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浙江】嵊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23 医疗 浙江
一、 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政府主导,立足群众需求,突出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民生保障,有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的健康获得感日益增强,为推进“健康嵊州”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被列入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县、省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建设县、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费用按人头支付与签约服务相结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省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示范市(县)。2018年6月份宁绍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2018年度、2020年度两年获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优秀”;2016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省慢病综合示范区;2017年通过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复审;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获“健康浙江”考核优秀。

1.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至2020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75岁,比2015年提高了1.14岁;无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2‰,比2015年儿童死亡率降低48.72%;婴儿死亡率2.19‰,比2015年下降33.89%。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54%。

2.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手硬、两战赢”。重大疾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院前急救、心理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卫生监督方式不断创新,院前急救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全省领先。

3.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坚持政府主导,完成了新一轮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市一级, 2016年3月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并投入运行;同年9月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到原人民医院院址;2020年投资2亿元启动市中医院公共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投资6.5亿元启动市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及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工程。乡镇一级,“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建、改扩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截至2020年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29家、村卫生室126家。民营医疗机构方面,新增民营医院4家,目前共有11家。到2020年底,我市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千人护士数分别达到5.74张、2.97人、2.85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39.8%、31.6%和39.9%。

4.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至目前,我市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市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市妇保院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市五院为二级乙等专科医院。持续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市人民医院与浙大一院建立了全面托管关系;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在建立医联体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学科托管关系;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医联体合作关系;全市建立了院士工作室2个,省级名医工作室20个。培育做强重点学科,市政府出台《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学科奖励,各家医院按照3倍资金予以保障。市人医胸痛中心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市中医院外科被列为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中医院妇人腹痛被列为十三五绍兴市中医优势病种建设项目;市人民医院心脏介入学、颅脑外科学被列为新一轮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创新学科)。“十三五”期间,我市基层已成功创建绍兴市级特色专科11个;5家中心镇卫生院通过省中心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2017年起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甘霖、长乐、崇仁、黄泽、三界、金庭、里南等卫生院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三江、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中心。“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了一批大型医疗设备,如DSA1台、CT10台(其中64排以上CT4台)、1.5T以上MRI5台。

5.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一是推进医共体建设。围绕“人、财、物”三统一,组建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2个医共体,建设名医基层工作室15家,建立全专科联合门诊83家,持续强化五大医学共享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诊疗秩序更加合理,县域就诊率达88.3%,基层就诊率达67.5%。二是推进省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在“存量调整、增量引导”的框架下,探索建立“费随事走”、“按劳分配”,“资金补偿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补助新机制,实现了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群众和政府等多方共赢。三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药、医保、医疗”联动,结合我市医共体建设制定实施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基金结算管理办法及门诊按人头支付试点改革方案,提升医保基金使用绩效,促进基金收支平衡。加强大数据分析、智能审核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建立多部门定期分析、通报制度,紧盯人次人头比、门诊及住院医疗费用等核心指标。

6.数字健康建设加快升级。构建了绍兴市、市(县)、镇、村四级联通的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了全市医疗就诊“一卡通”。持续完善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通过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深入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改革信息化试点建设,形成嵊州样板并在全省推广应用。持续开展了医疗卫生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智慧医疗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大力推进了医共体信息化建设,2019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一体化、医防融合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我市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局阶段,也是我市奋力打造卫生健康“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和诸多风险挑战。

--中央、省、市党委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把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作为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的重要内容。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嵊州作为融杭联甬接沪的枢纽点,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全面铺开的开放合作和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将助力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积极打造卫生健康“重要窗口”。

