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湖北】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12-28 交通设施 湖北

规划背景
近年来,国际形势多变,全球多极化、世界经济重心、世界政治格局、全球金融去中心化、能源利用、绿色发展、全球治理等面临前所未有大变革,面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稳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即将来临的“十四五”规划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既要巩固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9年7月30日,“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视频会议在交通运输部召开,标志着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按照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研究、科学谋划,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及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努力为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好先行。
2019年10月9日,交通运输部组织召开学习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启动视频会议,湖北等13个地区被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范围。湖北被国家列入首批试点省份,是历史的机遇、国家的重托、湖北的使命。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地处“一带一路”的联结地带、长江经济带、推动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区域,湖北交通运输的发展关乎中部、影响全国,承担交通强国试点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名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向外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向内看,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总的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作出的精辟阐释,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四五”期,作为第一批交通强国示范区,湖北交通运输发展将紧紧围绕“当好发展先行官,建成祖国立交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抓住用好黄金时期,在发展主线上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补短板、强服务,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从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的转变。
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恩施州委州政府先后提出了“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等总体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发展思路,聚力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美丽恩施,为湖北省建成“交通强省”作出贡献。
“十三五”期以来,巴东县交通运输各领域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运输功能日趋合理,服务水平逐渐提高,但还存在着运输方式单一、综合交通网络发展不完善、农村交通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卡脖子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问题突出、项目资金筹措方式创新性不够、受“三区三线”的制约很大等问题。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加速成网和有效衔接,有利于调整优化运输结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巴东县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全县综合交通如何发展才能助力实现建设“交通强省”的总体目标,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目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后三峡工程”、“两圈两带”、“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等战略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能深入推动巴东县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城镇建设日益完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产业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网络设施配套、技术装备先进、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支撑。
“十四五”时期,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调整期,全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十四五”时期是巴东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立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基础、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实力、生态价值实现强后劲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以战略思维谋长远、以辩证思维抓机遇、以系统思维观全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挑战,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因此,亟需科学开展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事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支撑“大交通、大园区、大产业、大搬迁、大民生”建设,推进“一主一副、多点支撑”发展布局,建成“文化巴东、富裕巴东、智慧巴东、美丽巴东、幸福巴东”,更好地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
编制过程
2019年10月,恩施州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接受巴东县交通运输局委托后,迅速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项目组,积极开展规划调研与编制工作,并严格按照QHSE质量体系管理的要求完成各阶段规划研究任务,具体编制过程如下:
1、2019年10月中旬,受巴东县交通运输局委托,正式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州、县相关要求,组织编制人员赴实地开展前期调研工作。
2、2019年12月上旬,向州局提交规划编制思路,发展需求,结合当前实际,向县交通运输局领导汇报,征求相关意见,指导后期工作。
3、2020年7月8日,在州交通局三楼会议室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对接,根据州交通局及相关单位意见对项目库进行调整。
4、2020年8月11日,在州交通局三楼会议室参加座谈会,州交通局、州规划编制单位等相关单位参会,梳理十四五期项目库及相关方案。
5、2020年9月29日,在巴东县交通运输局三楼会议室参加内部评审会,梳理十四五期项目库及文本。
规划依据
1、国家级依据
(1)《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2016
(2)《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2013
(3)《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0-2050)》
(4)《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
2、湖北省依据
(1)《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2012.09
(2)《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2011-2030)》,2012.07
(3)《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0
(4)《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0
(5)《湖北省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
(6)《湖北武陵山片区基础设施领域五年攻坚计划(2019—2023年)》
(7)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3、恩施州依据
(1)《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2015.06
(2)《恩施州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2015.03
(3)《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恩施州发改委,2020
(4)《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
4、巴东县依据
(1)巴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2)湖北省巴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6-2030)
(3)巴东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0)
(4)巴东港总体规划(2015-2030)
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巴东县行政管辖区域,包括12个乡镇(信陵镇、东瀼口镇、沿渡河镇、官渡口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水布垭镇、清太坪镇、溪丘湾乡、金果坪乡)、322个村(居)委会。
2、规划期限
重点规划期:“十四五”时期,即2021-2025年。
研究展望期:2026-2035年,合理拟定规划展望期限,充分保障此次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规划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次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针对本行业发展现状、形势需求、总体思路、重点项目以及项目评估进行分析研判,具体主要为:
1、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的方式,充分了解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分析“十三五”期间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及省州的相关要求,精准研判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思路与目标,并对全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布局方案进行详细研究。
2、结合当前国家、湖北省及恩施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巴东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3、基于“十三五”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项目基本定位,研究提出全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及措施建议。
规划主要结论
1、“十四五”期(2021-2025)
(1)补齐短板,完善交通网络
加快境内郑万铁路、郑贵铁路、巴张高速(沪蓉沪渝高速公路联络线)、三峡翻坝高速西延线、G209、G348、G646等交通干线的谋划及建设,增强对外快速运输能力,以加强区间经济产业协作,促进社会文化交流。
(2)构建体系,形成重要枢纽
通过优化站场布局、合理整合功能、加大建设投入,“十四五”期末建成4个综合客运枢纽,14个一般性客运站场,2个综合货运枢纽,4个一般性物流设施。
加快构建城际客运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鼓励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物流发展、引进“互联网+交通”模式,重点加强运输工具与技术装备、交通信息化、安全与应急保障等方面工作,以提供安全、便捷、高效、优质的旅客和货物运输服务。
(3)创建示范,“交通+”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应充分明确交通的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交通与旅游业、信息产业、物流业、资源开采、现代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交通对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的保障支撑作用,同时也推动我县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2、展望期(2026-2035)
将巴东县建成“畅达东西、贯通南北、内延外联、无缝转换”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立足恩施、融通宜昌、承接鄂渝、辐射周边”的长江三峡库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与重庆市交界,地处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东西宽15.6km,南北长137.6km。巴东县是鄂渝边界要塞,境内三山(巴山、巫山、武陵山)相连,两江(长江、清江)贯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素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鹤峰、五峰,西邻建始、重庆市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巴东县沿江东下距湖北省省会武汉市736km,溯江而上距重庆市538km,陆路距州首府恩施195km,距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仅64公里。巴东县不仅是鄂渝边区的咽喉之地,也是武陵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地理区位优势。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巴东县土地面积约335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面积2815.2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95%;建设用地面积92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7%;未利用土地面积445.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28%。
2、旅游资源
巴东文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山水风光旖旎,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现代工程于一体,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自古有“山川险胜甲荆南” 和“天下幽奇绝景”的美誉。长江北岸有国家5A级旅游区神农溪、小神农自然保护区、国家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南岸有扑朔迷离的链子溪、飞瀑挂川的灵山圣景无源洞、格子河石林、莲峡河峡谷风光等。清江流域,气候宜人,自然景观繁多。除具有世界面板堆石第一高坝——水布垭外,还有雄奇壮观的野三河大峡谷,水流坪高山岩溶淡水湖、古军事要地三里古城遗址、革命老区金果坪红色旅游基地等。此外,巴东人文景观也很丰富,除原先发现的长江两岸摩岩石刻、古巴人遗迹、悬棺葬遗迹外,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大量的新旧石器和商周、春秋战国及魏汉六朝的文物和文化遗迹浮出土面,除原发现收藏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外,新近又发现古文化遗址67处,春秋战国至宋朝的墓葬29处,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及20余种伴生动物化石,是研究直立人和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1)神农溪
