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安徽】宣州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3-19 其他 安徽
第一章城镇化发展意义

第一节发展意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宣州区作为打造宣城市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主战场,通过城镇化发展,可进一步优化我区空间结构体系和人口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章 宣州区“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城镇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第二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具体内容

规划确定依托地理、地势条件,以交通轴线的带动作用作为城镇空间模式形成的主导机制,并通过行政制度保证实施,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空间布局的总体框架。城镇群空间布局形成以连接皖浙苏三省,接轨皖江经济带、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为基本前提,以区域内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宣城市中心城市为中心,依托区域交通走廊,有重点、有选择分步骤梯度推进。

规划期内形成“一心、、一主、两次、三片”的城乡空间结构,城镇群主体沿104省道和318国道呈轴带结构,总体上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一条主要发展轴线、两条次要发展轴线和三片城镇发展区及多个点状分布”的城镇网络空间。

“一心”:即宣城中心城区及周边的几个乡镇,包括古泉镇、天湖镇、向阳镇、五星乡、金坝办事处和双桥办事处。

“一主”:即沿104省道及宣狸路的城镇发展轴。

“两次”:即沿宣泾线和沿318国道的两条城市发展次轴。

“三片”:以二级中心城镇为支撑的三片城镇发展区。东部城镇发展区以孙埠、水东为中心,包括黄渡;北部环绕南漪湖周边的城镇,以水阳、狸桥两镇为中心,包括养贤、朱桥、洪林和沈村;南部城镇发展区以杨柳镇为中心,包括寒亭镇、文昌镇、周王镇、溪口镇和新田乡。

第三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十二五”期间,我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市民化进程滞后。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水平粗放低效。

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规模普遍偏小,镇区人口大于1万人的仅有4个,大部分集镇人口规模在0.5万人左右。

和周边江浙城市比,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存在人口外流现象。

全区镇(乡)域空间结构体系格局未进行深入科学研究。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及融资渠道不健全,部门没有形成综合合力。

根据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区城镇化水平还有快速发展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上述发展中提到的问题和矛盾将会进一步凸显,从而导致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进而影响全区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区城镇化发展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第三章宣州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主要编制依据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2015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宣城市宣州区村庄布点规划(2013—2020年)》;

《宣城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

《宣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宣城市宣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其他相关规范及资料。

第二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镇功能,创新城镇管理,彰显城乡文化,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区富民提供强大动力。

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产业支撑,融合互动。把产业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化同步,城乡统筹。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科学合理确定城镇空间体系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充分挖掘各乡镇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切实做好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工作,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科学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不断缩小,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全区城乡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到2020年,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达标率80%,供水率及其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各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米左右,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基本完善,实现城乡面貌大提升。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同城同待遇。在宣城市的统筹领导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落户全面放开,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到2020年底,实现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覆盖乡镇常住人口。

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解决城镇化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区分经营性、准经营性、公益性等不同的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的投融资模式和偿债机制,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投融资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综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镇规划体制机制和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宣州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详见下表:

宣州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

第四章宣州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在宣城市统筹领导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职业等为前置条件,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强化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行动计划安排: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十三五”期间引导全区6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就近城镇化。每年完成不少于1.0万人,每年中心城市安排0.6—07万人,各城镇合计0.3—0.4万人。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加强教育医疗卫生保障。保障农业转移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现有统筹层次基础上,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并适时全面推开。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辅以按项目、按人头等付费方式的支付方式改革。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加大卫生资源供给。积极探索在中医药治未病体系中使用医保卡消费。

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做好参保人员跨制度衔接。确定合理的财政投入责任分担机制,完善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允许其以个体身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建设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保障在城镇稳定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鼓励探索扩大租赁补贴保障范围,调整公租房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重;加强公租房市场化运行。优化棚改建设安置模式,通过货币化方式,引导安置对象到市场选购商品房,促进棚改安置与房地产市场的联动发展。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

圩堤、低洼地区人口转移。首先,要做好应急预案工作。每一个地区所处条件不一,要针对每一个隐患点,灵活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切合该隐患点安置人员和安置条件的具体实际,制定并督促村社制定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做好在没有外援条件下防御自救的思想、措施和物质准备。其次,加强集镇对这些地区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集镇具有更强的集聚力和接受能力。

第二节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构建全区城乡空间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圈层整合、轴向拓展”理念,推进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按照宣州区综合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三纵五横一环”内部国省干线交通网络,其中,“三纵”包括:雁翅—水阳—宣城—杨柳—鼓楼铺一级公路、狸桥—朱桥—宣城—黄渡—港口一级公路、文昌—杨柳—周王—溪口—方糖二级公路,“五横”包括:小河口大桥—狸桥—昝村—汪岗二级公路、朱桥至养贤二级公路、G318洪林—宣城—文昌一级公路、G329水东—孙埠—宣城—古泉一级公路、S457柏枧—新田—周王—扎门一级公路,“一环”为S602宣城街—棋盘—沈村—朱桥的环南漪湖二级公路。