--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对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带来重大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流行凸显了卫生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仍然复杂严峻,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必须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加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升级对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形成严峻压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叠加迸发,健康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必须要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改革,完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集聚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科技革命、数字经济对卫生健康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生物科学和生命技术不断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等重大技术应用转化加速,新药物、新疗法、新材料和新器械创新迸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必须要抢抓生物科技发展和数字化改革机遇,大力推进健康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跨界融合,加快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互联网+医疗健康”、卫生健康数字化,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健康为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先发优势明显。我市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共体建设、基层财政补偿机制建设省级试点为切入点,切实开展了卫生财政补助机制、医保费用结算方式、资源共享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从发展方向和取得成效看与“大健康”、“大预防”的要求与发展格局相一致,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市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在卫生健康治理上,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有待完善,现代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在卫生政策协同性上,“三医”联动有待深化,“医防”融合有待加强;在卫生资源供给上,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在医疗服务水平上,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区域辐射力不广、基层能力不强等短板。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建设健康嵊州为主抓手,增强卫生健康制度供给,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优化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建设“重要窗口”、推进“四个嵊州”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优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健康优先发展理念融入所有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坚持党政主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核心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坚持公益性导向,将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促进卫生健康公平。

坚持整体智治。统筹卫生健康各领域协调发展,强化联动协同和数据共享、政策迭加和资源整合,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和全流程管理闭环,实现卫生健康科学决策、高效服务和精准治理。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改革破题、创新制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的引领作用,提升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水平。

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全社会参与和多元主体共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增强卫生健康事业的普惠性和共享化,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整合型、智慧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卫生健康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中上水平,主要指标实现争先进位,奋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健康嵊州。

到2035年,建立起与我市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卫生健康综合实力明显进步,努力实现高水平卫生健康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是:

--人民群众更加健康,健康嵊州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5/10万以下和4.0‰以下,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达到40%以上,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7.84%以下,健康浙江发展指数达到85.5%,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力夺健康浙江银奖。

--优质资源更加丰富,医疗技术得到新提升。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66张、4.06人和4.69人。强化医学学科建设,建成一批具有核心创新力、技术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高水平重点医学专科。

--供给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能力达到新高度。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有力提升。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就诊率达到90%。积极构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综合医改更加深化,卫生健康治理走出新路径。综合医改向纵深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革全面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多元卫生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基本实现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支持引导更加有力,健康产业实力实现新跨越。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健康产业扶持政策及措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落地生效,加大对社会办医、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服务业的引导和支持,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既改善民生福祉,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实现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双轮驱动。



三、任务举措

(一)强化医防协同,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高效运行。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高级别专家组。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建设,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点触发监测网络和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机制,加强对舆情的联判联动、综合管控。

2.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推进医防融合。到2025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配备达到省要求标准。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流调、应急处置、检验检测等核心能力。

3.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全面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按照分级、分层、分流救治原则,建立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优化机构定位和职能分工,明确定点医院和应急次序,建立起以市级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会办医力量为补充,以急救分中心(站)为纽带的医疗救治网络。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规范设置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诊室)、隔离病房,合理预留改造提升空间。

4.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推进急救网络建设,建设航空医疗救援点,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3分钟,实现5G院前急救信息化全覆盖。健全采供血服务体系,强化血液安全和应急用血管理,全血采集年增长率达2%。统筹疾控、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检测资源,构建信息共享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建立健全应急医疗物资保障指挥调度、需求对接、应急生产、收储调拨、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机制。健全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专栏1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按照服务半径 8-10 公里或建制乡镇至少建 1 个急救站(点)标准设置急救站点,按照每 3 万 人口 1 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其中40%为负压救护车。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一支市级公共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应急队伍组建率100%,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事项100%纳入全科网格管理。

增强公共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完成市疾控中心建设。

(二)筑牢基层基础,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5.深化县级强院建设。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方向,做精做强市属公立医院,发挥推动、辐射作用,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院创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妇保院争创三级乙等妇幼保健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卒中、创伤急救、胸痛等中心建设,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母婴危重救治、康复、精神病等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医学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专栏2  县级强院建设

强化名院建设。继续深化市人民医院与浙大一院的托管合作,以创建三甲医院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高水平建设,高标准谋划并实施名院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和服务辐射,力争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DRG质量绩效指标排位得到晋级升位。继续深化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的学科托管,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争取创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市妇保院和市五院继续加强与省市级医院合作,加强专科学科建设,顺利通过本轮等级医院评审,并以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为目标,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强化名科建设。做强心血管病学、神经病学等现有重点学科,扶持一批医学重点学科。继续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重点推进放疗中心建设。扶持一批有潜力、有特色的重点培育专科(学科),打造至少1个专病治疗中心,新创建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2个以上,省县级龙头学科1个以上。