神农溪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人文特色。神农溪是长江走出巫峡进入香溪宽谷之后的第一条支流,发源于我国著名的有“华中第一峰”之称的神农架南坡,因神农炎帝在搭架采药后顺溪而下故名,全长60公里,共分3个峡段(龙昌峡、鹦鹉峡、神农峡)和1条支流(绵竹峡)。两岸风光奇美,峡谷中少有开阔地,最狭处两岸相距仅7米。船行峡中,如穿幽巷重门。一座座高达数百米的山峰劈面压来,几乎望不见前面的水道。
(2)巴人河
巴人河旅游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巴东县茶店子镇,处在长江三峡、清江水布垭世界高坝的交汇处,与国际AAAAA神农溪景区一江之隔。巴人河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独特,文化传统悠久,民俗风情浓厚,以滑索、漂流、溶洞探险、狩猎和疗养为主要特色,境内有山、水、林、泉、峡、洞组合的水光山色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长江三峡的“香格里拉”。
(3)链子溪
链子溪原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长江巫峡口南岸,因崖上400多年的巨型铁链纤夫古栈道而得名,是巴东县继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之后开发的第二个原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地处长江巫峡口上游2公里处,藏在深山峡谷之中,以乘坐古帆木船、游自然风光、观地质奇景、看地方戏剧、学船工号子,唱土家山歌为特色,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独具风格的旅游景区。
(4)清江水布垭
清江水布垭原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清江中游,巴东县城的南部,东与宜昌长阳县渔峡口镇交界,东南与长阳县枝柘坪相连,北同野三关镇相依,东西宽16.5公里,南北长50公里,是渝东鄂西和中华大地的一块瑰宝。景区以青山、平湖、高坝、秀水、瀑布、雄垭和神秘的巴文化著称于世。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自然原始,蔚为壮观。
(5)格子河石林
格子河石林位于巴东县绿葱坡镇锦衣村海拔1200米的河谷地带,是长江中上游最难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旅游胜地,秀山、丽水、山寨构成的综合景观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三峡小桂林”。格子河景区由格子河石林、石屏、夹巷子、九龙观四大部分组成,整个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石林内巨石之间形成的巷道纵横交错,巷巷相通,形似棋盘,格子俨然,故名“格子河”。千米石屏长1500米,高百余米,形如屏障,故名千米石屏。
(6)铁厂荒森林公园
铁厂荒森林公园位于绿葱坡镇至八一林场,距巴东县城40多公里,离清江水布垭60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公园规划总面积365公顷,其中林业用地占99%,非林地1%。在林业用地中,按树种划分,松针林255公顷,占70%;阔叶幼林为55公顷,占15%;杉木林18公顷,占5%;其它林分37公顷,占10%。公园共分四大景区二十多个景点同时还有革命胜地娃娃寨、寇公劝农之路等景观。该公园素有“鄂西林海缩影”之称,有长50公里的绿葱坡至铁厂荒的绿色长廊。
(7)绿野仙踪森林花海
绿野仙踪森林花海(原野三关森林花海)景区内部鲜花木屋相得益彰,花海位于海拔1600米的巴东县野三关镇,包括道路、观景台、游步道、花卉种植、森林迷宫、木屋建设等。这里年均温度8℃左右,有“华中林海”的美誉,是北纬30°自江汉平原进入中西部的第一个海拔至高点,拥有着丰富的负氧离子的空气和尤其夏季清凉的气候,是盛夏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3、地形地貌
巴东县南北狭长地表崎岖,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低悬殊,长江和清江自西向东将其横截为3段,北有大巴山余脉盘踞,主脉沿着与神农架林区的交界由西向东延伸,山体雄伟,高峰林立。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是全县最高点,与大神农架毗连,构成“华中屋脊”。中有巫山山脉沿楚蜀省界南北走向,一般地势比较缓坦,形成山原地貌。构成一块高寒的山区。南有武陵山余脉,地势平缓、顶部宽旷,呈山原地貌,三山盘踞,两江分割使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起伏,呈三高两低的“W”形。全县平均海拔高1053米,最高点3005米(小神农架),最低点66.8米(红庙岭长江边),相对高差为2938.2米,25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6%。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占总面积的29.84%,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占总面积的33.07%,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37.9%。
4、气候状况
巴东全县最低海拔135米,最高海拔3032米,地域垂直分布,立体气候明显,巴东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受神农架近东西向山脉的影响,巴东县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水分布垂直差异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山地型小气候。海拔升高100米,气候平均下降0.62℃,无霜期减少5~7天。太阳辐射总量处于全国低值区,年平均88~99千米卡/平方厘米,日照总时数在1200~1650小时之间。气温立体分布,无霜期最长为311天,最短173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1900毫米,多集中4~9月。年风速偏低,平均风速1.5~3.4米/秒,多为偏东风和偏西南风,北风、西风频率低。
5、水系资源
巴东县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境内除长江、清江横贯外,还有河流10条,小支流68条,径流量33亿立方米。尤其是发源于神农架南麓的神农溪水系,落差集中,流量稳定,水源充沛,两岸覆盖率达74%。长江在境内全长38.5公里,三峡蓄水175米水位后形成7条63.4公里支流航道,除沿渡河及其二级支流红砂沟、罗溪河、绵竹河支流外,另外东瀼溪、鳊鱼溪、链子溪、小溪河、富里碛、纸厂沟6条支流航道。
清江在巴东境内西起野三河河口,东至三友坪丁家铺子(水布垭大坝下游2公里)入长阳县境,全长28.5公里。主要支流包括:龙王河(又名支锁河)、桥河、野三河、青龙河等。巴东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为30万千瓦(不含水布垭工程),可开发利用21万千瓦,已开发4.3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20.5%,尚有17万千瓦的开发潜力。
6、矿产资源
巴东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已知矿产有燃料、金属、非金属矿产共23种,矿产地93处,其中大型铁矿床1处,中型铁矿床4处,中型煤矿床2处,煤炭、铁矿、石灰石、硅石为四大骨干矿产。无烟煤储量居全省第一,是中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总储藏量10239万吨,发热量达5000-7000大卡,主要分布在麻沙坪、辛家、麂子岩和宝塔河等地。硅石矿点多,仅探明两处,储量在亿吨以上,层厚26-48米,二氧化硅含量达96-98%,矿石大部分裸露。全县矿泉水年流量达3600立方,含硒、锶、锌等几十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县境石灰石分布广,品位高,储量大,石灰石总地质面积3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总储量达10亿吨,氧化钙含量达50%。此外,还有方解石、白云岩、大理石、石板材、石膏、磷、钾等矿产资源。

7、生物资源
全县自然环境垂直差异大,地貌类型各样,山地立体气候明显,高、中、低气候兼而有之,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因此,巴东生物资源尤为丰富。
县境内已知各类植物约160科、734属,近2000种。尤其是巴东木莲、亚洲巴山松王,生长于巴峡山谷间。巴东是中国古银杏群落之乡,现有银杏221万株,百年以上古树601株。巴东生物资源繁多,河谷地带建立了柑桔生产基地,是全国的锦橙县。低山和二高山是油桐、乌桕的重点产区。
巴东是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全县野生、半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430多种,仅国家挂牌收购的就有177种,天麻、壮细辛,头顶一颗株、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枝笔、七叶一支花等。巴东盛产神农香菊,香料含量高达4-5%,其花、叶、茎、根都含有浓郁而独特的芳香化合物,可以加工成香精、浸膏、芳香油,可做化妆品、皂用增香剂、饮料添加剂,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等功能,经上海、武汉厂家研制命名“神龙香”。
巴东野生动物物种资源也极其丰富,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种群共193种,其中,兽类55种,鸟类l09种,两栖爬行类29种。在众多的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川金丝猴、金钱豹;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金猫、水獭、大灵猫、林麝、斑羚、大鲵等40余种;属省级保护动物大约有140种。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十三五”期间,巴东县经济一直保持高速蓬勃发展的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2019年,巴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46亿元,同比增长4.9%。
“十三五”时期,巴东县紧紧抓住国家三峡后续工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和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战略机遇,巩固发展基础、扩大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2、三次产业结构
巴东县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三、二、一”格局进行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第三产业呈缓慢下降后稳步上升趋势。经过十年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9:35:36调整为17.8:24.7:57.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
3、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民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26元,比上年增加1502元,增长9.80%。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1元,比上年增加1085元,增长10.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83元,比上年增加2543元,增长9.20%。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巴东县各地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建基地、创品牌、抓龙头、拓市场,把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构筑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了柑桔、魔芋、烟叶、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桑蚕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和特种养殖等新兴特色产业基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给农民、龙头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据统计全县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00多家,其中以特色农业发展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占95%,如绿葱坡枣子坪药材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药材收入达到7420元,药材销售价格比入社前提高了20%,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质结构优化,档次提高。近年除传统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品质,还从国内外引进特色品种,使我县的名特新优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中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5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巴东独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种。
2019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540万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582万元,同比增长3.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1603万元,增长4.3%;林业增加值17952万元,增长3.3%;牧业增加值66462万元,增长2.2%;渔业增加值512万元,下降24.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053万元,增长8.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9.5万亩,同比下降2.1%;粮食产量20.23万吨,较上年持平。蔬菜播种面积24.22万亩,同比增长3.7%;蔬菜产量32.55万吨,增长5.8%。中草药材播种面积(人工种植)17.71万亩,增长4.8%,采收面积7.35万亩,产量(干品)15791吨,亩产(干品)215公斤,价值达3.5亿元以上。烟叶播种面积4.44万亩,产量5085吨,油料种植面积23.66万亩,同比略降;油料产量2.64万吨,同比略降。茶叶面积15.3万亩,同比增长23.3%;茶叶采摘面积5.94万亩,增长3.7%,茶叶产量3405吨,增长8.5%。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45950万元,同比下降2.8%;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03%。
全年人工造林完成面积2502公顷,封山育林1912公顷,退化林修复3200公顷,森林抚育5950公顷。全年实现林业产值3325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
农业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常用耕地面积90.9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8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8.51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5068.11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9384.16吨。受非洲猪瘟影响,全年生猪出栏45.78万头,同比下降32.0%;生猪存栏24.2万头,同比下降34.8%。牛出栏3186头,同比增长11.9%,羊出栏18.02万头,同比增长1.0%,家禽出笼97.98万只,同比增长2.2%。肉类产量3.97万吨,同比下降28.3%,禽蛋产量0.74万吨,同比下降1.6%,水产品产量156吨,同比下降18.3%。
2019年末,全县乡村劳动力资源26.5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4.9万人,乡村外出务工人员8.9万人。