明确城镇发展方向。按照“提升中心,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主城—实力城镇—特色城镇—生态旅游城镇”的新型城镇体系。

提升主城区。以现状建成区为基础,以骨干路网为支撑,强化城市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壮大实力型城镇。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国省道为依托,发挥产业支撑作用,产城一体,优化集镇功能组团,加强集镇综合治理,促进商贸、加工制造、教育文化、养老休闲等协调发展。

提升特色型城镇。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围绕集镇区建设一批美好乡村新社区,强化“三农”服务功能,建成特色显著的精品集镇。

建好生态旅游型城镇。发挥地貌类型复杂、生物类型多样、植被保存良好、珍贵物种繁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等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建成生态旅游型城镇。

“十三五”期间各乡镇发展引导方向详见下表:

“十三五”期间各乡镇发展方向引导

实力型城镇:

——水东镇。依托水东工业园,巩固提升玻璃、建材、家俱制作、耐磨材料等产业。以水东自然生态山水为基底,依托水东古镇综合开发项目,围绕“蜜枣文化”、“宗教文化”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努力打造“国家太子参中药养生、药材交易平台”地域平台。

——水阳镇。依托水阳工业园和农民工创业园,壮大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船舶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把握全国重点镇建设机遇,大力开展“镇级市”创建工作,加快中心集镇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着力打造水质清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江南秀美水乡小城市。

——狸桥镇。依托狸桥省级开发区,完善提升碳酸钙产业链,加快电梯产业、磁性材料、手套产业、包装产业等集中区建设。强化开发区与集镇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商贸服务、旅游休闲等功能配套,推动产城融合,建设宣州东北现代新城。加快国家级生态镇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和自然资源,打造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增长区和皖苏边界具有辐射能力的小城市。

——孙埠镇。依托宣州工业园区,围绕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以博瑞特产业园、百纳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为支撑,促进优势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型。进一步完善提升物流、商贸等配套设施硬件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打造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特征的工贸大镇。

——寒亭镇。依托寒亭工业园,加快电子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合肥、芜湖等整车制造基地合作,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打造寒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依托万亩水稻高产基地等创建,巩固优质稻、烟草等品种种植优势,不断提升花卉、葡萄、茄子、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和效益,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生态美镇”。

——古泉镇。以建设全省最大的早熟梨基地为抓手,壮大“早熟梨之乡”地域品牌。重点支持省龙头企业百草工贸万亩药源基地(GAP)建设,积极打造“宣城市中药材之乡”。依托宣芜交界区委优势以及古泉、敬亭山、九连山等生态资源,结合古泉商贸中心建设,打造农业休闲示范镇。

特色型城镇:

——沈村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全面打造沈村镇农业新格局。完善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洪林镇。以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油、精品蔬果、牲畜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和林果采摘、水产青虾养殖。加快开发建设新镇区,努力构建“日字型”的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朱桥乡。以南漪湖综合开发为契机,以新老宣狸线为纽带,在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打造水产、蔬菜、瓜果等产业,打造“鱼米之乡”品牌。

——养贤乡。大力发展以大米、特色水产品等生态观光农业,打造宝圩、仁义等圩区农业品牌。围绕“养、贤、孝、义”特色文化,推进休闲养老项目开发,打造文化韵味独特的生态乡镇。

——五星乡。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芹芽、莲藕、反季节蔬菜、花卉种植和麻鸭、水产品等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构建精细化、特色化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生态旅游型城镇:

——文昌镇。围绕青弋江沿线生态资源,将环境保护与休闲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构建以中心镇区等为“一核”,和以现代农业发展区和文化旅游发展区为“两翼”的空间发展结构。

——杨柳镇。以四大农业产业化工程为抓手,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围绕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新田镇。以梅氏文化为底蕴,以董冲水库、蜡烛山公园、宣木瓜种植基地旅游开发为依托,结合特色林业开发和中药材种植等,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周王镇。围绕龙潭自然风光、野生扬子鳄繁衍地、中南山云顶书香风情项目建设,以胡家涝古宣纸遗址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宜游周王”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溪口镇。依托宣城市优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白云洞国家3A风景区建设,以山、茶、佛、笔,书香田园为定位,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强镇。

