推出产业融合类新产品(业态)50个以上,推出夜间旅游精品项目10个。引进国际知名的PEO/PCO机构2家,知名的DMC机构1家,举办国际级会议会展达到30个,其中国际会议会展机构认可的国际性会议1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和赛事活动3个。旅游咨询中心数量达到20个以上,具有旅游综合服务功能的一级旅游集散中心达到5个,重点旅游廊道5条,“苏州好行”线路10条,水上旅游交通游线20条。旅游人才专业培训率达到95%以上。
  ——旅游综合效益指标。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旅游业投资效果系数由2015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4(旅游业每单位投资创造旅游业增加值)。2020年旅游业总就业人数达到45万人。苏州旅游业全国城市游客满意度排名保持前10。
  四、发展战略
  全域融合战略。深入实施“多业融合、全域联动”,以“旅游+”为主线,贯穿于旅游业与苏州“三次产业”、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双创”、苏州国际化城市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和民生建设等的融合发展之中,打破行政区界限来整合串联旅游资源和产品,推进苏州全域整合营销,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特色优质战略。加强水上旅游、精品住宿、夜间旅游等深度体验产品开发,整合串联打造体验苏式文化生活的名胜场景体验区、慢生活街区、特色旅游廊道、国家级示范区等全域旅游龙头产品。营造苏州特色的散客服务、智慧旅游服务品牌。加强与中高端市场客群的精准互动营销,塑造特色鲜明的苏州旅游品牌形象。推进旅游设施和新业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既与国际标准、国际惯例相接轨,又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新业态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提升目的地服务质量。将旅游设施和服务建设与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生态文明建设、诚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营造主客共享、高标准、高品质、放心消费环境。
  改革创新战略。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乡村旅游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把创新改革贯穿旅游产业布局、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提升、旅游营销、旅游综合协调等各个环节,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创业创新的优越环境,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动力。
  开放互联战略。重点加强与国际重点客源地、国际平台、国际旅游服务商的互联互通合作,加大国际客源地尤其是外籍客源地的营销力度,提高旅游产业开放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加强与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的深度合作,在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实现共赢。
  第四章  优化产业布局
  在《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苏州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核一带三区”旅游布局基础上,衔接《关于促进苏州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四大旅游集聚区”布局,“十三五”期间,苏州市旅游产业总体布局优化为“一核、一环、六区”。“一核”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极核,“一环”为环城游憩带,“六区”为古城文化旅游板块、国际都市商旅综合发展板块、环太湖山水健康度假板块、水乡古镇文艺旅游板块、环阳澄湖湖荡休闲板块、滨江活力休闲板块。
  一、推动古城旅游转型升级
  理念突破,逐步树立“社区旅游”新理念。“社区旅游”是社区发展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形态,通过游客与游客、游客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而形成的以旅游体验为目的的综合性社交平台或区域。推动古城“社区旅游”发展,有助于实现苏州园林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打开旅游资源全域化体验新局面;有助于改善古城内人口结构与素质,凸显旅游的文化共感效应并推动社区治理水平;更有助于提升古城“活态”保护水平,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业态突破,构建古城旅游产品新体系。以社区旅游为载体,街巷旅游为廊道串联,传统景点为吸引物,实现古城旅游“点、线、面”全域化发展。一是探索社区旅游产品。加快开展古城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文化的地域性、传播性及展示性等,优先植入至有条件的社区,提升社区的本源文化氛围与渲染力,融合民宿、博物馆、遗产景点、精品酒店、文创空间、养老居所等多种旅游业态,形成“一区一品”,丰富古城旅游体验;择机启动古城社区旅游试验区(道前社区)的前期策划工作,科学选址,总结成功经验后全面铺开。二是开发街巷旅游产品。重点推动古城历史街区(平江路、山塘街)业态提升试点工作;以“名人”、“文化建筑”、“桥梁河浜”、“神话传说”和“花木”等五大主题为线索,构建古城街巷旅游廊道系统,重点形成“桃花坞大街—西北街—东北街—平江路—官太尉河—十全街—书院巷—侍其巷—吉庆街—学士街—吴趋坊—阊门西街”的旅游街环。三是开拓水上旅游产品。完善水上巴士码头与配套停车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先落实“环古城+金鸡湖”南北两条动线的沿线设施建设;优化水上巴士与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环古城健身步道)、主要旅游景区/景点、街巷间的换乘方式与效率,积极发展“游船+”组合业态。四是创新利用传统旅游景点。深度挖掘园林文化内涵,通过系统策划、包装与宣传,利用VR、AR及互联网先进技术,优先推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留园、耦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沧浪亭、艺圃等园林的主题化打造,形成“一园一品”式深度体验;探索园林管理单位对园林的创新管理与利用方式,根据园林景点本身的保护等级、环境容量及文化底蕴,尝试园林MICE、企事业活动、文创办公等的多样化利用;加强博物馆的外部联系性与带动性,强化博物馆与博物馆、与周边其他文化旅游吸引物、周边商业、学术机构间的融合,在交通换乘、标识引导、门票创收等方面多维联动,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五是健全古城留宿体系。构建“精品酒店+特色民宿+养老居所+社交场所”四级系统。积极探索古建老宅、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与国内外精品酒店品牌的合作模式,实现历史资源“活化利用”;加快研究古城民宿管理办法,建立与国际知名民宿租赁与运营品牌(Airbnb)的合作渠道与方式,统一推送与管理苏州民宿,定期开展古城十大精品民宿评选活动,发布古城精品民宿地图;通过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渠道,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共同参与,把古城老龄化的“负担”转化为保持、展示古城文化原真性的有效方式。
  结构突破,塑造古城旅游客源新结构。一是改善常住人口结构,巩固与提升古城本源文化的原真性。采取适当的“经济杠杆”措施,以修缮传统民居等手段,有序置换普通外来人口;通过传统民居及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的植入为“造血”机制,吸引本地年轻人及高素质人群回流;发展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整合与利用分散的社区闲置资源,打造以分享经济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构建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游客广泛体验、互助互利的社会生活服务生态圈。形成原住民、艺术家(以非遗传承人为代表)、游客和社交者等四类人群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古城的本源文化氛围。二是瞄准国内外中高端客群,分层导入。从大区域着手,通过“环城游憩带”与旅游廊道的分流与截流作用,保持古城舒适、闲适的游憩环境,为国内外中高端客群留有空间和余地,最终形成“服务大众、高端优先”的客源体系。
  交通突破,打造古城旅游出行新方式。重点扶持“苏州好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将交通集散与旅游咨询有机结合,通过苏州好行串联古城所有景区、重点街区、换乘中心和地铁节点,使苏州好行成为古城旅游最佳方式。同时,加强苏州好行与“环古城健身步道”、周边古镇、古村落、新城、生态旅游区的衔接作用,在古城遍布苏州好行的基础上,将好行服务延伸到苏州全域,并逐步开发苏州好购、苏州好吃、苏州好住、苏州好玩系列产品和活动,将苏州好行打造成全市旅游资源整合提升的一站式服务系统,提升游客对苏州好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机制突破,搭建古城旅游发展新平台。一是探索建立公开、清晰、明确的古城房屋储备中心与遗产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古城旅游资源“一本账、一盘棋”。二是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投融资结构,通过贷款、基金、PPP等举措搭建融资平台,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到古城旅游的发展之中。三是探索景区景点的“三权分离”试点改革,推动政企合作,引入国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旅游综合运营商,推进古城旅游的专业化管理。四是以“国际化”为目标,集成、优化已有旅游APP软件,如“姑苏Style”,加入古城旅游线上集散中心(包括信息发布、景点介绍、线路规划等内容),完善社区、景区、街巷、景点等旅游产品的外文导览系统,推进古城WIFI全覆盖,打造社交网络共享区域。五是成立古城旅游改革与行动小组。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为契机,适时建立古城旅游规划与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的衔接、协调机制,保障古城年度重点旅游项目的顺利落地,实现旅游资源的“多规融合”式管理。六是制定古城旅游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与负面清单,为招商引资明确方向。七是推出“社区旅游”发展机制。从技能引导机制、决策制定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评估监控机制等领域着手,组建社区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委员会,调动基层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政府部门、社区组织、旅游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社区旅游委员会”,形成利益分享、协商、评估及监控机制,通过旅游发展推动社区综合治理。八是开展古城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在东北街地区迅速实施旅游合执法;改进园林门票限时制,推进园林门票在线预约;进一步优化“苏州好行”运营,在东北街开通短驳服务;将园林门票销售、旅游免费讲解和“苏州好行”宣传等服务整合,延伸至东北街两端;加快环古城水上游市场整合,有效提升服务品质并使价格回归到合理区间。
  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依托苏州古城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中高层次游客的旅游“主极核”,并通过极核牵引,培育一批“次极核”,带动苏州全域旅游的国际化发展。
  极核构建,坚持苏州旅游“双面绣”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以姑苏区“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集中展示区为主体,坚持走苏州旅游“一古一洋”国际化品质的“双面绣”独特发展之路。一是打通东西向旅游交通廊道。借助苏州现有公共交通系统及“苏州好行”旅游专线,推动建设连通环古城河与环金鸡湖水上游线,保障古城与工业园区之间旅游游线畅通快捷,丰富极核内的旅游公共交通产品。二是服务升级,打造国际标准的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国际化旅游散客服务平台,以建设古城、园区一体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契机,塑造高标准、优品质、主客共享的“苏式服务”特色旅游品牌,通过服务将苏州古城、工业园区这“一古一洋”的两面“绣”于一体。三是政策引导,促进古城、园区旅游资源互通有无。围绕会奖旅游、研学旅游等方面,促进苏州古城与苏州园区之间高品位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联互通,白天与夜间的旅游活动合理串联,通过复合型、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吸引高质量游客到苏州古城与苏州园区体验消费,并借助核心旅游功能的外溢将游客的旅游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到外围的其它旅游板块。四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挖掘“双面绣”的旅游内涵。依托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取国内外知名OTA(TripAdvisor、携程、同程、驴妈妈等)的游客游览评价数据,绘制旅游热力图,挖掘古城与园区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景区、景点,为国际游客提供更多的可选择区域,更丰富的核心旅游产品。