工业体系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巴东县紧紧围绕“一县双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树立“产业兴县,工业优先”理念,持续推进“产业兴县”战略,推进“一区多园”的工业格局建设,即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形成以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和乡镇特色工业园为主体,以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清江为纽带,辐射资源富集区和县城区的工业格局。按照“一区多园”的总体布局,在12个乡镇围绕资源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特色工业园区。围绕新型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为产业集群提供条件和配套建设,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工业的本质要求,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树立绿色工业意识和生态工业理念。
2019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较上年减少13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13725万元,同比下降11.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91252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下降19.2%。在总产值中,轻工业完成产值9.16亿元、同比增长13.6%,重工业完成产值12.21亿元,同比下降24.2%。完成规模工业销售产值21.18亿元,同比下降11.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1%,同比增加0.3个百分点。
全县规模工业产值完成情况分行业涉及到14个中类,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26140万元,同比增长13.1%;木质家具制造完成5265万元,同比增长21.4%;中药饮片加工产值完成18047万元,同比增长48.3%;电力生产完成88325万元,同比下降35.1%。
商贸及服务业发展现状
巴东县积极探索,充分利用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串联功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县城为依托,以长江巴东港为载体,建设水陆仓储物流中心,带动商贸业快速发展。以溪丘湾集镇为依托,以物流产业园为载体,建设江北地区仓储物流中心,联结鄂渝商贸业的互动发展。以野三关镇为依托,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江南地区商贸仓储物流中心,逐步把野三关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农副产品集散副中心和现代物流中转站。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建设公共商贸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引进和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发展壮大。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大力挖掘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打造“纤夫文化”、“巴人文化”精品,扩大巴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名人文化的价值,大力挖掘和丰富寇准的“农耕文化”、“清廉文化”内含,充分彰显名人文化效应。以现代文化为依托,借助大型表演团体的雄厚实力,大力培育演艺娱乐消费市场。着力增强金融保险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全面展现金融保险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业绩和水平。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要求,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业发展,大力规范和拓展会计、审计、税务、律师、租赁、资信、评估、会展和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
201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3亿元,同比增长11.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3.66亿元,同比增长11.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97亿元,同比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4.43亿元,同比增长10.4%;零售业零售额55.49亿元,同比增长11.3%;住宿业零售额1.79亿元,同比增长9.4%;餐饮业零售额5.92亿元,同比增长12.9%。分限额看,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4.81亿元,同比增长14.46%;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72.82亿元,同比增长11.0%。
全县引进省外资金24.03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进出口总额1217.9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19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0.0%。
特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巴东山川秀丽,特色独具,有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有集三峡之幽,桂林之秀,张家界之奇于一体的格子河石林;有古朴典雅的秋风亭;有神妙莫测的无源洞;有高山平湖水流坪水库;有幽深秀美的格子河溶洞;还有藏在深山的铁厂荒森林公园等。难怪古人对巴东发出过“山川巴东县风景险胜中荆南”之叹。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巴东县旅游已成为初具规模,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2019年全县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客源市场半径扩大,景区品质加快提升,品牌吸引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全年接待游客1043万人次,同比增长20.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4亿元,同比增长20.1%。全县3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6个,星级饭店9家,星级客房798间。
社会人口发展现状
巴东县2019年全县年末户籍总户数166667户,户籍总人口48.6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5.29万人,占比52.04%;女性人口23.31万人,占比47.96%。全县年末常住人口43.19万人,城镇化率40.3%。全县全年出生人口4126人,人口出生率为7.55‰;全年死亡人口3966人,人口死亡率为7.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持续提升城镇品质。科学编制相关十四五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县城,持续开展“六城”同创,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宜居巴东。加快补齐市政短板,推进乡集镇停车场等配套建设,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建设一批人行梯道、人行天桥、城镇公厕。实施“鲜花添彩、增园添绿、裸土覆绿”行动,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插花地建设一批“微公园”,加快巴东国家森林公园、黄土坡生态修复公园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巴东县2019年基本建成棚户区459套(户),公租房分配入住4846套(户),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19户。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园林绿地面积272.4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72.46公顷,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40.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用水人口90800人,年供水总量572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218.79万吨。城市道路长度92.16公里,道路面积101.7千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长度78.8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94%。
“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回顾
“十三五”初期,巴东县按照“立足现状、着眼长远、优化结构、量力而行”的原则,共规划综合交通运输项目110项,规划总投资约637.43亿元,其中铁路247亿元、高速公路106.8亿元、普通国省道50.38亿元、农村公路168.69亿元、桥梁9.7亿元、港航工程23.55亿元、航空10亿元、枢纽及物流工程20.11亿元、运输服务1.2亿元。项目总体规划符合巴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结合巴东县“打赢交通阵地仗”,建成“三峡库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目标,从县级“十三五”交通规划项目库筛选出47个重点项目积极申报进入州、省“十三五”交通重点项目,最终39个项目进入州库,19个项目进入省库,3个项目进入部库。
“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总体评估
巴东县省“十三五”规划总投资637.43亿元,除铁路、高速、航空3大类273.63亿元外,普通交通项目规划总投资363.8亿元,目前完成投资86.26亿元,其中国省道项目36.28亿元、农村公路项目31.76亿元,水运工程9.41亿元,站场物流项目8.81亿元。完成投资占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总投资的23%;入围省级以上规划项目19个69.19亿元(包括中期调增5个),完成项目16个56.79亿元,调减项目2个8.5亿元。
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普通国省道
巴东县规划普通国省道项目8个,规划总投资50.38亿元,入围省库交通“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6个(其中部库3个)36.28亿元,已全部纳入“建养一体化”模式建设,完成总投资36.28亿元。未纳入省级规划的2个项目约14.1亿元,预计纳入“十四五”谋划项目向省争取。
2、农村公路和桥梁
巴东县十三五规划农村公路和桥梁178.39亿元,其中重点农村公路项目25个841公里139.82亿元,其他农村公路5646公里26.78亿元,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100公里2.1亿元,桥梁6座9.2亿元,危桥改造100座0.5亿元。其中进入省规划4个项目12.28亿元。
截止目前已完成农村公路和桥梁投资31.76亿元,其中重点农村建设6条128公里16.01亿元,启动桥梁建设1座0.5亿元,完成危桥改造31座0.21亿元,完成其他农村公路通畅工程3185.4公里13.46亿元,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75公里1.58亿元。
3、水运工程项目
巴东县“十三五”规划水运工程项目共计17个23.55亿元,其中入围省“十三五”规划项目6个16.41亿元。目前完成项目5个,完成投资9.41亿元。
4、站场物流项目
巴东县“十三五”规划客运站场和物流设施共29个,规划投资19.95亿元,其中入围省“十三五”规划项目3个4.22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8.81亿元。其中客运站场建设5个1.98亿元,完成交通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平台1个0.5亿元,公交候车厅200个0.03亿元,物流设施2个6.3亿元。
与“十二五”时期比较
巴东县“十三五”期间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约86.26亿元,是“十二五”总投资(29.57亿元)的2.92倍,占全县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项目(铁路、高速、航空除外)投资总额的23.7%。其中普通国省道完成投资占规划投资72.01%、农村公路和桥梁完成投资占规划投资17.84%、水运工程完成投资占规划投资39.96%、站场物流项目完成投资占规划投资44.16%。

农村公路及桥梁投资完成情况占比最低,说明农村公路资金筹措难度最大、建设受控因素最多、短板弥补任务最重。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巴东县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宜万铁路、沪渝高速、沪蓉高速、长江干线航道等为主骨架,以G209、G318、G348、S231、S245、S282、S324、S364、S461等普通国省道为主干线,长江支流航道和清江干支流航道为重要补充的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铁路发展现状
I、宜万铁路:国铁Ⅰ级铁路,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途经巴东县野三关、大支坪2个镇。(已建成通车)
II、郑万高铁:国铁Ⅰ级铁路,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途径巴东县经过溪丘湾、沿渡河两个乡镇。(建设中,预计2022年建成)
公路发展现状
高速公路方面,巴东县已建成沪渝高速、沪蓉高速;巴张高速尚处于待建中,相关前期工作已启动。
截止2019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8000.1公里,公路密度238.52公里/百平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960.1公里,包含高速公路70公里,国省道530.1公里,农村公路5360公里。农村通公路行政村达100%。
水运发展现状
全县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184.5公里(界河按二分之一算),港口2个,生产性码头泊位12个。
航空发展现状
居民航空出行主要是通过邻近恩施许家坪机场、宜昌三峡机场完成。
运输站场发展现状
铁路方面:宜万铁路在巴东境内设有四等站巴东站,能同时办理客货运输,位于野三关镇柳家山村8组,距野三关集镇9.6公里,距巴东县城90km,区间距宜昌东站114公里,距高坪站26.9公里,距建始站61公里。因受地形限制,巴东站站房与铁路线垂直,在宜万铁路沿线风格最为独特;巴东北站是郑万高铁沿线的一座重要车站,位于湖北省恩施州东部门户巴东县境内。巴东北站属于二等站,为两台5线,部分城市可具备始发终到。且为恩施州的东部门户车站,是郑万高铁恩施州段的唯一高铁站,可惠及巴东县全境、恩施州域及神农架林区、宜昌市西部等地区人口约500万人,巴东北可直接对接武汉、北京、重庆、宜昌等大中型城市,也是目前恩施州地区唯一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铁站。
公路方面:巴东县现有2个三级客运站、6个五级客运站以及4个简易站。巴东县物流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仅在城区有几个简易的信息配载点或在建物流设施。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巴东县交通运输事业突飞猛进,交通基础设施显著完善,但受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地形地质复杂、财政补助标准偏低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县交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全省依然落后,在支撑交通强县、乡村振兴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强,具体为:
1、快速出行网有待进一步优化。巴东县横向贯穿的快速通道已有郑万铁路、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纵向已规划实施巴张高速公路串联,通道效应已初步凸显,较好的满足巴东县对外快速运输需求。但巴东属南北狭长地形,东西快速通道密度依然不够,导致快速通道连接线里程长、线形差、效率低,对全县快速出行较为不便。
2、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巴东虽然有2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巴张待建)、长江清江2条水运通道,以及多条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但各种运输方式没有很好的进行融合,运输方式不协调,紧密度不够,多式联运没有全部形成,没有真正形成交通运输枢纽,没有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转换。