——黄渡乡。以黄渡自然生态山水为基底,加快推进“柏枧山”文化旅游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打响“荟萃宣州,人文黄渡”品牌,构造南部书香田园休闲文化集聚区的发展格局。

第三节完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优先加强道路、供水、供气、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镇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问题,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在面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种方式进行补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如在污水管网的建设等项目中可以通过ppp模式等新模式保障和支撑我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首先,能够带动传统的“土地财政”、“城投平台”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长期良性发展。其次,推广ppp模式有助于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并提高效率,从满足居民需求的角度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最后,推广运用ppp模式能够推进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形成政府与民间的良性合作互动机制。

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城乡公交体系。争取市本级支持,整合全区现有农班线资源,加快构建以城乡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乡出行系统。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到全区各乡镇公共交通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主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安排详见下表:

“十三五”期间主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库

一 污水(泥)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

1 狸桥镇污水污泥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狸桥镇 日处理1万吨污水、70吨污泥合建厂、集镇及开发区配套管网29.1KM

2 水阳镇污水污泥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水阳镇 日处理1万吨污水、60吨污泥合建厂、集镇配套管网45KM

3 水东镇污水污泥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水东镇 日处理1万吨污水、60吨污泥合建厂、集镇及工业园区配套管网25KM

4 杨柳镇污水污泥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杨柳镇 日处理0.2万吨污水处理厂、集镇配套管网15KM

5 溪口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溪口镇 日处理0.1万吨污水处理厂、集镇配套管网11KM

6 洪林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洪林镇 日处理0.2万吨污水处理厂、集镇配套管网12KM

7 沈村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沈村镇 日处理0.2万吨污水处理厂、集镇配套管网12KM

8 新田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新田镇 日处理0.1万吨污水设施、集镇配套管网6KM

9 周王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周王镇 日处理0.2万吨污水设施、集镇配套管网7KM

10 朱桥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朱桥乡 日处理0.2万吨污水设施、集镇配套管网4.5KM

11 养贤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 宣州区养贤乡集镇及新河社区 日处理0.3(0.2+0.1)万吨污水设施两处、集镇配套管网7.5KM

12 寒亭镇污水管网工程 宣州区寒亭镇 集镇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及外接管网共20KM

13 孙埠镇污水管网工程 宣州区新孙埠镇 集镇和粮食产业园、木材加工园区污水管网40KM

14 古泉镇污水管网工程 宣州区古泉镇 集镇及外接管网共25KM

二 农村居住工程

15 狸桥镇马矿棚户区改造 宣州区狸桥镇长山村 工矿企业职工及周边村民老旧房屋、危房等改造重建约100户,面积约12000平方米

16 狸桥镇锰矿棚户区改造 宣州区狸桥镇金方村 工矿企业职工及周边村民老旧房屋、危房等改造重建约83户,面积约10000平方米

17 狸桥集镇棚户区改造 宣州区狸桥镇集镇区 集镇区老街及云山等处老旧房屋、危房等改造重建约220户,面积约18000平方米

18 水阳集镇棚户区改造 宣州区水阳镇集镇区 集镇区老街等处老旧房屋、危房改造,约1660户,面积约248000平方米

19 水东镇老街保护与整治 宣州区水东镇集镇区 水东镇老街区居民处及老旧危房改造,约1000户,面积月160000平方米

20 农村危房改造 宣州区各乡镇 每年2500户危房改造共12500户

21 美好乡村建设 宣州区各乡镇中心村 根据区政府要求三年内完成全部中心村改造提升工作

三 集镇基础设施

22 寒亭镇自来水管网改造 宣州区寒亭镇集镇区 新建及改造自来水管道22KM及配套工程

23 水阳镇中水利用 宣州区水阳镇集镇区 建设中水利用管网及设备、设施,与污水处理厂配套

24 狸桥镇中水利用 宣州区狸桥镇集镇区 建设中水利用管网及设备、设施,与污水处理厂配套

25 杨柳镇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杨柳镇集镇区 滨湖路、老宣泾路辅道各1000米,背街后巷道路硬化1000米

26 狸桥镇集镇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宣州区狸桥镇集镇区 白马路等道路建设约2000米,地下综合管廊建设4.2KM(管径1.5米,六线合一)

27 水阳镇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水阳镇集镇区 共建设集镇道路5条,总长度5.1公里

28 寒亭镇集镇及园区道路建设 宣州区寒亭镇镇区 集镇及园区共建设集镇道路2条,总长度1550米

29 黄渡乡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黄渡乡集镇区 集镇区道路建设800米及背街后巷整治

30 古泉镇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古泉镇集镇区 集镇道路2条,建设总长度2300米及配套管线绿化工程