  链核成网,构建具有“苏式生活文化”特色的国际化服务网络。为了有效促进苏州全域旅游产业空间格局的形成,在加强对“古城+园区”的主极核与周边次极核的整体协调引导之下,以苏州园区和苏州古城为试点,通过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产品打造等多层面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构建具备国际化品质的旅游服务网络,并利用极核的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到周边其他旅游板块,近期尝试构建环太湖、环阳澄湖两处苏州全域旅游试点。
  “十三五”期间具体举措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国际化旅游接待及咨询服务水准,包括可游览区域的景观环境提升、多语种旅游廊道的标识设置、重要景点景区的无线网络覆盖、高密度、扁平化的旅游咨询点布局以及全程外语导游陪同(含电子导游)。
  二是提供跨境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口岸办理快捷通道、72小时过境免签试行、商务旅游及会议注册、跨境金融交易实时结算等。
  三是建设特色化旅游交通网络,围绕城市公共交通(地铁、巴士、的士等)、特色旅游交通产品(水上游、人力车等)及“苏州好行”旅游专线,将旅游交通枢纽换乘、旅游产品链接、移动旅游体验、核心旅游廊道及旅游慢行系统等整合起来,有效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四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加强特色民宿及社区旅游的规划管理、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旅游行业标准的制定、景点文明卫生治理及游客流量的实时监控等,让游客体验“苏式生活”。
  三、统筹推进环城游憩带
  为了符合苏州特大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新诉求,有效缓解过量游客对古城的冲击与侵袭,带动周边区县的经济增长与苏州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苏州旅游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构建环城游憩带。
  打造特色核心旅游集聚区,构建苏州环城游憩带。通过大数据挖掘,了解来苏游客的客群消费特征与活动空间分布,结合苏州市郊野公园建设,苏州在“十三五”期间,于“古城——园区”旅游主极核外围20~30公里距离的带状区域内,根据旅游资源产品特征设置特色旅游主题区段,构建便捷的旅游交通联系,打造苏州旅游的城郊缓冲区——容纳中短途客流的环城游憩带。环城游憩带大致可划分为四大主题区段:一是太湖生态段,以太湖国家度假区为旅游核心集聚区,逐步建设成为苏州西部环太湖区域的重要旅游交通枢纽、度假集散中心,串联太湖区域及周边各大景区。二是水乡古镇段,以苏州湾为南部旅游交通枢纽与集散中心,沟通苏州东南部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古镇群及南部吴江桃源、震泽古村落群两大旅游核心集聚区。三是中部湖荡段,以阳澄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旅游核心集聚区,成为苏州中部湖荡乡村旅游的交通枢纽与集散中心。四是滨江活力段,以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为旅游核心集聚区,成为苏州北部滨江地区重要的旅游交通枢纽与集散中心,联系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北部区县的各个滨江景点、景区。
  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提高全域旅游服务网络的硬件素质。规划构建两级集散中心体系,近期主要结合高铁西客站、城铁园区站、苏州火车站(东汇路、苏站路周边)、高铁北站、苏州湾、常熟站(规划中)等区域交通节点,初步建设6个一级旅游集散中心,配备游客咨询、接待、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多方面旅游服务功能。在核心景区周边、城市建设边角用地、停车场等区域,初步建设20个以上二级旅游集散中心,配备自驾停车、专线停靠、旅游咨询等旅游服务功能。
  推进全域旅游交通环境建设,实施旅游交通长期发展战略。在尊重苏州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大数据采集,提出全域旅游交通的构想,对接交通、规划部门建设工作,搭建多部门合作建设平台,切实、有效地推进旅游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工作。结合苏州城市交通规划,围绕苏州市域主要交通廊道及对外交通通道,于一级集散中心、二级集散中心及景区、景点之间,构建旅游交通快速联系网络,与现有的“苏州好行”旅游专线相结合,开通市域旅游专线,方便苏州全域的游客集散。“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的旅游交通廊道及对外交通通道包括:东向通道,通过京沪高速、沪常高速串联;南向通道,通过常台高速、友新快速路串接;西向通道,通过苏绍高速、中环路、苏福快速路联结;北向通道,通过常台高速、苏虞张公路联通;环城游憩带通过中环快速路与绕城高速两条廊道衔接。
  加强旅游政策引导,培育苏州全域旅游“软环境”。通过政策手段将古城中的游客向外引导,有助于缓解过量游客积压在古城内造成的交通拥堵与旅游环境品质下降,有助于城郊次核心旅游集聚区的建设发展,着力提升苏州旅游的软环境。“十三五”期间实行的旅游政策引导包括:一是实行重点区域交通限行政策,近期针对游客量较大的苏州古城区、沙家浜·虞山尚湖景区、吴江同里景区、昆山周庄景区等重点景区联合颁布交通限行政策,划定交通限行区域,对进入片区的车辆数量加以限制,同时结合轨道交通节点及旅游集散中心,推行“P+R”换乘模式,引导自驾游客在重点旅游区域内利用公共交通低碳出行。二是实施旅游交通引导政策,在主要旅游交通廊道、重要交通通道上设置统一、规范的旅游交通标识对游客进行交通引导,并提供核心景区与周边景区间快捷的交通联系方式,以套票、联票、优惠等方式吸引游客前往周边景区。三是景区游客容量控制政策,针对核心景区(古典园林、古镇古村、度假区等)的游客容量进行峰值控制,通过网络、自媒体、移动通讯商等及时发布景区拥堵预警信息,引导游客错峰出游。
  差异化布局旅游产品,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增强环城游憩带上旅游资源的区域竞争力,以休闲游憩功能为主要产品发展方向,与旅游核心区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依托更丰富的旅游产品种类、更广阔的游客受众面、更优良的旅游舒适度对核心区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引导游客到环城游憩带上进行深度旅游体验,促进苏州全域旅游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挖掘的特色旅游资源包括:山水乡村资源,以西部生态城、木渎古镇休闲观光、太湖养生休闲度假、胥口非遗文化展示、旺山/东山/西山乡村休闲度假为主;水乡古镇资源,以同里、周庄、锦溪、沙溪等古镇旅游为主;综合性旅游资源,包括虞山尚湖旅游度假、沙家浜红色旅游、常熟服装城商贸购物旅游、蒋村乡村旅游、昆山花桥商务旅游、昆山电影博览园会展旅游等。同时,结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结合国家级吴中区甪直镇、吴江区震泽镇特色小镇建设,加强小镇的旅游功能元素。按照特色旅游小镇模式,推动吴中太湖旅游区“休闲沐春园”、吴江区玫瑰园、吴江区“中国旗袍小镇”等项目建设。
  四、推进六板块协同发展
  古城文化旅游板块。板块覆盖姑苏区下辖所有街道,以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为核心,依托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突出“古城苏州,经典江南”的总体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以下四点:
  一是要以历史文化为脉络,以点带面,培育1~2处享誉国际的旅游集聚区。在拙政园、虎丘、留园景点(区)及山塘街、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周边地段探索“社区旅游”试验区建设,构建旅游“历史中心集聚区”,研究导入新型业态功能,整合并真实地展现古城独特的休闲活动及历史记忆。开发世界遗产观光、民宿体验、水上旅游以及夜间旅游项目,如环城慢行健康圈、姑苏水秀、以及园林MICE等特色旅游产品,全方位提升“苏式”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二是要瞄准高端客源市场,全面提升古城旅游住宿接待水平。一方面要加快古城星级酒店转型升级工作,通过技改创新创意项目,打造一批高端住宿产品;另一方面,要结合姑苏街巷民宅特色,重点出台古城民宿业行业服务及设计规范标准,有效聚引社会资金投入,绘制“姑苏古城名宿地图”。
  三是加强古城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打破古城旅游交通瓶颈,加快古城慢行交通和健身步道体系建设,跟进环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及停车换乘点设施布局规划。实施环古城与金鸡湖水上游整合提升工程,推进古城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古城旅游形象。
  四是打造集文创、金融、互联网营销为一体的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平台。进一步促进旅游与城市的包容发展,加强旅游业同文化、科技、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互联网+”的旅游产品模式创新,通过共享网络日志,深度挖掘小团化及自驾游客群,明确古城旅游的最佳体验产品组合方式及特征偏好。通过平台开发,并经评审通过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在发展初期旅游主管部门应适当给予财政扶持,予以重点营销宣传,列入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备选项目名单。
  国际都市商旅综合发展板块。板块涉及苏州高新区东部、相城区南部(含高铁新城)、吴中区中部、工业园区(不含唯亭)、以及昆山市高新区、开发区及花桥商务区。板块依托地区丰富的商务及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优势,分别以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花桥商务区为中心,针对国际国内商务客群,重点发展商务会奖、购物、休闲观光及研修教育等旅游产品。板块整合两湖(金鸡湖、独墅湖),互补古城,对接上海,以沪宁快速城际通道为纽带,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务旅游目的地,集中展示“精致MICE,时尚苏州”的旅游形象。
  “十三五”期间该板块重点落实以下三点:
  一是板块内打造4处旅游集聚区。国际商务旅游示范区,主要围绕环金鸡湖商圈,主打商务旅游及MICE,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侧重文化娱乐及都市观光旅游;独墅湖研修旅游区,依托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科研教育资源及生态自然风光,发展研修教育旅游与都市休闲旅游;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区,一方面,依托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如移动端自助信息服务及新型旅游装备等),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游客创造最佳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扩大旅游消费开放度,积极争取入境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在苏实施,结合主题景区开发环球购物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花桥工贸旅游集聚区,依托昆山花桥商务城设立,主打商务旅游及影视娱乐旅游。
  二是出台商务会奖旅游的扶持政策及配套服务。出台地区性奖金激励办法,极力争取优质商务会奖客源。如在国际商务旅游示范区范围内引进会议(规模300人以上并入住当地两晚),每次会议奖励2万元;对会奖旅游专业机构给予优惠鼓励。对引进的PCO(专业会议组织者)和DMC(目的地管理公司)或提供旅游业务的机构企业,实施差额征收营业税政策;完善商务旅游的中介和接待服务,如开通国际会议网上远程注册通道,以及组织商务旅游专题节事活动。
  三是商务旅游人才“引进来”,组织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引进SITE(国际奖励旅游协会)专家组织论坛,注重对会奖旅游运作规律、经营技巧、操作办法、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国际知名会奖活动,扩大国际高端会奖旅游市场。如同芝加哥世界会议和奖励旅游展(ITME)、巴塞罗那欧洲会议和奖励旅游展(EIBlM)等国际活动沟通合作。
  环太湖山水健康休闲度假板块。板块包括相城区的望亭镇,高新区的通安镇、东渚镇、镇湖街道,吴中区的木渎镇、胥口镇、东山镇、临湖镇、光福镇、金庭镇、横泾街道、越溪街道、香山街道和吴江区的吴江经开区、松陵镇、横扇镇、七都镇。统筹苏州环太湖地区在区域旅游功能体系中的分工定位,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充足的游憩功能载体,并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板块主要面向长三角城市客群,以独有的环太湖岸线、岛屿、江南古镇古村为典型资源,以山水度假、健康文化、休闲养生为显著特征,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是苏州立足城乡一体化改革并推进全域旅游的重要试点,集中展现“纯美太湖、养生胜地,水乡苏州”的地域旅游形象。
  “十三五”期间该板块重点落实以下两点:
  一是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引导建设6处具有国际美誉度的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太湖国家健康度假集聚区,主要依托太湖国家度假区设立,主打健康养生、精品度假、运动休闲、美食旅游;东太湖休闲度假区,依托吴江东太湖旅游度假区设立,主打休闲度假、时尚运动、商业购物、主题娱乐;西部生态城休闲区,依托高新区西部生态城设立,主打湿地生态度假、水上主题娱乐;特色乡村示范区,包括西山、东山及旺山,主打乡村休闲、古村落主题旅游,探秘探险;木渎吴文化体验片区,依托春秋阖闾城和越城遗址开发遗址旅游;胥口非遗体验片区,依托香山匠艺等非遗资源,深度开发非遗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
  二是协同环太湖乡村地域,以乡村旅游引领全域旅游发展,营造具有苏州太湖特色和国际化水平的乡村旅游胜地。以“生态家园、文化胜地、休闲天堂”作为苏州太湖乡村旅游的整体定位,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严格保护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太湖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休闲、绿色度假、文化体验和体验式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强品牌。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要加强与周边乡村旅游点的交通联系和辐射力,成为组织枢纽和服务中心。新区乡村旅游要凭借真山真水,突出“乡村生态治理”,“一村一品”,“一户一景”,融入农俗工艺文化,增强乡村生活体验。吴中区光福,东山、西山和三山岛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则要突出“渔、船、果、林”的农家生活和农事体验特征。吴江沿太湖乡村地区,宜结合农业科技观光园,发展乡村修学和休闲农业旅游。
  水乡古镇文艺旅游板块。板块位于包括苏州东南部包括吴中区甪直镇、吴江区同里镇、平望镇、震泽镇、桃园镇、盛泽镇、经开区以及昆山市千灯镇、周庄镇、张浦镇、锦溪镇、淀山湖镇。
  板块主要面向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客流,并承接上海“迪斯尼”客流。板块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资源,重点旅游产品要与区域周边形成差异化互补,以古镇与美食为主线,水网为脉络,依托沪苏杭高速公路及城际铁路的便捷交通,打造从昆山千灯到吴江震泽的国家水乡旅游黄金走廊,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最佳体验集群:集中展现“醉诗意的江南,最吴韵的苏州”。
  “十三五”期间该板块重点落实以下两点:
  一是加强古镇、古村落主题化开发,丰富文化旅游载体内涵,与上海主动对接,错位发展。水乡旅游的黄金走廊上形成3处集聚区:同里—周庄古镇主题旅游示范区,依托吴江同里与昆山周庄设立,主打古镇会议、休闲度假、民俗节事体验、夜间旅游;南部水乡古镇主题旅游群,依托锦溪、甪直、黎里、震泽古镇带设立,主打历史人文观光、美食旅游、民俗体验;南部古村落集聚区,依托溪港、南库、龙泉嘴等古村落资源设立,主打美食旅游与古村落民俗文化游。
  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整合,实现产品错位互补与旅游交通对接。昆山市侧重对吴文化遗迹加以保护修复,开展纪念、节庆和演出等活动,吴江市侧重完善现有生态农业园、高科技农业园和休闲农庄的旅游功能,两地古镇旅游则需要突出个性化和主题化。向东对接上海,预留区域间的旅游轨道专线S2B线,打通沪苏杭城际通道,向南开辟水乡专线,串联古镇景点(区)。
  环阳澄湖湖荡休闲度假板块。板块包括常熟市的尚湖镇、虞山镇、辛庄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相城区的太平街道、度假区、阳澄湖镇,昆山市的巴城镇、周市镇和太仓市的沙溪镇、双凤镇、新区、城厢镇。板块面向长三角地区短途自驾游及小团化客群,以阳澄湖、沙家浜、虞山、尚湖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依托,打造集休闲购物美食、湿地湖泊度假、主题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多彩旅游板块,成为长三角泛城郊休闲旅游地:集中展现“锦绣江南,福地苏州”的地区旅游形象。
  “十三五”期间该板块重点落实以下两点:
  一是板块内依托5A级旅游景点(区)及省级以上度假区形成3处旅游产业集聚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依托阳澄湖半岛国家级度假区设立,主打精品购物、康体疗养、滨湖度假、影视娱乐旅游等。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已于2015年升级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成苏州环阳澄湖地区旅游服务总枢纽。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主要依托西部阳澄湖的景观资源,主打传统苏帮菜及蟹美食文化,重点开发滨湖度假、户外运动、美食休闲项目。同时,太平街道旺巷村通过“帐篷客”度假酒店项目的建设,打造亲子度假、蜜月度假的岛屿休闲度假新天堂,阳澄湖镇要整合北部湾地区的度假资源,以及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消泾村的乡村旅游资源,加强与莲花岛的联动,打造具有观景、休闲度假功能的湖岸线。虞山尚湖—沙家浜湿地文化体验区,依托常熟虞山尚湖与沙家浜景区设立,主打休闲度假旅游、红色体验旅游。
  二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散客自助旅游提供全方位服务。结合环城游憩带及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从自助游客移动端体验出发,构建信息服务、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产品及服务预订以及地方旅游商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联通“尚湖—昆承湖—盛泽湖—阳澄湖”中部主要湖荡,开通水上巴士游线;出台乡村地区民宿管理办法,以创建美丽乡村及特色乡镇为契机,鼓励餐饮型农家乐旅游模式向民宿型、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过渡。适时转换农村社区为新型旅游服务功能实体,提升乡村旅游的层次,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
  滨江活力休闲板块。张家港市的金港镇、大新镇、锦丰镇、杨舍镇、乐余镇、南丰镇、塘桥镇、凤凰镇、常阴沙农场,常熟市的海虞镇、梅李镇、董浜镇、碧溪新区,和太仓市的璜泾镇、浮桥镇、浏河镇、陆渡镇、港区。板块以岛屿度假为突破口,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郑和文化为线索组织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板块主要面向本地及周边客群,以苏州、上海为一级核心市场,并向周边泛长三角各市县辐射。板块依托境内特色旅游资源,以独有的生态双山岛为资源核心,发展探奇旅游;以郑和文化园项目为引领,挖掘历史人文底蕴;以临港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引入旅游元素,促进产业融合;以异域文化体验为特色,打造文创旅游项目:分层次、多元化展现苏州北部“欢乐之港、活力之滨、休闲之都”的旅游形象。
  “十三五”期间该板块重点落实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四个重点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如建设双山岛探秘主题综合度假区,依托张家港双山岛设立,主打冒险娱乐、运动休闲、游艇旅游;建设郑和文化园,依托长江口旅游度假区与太仓郑和主题公园设立,主打历史人文观光、文化体验、美食旅游等。建设张家港工业遗址公园区,依托张家港原工业集聚片区设立,主打工业参观与工业购物旅游;建设常熟汽车主题公园,发展汽车旅游、汽车文创、汽车会展、汽车体验中心等项目。
  二是保障区域旅游资源的错位发展。苏州北部沿江区域旅游资源相对分散,资源特质差异较大,较难形成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为此,通过太仓的历史人文观光文化旅游,常熟的汽车旅游,张家港的运动休闲探奇旅游、工业遗址观光旅游等塑造丰富多彩、活力无限的滨江旅游特色产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错位竞争。
  三是实现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下阶段,我市将发挥城际铁路的优势,适时建设常熟旅游集散中心,在常熟站、支塘站等常熟境内铁路车站形成旅游换乘和旅游专线交通枢纽,连接周边机场(上海等地)、客运站、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开辟多条主要客源城市至常熟市的旅游专列和旅游专线公交车,进而带动滨江活力休闲板块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同时,依托常熟港辟建游轮码头,供长江游轮停靠,并与张家港市、太仓市、南通市和上海市协调形成长江水上游线,围绕长江流域打造水上旅游产品体系。
  第五章  创新旅游产品
  一、打造三大龙头产品
  遗产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文化遗产体验旅游、非遗工艺传承体验、历史人文体验旅游、民俗宗教文化互动体验、影视艺术文化旅游类业态,聚焦打造社区旅游综合体、慢生活街区、主题游线廊道等国际品质、苏州特色的全域文化体验项目,支撑“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城市定位。一是以游客体验需求为导向,发挥苏州古典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重点依托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湖泊湖荡度假区,积极探索互动体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组织民间艺人和专业团体,将苏式传统文化精品剧目和民俗活动导入游客文化体验旅游活动中。二是以散点串联等方式,打造文化体验主题游线、廊道项目。三是以“旅游+生活方式”思路,整合非遗传承、文创研发、历史街区生活资源、古镇古村落、特色产业等,开发社区旅游综合体等参与性强的场景式综合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四是借助全市重点特色文化设施,引进或承办世界知名文化艺术活动,引进国内外知名演出团体和品牌剧目来苏州展演、常驻演出。五是鼓励新兴业态与影视拍摄融合发展,打造影视旅游项目。
  水乡休闲度假产品。通过度假设施、度假体验、休闲度假服务的整体提升,将苏州打造为长三角首选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一是大力开发精品民宿、野奢酒店、主题酒店、房车营地、精品度假村等度假设施业态,构建丰富的特色住宿体验、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乡村农事生活体验等休闲度假体验。二是依托苏州古城、江南水乡古镇、古村落、旅游度假区等平台,探索“一价全包”、串联联营等模式,重点打造古城文化体验度假社区、江南水乡古镇度假区(周庄、同里等)、湖泊湖荡休闲度假区(沿太湖、环阳澄湖、常熟湖荡)、湿地生态度假区(太湖湿地、同里湿地等)、山野休闲度假区(大阳山、东山、西山、穹窿山等)、都市休闲度假区(园区金鸡湖、新区等)。三是完善休闲度假配套体系,按照国际游客、国内中高层次游客需求标准,丰富提升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强化交通服务、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
  苏式会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会议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考察旅游三类业态,重点打造园林会奖区、湖畔会奖区(金鸡湖、太湖、阳澄湖)、商务考察培训旅游区(园区、新区、工业旅游示范点)、古城古镇会奖区。一是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先进专业经验,整体谋划苏州会奖旅游提升战略规划,完善促进会议展览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用好现有会展场馆、核心景区、酒店、历史文化建筑等设施,加强与餐饮、购物、交通、住宿、娱乐等相关业态的整合串联,大力引进定制商务考察、小型精品会议、500强企业会议活动旅游、企业经理层和优秀员工奖励活动、国际性专业会议论坛、行业性展览等会奖活动。三是加强与国际、国内专门的PCO/PEO会奖旅游机构的合作,吸引其到苏州设立分支经营点。四是建立和实施会议大使制度,构建统一的苏式会奖旅游电商平台,加强与国际(新加坡、纽约等)、国内(上海、杭州等)的合作联动。五是注重品牌特色,集中政府和会奖企业力量,共同打造以园林会奖、湖畔会奖、古镇会奖等为支撑的“苏式会奖”品牌。
  二、开发七类特色新品
  注重创新和整合,提升开发水上旅游、夜间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养生养老旅游、婚庆旅游、运动休闲旅游七类特色精品。
  水上旅游产品。围绕古城、古镇、湖泊重点区域,通过水上产品多元化和复合化、水陆联动,开发游船观光休闲产品(集观光、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交通服务产品(水上公交巴士、水上自驾游船)、水岸联动组合产品(水上交通与住宿、景点、商业休闲等要素联动)、岸线水上设施产品(如船屋度假)、水上运动赛事(赛艇、皮划艇、滑水、龙舟等)、水上主题活动(游艇派对、摄影等),丰富东方水城特色内涵。
  夜间旅游产品。在现有夜景观、夜间实景演出基础上,鼓励和扶持夜间国粹文化体验、商街夜市、夜间参观游览、水上夜游、主题夜餐饮、品牌酒吧娱乐、夜间康疗养生、夜间民俗活动、夜间露营等业态开发,鼓励扶持业态串联整合运营,营造夜苏州旅游特色。
  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省级乡村旅游发展试验区的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旅游建设标准规范,出台民宿标准规范,以创意为驱动,加强乡村旅游精品业态评选和推广,引导开发乡村度假民宿、乡村民俗农事体验、乡村美食集市旅游、乡村文创艺术旅游、乡村养生养老等乡村旅游业态。保护和利用古村落,培育民宿文化村落等乡村生活方式体验示范基地。鼓励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特色旅游村镇。