3、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还未形成。以“四好农村路”为主的农村公路干线还未形成,交通建设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交通+旅游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完善,农村道路等级路比例偏低。
4、交通服务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融合不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存在差距。
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国家层面发展机遇与政策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时代,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他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等等。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会议精神,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班推进,深入调查研究,在站位全局中找准定位,在识变应变中厚植优势,在问计于民中补齐短板,加快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让编制规划的过程成为理清思路、选好路径、提升能力的过程。
(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在共同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慢一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党中央集体非常重视协调东西部关系,着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湖北省仅恩施州在西部大开发范围内,巴东县应在新形势下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增强区域交流协作,在加快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3)“交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交通强国战略
“十四五”期,应充分明确交通的融合发展思路,加快“快进、慢游”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建设,谋划一批项目,提升重要景点的通达性,积极谋划观光铁路、旅游公路、旅游码头项目,优化交通衔接,努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州、市县交通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车路协同和无人驾驶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积极谋划一批智慧交通建设项目和智慧交通示范区建设;积极谋划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优化现有的物流园区的交通条件,改善交通衔接,加快建设农村物流网络,积极探索无人物流车、自动装配等现代物流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围绕页岩气等自然资源开采现代制造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谋划一批项目,重点改善开采产业园区及其周边落后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产业园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
(4)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美丽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形成广覆盖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更好推进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国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要求。
分类引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郊融合类村庄建成现代化新农村,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打造。推动集聚提升类村庄建成专业特色富裕村,科学确定乡村的发展方向,增强产业吸纳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村庄人口集聚。
2、湖北省层面发展机遇与政策
“十四五”期,作为第一批交通强国示范区,湖北交通运输发展将紧紧围绕“当好发展先行官,建成祖国立交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抓住用好黄金时期,在发展主线上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补短板、强服务,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从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的转变。
从全省形势看,未来五年,是抢抓疫后帮扶的政策红利期。疫情后,中央和国家逐步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全方位、多层次支持湖北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未来将是湖北享受政策红利,走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前列机遇期。
3、恩施州层面发展环境与策略
恩施州将紧紧围绕“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等发展思路,聚力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美丽恩施,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依托作为两大国家战略节点的地理优势,深入推进“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步伐,在湖北充当发展特色产业的“领头雁”,脱贫致富的奠基石,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在“十四五”时期努力把恩施州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武陵山区旅游、商贸、物流经济中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从恩施州形势来看,未来五年,是恩施州绿色崛起的关键期。省委省政府要求恩施建设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践行“两山”理念排头兵。“十四五”时期,恩施州将以“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产业集群”为方向,着力打造湖北省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生态文化价值将会加速实现。
4、巴东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巴东县整合要素资源,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其最终落脚点是保障改善民生。就业政策的日益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养老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全覆盖,低收入群体保障更加有力;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均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确立旅游业的先导地位,推进产业互动化、工业园区化和农业基地化进程;依托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促进工农业发展壮大;按“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布局工业,推进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按“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式生产布局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营和区域化布局;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
巴东县作为恩施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主阵地,要加大政策、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和产业龙头,以巴东担当勇立全州高质量发展潮头。
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分析
1、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2)发展目标
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2、国务院发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
(1)战略定位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2)发展目标
建成畅通的黄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
建成高效的铁路网络。形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和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
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形成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建成发达的航空网络。形成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
基本建成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管网。
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交通圈。
(3)相关性分析
巴东县应紧抓国家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强与宜昌、重庆的快速交通联系,借力长江航运事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3、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
(1)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的宏观要求及对湖北的期望,结合湖北自身的发展优势基础,湖北省域总体发展定位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正在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跨越式发展”既要实现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跨越,也要实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跨越。城镇化发展速度方面,湖北作为中部地区战略崛起的重要支点,应保持较快的城镇化增速,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较快提高做出贡献。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逐步扩大本地城镇就业,从省外异地主导转向以省内本地城镇化为主。近期,发挥异地城镇化的主要就业载体作用,缓解省内就业容量不足与富余劳动力巨大的矛盾。中远期,逐步转向以本地城镇化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加强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就业吸纳能力。2030年前后,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基本依靠本地城镇化实现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迁移。
(2)产业布局
以省域“两圈两带”经济战略为指导,充实和完善以“三核多区,X轴带”为主题的产业布局体系,形成省域产业布局的主体框架,全面提高省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核”即武汉省域中心服务极核以及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服务极核。“多区” 即多个产业发展区,分别为武鄂黄黄都市产业集聚区、武咸赤嘉新兴产业集聚区、仙天潜产业综合集聚区、孝随应产业综合集聚区、宜荆荆产业综合集聚区、襄十产业综合集聚区、省域西部生态旅游区。“X轴带”是湖北产业布局的基本框架,分别为武黄先进制造产业带、京广新兴产业带、沿江符合产业带和汉十汽车产业带。
(3)相关性分析
巴东县应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旅游的理念谋划新型城镇化,以景区的标准建设新农村;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与湖北省共同开创一条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径。
4、恩施州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1)发展目标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要求,恩施州的城镇化应是在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保护生态三重要求下,以“人”为导向,以现代化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培育多元动力、推动差异化发展、进行机制创新,构建与恩施州高度匹配的开放、多元、可持续的特色城镇体系,实现富民强州和城乡兼顾。
州域城镇体系结构日趋完善,主要城镇组群基本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有效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点区域,在区域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其他区域基本形成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适应全州城乡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水利和能源工程等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旅游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对服务业带动能力显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产业互动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环保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城乡民族文化优势凸显。
(2)发展策略
以生态安全作为城镇化的前提,要素前置、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以民生作为城镇化的价值取向,优化层级,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强化产业推动的城镇化动力,整合打造、培育山地特色城乡产业体系。形成差异化城镇空间格局,组群集聚、网络化分散的空间组织体系。完善城镇化的设施保障,公平与效率兼顾、探索服务全域的山地支撑体系。彰显城镇化的特色,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实现美丽恩施。创新城镇化的机制,打通渠道、推动城镇化和扶贫有效实施。
(3)空间结构
恩施州规划形成“一主两副三组群五节点、‘工’字型主轴”的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州域主中心,即恩施市城区,发挥州域核心组织作用,是经济、信息和人口要素聚集的核心城市。“两副”:州域副中心,包括利川市城区和来凤县城,发挥州域重要组织作用,是经济、信息和人口要素聚集的重要城市,培育面向州域局部的综合功能和面向区域的专业服务职能。
“三组群”:以州县城和重点镇为核心形成的三个主要城镇组群,包括恩建宣城镇组群、利川城镇组群、来凤-咸丰城镇组群。
“五节点”:以巴东、鹤峰、走马、野三关、谋道作为全州城镇化发展重要支撑节点,是推进州域城镇化、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城镇,并在带动周边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工’字型主轴”:以“工”字型主轴组织城镇组群和主要节点,并对接区域主要发展廊道,支撑州域形成开放格局。两条东西向主轴分别衔接长江经济带和渝长经济带,推动产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全方位融入国家发展主廊道;南北向主轴衔接西安至珠三角轴线,促进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周边协调发展,共同形成区域旅游大廊道。