31 文昌镇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文昌镇集镇区 集镇道路2条,建设总长度1850米,排水沟硬化长1300米及配套管线绿化工程

32 水东镇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水东镇集镇区 建设集镇道路3条,总长度2210米

33 养贤乡集镇道路建设、公园广场 宣州区养贤乡集镇区 建设集镇道路3条,总长度约1700米,养马湖公园及文化广场

34 新田镇集镇道路建设 宣州区新田镇集镇区 建设集镇道路4条,总长度约1600米

35 黄渡乡集镇雨水管道建设 宣州区黄渡乡集镇区 建设集镇区雨水管道(沟)1000米及配套设施

四 公共服务设施

36 水阳镇加油加气站建设 宣州区水阳镇镇区 建设CNG加气站1处,加油站6处

37 水阳镇水产专业市场 宣州区水阳镇镇区 规划用地22583平方米,容积率1.0-1.8,建筑密度≦40%,绿地率≧30%

38 水阳镇青少年活动中心、水阳宾馆、中心农贸市场等 宣州区水阳镇镇区 建设水阳青少年活动中心、水阳宾馆、农贸市场等计25000平方米

39 狸桥现代物流园 宣州区狸桥开发区 建设综合物流及仓储配送中心、分拣中心、物流仓库等,拟用地100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

40 文昌镇燃气管网 宣州区文昌镇集镇区 在文昌镇集镇区及其邻近村建设天然气供应管网及配套设施、设备

41 水阳镇管道供气 宣州区水阳镇集镇区 建设日供气5万立方米民用天然气供应管网及设施设备系统

42 狸桥镇燃气管网 宣州区狸桥镇镇区 建设狸桥集镇区及开发区供气管网及配套工程

第四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科学规划,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城乡道路交通、给排水、水利、电力、通信、信息、供热、供气等各类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更高需求。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推进建设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等。健全以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城镇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向农村延伸,建设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推进文化服务向农村全面延伸,完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推进乡镇(村)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做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民生工作,加强乡村旅游线路培育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依据《宣州区村庄布点规划》和《宣州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规程》,加快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为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形象增光添彩。到2020年力争80%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90%以上的村庄脏乱差得到有效治理。具体实施五项工程,即实施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农村清洁和自然村环境整治、“三线四边”环境治理提升、文明村镇创建工程。

实施美丽乡镇建设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顺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用2年时间,着力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所在地行政村中心村建设,切实解决乡镇政府驻地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充分发挥集镇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优先选择文化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重点加以扶持培育,建设3-4个独具特色、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

实施中心村建设工程。到2020年,力争使村庄布点规划保留的126个中心村的80%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心村建设有限安排乡镇驻地村、拆并乡镇驻地村和交通干线沿线村。其中按照省级标准,建设75个省级中心村,打造美丽乡村“标准版”;按照市、县级标准,建设26个市、区级中心村,打造美丽乡村“基本版”。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巩固全区农村卫生保洁全覆盖成果,提升保洁常态化水平。按照“一无一化”(无乱堆乱放、结化)标准,进行自然村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到2020年,完成90%以上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

实施“三线四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继续开展垃圾污水治理、建筑治理、广告标牌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集镇秩序治理、绿化改造提升、边界提升等“五治理两提升”,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三线四边”环境治理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沿线自然村整治任务。

实施文明村创建工程。组织城市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长期帮建,经常化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到2020年,全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分别达到80%以上。

第五节强化产业就业支撑

充分利用现有“两区四园”,发挥好现有产业的配套作用,开展链条式、集群式承接。以推进宣州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建立开发区与城镇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机制,科学定位园区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健全节约集约发展机制,加大对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提高项目土地容积率、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额度。加快构建全区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形成分工有序、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培养引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需要。加强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为宣州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

第六节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全面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稳定承包关系,放活经营权,不断扩大农民对承包地的权能;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创新城镇规划体制机制。推进“多规合一”,探索规划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创新,推动规划编制、修编和实施法制化,加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的修订工作,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议设立宣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金融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基金的新方式,投资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开银行、农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大力争取信贷支持,通过PPP等模式,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第五章宣州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城镇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编办、公安、民政、财政、人社、住建、农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主要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落实各项工作。

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加大借智借力工作力度,保障相应专项经费,与相关新型城镇化研究咨询机构合作,确保城镇化发展中的智力保障。

加快培养一批专家型城镇管理干部,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第二节强化政策统筹

根据本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加强“人”“地”“钱”三要素研究,推动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要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

第三节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宣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健全监测考核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顺应城镇化发展态势,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和表彰奖惩机制,将新型城镇化专项工作及任务列入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奖优罚劣,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