  研学旅游产品。鼓励学校、社会机构和旅游相关企业,“活化”利用苏州国学、戏曲、绘画、古建技艺、苏工技艺、烹饪、历史文化建筑、国际学校、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等资源,开发参与性强的青少年课外活动、海外(重点入境客源地)交流及游学、夏(冬)令营、家庭亲子研学等研学旅游产品。联合教育、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研究出台促进研学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大对研学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力度。
  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江南水乡的生态环境禀赋、吴门医派的资源基础和苏州的宜居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吴门医派)养生、康复疗养、生态养生养老旅游产品。依托苏州苏州中医院、国家老中医资源、苏州黄酒等,建设中医药养生示范项目,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鼓励现有医疗机构扩大康复疗养服务范围,扶持建设若干集休闲度假、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康复疗养休闲项目。鼓励寺庙在参观朝拜基础上,开发禅修养生、膳食养生休闲项目。结合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依托瑞颐养老、泰康之家、中茵九龙养老、国寿嘉园等机构,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和品牌引入力度,开发老年公寓、养老社区等旅居型、候鸟型养老基地、老年人养生度假产品。
  婚庆旅游产品。挖掘苏州历史人文典故,以三古一湖为大背景,鼓励和扶持旅游相关企业开发恋爱旅游、散心旅游、婚纱摄影旅游、苏式婚礼庆典旅游、蜜月休闲度假等婚恋旅游业态。重点建设苏州虎丘、姑苏山塘街、苏州新区太湖、相城区阳澄湖等婚庆旅游目的地。
  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依托苏州湾黄金海岸旅游区、阳澄湖半岛休闲之旅、骑游吴江、苏州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赛、体育训练基地等体育旅游基础,推进乐视体育太湖户外运动基地等项目建设,结合《苏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加强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路跑基地等设施建设,鼓励扶持马术、低空飞行、游艇、皮划艇、山地自行车等时尚运动休闲业态,积极承办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赛艇锦标赛等体育赛事。建立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三、建立产品创新体系
  构建市场主体、利益共赢的产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产品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民间力量、社区居民等主体进入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域,把苏州全域作为一个旅游产品看待,以市场化方式,通过延长链条、业态复合化、串联组合等模式,参与不同类型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开发和运营。一是推进等级景区经营体制改革,探索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运作模式,鼓励全市各旅游景区采取延长链条、与相关配套企业联合经营、加入OTA平台等方式,实现苏州众多散点旅游资源的整合串联,打造不同主题、一站式的旅游新产品业态。二是鼓励扶持本地旅游企业、旅游设施产权主体与国内外成熟的旅游产业投资运营商开展资本运作,通过参股或新组建公司等形式,开发和经营旅游新产品业态。三是采取分享经济模式,鼓励居民和企业以闲置房产资源为投入,通过自主创业经营、整体收购经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众筹、加入Airbnb等第三方平台方式,开发经营旅游新产品业态。四是实施精准招商引资,以全市各旅游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对于龙头项目、旗舰业态,进行点对点的服务,引入国际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投资运营商和品牌项目。
  搭建苏州旅游产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旅游主管部门联合市政府相关部门,搭好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居民市民、旅游业者、创新创业者、品牌运营商等,结合苏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在现有“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十大创新产品业态评选”、“旅游业发展大会”、“旅行商交易大会”等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合各个层面的资金、空间、宣传营销、资源及资产运作、政策、产学研创新基地等产品业态创新相关资源要素,搭建苏州旅游产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旅创客”),通过常态化“旅创客”在线服务平台和大赛评选活动,不断完善苏州旅游产品创新环境。
  第六章  推进产业升级
  一、升级传统产业体系
  旅游住宿。以“住”为核心,做深苏州旅游体验,重点发展精品民宿、精品酒店、主题酒店、综合度假村等住宿业态,培育并扶持汽车营地、户外露营地、帐篷营地、野奢木屋、度假农庄等新兴住宿业态。一是加强整体规划引导,开展苏州住宿业布局规划修编工作,试点民宿规范管理办法,实施精品民宿评选活动,开展“苏州人家邀您体验苏式生活”活动,引导建立民宿联盟及行业协会组织,促进民宿规范化、品牌化发展。二是重点引进精英型投资者、设计师、开发者参与苏州市特色民宿建设和经营。三是鼓励引进民宿、奢华酒店、精品酒店等跨区连锁经营品牌运营商。四是鼓励扶持住宿业延长产业链,开展多业经营,支持住宿业与其他旅游要素的合作经营、联盟。扶持和引进第三方在线平台,促进住宿业的资源整合。五是加大对星级酒店等技改和创新创优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五星级酒店多元化经营。
  旅游购物。一是制定旅游商品发展提升专项规划。二是制定旅游商品购物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扶持培育特色旅游购物店。三是借助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平台,借势苏州“全球手工艺之都”,策划全球非遗工艺品博览会,建设非遗工艺品集散中心O2O平台,每年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制定实施每年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的国际间展演、展示、青年营地交流活动计划,建设国际非遗工艺品集散中心。四是整合非遗传承、文创研发和历史街区生活资源、农产品等,促进工艺品、土特产、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融合,鼓励民间艺人开办传统旅游商品制作展示作坊,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礼物”,推出苏州旅游商品精品名录。五是积极培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特色制造企业开发“前店后厂、参观体验式购物”旅游项目,鼓励工业厂房改建为工厂直销购物和展示贸易店。六是联合商务、税务等部门,积极争取入境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引入免税购物店。大力发展旅游移动支付业务,扩大外币银行卡使用范围。七是举办旅游购物节,促进提升旅游消费。鼓励购物旅游项目与大型景点、精品民宿等串联组合。
  旅游餐饮。会同商务局等相关部门,提升旅游餐饮品质,打响美食旅游品牌。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苏州苏帮菜、舌尖美食、江海湖鲜等美食资源优势,开发符合米其林星级标准的餐饮品牌和美食品牌,鼓励居民和外籍人员开发精酿啤酒屋、精酿黄酒坊、药膳美食等美食体验业态,通过美食品评、烹饪比赛、美食节等活动,不断提升美食文化魅力。二是引入国际风情美食、餐饮酒吧品牌,丰富美食业态。三是实施标准化引领战略,引导品牌餐饮企业加强菜品、餐具、厨具等硬件和店面、服务、订餐平台等软件的提档升级。四是推动美食企业延伸业务链条,跨业经营、合作经营、联盟发展,通过整合串联方式开发“美食+”旅游项目,将美食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教育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串联整合,串联四季特色美食资源,增加餐饮附加值。
  旅游交通服务。扶持鼓励旅游企业、交通服务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培育和引入第三方租赁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会同交通等相关部门,优化提升“苏州好行”服务,鼓励车船公司延伸业务链条、通过跨业经营、联合经营,加强旅游交通服务与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景区的串联组合,增加附加值。
  旅游景区。按照“风景变环境、名胜变场景、社区变场所”思路,推动实施景区开放战略,集聚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文化等要素,将门票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鼓励扶持特色街区、养生度假村、乡村创客基地、研学旅游基地、特色小镇等产业融合型景区建设。逐步开放景区资本运作和管理市场,推进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内容的旅游景区改革,鼓励吸引国内外品牌景区管理集团对全市中小景区实施委托管理、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和升级改造,提升旅游景区的发展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对重点旅游景区的访查力度,推动景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员工管理、智慧景区建设提升。鼓励社会力量开发特色景区(点)。加大智慧景区、低碳景区、精品景区的建设,推动景区(点)提档升级。
  旅行社。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我市旅行社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实施旅行社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出入境”客源联盟计划、“苏式”地接体系构建计划和旅行社新业态挺进计划。支持优势旅行社通过整合酒店、景区等上下游行业资源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和引进商旅会奖中介机构,加大落实对入境外联旅行社及专做苏州一地游旅行社的奖励。按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对重点旅行社给予奖励。积极稳妥地兴办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旅行社,加大与台资旅行社的合作范围和力度。
  二、推动六大产业融合
  加快旅游与农业融合。突出风貌传承、水乡特色、历史文化、田园风光,依托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种植、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等苏州主导农业产业融合创新,重点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农产品美食旅游、土产购物、生态度假民宿、乡村文化体验、农事渔业休闲等业态。用好苏州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对台合作试验区、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古村落等资源,通过乡村旅游新业态评选和营销宣传,培育一批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主题休闲农业园、都市农庄、乡村民俗风情区、乡村创客示范基地、特色农旅小镇,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
  做精旅游与工业融合。利用苏州发达的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基础,引导鼓励苏州特色优势制造企业开发工业观光旅游、工厂购物旅游、商务考察旅游、科技体验旅游等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大力宣传工业旅游产品。推动将旅游制造业列入苏州市鼓励重点发展产业目录,促进旅游户外用品、高科技游乐设施、邮轮游艇、旅居房车、低空旅游飞行器、度假及酒店用品、纺织服装等旅游用品制造业发展。积极推动开发区导入旅游体验、游憩休闲功能,使园区建设融入城市旅游。
  深化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费市场,结合全市文创产业空间资源和交流平台,探索历史文化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扶持政策,促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积极探索互动体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组织民间艺人和专业团体,将苏式传统文化精品剧目和民俗活动导入游客文化体验旅游活动中。促进旅游娱乐产品与景区的串联,推出为游客服务的夜间游览、社区活动。发展非遗及民俗文化表演、特色文化节庆、文博旅游、文创旅游、工艺旅游、旅游演艺、影视娱乐旅游等文化旅游业态。
  扩大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联合商务局等相关部门,完善商务会奖旅游协调职能机制,完善苏州商务会奖旅游网络平台,筹划举办苏州商务会奖旅游交流交易展会,为MICE组织机构提供专业的支持与落地服务,出台商务会奖旅游扶持政策,培育和引进专业的商务会奖旅游市场主体,引导酒店、景区等延伸产业链,发展会议论坛旅游、奖励旅游、会展旅游等完整的MICE业态。实施会议大使制度。将商务会奖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营销宣传的重点。