其他发展轴线:作为发展主轴的重要补充,整合内部资源、促进区域联动。一方面将其他地区与主要城镇组群和发展主轴相连,推动州域内部空间布局优化;另一方面依托交通廊道,增强州域与其他区域方向联系,提高州内城市在跨界地区的影响力,建立多方向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4)相关性分析
巴东县应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武陵山区内恩施、建始、鹤峰、宜昌、张家界之间的合作共赢。
5、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
(1)发展目标
以“提档升级、畅安舒美”为重点,大力实施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工程,重点对新增国省道进行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省际出口路,实现所有县市通国道、全部乡镇通国省道,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比分别达到90%以上和80%以上。
(2)空间结构
优化内部旅游交通结构,优先解决鹤峰、宣恩、利川南部交通的可进入性问题,推进县市间旅游交通的畅通工程,形成“五横、四纵、两环、五辐射、 多节点”的交通结构。构建一个州城旅游集散中心,两大旅游板块,五条全域景观示范带,十个全域景区,二十个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结构。
(3)相关性分析
巴东县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圈域经济产业发展为契机,增强与圈内城市的经济协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促成宜恩神特色生态产业区。
6、《湖北省巴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
(1)经济发展方向
旅游强县,确立县域主导产业。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多功能复合的旅游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促进五化协同发展。以旅游业为引领,构建“旅游+”的产业体系,以生态 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为支撑,以商贸物流为配套,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总体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一带两区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一主:即中心城区。规划中心城区作为县域经济中心,以发展旅游、商贸服务、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为主。
一副:即野三关镇。规划野三关镇作为县域经济副中心,以发展绿色富硒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及旅游业等为主。
一带:即精品旅游发展带。规划以双神公路—G209—S245为主线,串联主要景区,形成精品旅游发展带,同时以该旅游带向两侧延伸,发展全域旅游。
两区:即北部综合经济区和南部工旅经济区。规划北部综合经济区以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和工业为主,南部工旅经济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
多点:即多个一产和二产集聚区。其中,一产集聚区包括马铃薯种植基地、茶叶种植基地、水果种植基地、烟叶种植基地、核桃种植基地、蔬菜及食用菌种植基地、银杏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等。二产集聚区包括野三关工业园、溪丘湾工业园、后坪工业园、水布垭工业园等。
(3)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城两翼、一线串珠、南北互动”的城镇空间结构。
1、“一城两翼”一城:即巴东中心城区。作为县域政治、文化、经济、旅游服务中心,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两翼:即神农溪旅游发展翼和野三关工业发展翼。神农溪是巴东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野三关工业园是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主园区和巴东工业核心集聚区,二者分别作为巴东旅游业和工业发展的样板区。
2、“一线串珠”
即南北发展轴线。以贯穿巴东县域南北的“双神公路-G209-S245巴鹤段”作为发展轴线,串联起巴东大部分城镇、工业园区和景区,形成县域最重要的南北互动发展轴线。
3、“南北互动”以南北发展轴线为依托,以主要交通通道为纽带,促进县域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互动发展,形成紧密联系、统筹发展的有机整体。
以历年巴东县人口统计数据为参考,结合巴东县未来社会人口发展情况,预测巴东县人口“十四五”期增长率为5.3‰,中远期增长率为4.7‰,与《巴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相一致。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1、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中共十九大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决策,这是赋予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崇高使命。
巴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经济社会发展距离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依然有较大差距。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而巴东县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仍不尽完善,铁路运力不足,公路等级相对较低,农村公路建设滞后,水运设施尚不完善,邮政覆盖范围相对不够,不足以全面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巴东县亟需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快速运输模式,改善服务质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2、推动武陵山区扶贫开发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求努力提升区域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巴东县一方面需要提升对外交通能力,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完善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格局,构建服务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乡镇等重要节点的快速干线交通服务网络,提高综合交通网络的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城乡道路、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努力提升区域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3、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形成“一城两翼、一线串珠、南北互动”的城镇空间结构,要求建立内联外接、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恩施州已出台《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中心辐射、交通牵引、产业支撑、功能互补的原则,以恩施州城为核心建设城镇群,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水域交通为纽带建设城镇带,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建设中心乡镇,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建设中心村,以宜居宜业为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乡镇集镇为骨架、中心村镇为支撑的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1个中心城市、2个副中心城市、5个中心县城、77个乡镇集镇、600个中心村(社区)的城乡空间布局。
体系重构,优化城乡体系布局。根据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优化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一是响应郑渝铁路的建设,规划建设高铁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通过构建“县域中心城市—县域副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镇—中心村”的五级城乡体系结构,促进中心城区与乡镇之间一体化发展。
设施延伸,推动城乡一体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巴东县应着力强化城镇道路交通网建设,继续完善交通快速干线,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性,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增强对外交通衔接性,保障内部交通快速集散性,建立起以城区为枢纽、乡镇为节点,内联外接、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要求全面调整交通运输结构
随着巴东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将引起货物运输结构和运输规模的变化,迫切需要提升货物运输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着力构建良好的交通物流网络,完善物流运输体系,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同时,随着区域内、外人员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商务、旅游、消费等高品质出行不断增加,客运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快速化趋势愈发明显,要求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快速运输模式。
5、促进地方特色旅游发展,要求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旅客运输服务
巴东县将把发展服务业与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立足气候、自然、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采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方略,提高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战略地位,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对巴东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产业结构、交通格局、城乡统筹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有益影响,巴东的区域地位、经济实力和辐射吸引能力将会得到迅速提升。
6、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要求不断提高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巴东县地处山区,由于高山峡谷路段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较为频发。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必须努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防毁、抗灾能力,建立交通安全应急机制,健全安保设施,加强紧急运力储备;同时推进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提供迂回线路,提高路网的可靠性,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综合运输需求分析
需求特征分析
1、交通运输需求迅猛增长
在长江经济带、湖北省“一元多层次”、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恩施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区域协作、城乡统筹等一系列战略机遇的推动下,巴东县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将会迅猛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交通运输需求将日益增长,随之诱发的交通需求总量不断上升。客运方面,县域短途出行需求得到激发,城际客流、旅游交通需求逐步活跃,跨省客流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不断增加;货运方面,新型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等支柱工业蓬勃发展,茶叶、葛根、柑橘、桑蚕、药材、蔬菜、魔芋等特色农产品运输需求持续扩大,商贸流通企业货运需求不断增加,物流运输需求将日益旺盛。
2、交通运输距离逐步增加
巴东县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是成渝地区东进必经之地,是构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格局中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桥头堡”。随着郑万铁路、沿江货运铁路、三峡翻坝高速公路西延线、巴张高速、长江和清江航道整治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巴东县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巴东县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陵山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深受汉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圈辐射,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向西拓展的前沿阵地,其与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往来将更加密切,交通运输距离将逐步增加。
3、交通运输方式趋多样化
巴东县未来将建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供客货运运输选择的交通方式日益增多。客运方面,根据居民交通出行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及交通出行的品质要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货运方面,在节能减排、效益最优的推动下,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特征,货物运输将向多式联运转变。尤其是随着长江经济带的不断深化发展,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的优势将会不断凸显,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将逐步完善,铁、公、水联运更为密切。
发展趋势分析
1、交通供给规模不断增加
随着巴东县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居民交通出行日益频繁,货物运输需求更加旺盛,整体交通需求逐步增加。为了弥补现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缺口,未来巴东县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铁路的供给能力,继续增强公路网的通达性和可达性,稳步提升航道等级,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不断完善客货运输站场布局,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全面提高综合运输供给能力。
2、交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