6. 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注重统筹规划,高起点谋划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卫生人才“引育留用管”全链条工作机制,形成供需平衡、科学合理、管理规范、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体系。制定适应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卫生健康人才政策,加强政策激励,切实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医校对接、嵊籍医学大学生交流活动等方式,实施精准招才,每年招聘引进各类卫生技术人才100名以上。对顶尖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实行一事一议。大力实施高端人才成长计划,切实加大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医坛新秀等专技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选拔培养力度。

专栏3  高端卫生人才成长计划

对标建设一流学科,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卫生人才,新增国内名医工作室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有新突破,省级以上卫生人才总量翻一番。遵循卫生人才成长规律,“一人一策”制定高层次人才职业发展规划。

实施“百名双型”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培养计划,动态储备、精准培养专技型、复合型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各50名。深入推进省新一轮“551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培养计划,常态化开展“嵊州市名医”“嵊州市名中医”评选,到2025年全市新入选省级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医坛新秀培养对象5名以上。

深入推进“双培养”“双培育”工程,加强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工作,市级公立医院高知党员占党员总数比例不低于35%。加大赴国(境)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每年视情选派高层次人才赴国(境)外研修,拓宽人才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7.提升卫生健康科创水平。加强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医药卫生行业企业合作,加快建设生命健康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强卫生健康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在资源要素提供、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学科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省自然基金项目有突破,新增省部级科研立项5项以上,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立项30项以上,科研经费同比增长10%以上,医疗卫生科技影响力逐步提升。

(三)加强区域统筹,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8.持续深化“双下沉”及县域医共体建设。以连接、协作、整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分工明确、上下整合、左右联动的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上级医院引领作用,做好“双下沉”承接功能,促进市优质医疗资源有效、精准下沉。积极推进与沪杭甬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合作与服务共享,提升市人民医院与浙一医院合作、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的学科托管等多方式合作成效,积极推进MDT等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积极推进4家市级医院与省市县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深化医共体建设,实现医共体内部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共享、业务上下协同、管理融合一体。以县级医院能力提升为引领,加强医共体牵头医院的重点学科、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提升各成员单位的急救、全科、儿科、康复、中医药等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县域医共体发展模式及制度体系成熟定型,全市医共体牵头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9.深化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培育基层特色科室(专科),推动县域医共体内提供老年护理、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病区建设。完善乡村基层卫生人才激励机制,落实职称晋升和倾斜政策,优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鼓励支持市级医院医师到乡村多点执业,开办乡村诊所,充实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建成2家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

专栏4  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工程

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常住人口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和20分钟服务圈合理设置标准化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村级卫生服务机构22家以上,提高政府(集体)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占比,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90%。按15分钟服务圈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按每万服务人口配置基层卫生人员13-15人,其中,全科医生数达到5人/万人,专业公共卫生医师数达到2人/万人。多部门协同高质量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面向乡村两级加大定向培养医学生招聘力度。探索实行村级卫生人才“县招乡管村用”机制,到2025年,每个政府(集体)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拥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100%的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和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40%的机构达到“推荐标准”或二级乙等医院能力,20%的机构建成社区医院或二级乙等以上医院,80%的机构提供住院服务,床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10.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按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合理制定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推动市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患者占比,将更多专家号源、床位和手术等服务和技术资源下沉。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和通道,落实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进一步拉开统筹区内外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有效依托医保杠杆作用,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县域就诊率保持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形成规范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

(四)实施健康嵊州行动,推进高品质健康城市建设

11.全面优化健康建设推进机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积极探索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实施路径,完善健康嵊州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创新健康嵊州建设工作评价模式,深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深化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工作。深入实施健康嵊州行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群众健康生活品质和区域健康整体发展水平。

1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卫生健康、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健康促进示范区、健康村镇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动态监督考核机制。巩固提升卫生创建成果,全方位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确保城区病媒生物控制水平达到国家C级水平以上。深化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内涵,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引导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民参与的开放式健康治理转变。