  促进旅游与教育体育融合。联合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研究出台促进研学旅游发展和赛事旅游发展的政策,引导成立研学旅游行业协会、体育旅游行业协会,鼓励文教体育设施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国学及文化机构开发中小学生课外教育、夏令营、外籍学生及外国人游学、技艺传承学习等研学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利用苏州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国内外赛事契机,打造具有苏式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项目。
  提升旅游业在全市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按照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继续做好旅游业与零售业、对外贸易的对接,特别是联合商务、税务、出入境、金融办等部门,着力推进旅游服务贸易便利措施,出台便利入境游客的境内购物推荐、出境退税、旅游商品包装代运、外币兑换、144小时落地免签等相关政策,同时为出境游客境外旅游提供更多信息和服务便利,将出境旅游数据纳入统计体系。
  三、强化产业专项支撑
  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制定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建设全市域项目库,出台促进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研究制订分门别类、更具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配套政策,支持和引导旅游产业升级创新。每年在农业、工业、商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各推出一项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举措,列入市旅委年度工作计划。与苏州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工作联动,促进苏州文化旅游、教育研学旅游、医疗旅游、会奖旅游等业态发展。
  扩大市场开放。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推动公共类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国有旅游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支持和鼓励文创业者、社区居民、大学生等民间力量投身旅游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盘活、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
  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启动旅游业青年人才计划,市级每年免费培训20名旅行社青年管理人才和20名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人才。探索通过政府适当补贴旅游保险的方式,降低旅行社经营风险,提高市民出游安全保障。鼓励星级宾馆采用补贴员工在职学历教育提升的方式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员工素质。落实好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同价政策,对会奖旅游专业机构提供旅游业务的,实施差额征收营业税政策。支持苏州文旅集团等国资平台和民营旅游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跨界融合、品牌打造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吸引境外旅行社和其他优质旅游企业落户苏州。支持本地旅游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子公司,构筑跨国、跨地区经营体系。每年举办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促进旅游业者的交流。
  强化旅游业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一业多会”,推进旅游行业协会的专业细分。推进行业协会秘书处职业化、专业化。加大政府向旅游业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以项目化资助的方式,对旅游业社会组织开展的公平透明、推动行业发展、社会反响好的相关项目进行支持。支持导游协会大力推进导游自由执业工作,便利游客网上找导游、评导游,探索“司机+导游”散客服务便利政策。
  第七章  提升旅游服务
  一、建设苏州智慧旅游平台
  打造苏州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推进苏州智慧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完善苏州市旅游“一网一线一库”工程建设,加强与苏州市云计算中心相关的公共服务数据库、智慧城市平台的桥接端口互联互通,整合OTA、社交平台、移动运营商、电子商务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等市场化数据资源渠道,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一是智慧旅游技术创新,加强旅游大数据技术在旅游管理领域与应用领域的实用性,通过线上旅游旅游入口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权威真实旅游信息,结合市场提供的苏州旅游产品销售、导游服务预定、旅游商品销售、旅游交通预定、旅游管家预定等服务,完成在苏旅游的一站式服务供给;二是与OTA平台建立更多旅游领域的战略合作意向,搜集游客对苏州旅游的各类反馈意见,提供全方位的线上权威真实旅游信息,并通过网页,及时反馈游客关心的热点旅游讯息;三是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各类数据运营商深度合作,推广智慧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围绕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构建旅游综合信息处理服务系统;四是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洽谈合作框架,推动苏州优质旅游服务升级与旅游产品线上销售,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传统要素插上“智慧”的翅膀,提升苏州旅游电商的发展水平;五是与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Pay等各类移动支付平台促成战略合作,推动苏州漫游卡的实体卡与虚拟卡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一卡游苏州;六是推动旅游接待系统互联网化提升,确保十大创新旅游产品(空中梦想家、网师园夜花园(升级版)、“苏州好行”旅游巴士、玫瑰园轻生活、两栖小镇——青蛙村、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太仓假日、太湖驿站、永联快乐农夫系列、拙政园“私人定制”),苏式文化体验产品(如苏州园林、虎丘、山塘街、伏羲茶馆、同益里、定慧寺书画街等),旅游资源融合点(如档案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风景名胜区、天赐庄片区等)均能实现网上预约订单服务功能。
  推进苏州智慧旅游线上总入口建设。通过加强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挖掘,推进旅游大数据在旅游业者诚信监管、客流信息预警、文明旅游公示、旅游产品服务评价公示、游客投诉网上分析处理等领域的应用,促进苏州旅游目的地服务品质提升,最终建设苏州旅游线上总入口。“十三五”期间,线上总入口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一是不断加强各类数据收集工作,形成集成统一、开发兼容的苏州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的分析、挖掘,为旅游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二是完善苏州旅游aWiFi无线热点覆盖工程,依托苏州城市服务设施建设,搭载旅游信息服务内容,方便游客无障碍访问旅游线上总入口,满足游客信息需求。三是实施智慧苏州旅游二维码遍及工程,实现云平台二维码的露出,增强信息大数据集成能力,形成集成统一、开发兼容的苏州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外游客与苏州旅游从业者交流互通的线上总入口。四是线上总入口全球访问提速,通过境外架设苏州旅游数据平台的镜像服务器,保障国内外游客快捷便利体验线上旅游服务。
  二、建设苏州旅游集散中心网络
  打通苏州旅游交通廊道。基于苏州旅游环城游憩带的构建,重点建设大苏州“3+2”重点旅游交通廊道。联合交通、规划等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研究,搭建多部门合作平台,完善旅游交通对接机制,将旅游交通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建设日程。“十三五”期间,苏州将重点打通由主城核心区通往上海虹桥、浦东机场方向,无锡硕放机场方向,杭州萧山机场方向的三条核心市域旅游交通廊道;其次打通苏州太湖方向,常熟虞山——尚湖、张家港方向的两条次要市域旅游通道;结合城市高速路网、铁路布线与站点布置、民航机场布点,预留旅游交通远期拓展廊道,串联环城游憩带上的核心旅游资源与重要旅游交通节点。
  完善苏州旅游交通标识系统。通过统一规范核心景区、商圈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重点完善大型交通枢纽(火车站、地铁站、客运码头等)和城市入口等重要节点旅游道路标识指引与引导服务,构建苏州全域重要旅游交通通道。
  推进线下总入口(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基于区域旅游交通网络节点,结合西客站、城铁园区站、东汇路、苏站路等重要区域交通节点,逐步完善苏州两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初步建设5个一级、20个以上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各旅游集散中心综合功能。一级中心定位多为功能旅游超市,主要满足游客咨询、接待、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由集散广场、旅游综合体、旅游专线枢纽站、自驾车营地、休闲区、管理区等功能区域构成。近期以苏州汽车客运西站为试点,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的方式,打造集旅游集散、宣传咨询、展示销售为一体的苏州旅游线下服务“总入口”。二级中心定位为旅游交通换乘节点,利用城市边角地结合景点布局,满足自驾停车、专线停靠、旅游咨询等需求,由信息咨询中心、旅游专线站台、自驾车停车场、管理区等功能构成。
  完善城市旅游公共交通网络。以“苏州好行”为龙头,建设以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人力车为互补的城市旅游公共交通体系,逐步形成各旅游集散中心与各景区景点之间便捷、畅通的区域旅游公共交通网络。
  三、升级建设散客游服务设施
  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重点工程。进一步推动厕所革命,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品质。一是全面提升和改造全市公共卫生间,融入“旅游+”“互联网+”理念,将公共卫生间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旅游信息载体;二是整合研发公共卫生间APP应用,将“智慧环卫”APP系统和“苏州旅游厕所移动服务与管理平台”整合上线、投入运营,实现一张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方便市民和游客及时如厕;三是筹措和建立“厕所开放联盟”,鼓励和倡导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入联盟,对外免费开放内部厕所,弥补城市局地公厕的数量不足;四是建立和健全新建(管理)旅游厕所的长效机制,以“卫生、干净、实用、温馨”为原则,制定和出台相关的“苏州旅游厕所标准”。
  建设苏州自驾游基地体系。进一步展开有条件景区的自驾游基地建设工作,争取十三五期间,逐步将自驾游基地推广到苏州全域,实现数量翻番、服务升级的阶段目标。既缓解古城核心区的出行压力,也有利于房车游、木屋游、帐篷游等小团化、家庭化出游的游客增长。同时,自驾游基地有助于解决游客停车、就餐、临时休息、游线导引、应急救助等需求。
  拓展苏州特色散客旅游服务。拓展苏州“漫游卡”功能,将苏州已推出“苏州好行”旅游巴士、“旅游管家”服务、“落地自驾”服务、“住+旅”服务等项目逐步完善,补充境内外游客移动支付、自由执业导游网上预约、多语种网上预约、翻译机租赁等散客旅游服务,为散客提供主题化的服务定制产品。
  加大对入境游客提供的散客旅游服务。对于国际入境游客,苏州所提供的旅游有服务应更具有针对性。如加大培养小语种导游的力度,实现公共服务设施与国际游客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参考巴斯大学提出的APP利用手段,设计多国语言版本的程序软体,丰富入境游客的旅游服务内容。
  四、转型提升旅游咨询服务水平
  优化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改革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的行政式分级,整合形成“集散+咨询”的旅游交通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咨询点服务辐射范围设置咨询体系级别,完善咨询体系规划、管理、考核、培训、激励、运营制度等,促进咨询体系功能的提质增效。其中一级咨询点数量达到5个以上,覆盖市级主要旅游集散点,提供全市旅游信息咨询、紧急救援、旅游线路推荐、导游预约、旅游产品推广、旅游纪念品推广、地方风情文化体验及运营主体特色服务等;二级咨询点数量达到20个以上,覆盖区县级旅游集散点,提供区域级旅游信息咨询、线路推荐、地方风情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推广及运营主体特色服务等;三级咨询点数量达到300个以上,覆盖全市主要景点、旅游住宿设施、旅游区便利店、旅游交通节点等,提供所在旅游点深度信息咨询、运营主题特色服务等。