目前巴东县公路以其规模相对较大、能提供门到门服务的特点在交通运输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铁路和水运因其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客货运分担率相对较低。未来交通需求呈现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舒适化、高效化、便捷化,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交通结构。巴东县未来应根据交通发展实际需求,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动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3、交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运输需求快速增长和多元化趋势,不仅要求交通运输有充足的供给能力,而且对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战略,巴东县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立足于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高效的运输服务,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逐步加大管理、养护投入,积极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快速运输,不断提高客货运输效率和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全面提高综合交通服务水平,保障“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综合运输需求预测
预测思路与方法
交通运输需求预测是综合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优化和确定规划布局方案的前提和依据,也是评价重大项目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的主要参考依据,运输量预测的水平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次规划拟在传统的交通规划“四阶段法”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巴东县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需求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提出巴东县综合运输需求预测具体思路,并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综合预测确定未来特征年综合运输需求的总量规模及方式结构。
本次规划预测将以巴东县历年的交通运输指标统计数据为基础,融合未来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结果,再综合考虑巴东县综合区位、资源环境、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格局等诸多影响因素,对巴东县的综合运输需求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综合运输需求总量预测
综合运输需求总量预测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两种方法。通过对两种预测方法分别得到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确定综合运输需求总量预测值。
1、回归分析法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交通运输量的根本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对交通客货运量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占主导地位,而人口的增长是交通量上升的直接原因。考虑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对客货运输量的影响作用,通过历年的数据拟合,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并利用GDP及人口预测数据,计算全方式客货运量预测值。
2、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法就是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关系,可较准确地掌握交通需求的变化规律。弹性系数的定义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的运输指标为交通分区的客货运量,经济指标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工农业生产总值。
从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看,交通运输弹性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交通运输量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运输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交通运输弹性系数将逐渐减小。同时,同一时期的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律也不同,表现在客货运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初期,货运增长速度快于客运增长速度,货运弹性系数一般大于客运弹性系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运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逐渐赶上和超过货运的增长速度,即货运弹性系数又将逐渐小于客运弹性系数。
新常态背景下,随着巴东县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功能的继续完善,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便利性及舒适性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也都将会进一步促进巴东县的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持续振兴,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水平还将会得到一个较大程度的提升,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将逐步放缓,客货运输量对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也将同步经历一个先增长后降低的发展过程。根据巴东县历年的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以先分析计算得到现状运输弹性系数,再结合未来年交通运输弹性发展变化规律与趋势,并适度参考周边地区的运输弹性系数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确定巴东县“十四五”期间及中远期的运输弹性系数取值。
综合运输结构趋势预测
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可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外在因素一般包括交通政策、地理环境等。对于客运交通,内在因素一般包括出行时间、交通费用、舒适程度、生活水平和出行目的等。影响货运交通的内在因素一般包括交通费用、运行时间、服务水平和货物种类等。本报告采用Logit概率模型,将特征年各方式运输价格、运营时间等参数带入模型,对相关走向客货运量进行分担预测。Logit概率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j区域内第k种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分担比例;
Vk:第k种运输方式的效用函数,,其中为第k种运输方式i,j区域间的出行费用,为第k种运输方式i,j区域间的出行时间,,,为第k种运输方式相关的效用常数。
依据上述方法对巴东县客货运量进行方式划分预测,具体结果见下表。其中由于通用航空机场规划在中远期建设,因此航空运输量暂从2025年开始予以考虑。
从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巴东县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巴东县经济社会将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宜昌、重庆、建始、恩施、鹤峰等地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未来巴东县交通需求潜力巨大。
发展思路、定位与目标
指导思想
2020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主线,积极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支撑、创新驱动、推进绿色现代化”总体战略,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打造湖北省绿色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主阵地、主引擎,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滨江明星城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期,巴东县交通将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发展战略、全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恩施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的总体建设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更大力度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优服务、惠民生,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巴东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规划“十四五”期间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推动巴东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基本原则
1、适当超前,引领发展
从“十三五”期到“十四五”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加大综合交通建设力度和广度,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由“需求追随型”向“供给引导型”成功转变。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注重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关联规划的充分对接,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并加强城市、城镇内外交通网络及站场的紧密衔接,实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内联外畅。
3、聚焦短板,攻坚发展
围绕“十三五”期建设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突出规划引领和约束作用,针对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整合部门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开展攻坚。
4、一体综合,融合发展
坚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理念,注重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衔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服务效率,有效降低客货运输成本,极力改善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实现整体发展、高效组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厉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交通,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交融。
总体定位
“十四五”期间,要把巴东县放在国家和省发展战略大格局中来谋划,把握区域发展态势,立足地域生态人文优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率先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示范,在“十四五”时期,形成“三基地一枢纽”的总体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知名 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硒食品加工,建成国家硒食品深加工知名品牌区、恩施州“世界硒都·中国硒谷”核心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建成湖北省知名原料药集散区、“华中药库·巴东药 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优化立体交通网络,建成三峡库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力将巴东打造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滨江明星城市,通过“建好明星城,迈向现代化”,提升巴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抢抓中央支持湖北发展重大政策机遇,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用五年时间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定位
《湖北省巴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6-2030)》提出,规划至2030年,将巴东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绿色富硒食品生产基地、湖北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努力建成文化巴东、富裕巴东、智慧巴东、美丽巴东、幸福巴东。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定位
1、外延内联的综合交通枢纽
巴东县将续建十三五期恩施州规划的“两环四横五纵”交通通道中外环线、重庆至武汉通道、贵阳至郑州通道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巴东至张家界高速、翻坝高速西延线,将巴东县作为恩施州域东边桥头堡,外延内联的综合枢纽地位尤为重要,依托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各运输方式共存互补,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衔接配套,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增强与州域内外城市交通联系,实现客货运快速对外运输。
2、整合水陆交通拓建巴东双城的引擎、长江经济带承上启下水陆交通门户
巴东县是万里长江流经湖北的第一县,是长江经济带鄂渝连通的门户。巴东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郑万铁路构建一县双城,把其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城市综合服务竞争优势,水陆联运有力带动城镇化建设和双城发展,县域交通建设成为全县发展的引擎。规划加快完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努力建成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强有力的贡献。
3、全域旅游与交旅融合格局示范平台
2018年发布的《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全域旅游定位转型,在大区域层面定位为长江经济带旅游“桥头堡”直接落地巴东县,巴东县全域旅游分工定位为“恩施水文化特色旅游区”,规划一轴——巴鹤高速(即巴张高速)旅游轴、两带——长江和清江旅游经济带。
该规划提出了专项外部旅游大交通和州域内部旅游交通规划,外部旅游交通要求进入5A级景区应有两种以上“快进”交通方式,巴东县神龙溪景区亟待完善外部交通条件;同时要求优化内部旅游交通结构。提出要建立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要求多规合一,交通专项规划首当其中。
配合巴东县启动野三关特色州级小镇建设,启动旅游明村和旅游名店创建,打造提升绿葱坡滑雪度假区,构建从南到北全域旅游。
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鼓励交旅融合新业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交通融合趋势大势所成,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大众旅游时代的必然。交通运输是旅游业的基础支撑和必要条件,旅游是交通不可或缺的业务领域。
4、美丽农村公路振兴乡村的示范基地