13.持续推进健康促进行动。拓展健康体系建设,构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网络,覆盖市、乡镇(街道)两级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完善健康科普发布和传播机制,探索“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宣传模式。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把健康教育纳入学前、学校和在职教育全过程,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居民健康素养达到40%以上。

专栏5  全面健康促进体系

开展全市健康浙江建设监测工作,探索县级健康发展指数。探索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体制机制,按照绍兴市工作部署,建立公共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全面开展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

全力开展健康评价。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继续推进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巩固工作,全面推进健康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健康村、社区、学校、医院、单位、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到2025年,国家卫生乡镇达到全覆盖,建成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健康乡镇建设比例达到90%,健康村建设比例达到85%,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比例达到80%,健康促进医院实现全覆盖,建成健康家庭达1万户。

(五)强化系统集成改革,推进综合医改持续深化

14.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按照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组织推进机制,坚决落实医改“一把手”工程。围绕高质量发展,坚定“控、腾、调、保、强”改革路径,突出改革成效的系统集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供给。加大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力度,全面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集中带量采购。巩固完善全民医保制度,优化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全面实施住院费用按DRG点数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年均增幅控制在5%以内。

专栏6  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工程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完善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公立医院轻负高质发展。优化公立医院运行环境,促使公立医院在技术更新、管理革新、服务创新上争做标杆。

推进药品耗材招采、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改革、综合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动改革,全面建立覆盖全民的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并稳定在35%以上。

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到2025年,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市人民医院达到B++等级以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力争保持优秀档次。

15.建立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化公立医院“五星示范、三名强医”创建,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管办分开、放管结合的要求,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创新医院治理方式,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清廉医院”建设,构建部门联动机制,清廉指数逐年提升。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手段,全面促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资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发展,推动建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新趋势、新效能、新文化、新动力。

16.推进人事薪酬改革激励机制。加快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两个允许”和“三挂钩三脱钩”政策,稳步提高薪酬水平,力争全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45%左右,以薪酬撬动鼓励个体,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晋升办法,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用人机制,适当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引导全社会更加关心关爱医务工作者,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关心关爱长效机制。

17.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综合监管手段和方式创新,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综合监管结果运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业。深化无废医院创建,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医疗废物处置在线监管率100%。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

18.弘扬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抓细抓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凝聚永葆初心、砥砺奋进的强大动能。进一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载体,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以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等传统医德文化和卫生健康职业精神,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关心关爱长效机制,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

(六)强化数字化改革,推进智慧健康建设

19.全面融入“越健康”云系建设。围绕全省数字化改革“152”体系和“1314”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升级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接入绍兴全市域、全方位、综合性的数字健康城市中脑。根据绍兴市统一部署参与实施“越健康”云系数字化建设工程,推进业务流和数据流全面叠加,实施面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政务服务等多项数字化服务应用,推进掌上办公、掌上治理、掌上办事、掌上服务,并融入与全省贯通、覆盖全市域、富有绍兴特色的“越健康”云系。加强卫生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推进高质量的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实现卫生健康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和优质服务。

专栏7  融入“越健康”云系数字化工程

融入绍兴市“公共卫生云”。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综合集成应用,全面接入绍兴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点灵敏触发监测预警信息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公共卫生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到90%,公共卫生信息部门共享率和向居民开放率均达到80%以上。推进老年健康、托育服务等管理应用建设,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健康服务。

升级“医疗服务云”。依托“浙里办”,集成10个以上卫生健康掌上应用,公立医疗机构电子健康医保卡(含医保电子凭证)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数据归集和互联互通,3家以上市级医院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加快新兴科学技术的融合应用,扩面升级5G+院前急救和“智慧血液”。

构建“整体智治云”。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掌上办公,推动“互联网+监管”从事后查处向事前、事中风险预警延伸,推行非现场执法模式。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跨域通办”,深化一体化、跨区域的集成服务。

20.迭代升级智慧健康服务。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看病就医“一件事”“掌上办”“一码通”,不断完善精准预约、智能导诊、院内导航、智慧结算、信息提醒等服务,全面优化诊疗流程、就医环境、院内服务,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兼顾老年人等群体需要,推广适老智慧服务。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价格、医保等政策,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管理和规范化服务。完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探索结果互认、风险共担机制。