  加大旅游咨询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投入。基于苏州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继续做好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建设,巩固其在全国自媒体影响力的前列位置,构筑全市旅游自媒体联盟,推动旅游行业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传播力的持续扩展;借助第三方传媒平台,实现旅游线上服务功能的二次开发,推进“互联网+”在旅游线上服务的功能拓展,为游客提供丰富便利、及时快捷的旅游讯息。
  建设市民游客中心工程。旅游咨询中心服务功能外延,结合旅游集散中心,在一、二级咨询点拓展苏州各市县区民俗风情、地方曲艺、地域特色、非遗文化的推荐展示功能,并提供各县市区之间的旅游产品服务,乃至苏州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服务,构筑服务于市民的旅游服务中心。
  五、升级旅游服务标准规范
  强化旅游标准规范建设。汲取国内外一流旅游城市服务标准建设经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制定准则,严格规范与监控旅游市场各类要素。重点推进交通、信息、商务会奖及乡村旅游行业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开展民宿管理办法的试行工作,发布苏州精品民宿地图。
  完善旅游管理运营体系。根据国家、省、地方的相关旅游规范标准,结合未来旅游发展趋势,针对游客反映的普遍问题加以控制引导,及时回应,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积极建设行业管理、维权、执法、立法与专家咨询等旅游行政队伍,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塑造文明旅游大环境。开展“精彩苏州”文明旅游行动,“人人都是旅游志愿者”专项行动,组织文明景区、文明酒店、文明旅行社、文明游客、文明服务人员评选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旅游教育宣传活动,加强“热情好客”苏式城市氛围的营造。借助旅游旅行社诚信平台等大数据平台和媒体,定期发布旅行社诚信报告,公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公布不文明服务行为记录,加强社会监督。
  六、搭建旅游安全保障平台
  完善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是提升旅游品质、避免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完善全市旅游诚信管理网上平台,建立多部门参与、对信用不良的旅游企业有效实施“联合惩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旅游市场监管新模式。重点加强旅行社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扩展到旅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成为“诚信苏州”的补充与完善。
  城市安全保障平台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利用交通监控、安保监控、景区监控、气象监控、安全预警、应急救援等城市安保资源,搭载旅游专属功能,实现最小成本投入条件下的,最大化社会利益与旅游利益保障。
  制定实施旅游应急预案。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景区安全讯息,及时受理旅游突发事件,筛选有效信息,并向相关部门传达。安全保障救助平台保持24小时畅通,随时联系公安、交警、消防、急救等城市安保机构,切实保障游客人身与财产安全。同时,制定相应旅游应急预案,保证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快速机动,灵活反应,安全救助,责任到人。
  重点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要做到,一是建立旅游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要求,推进旅游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完善相关领域综合执法协调机制,加强旅游综合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着力提升旅游执法水平。旅游主管部门应协同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重点整治中心城区“黄牛”“一日游”等市场乱象,确保整治行动顺利推进,取得实效。二是制定出台旅游市场监管责任清单,建立苏州旅游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工作平台,在旅委下设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小组,完善高效、快速的信息共享机制、违法行为查处联动机制、公众投诉处理机制、责任考核机制、联合惩戒机制等。三是改进园林门票限时制,推广园林门票在线预约,将园林门票销售、旅游免费讲解和“苏州好行”宣传等服务整合,有效提升服务品质,促进旅游商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七、建设商务旅游服务体系
  打造特色商务旅游体系。吸取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建设成功经验,打造苏州特色商务旅游体系。一是建设商务旅游中介机构集聚区,促进行业企业集聚,为商务旅游提供实体基础。二是构建商务旅游电商平台,采用政企行业合作模式,发挥互联网+、旅游+的优化、整合作用,为商旅组织者及参与者提供一站式商旅服务。三是加强商务旅游推广,树立品牌形象,借由城市品牌宣传与专项活动开展,推动商务旅游集聚发展。
  区县共建商务旅游线上平台。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主导,对接苏州旅线上总入口为场地、主办方、与会人员、商务会奖人才提供便捷统一的沟通渠道,实现商务旅游目的地服务提供方整合,提供相关政策保障,维护和保证服务平台信息的及时有效,提高商务旅游线上服务平台的权威性。
  加强“一站式”商旅游客注册服务功能建设。借鉴新加坡商旅人士服务模式,采用生物身份识别技术,绑定旅苏游客的公开信息,帮助实现对旅苏商旅游客的地理位置获取,生物特性识别,酒店预定与会议签到信息获取等。同时,“一站式”商旅注册服务借助互联网手段,为旅苏游客在苏期间提供持续性服务,诸如商旅行程与出行提醒、周边特色旅游行程推荐与地方文化特色推广、出入境快速通道等服务,避免商旅游客因重复“注册”所引起的旅游满意度下降。 专栏7-1:苏州旅游目的地服务品质提升项目

  全市“十三五”期间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品质提升项目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苏州旅游线上总入口项目

  2.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苏州旅游线下总入口项目)

  3.全域范围内的厕所革命

  4.旅游交通标识引导系统提升

  5.苏州市市民游客中心建设

  6.WIFI全覆盖

  7.旅游安全保障平台建设

  8.苏州好行体系建设

  9.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

  10.旅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第八章 实施精准营销
  一、突破国际市场
  加强国际客源市场研究。建立入境旅行者抽样调查制度,加强与重点国际客源地的专业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客群市场研究。
  锁定三大区域重点突破。入境客群市场对苏州旅游有很大的战略价值,入境游客不仅直接贡献旅游效益,也能吸引国内中高端客群的关注,促进国内客群结构优化,“国际带国内”,整体中高质量的客群能促进苏州城市品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十三五”期间,围绕入境游客量突破性增长、外籍游客量占比提升、欧美游客比例提升目标,锁定三大国际重点客源市场进行突破。一是北美市场,继续深耕美国市场,拓展加拿大市场。二是欧洲市场,重点加强对德国、英国市场的开发力度。三是亚洲市场,巩固韩国市场,重点加强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的开发力度。
  拓宽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针对“十三五”期间国际市场重点客源地,整合联动外宣、外事、文化、旅游、商务等部门资源,加强与重点客源地的国际知名旅行批发商、TA/OTA、国际友好城市、分布世界各地的世界500强企业、同中国交流活动密切的高校、行业组织、协会、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拓宽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
  全方位整合营销“ExcitingSuzhou”。针对北美、欧洲、东南亚等重点国际市场,建议以遗产文化旅游联动MICE,由古城向外围牵引,重点推广苏州古城遗产文化旅游、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园林湖畔会奖旅游等核心龙头产品,以水上旅游、研学旅游、购物旅游、中医康养体验、特色观光旅游等特色产品为辅助,塑造“ExcitingSuzhou”形象。一是依托国际客源市场研究,组织整合地接旅游相关企业,加强研讨培训,针对性的策划包装和串联整合,开发遗产文化体验(苏州古城、江南水乡古镇等)、苏式会奖旅游等富有苏州自然文化特色的国际品质龙头产品。二是利用“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全球手工艺之都”等国际影响力元素,融入苏州旅游主题,开展国际营销宣传活动。三是聘请苏州籍名人(如12位苏州籍美国院士)、苏州荣誉市民、在苏外籍人士、苏州籍海外留学生群体等为“苏州旅游宣传大使”,开展国际旅游营销推广。四是加大利用全球社交媒体宣传营销的力度,优化提升社交媒体营销页面功能。五是积极申办国际旅游业界大会,扩大苏州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借势国际旅游组织大会,以及每年的中国国家旅游年,举办苏州专题营销活动。六是融入“一带一路”旅游联盟等组织,加强在沿线地区苏州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七是联动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加强苏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
  扶持入境旅游市场营销主体。加大入境旅游营销奖励投入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入境客源输送能力的旅游企业,大力扶持专做苏一地游产品的旅行社,支持旅游企业参加国际旅游展,开展国际旅游外联业务。
  优化入境旅游环境。积极争取省级部门、海关、边防和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在苏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大型展会、会奖旅游、国际赛事、重大演出等项目在入境签证、通关等方面给予简化手续等项支持。积极研究争取宽松签证政策,争取在出入境口岸设立旅游团队快速通道、苏州旅游咨询点、重大会议及活动快捷通道,在一级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国际旅游服务窗口,积极指导旅游相关企业申报入境购物离境退税点。联合开发针对入境游客的苏州漫游卡(国际卡),扩大外币银行卡使用范围,增设外币兑换点。完善涉外定点应急救助点和涉外医院体系。
  二、发力旅华市场
  加强旅华客群研究。与专业旅游营销机构合作,开展在华旅居、常住的旅华客群需求研究,掌握旅华客群常态化旅游消费特征,以此指导水乡湖泊度假、慢生活街区、夜间文化体验旅游、精酿酒吧等产品开发。
  加强媒体营销。登录上海英文电视频道,植入苏州旅游广告或与苏州旅游相关的节目,如美食节目、发现苏州节目。聘请在华外国人士代言,拍摄微电影。加强与livingsu.com网络平台联动合作。
  举办专场旅游推介会。走进上海国际社区举办苏州休闲度假推介会。与德国中心(上海、北京、太仓)、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中国英国商会(上海)、园区和新区外企协会、中英企业联盟平台“中国汇”等在华外资商会合作,举办苏州旅游推介会。
  开展事件活动营销。一是活动营销,如旅华老外“话”苏州——50个国家老外苏州游后感活动。二是情感营销,如外国人在苏州找到自己的休闲生活圈子——旅沪外国人集中休闲地。三是事件营销,如外国人创意游苏州比赛、百名外国人游苏州活动、“做一天苏州人——苏州人家邀您体验苏式生活”等,奖励在沪、在苏留学生家属来华探亲旅游活动。
  三、优化国内市场
  重点开拓上海市场。一是上海本地客源市场,加强对苏州国家级和省级度假区、国家级商务旅游示范区等优势目的地的营销宣传,主推水乡休闲度假游、苏式会奖旅游。二是充分挖掘上海迪士尼对国内中远程客源的虹吸外溢效应,制定实施对接迪士尼客群的行动方案,如利用迪士尼乐园“奇想花园”里面的中国风园林,营销宣传苏州旅游,设立苏州旅游上海办事处(体验店),加强与TA/OTA的合作,重点奖励把苏州过夜游、两日游纳入上海迪士尼游线的旅行社,导入上海迪士尼客源。
  合作开发中远程市场。加强与国内各大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合作,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积极发挥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京沪高铁旅游推广联盟、旅游目的地营销联盟、旅游城市新媒体营销联盟等组织的作用,加大散客目的地的形象宣传推广和客源招徕力度。积极推进在广东、重庆、西安等地设立办事处,以线下体验店的形式实现常态化的直接营销。
  合力塑造苏州旅游新形象。针对上海、长三角、高铁沿线等重点国内市场,以古城旅游和环城休闲度假带互促,主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休闲、(金鸡湖、太湖、苏州古城)会奖旅游、(太湖、阳澄湖、金鸡湖)湖泊休闲度假、特色乡村游等核心旅游产品,以水上旅游、夜间旅游、美食旅游、房车营地各地旅游等特色产品为辅助,塑造“苏州,园林外面也精彩”(备选:“苏州,园林式生活”)形象。围绕国内旅游形象,以客群市场大数据分析为基础,聚焦小团队自助游、自驾游、背包游、高铁游、研学游、家庭亲子游等细分升级需求市场,立足园林、京杭大运河两项世界遗产以及湖滨度假区旅游资源优势,引导旅游相关企业推出中高端定制游、会奖旅游、品质深度游、特色乡村游、运动休闲游等新兴旅游产品。