巴东县在2019年便启动了美丽农村公路示范项目建设。一是创建精品特色产业示范区,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指导相关乡镇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二是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示范区,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三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打造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特色风情村庄,推动形成“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等多业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定位
基于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定位,结合各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研究确定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定位如下:
(1)铁路
铁路是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骨架,主要承担省际、县市际的旅客及大宗物资中长途快速运输,是承担东部地区产业向西转移的重要载体。优点是运输能力大、成本较低,平均运距较长;受自然条件、季节和昼夜的影响较小;运输作业连续性强;客、货到发时间准确以便于统一指挥调度。缺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列车运行受轨道限制,机动性差。
(2)公路
公路是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体,主要服务于县域内部交通及城际交通,是支撑巴东县经济产业布局、贯通城镇体系的骨架,是各种运输方式联系、衔接的基础。高速公路是综合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干线铁路共同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加强了巴东县与周边区域的快速交通联系;普通国省干线是联系城镇节点、港口码头、铁路站场、航空机场、旅游景区、矿产资源地等的主要方式,主要承担省际、县市际的中长途过境及短途区间客货运输,增强城际间、县乡间的交通联系。普通农村公路是公路网中覆盖面最广的毛细血管,主要承担农村客货运输,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客运、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3)水运
水运是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中长途客货运输服务,有力支撑水上旅游业发展。优点是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能耗低。缺点是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运输连续性差、运送速度慢,货物在途长,增加了货主的流动资金占有量。
(4)航空
通用航空是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补充,是巴东县与国内重要城市便捷联系及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承担长距离、高效率的商务、旅游客运和轻、小、高价值货物运输。优点是运输运行速度快,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机动性能好,几乎可以飞越各种天然障碍,可以到达其他运输方式难以到达的地方;占用土地较少。缺点是成本和运价较高,能耗大,运输能力小,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发展思路
巴东县在地理位置上毗邻重庆市,属湖北省最西部恩施州,具有沿边、沿库、沿江特点,红色文化、土家风情、山水风光等旅游资源丰富。巴东县交通“十四五”规划将立足“构建枢纽、建设通道、完善路网、发展经济”的思路,按照“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完善县域交通设施、强化交通枢纽”的需要,建成“畅达东西、贯通南北、四向通达、无缝转换”的综合交通体系,将巴东县打造成“立足恩施、融通宜昌、承接鄂渝、辐射周边”的长江三峡库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与区域大交通的有效衔接,促进巴东县县域交通的提档升级,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完善,力争实现“一个突破,两个翻番,三个通达,四个提高”,基本建成“一个体系,两个系统,三个网络”,最终形成“西出东进、北承南联、服务武陵山片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综合立体交通发展格局,实现综合运输由“基本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成功转变,全面提升与湖北省及成渝地区的交通衔接;进一步提升地区抢险救灾水平和城镇综合承载力,改善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环境和城镇旅游发展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力争实现“一个突破,两个翻番,三个通达,四个提高”
一个突破:建成多个物流基础设施,实现现代物流突破性发展;
两个翻番:铁路运营里程翻番、高等级航道里程翻番;
三个通达:所有乡镇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及撤并村通达等级路、所有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
四个提高:提高运输服务效率、提高旅客运输服务水平、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能力。
2、基本建成1个体系,2个系统,3个网络
一个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两个系统:运输枢纽站场系统、运输服务保障系统;
三个网络:宜万、郑万、宜昌东站至巴东北站联络线、郑贵铁路组成的铁路网;以“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两快速九干线”区域公路骨架网和“广覆盖、无差别”农村公路基础服务网;以及“两干八支”航道网。
分项具体目标
1、铁路方面
谋划“Y字型”巴东高铁小枢纽,实现县城通铁路,形成巴东至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片区快捷铁路运输大通道。力争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
完成郑万铁路巴东段建设,实现县城通铁路。启动并完成神农溪(平阳坝)至神农架、绿葱坡至野三关火车站旅游观光铁路建设。争取郑贵铁路纳入十四五规划实施,并从巴东北站接出。
2、公路方面
规划建设“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两快速九干线”区域公路骨架网和“广覆盖、无差别”农村公路基础服务网。全面完成全县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所有乡镇实现高速直达、所有乡镇间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构建巴东县城与所有乡镇的2小时交通圈,形成外部畅通、内部便捷的公路网络。
(1)撑牢“一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推进建设巴张高速公路沪蓉沪渝连接线,争取巴张高速沪渝至鹤峰段、巴张高速北延线、翻坝高速西延线纳入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网,力争巴张高速全线、翻坝高速西延线纳入国家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网并开工建设。最终形成覆盖全县12乡镇的一纵(巴张高速)三横(沪蓉高速、翻坝高速、沪渝高速)高速公路格局,彻底解决全县快速出行难题。
(2)疏通干线公路循环大动脉。完成348国道巴东长江大桥至平阳坝段、348国道巴东平阳坝至巴东垭段、209国道巴东溪丘湾至巴东县城段、245省道巴东县野三关至长岭段、324省道巴东县盐池河至水布垭长岭段、364省道巴东水布垭麻石坪至五峰段、245省道长岭至泗淌段、245省道泗淌至金果坪段改扩建工程建设。争取318国道巴东县松林子至野三河段、209国道金竹园至纤山段、318国道巴东县坛子岩至石马段、231省道巴东东流水至松林子段、348国道巴东县黄岩至巴东长江二桥段、348国道巴东长江二桥至柚子树坪段、461省道巴东清太坪延长至建始花坪段、363省道秭归至平阳坝段、646国道巴东至来凤公路巴东段、318国道巴东县八字岭至鱼泉河段、209国道巴东县茶店子至建始龙坪段改扩建或新建工程纳入十四五省级规划,完成提档升级,实现所有建制乡镇通标准二级公路目标,最终打造成“高品质、高效率”闭网成环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3)建成广覆盖基础服务网。农村公路是基础,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打造乡镇和建制村等级公路,完善县乡产业路及资源旅游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公路铺装率、优良路率逐年稳步提升,农民出行极大改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①实施行政村通畅完善工程,提档升级县域内通行政村公路主干线,打通农村交通出行“瓶颈”。实现政府所在地与镇政府所在地、国省干级公路与行政村委会所在地、行政村村委员会之间、县际出口之间的农村公路顺畅连接,增强区域辐射作用。
②实施自然村通畅工程,重点加宽改造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主干道,实施“窄路加宽”工程。提高农村公路质量和水平;优先支持改造主干道,增强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③有序推进“四好农村路”联网成片,建设“回环”,加大循环路,断头路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规模化水平。
④实施安全保障工程,完成“455”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建立安防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危桥改造和村道急视距不良、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的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
⑤建设产业园区路、产业致富路、旅游资源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水运方面
规划建设“两干八支”航道网,高质量、高标准建成长江巴东港、清江水布垭港两个重点港口。优化岸线资源,规范提升神农溪、东瀼溪、小溪河、龙王河、青龙河、野三河等支流客运、货运作业区。提升航道等级及通航能力,实施东瀼溪、鳊鱼溪等支流航道整治。谋划清江水布垭过船设施改造工程,实现千吨级货轮直达长江,构建长江、清江水道及长江巴东港陆水联运体系。
推进巴东港货运综合码头项目、西瀼坡旅游码头项目建设,争取长江支流鳊鱼溪、东瀼溪航道整治项目,努力打造长江湖北西部门户港。谋划清江水布垭过船设施改造工程前期研究,推进清江通江达海工程。
4、航空方面
启动建设巴东通用机场项目,力争纳入恩施临空经济区和航空产业园建设。
5、站场物流
注重融合发展,实施综合运输枢纽工程,突出“转换”理念,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无车承运等运输方式。
建成巴东江北物流园、野三关火车站物流园和高铁新区二级客运站,依托砂石集并中心建成巴东水陆物流中心“四大”运输枢纽。实施野三关、沿渡河、信陵镇、官渡口、茶店子、金果坪等客运(物流)中心站改造,打通运输服务最后一公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布局
布局思路
综合运输通道规划
综合运输通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线路构成,连接县域主要经济和交通节点,承担巴东县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也是区域运输的大动脉。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通道便于通道内聚集的客货流快捷、安全地通过,充分发挥通道优质、高效的运输效益。巴东县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1)与区域发展相适应。运输通道布局应在充分考虑巴东县的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对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巴东县提出的发展要求,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2)支撑巴东县经济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兴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巴东县特色农林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的持续健康发展。
(3)推动巴东县城镇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建立中心突出、等级分明、分工有序的城镇体系网络,形成现代化市域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巴东地区对外交通联系通道,有效增强巴东地区交通服务功能,扩大巴东地区的交通影响力,全面支撑湖北省打造“祖国立交桥”。
(4)连通重要经济和交通节点。连接县域重要乡镇、特色产业集群,重要工业和能源生产基地。为省际间、县市间及县域内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提供多条运输走廊,满足国土资源集约开发和国防战备水平提升的多重需要。
(5)加快推进多式联运。通过客货运枢纽实现通道内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内河高等级航道、航空等方式的高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并与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进行充分对接。
在此基础上,巴东县综合运输通道规划的基本思路为:一是分析国家和省州等上位规划中与巴东县相关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二是是考虑全县经济发展、产业开发和城镇空间拓展等需求,确定支撑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综合运输通道更好地发挥整体规模效应。
相关规划分析
1、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2-2030)》,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之一为跨越中部,连接六群(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海西、关中),构筑东西南北交汇的战略中枢;携手长昌(长株潭、昌九),区域联动,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战略之四为差异有序,重点集聚,构筑开放的省域空间格局,其第三个支撑要点即凝带聚轴,推动京广轴、长江带强势崛起,具体策略包括依托京广轴国家级轴线,实施省域空间开放和推动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发展,成为带动湖北崛起的区域脊梁。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意见,规划进一步提出了“一圈两区、两轴两带”的省域空间结构方案。
图5-1湖北省“一圈两区、两轴两带”布局方案
其中,一圈两区指在省委省政府“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加快城市群、都市区建设,以“武汉城市圈、宜昌-荆州组合都市区、襄阳都市区”作为全省三大空间增长极。两轴两带指以“京广轴、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为省域一级发展轴带,以“汉十城镇发展带、襄荆城镇发展带”为省域二级发展轴带。
本规划与巴东县密切相关的是长江城镇密集发展带。规划中指出,长江城镇密集发展轴主要是城镇依托沪渝高速公路、沪汉蓉铁路和长江发展,构建西起利川、东到黄梅,并连通恩施、宜昌、枝江、宜都、松滋、荆州、潜江、仙桃、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大冶、蕲春、武穴等城市的巨型城镇发展轴带。该轴带在侧重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以此集聚人口和经济,促进城镇的发展。
借着此次规划的良好契机,巴东县可以较好利用湖北长江段城镇整合长江流域与汉江流域空间资源,以沪蓉、沪渝、汉蓉-武九高铁及沿江航运为复合交通轴进行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交通先行的引导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省域城镇空间组织相协调的高效快捷、布局完善的综合运输通道。
2、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按照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求,科学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整体运行效率,促进过江通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安全、航运安全等相协调,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 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180座左右,远距离绕行过江、横向渡运干扰航运、特大城市和主要城镇化地区过江通道拥堵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过江通道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洪安全、航运安全等日趋协调,总体适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