21.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的融合应用,助力疾病诊断预测、远程诊断教学、临床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以前沿技术重构传统医疗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医院IT全生态架构体系。重点围绕“应急救治、远程诊断、医院管理”等重点领域,发挥5G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改造提升卫生健康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影像数据5G传输与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创新以5G+远程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手段,扩面5G+院前急救应用。推广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

(七)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全周期健康管理

22.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面实施适龄人群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综合防治,确保稳定在低流行状态或实现基本控制。以健康促进为突破口,加强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主要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75%。实施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强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防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深入推进重点职业病(尘肺病等)防治专项行动。

23.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深化基层补偿机制改革,根据需要适时增加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绩效和均等化水平。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质量,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88%以上。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应用,开放率达到80%。开展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妇幼保健示范专科,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程化的健康服务。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爱工程,产前筛查率达到90%以上,“两癌”人群筛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4.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推进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相关政策有机融合,建设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全方位多层次提升老年人健康整体水平。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为临终老人提供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照护。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管理体制、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构建多样化、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参与,加快托幼机构建设,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推进婴幼儿照护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家庭育儿和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

专栏8  “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着力推动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学科建设,逐步使人民医院、中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并设有安宁疗护病区,2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有力推动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居家护理、居家康复等适宜服务。

加快发展普惠性婴幼儿托育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优先支持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机构,着力增加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推进婴幼儿照护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实训基地和指导中心,建成2-3家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示范单位,乡镇(街道)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0%以上。

25.完善生育政策服务和服务。宣传和落实国家生育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促进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和服务制度。健全人口监测网络,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提高人口监测水平。落实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促进生殖健康咨询、青春期健康教育、流动人口服务、优生优育指导等服务提升。

(八)提升服务新能级,推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26.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市中医院“十四五”期间创建成三级中医医院,强化市人民医院和市妇保院中医科室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标准化建设。鼓励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机构等,探索应用中医云上诊疗平台,市中医医院国家绩效考核达到B+以上。到2025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100%。

27.强化中医药特色功能发挥。加强中医药临床应用,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百医百方”和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开展推广适宜技术、推行中医综合服务、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等行动。支持做强中医内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优势专病专科。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模式,提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以及健康问题保健指导和干预能力。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20项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方案。完善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关口前移、深度介入、全程参与”的救治机制,市中医院建设中医疫病中心。

28.夯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础。积极遴选培育,推进中医药优势专科建设。加大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培育学科团队,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开展面向基层中医专业医学生培养。加强中医文化研究、保护、创新和开发,加强中医经典研究,促进代际传承。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行动。到2025年,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的执业(助理)医师、全科医师人数占比均达到20%以上,全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0%。

(九)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

29.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规范和引导其拓展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开展技术、学科、人才、管理等多层次合作。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

30.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医教协同发展,创新推动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基础、转化、临床一体化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引导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发展政策,通过优先安排临床试验等,支持创新产品参与竞争。合力优化中药材区域布局,协助打造色优势中药材产区,推动道地药材和嵊州特色中药材保护发展。支持传统中药材产品的二次开发,扶持优质中药饮片发展,形成嵊州特色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效应。

31.支持健康服务业多元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发展个性化体检、保健指导、运动康复、医疗美容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旅游、健身休闲、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促进健康新消费。支持创新“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旅游”“中医药+体育”“中医药+互联网”等新商业模式,积极助推富有中医文化元素的特色景区(街区)、特色小镇和康养基地等的建设。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规范引导和执法监管,促进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切实增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事业发展、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运行发展等所需经费。完善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有效投资,建立完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稳步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并维持在合理水平。

(三)强化规划实施。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突出规划引领,增强规划刚性。按照“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要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举措,清单式推进规划执行。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完善监测评估督导机制,加强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效对策措施,确保规划落地落实落细。

(四)强化社会参与。开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宣传推广,提高全社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公众监督,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努力营造“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法治保障。深入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设,完善卫生健康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公众参与。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强化安全生产“三个必须”和“一岗双责”,压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严守安全底线。强化安全防范能力建设,推广智慧安防系统应用,推进平安医院创建,营造安全稳定的医疗环境。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