  四、提升节庆水平
  创新苏州国际旅游节。重点是注入国际性的商业活动元素,如遗产文化、教育、音乐、生态等领域,积极与国际上行业性机构和活动开展合作,植入苏州国际旅游节。
  提升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一是重点吸引日本游客的参与,与日本寒山寺联动;二是结合网络,增加网上活动功能,开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寒山寺朝拜及听钟声产品。
  策划举办国际性的节事活动。联合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策划和申办国际性大会和节事活动,如以丝绸之路、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与世界遗产城市联盟合作举办关于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会议,持续举办太湖论坛等。
  创新节庆活动运营模式。整合现有各区市的旅游节庆活动,探索节庆活动产品化运作,全市层面进行统筹,明确四季主题。常规性节庆活动,借鉴新加坡节庆活动运作模式,采取以苏州市旅游局指导,通过招标的形式让社会资源市场化运作节庆,同时要建立节庆的评估和退出机制。重大节庆活动,前期以政府主导、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待节庆运作成熟后,政府退出,交由市场主体(企业)来运作。
  五、创新营销机制
  整合营销全市旅游。完善市旅委下设营销宣传小组工作机制;扩充市旅游局旅游营销职能,充实营销队伍;市区两级旅游管理部门设立旅游市场开发营销小组;推动政企合作、鼓励民间协会成立旅游营销推广机构。
  创新联动营销机制。一是优化分工协作,国际营销以市旅游局为主,市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国内营销以各区市旅游部门和旅游相关企业为主,探索市区两级旅游局共同成立旅游营销基金,建立苏州市旅游形象推广中心。二是建立完善旅游营销研讨工作坊机制(每季度一次,旅游系统内、旅游业者参与),着力增加专业化高素质的旅游营销员队伍和兼职营销员队伍。三是采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各市(区)旅游营销宣传要衔接和体现全市整体旅游形象,要有“苏州旅游”字样和标识,统一投放央视广告,形成传播合力。四是加强与境外旅游企业集团、营销机构、传媒机构、中介公司的合作,重点境外市场营销推广采取委托外包方式。
  争取旅游营销资源支持。根据旅游业增长逐年增加旅游宣传促销经费投入,尤其是增加国际营销预算;建立完善旅游营销奖励制度;对处境及入境营销团组的出访审批方面给予便利。
  第九章 扩大旅游合作
  一、强化国际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发挥苏州旅游业在“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方面的作用,结合苏州城市国际化建设,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旅游推广平台,包括2016年“中美旅游年”、中国境外体验中心(悉尼)、“美丽中国”之旅、中国旅游海外推广网站等,建立对外交往与旅游推广、高层互动与民间交流、专业活动与公众参与、常规合作与旅游年活动等多形式合作机制。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领域,在旅游投资、旅游标准、客源互送、旅游电商、旅游签证便利化、市场准入等方面开展合作。
  融入和构建国际旅游推广联盟。在园区独墅湖与新加坡裕廊湖联合打造“智慧湖”基础上,构建“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城市文化旅游联盟”等平台。积极融入“东盟丝路新使者文化旅游联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含港澳)等推广平台。
  加强与国际性旅游组织的合作。依托苏州“世界手工艺之都”、“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等资源,积极争取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在旅游教育培训、研学、会议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发展与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欧洲旅游委员会、美国旅行社协会、国际学生旅游大会等国际旅游组织机构的交流往来,争取申办和承办国际性旅游组织会议。
  加强与主要客源国的旅游合作。加强与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客源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升级新加坡旅游局—苏州市旅游局旅游MOU合作。重点推进旅游宣传营销、发展业界交往渠道、建立市场引导互惠机制的合作。
  加强与友好城市政府间的旅游合作。联合外办、商务等部门,融入旅游主题,加强与美国波特兰、韩国全州、日本金泽、德国康斯坦茨等友好城市、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城市的互联来往。
  二、深化国内联盟合作
  合作共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推进苏州与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一体化合作,以旅游交通互联、客源互送、政策互通、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品牌共建、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领域,共同建立无缝衔接的旅游交通体系和互联互通的旅游集散体系。推行上海、江苏、浙江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进一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间的定期协商制度和企业间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打造跨省区的旅游信息交流平台、资源流动平台和项目投资建设平台,联手构筑高效的资讯体系、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游客双向流向规模、打造区域无障碍、互联互通的旅游区。
  推进与重点城市的旅游整合。加强与珠三角、京津冀、福建、重庆、西安等省市的旅游对接与联动。利用苏州的资源优势,联合相关城市开发“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游线、长江“邮轮”游线、京杭大运河“游线”。依托苏州古城、古镇、度假区、5A级景区点等优势资源,针对性的与西安华清宫、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上海迪士尼、云南丽江古城、佘山旅游度假区、千岛湖景区等建立景区联盟。依托景区资源、航线、铁路、高速公路完善旅游通道建设,推出相互衔接的旅游精品线路,共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网络。
  融入区域旅游推广联盟平台。积极融入和发挥“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丝绸之路旅游城市合作联盟”(西安)、“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开封)等联盟作用,开展旅游推广营销、旅游项目投资合作。
  第十章 落实保障机制
  一、优化完善旅游体制
  增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能力。积极探索从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行业管理向全域旅游目的地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市政府每年专题研究一次旅游工作,指导督促各部门落实旅游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市旅委常态化工作机制,设立重点领域专业小组,定期研究和协调旅游发展重点工作。各地要参照市旅委组织架构,调整充实相关成员单位,完善旅游工作综合协调机制。贯彻实施《旅游法》和《江苏省旅游条例》,依法治旅,旅委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共同建立完善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充实旅游主管部门职能。重点加强旅游主管部门营销推广专业力量,增设MICE推广部和国际关系部。增设旅游人才办,推进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培训中心业务职能转型,强化产业促进服务职能。通过单设部门或成立工作小组方式,加强对国家级、省级旅游示范区、度假区等的统筹指导。
  建立完善旅游智库。建立苏州旅游业专家咨询制度,并在条件成熟时成立苏州旅游智库。设立苏州市国际旅游咨询委员会IACT,市旅游局为秘书处。
  严格规划实施和考核管理。落实《苏州市旅游规划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13]60号)》,统筹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形成指导旅游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规划体系。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支持配合,在编制和调整相关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建立规划、国土、旅游等部门的定期会商机制,做好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协调衔接。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建立多部门合作、相关企业参与的旅游数据统计分析运用平台。参考国家、省考核评价体系和游客满意度调查,建立全市旅游发展监测体系,发布各地游客满意度指数,定期通报监测结果。将各地旅游业发展重要指标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和全市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本规划发布后,应在其指导下就重点领域任务制定行动计划,确保规划在每年的工作中予以落实。
  二、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多方筹集和保障旅游发展经费。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逐步递增旅游管理部门资金,加大用于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创新、宣传营销、人才培养、统计监测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财政预算中增加旅游业引导基金和专项基金规模。参照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人均旅游宣传促销经费标准落实旅游宣传营销经费尤其是国际营销经费预算。加强与旅游部门的会商沟通,各地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古城产业转型、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项资金范围。
  建设旅游投融资渠道和平台。用好政府相关产业基金,积极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业,引进境外资本,申请信贷资本,推进金融行业与旅游行业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探索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完善旅游资本市场运作。
  推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国资实体为平台,通过参股或新组公司等,引入旅游产业投资运营商。鼓励投资者以合资、合作、股份制、PPP等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经营。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数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市场融资形式,鼓励社会投资旅游产业。
  三、强化旅游人才保障
  升级姑苏旅游人才计划。一是开展新一轮姑苏旅游人才计划,设立专门的旅游人才专项资金,推行“人才绿卡”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领军、重点、国际化旅游人才。二是支持苏州高职旅游院校引进旅游类专业紧缺师资,以促进苏州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三是对获得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的高校、职业院校给予经费配套和奖励。四是打造乡村旅游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文艺界人士到乡村创作创业。
  完善旅游人才培育体系。一是围绕苏州旅游业发展目标需要,联合教育相关部门,参照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关于旅游人才培养层次梯度标准,明确苏州院校旅游专业本科、高职、中职的合理比例。二是积极争取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建设集产学研培、国际化为一体的专门旅游职业学院,培养中高端人才。三是扶持旅游企业与高校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举办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对接活动。四是举办多形式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实施“百家讲坛”工程,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旅游专家教授,对苏州市旅游业者提供培训服务,组织旅游相关企业赴境内外学习考察。五是紧抓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职业经理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外语导游人才、市民导游人才、乡村旅游人才等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安排充足经费用于人才培训。
  拓展旅游人才就业渠道。一是联合人社局、教育局等部门,建立苏州旅游人才需求调查、求职就业信息统一平台,完善建立旅游梯次人才库。二是加强与国际、国内旅游相关专业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为旅游企业人才招聘做好协调服务。
  四、创新旅游用地机制
  优先保障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年度用地计划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大旅游综合体项目用地。重点旅游项目要争取列入省、市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探索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参与旅游开发的途径。鼓励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项目经营,允许村集体及产业投资经营企业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除房地产以外的乡村旅游项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支持文旅融合类项目享受科技、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用地政策。支持古城、古镇、乡村居民和村集体经济等利用闲置民宅和其他建筑空间,开发民宿等经营性业态。
  五、加强旅游政策扶持
  争取国家政策试点。在现有国家级政策试点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景区门票价格改革等政策先行试点。
  争取旅游业便利化营商政策。深入推进旅游业服务贸易试点,争取会议会展、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行政审批流程改革试点、旅游众创空间试点政策。
  强化用地保障。落实《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切实保障旅游产业用地需求。
  争取入境旅游便利化政策。争取落地签、一签多行的签证便利化政策、入境游客支付便利政策、增设直飞航线(苏州自建机场的情况下)政策等在苏州实施。
  争取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贯彻国务院部署要求,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计划,并抓好落实。制定研学旅游实施办法。
  出台资金奖励政策。就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旅行社导入入境游客、优秀旅游经营者、优秀旅游服务员、引进有影响力的会议会展、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重点领域,市旅委制定奖励办法,颁布实施。
  第十一章 苏州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区域概况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水网密布。总面积8488.42平方千米,其中水域为3609平方千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二、苏州旅游现状环境问题
  苏州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城市历史悠久,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精园墅、古街镇、闲山水”,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资源,是苏州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依托。
  经过多年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建设,目前苏州全市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亿人次规模,接近苏州市常住人口的10倍,旅游设施建设和运营、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历史遗产、旅游氛围等整体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清洁生产、低碳生态发展不够,汽车尾气、餐饮油烟、设施建设施工、固体废弃物等对苏州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园林等核心景点、部分历史街区及古城整体观光游客量过大、人满为患,旅游环境不佳,对本地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民间手工艺、习俗等活化利用不够,民间参与不多,文化的传承传播成效不显著;部分沿湖、沿江、沿河地带的旅游开发,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冲击。
  三、环境影响预测与对策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对策。旅游项目和旅游业的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来自旅游设施和交通工具,如酒店的油烟、汽车尾气排出的一氧化氮、建设施工产生的扬尘废气垃圾等。积极采取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重点开展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民宿等服务业的油烟污染治理,旅游项目建设施工加强围护、施法作业等相关措施,控制重点旅游区内及周边机动车流量,在重点旅游区内采用电动旅游车,鼓励使用“苏州好行”旅游公共交通、城市公交逐步由LNG车辆替代等措施,确保旅游规划的实施,不会令本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对策。滨水旅游、水上旅游等对水系的综合开发利用,可能会造成水质污染,影响水系生态系统。融入苏州现有水环境整治工程。涉水旅游项目的开发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并严格执行环保规定,旅游项目建设施工中鼓励废水回用。旅游船舶产生的一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统一交由陆上接收处理。必须对水上项目进行水上旅游交通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水上交通游览船只,应对其交通污水、垃圾进行生态化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系中。鼓励利用电瓶船等新型能源船只,减少环境污染。沿江旅游区范围内,严格禁止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入驻。严格审批水源保护地旅游项目,严禁建设危及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旅游项目,确保水源安全。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对策。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活动,尤其是休闲度假设施建设,会占用部分建设用地,对自然植被用地、农林用地、土壤承载力等带来一定影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遵循圈层保护利用模式,在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旅游产品开发,充分保护其生态功能与原真风貌,在外围功能区内测定旅游环境容量,适度发展旅游项目,以此为基础控制建设规模和游客容量,控制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度。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向全市范围内的旅游企业普及推广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打造生态高端旅游产品。大力推动徒步漫游、自行车代步等健康清洁的游览方式。推广电子门票等智慧旅游措施,促进旅游景区景点循环型低碳式发展模式,打造低碳旅游景区、美丽生态乡村,定期评选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广泛开展游客生态文明旅游活动,加强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强化旅游区环境容量监测,对于热点旅游景区实行预约游览、控制游客总量。通过上述措施,降低旅游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
  固体废物影响预测与对策。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需要严格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垃圾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旅游酒店、饭店节能减排。完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按“三化”的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建筑垃圾、旅游垃圾等固废分别收集、分类处置,在部分热点景区向游客发放便携式垃圾袋。采取高标准、严要求,落实苏州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标准,对固体废物实现环境无害化处理。通过上述措施,旅游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降低到最低限度。
  人文环境影响分析与对策。旅游产业及文化旅游发展,特别是过度商业化的文化旅游开发和大量外来文化的引入,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会对苏州社会人文特色造成冲击,影响居民的工作、生活、休闲。旅游规划强调立足文化传承,在保持人文景观和居民生活方式原真性前提下,防止文化旅游开发中过度商业化与庸俗化,开发具有苏州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历史人文的活态保护。保护苏州江南水乡的原真性,保护乡村自然景观风貌,乡村旅游建设避免工业化和城市化倾向。实行社区参与机制,保证苏州历史和民俗文化传承,促进全民素质逐步提升,体现旅游业的惠民作用,因地制宜选择社区参与的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文明旅游教育宣传活动,营造“热情好客”的人文城市氛围。
  四、旅游环境监测评价与公众参与
  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严格制定苏州市区、重点旅游片区、核心景区的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针对旅游项目施工期、运营期,分别制定环境管理计划、环境质量监测计划。旅游主管部门与市环保局、市容市政管理局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对市区、重点旅游片区进行定期环境监测和管理,旅游项目施工期间根据其建设进度进行环境监测和管理,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环境监测和标准化规范管理。
  环境跟踪评价。分中期和终期两个时段,将旅游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从达标性、措施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跟踪评价。跟踪环境评价的重点包括:旅游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落实情况;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污染源的调查与统计情况;污染源的治理情况;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设施环境质量状况调查;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情况;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情况;社区居民参与情况;旅游规划的调整情况;对下一级规划或项目环评的建议;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等。
  公众参与。对于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点旅游项目规划环境评价,在项目建设前期、过程中及运营期间,应及时公开征求相关企事业单位、权威专家和热心市民的公众意见。完善规划环境评价的社会参与平台。公众参与可采用项目公示征询、调查表格发放、新闻媒体公告、专家及部门意见征询等多种方式。
  五、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综上所述,苏州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苏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等相关的环境管理要求。规划实施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有限,通过建立针对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历史遗产、旅游氛围的整体环境保护体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严格落实旅游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旅游业环境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会降低区域环境功能。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该规划可以实施。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