到2035年,全面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充分、集约高效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系统,建成过江通道240座左右,沿线地区跨江出行更加便捷、物流效率显著提升,过江通道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衔接,与通信、能源等其他基础设施有效统筹,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洪安全、航运安全等协调发展,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5年前,为满足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南北交通运输需求,在深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并做好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巴东长江公路二桥(巴东至张家界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包含在规划内。
巴东长江公路二桥这一过江通道的建成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南北交通运输需求。需提前规划相关路网的布局及内外交通衔接,形成县城区域快速路网,以县城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借着此次规划的良好契机,巴东县可以较好利用这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连接长江两岸,这一过江通道是沟通巴东县南北交通的重要纽带,也是支撑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设施。
规划布局方案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期的收官之年,从宏观的角度,深刻剖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问题,合理布局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发挥对外高效运输效能是“十四五”规划期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十三五”期,基本已经形成跨“十三五”,达“十四五”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规划成果,因此,本规划直接沿用《恩施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成果,恩施州规划的“二纵二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主要为:
其中涉及巴东县的为北京、郑州经恩施至贵阳、昆明综合运输通道和沿江综合运输通道。
纵向:北京、郑州经恩施至贵阳、昆明综合运输通道。联系京津冀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主要由铁路、公路和民航航路组成,形成省际间、省域内和州域内客货运输并重的综合运输走廊。通道目前尚处于构建阶段,规划将在“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并在中远期逐步趋于完善。该通道内在巴东境内的主要运输线路为郑万铁路、沪蓉沪渝高速公路巴东联络线、G209。
横向:沿江综合运输通道。为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联系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主要由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航路组成,形成省际间、省域内和州域内客货运输并重的综合运输走廊。通道目前已基本形成,后续将更加趋于完善。该通道内在巴东境内的主要运输线路包括宜万铁路、郑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G318、G348、长江干线航道、清江内河航道等。
图5-2恩施州与巴东县相关的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布局示意图
巴东县应重点推进通道内重大基础项目(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干线航道)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增强对外快速运输能力,强化巴东与周边城市群、经济区、经济走廊上重要节点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区间经济产业协作,促进社会文化交流。
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布局思路
综合交通运输网是指由彼此协作、相互补充与紧密配合的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并以交通线路为连接线,交通港站与枢纽为连接点,具有一定的组合结构与等级层次,可进行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的交通运输网络,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在地域上组合的具体体现。本节内容将仅着重分析和研究综合交通线路网络规划,港站和枢纽将在后续的综合运输枢纽中具体展开。巴东县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1)合理布局。区域间实现高效畅通,乡镇间实现快速通达,乡村实现便捷联通,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
(2)优化结构。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的发展,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建设,提升设施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3)网化连通。针对县域所有乡镇、经济和交通节点要求做到全部连通,针对特色农副产业基地、工业生产基地、旅游精品景区,要求能直接连接临近的主要陆路、内河口岸。
(4)适度超前。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等趋势,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力余量,预留技术标准提升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巴东县综合交通网络的布局思路为:一是分析国家和省州上位规划在巴东县的线路线位布局;二是分析巴东县相关规划关于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的考虑;三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产业开发和城镇空间拓展等需求,分析确定综合交通网络布局。
相关规划分析
1、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
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我国铁路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现代铁路网络,更好发挥铁路骨干优势作用,2016年,国家发布了修编后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欢迎,成为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展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9万公里。

本规划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目标,包括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展望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同时也在“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增加客流支撑、标准适宜、发展需要的高速铁路,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省会城市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
2、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明确,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射、9纵、18横”等路线组成,总规模约8.5万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10.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4万公里。

规划提出,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40.1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其中普通国道网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和81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26.5万公里,按照“主体保留、局部优化,扩大覆盖、完善网络”的思路,调整拓展普通国道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公里,另规划远期展望线约1.8万公里。总体按照“实现有效连接、提升通道能力、强化区际联系、优化路网衔接”的思路,补充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
3、湖北省道网规划(2013-2030)
湖北省高速公路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形成以“九纵五横三环”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网(由9条南北纵线、5条东西横线、3条环线、14条武汉放射线以及20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8262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4994公里,占60%;地方高速公路约3268公里,占40%。其中,经过利川市的高速公路有3条横线,即沪渝高速公路、利万高速公路和利咸高速公路。
湖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由普通国道和普通省道组成。其中,普通国道由3条首都放射线、8条南北纵线、10条东西横线组成,总规模约9380公里;普通省道由24条武汉放射线、87条南北纵线、68条东西横线和83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18870公里;两者合计,湖北省普通干线公路网合计总规模约为2.82万公里。
其中,经过巴东县的普通省道有6条,包括3条纵线、2条横线和1条联络线。纵线分别是S231东流水至松林子、S245杨家槽至二台、S282白沙峪至沿渡河镇,S231经过巴东境内绿葱坡镇、大支坪镇,S245经过巴东境内绿葱坡镇、野三关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S282经过巴东县境内沿渡河镇;横线分别是S324盐池河至水布垭、S364五峰镇至麻石坪,均经由巴东境内水布垭镇;联络线是S461大路坡-清太坪镇,经过巴东境内清太坪镇。
4、恩施州“十三五”民航发展及中长期机场建设规划(2016—2030年)
恩施州作为东西部产业转移重要节点,拥有旅游和绿色富硒产品等民航关联度密切的相关产业,随着新型城镇化、全国主体功能区和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战略的深入实施,民航起到的助推作用显得日益重要。通用机场是民用航空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构建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航空运输网络,优化航空运输资源配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民航系统各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州在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民航客货运输规模、民航运输服务能力、民航发展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民航业进入平稳较快发展阶段。
民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20年,完成恩施机场国际航站楼改造,完成恩施机场迁建选址批复工作,并开展预可、可研、总规、初设、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新建恩施、利川、来凤、巴东4个A1类通用机场和巴东野三关、鹤峰走马等若干个A3类通用机场。做好临空经济区用地保护,做好统一规划。
争取到2030年,重点新增建始A1类通用机场,鹤峰、咸丰、宣恩3个A2类通用机场,通用机场密度达到4.6个/万平方公里,形成全州航空旅游机场集群和短途运输机场集群并举发展格局,服务于恩施州北部航空旅游带和南部短途运输带,与旅游、物流、绿色食品加工、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
5、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06-2030)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的重点是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简称2-1-2-18)和28个主要港口布局。其中涉及巴东县的仅长江干线高等级航道。
规划布局方案
1、建设干线铁路
谋划“Y字型”巴东高铁小枢纽,实现县城通铁路,形成巴东至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片区快捷铁路运输大通道。力争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
完成郑万铁路巴东段建设,实现县城通铁路。启动并完成神农溪(平阳坝)至神农架、绿葱坡至野三关火车站旅游观光铁路建设。争取郑贵铁路纳入十四五规划实施,并从巴东北站接出。
2、规划建设“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两快速九干线”区域公路骨架网和“广覆盖、无差别”农村公路基础服务网。
全面完成全县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所有乡镇实现高速直达、所有乡镇间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构建巴东县城与所有乡镇的2小时交通圈,形成外部畅通、内部便捷的公路网络。
(1)撑牢“一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推进建设巴张高速公路沪蓉沪渝连接线,争取巴张高速沪渝至鹤峰段、翻坝高速西延线纳入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网。最终形成覆盖全县12乡镇的一纵(巴张高速)三横(沪渝高速、沪蓉高速、翻坝高速)高速公路格局,彻底解决全县快速出行难题。
(2)疏通干线公路循环大动脉。
完成348国道巴东长江大桥至平阳坝段、348国道巴东平阳坝至巴东垭段、209国道巴东溪丘湾至巴东县城段、245省道巴东县野三关至长岭段、324省道巴东县盐池河至水布垭长岭段、364省道巴东水布垭麻石坪至五峰段、245省道长岭至泗淌段、245省道泗淌至金果坪段改扩建工程建设。争取318国道巴东县松林子至野三河段、209国道金竹园至纤山段、318国道巴东县坛子岩至石马段、231省道巴东东流水至松林子段、348国道巴东县黄岩至巴东长江二桥段、348国道巴东长江二桥至柚子树坪段、461省道巴东清太坪延长至建始花坪段、363省道秭归至平阳坝段、646国道巴东至来凤公路巴东段、318国道巴东县八字岭至鱼泉河段、209国道巴东县茶店子至建始龙坪段改扩建或新建工程纳入十四五省级规划,完成提档升级,实现所有建制乡镇通标准二级公路目标,最终打造成“高品质、高效率”闭网成环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3)建成广覆盖基础服务网。农村公路是基础,持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打造乡镇和建制村等级公路,完善县乡产业路及资源旅游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公路铺装率、优良路率逐年稳步提升,农民出行极大改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3、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两干八支”航道网,高质量、高标准建成长江巴东港、清江水布垭港两个重点港口。优化岸线资源,规范提升神农溪、东瀼溪、小溪河、龙王河、青龙河、野三河等支流客运、货运作业区。提升航道等级及通航能力,实施东瀼溪、鳊鱼溪等支流航道整治。谋划清江水布垭过船设施改造工程,实现千吨级货轮直达长江,构建长江、清江水道及长江巴东港陆水联运体系。
推进巴东港货运综合码头项目、西瀼坡旅游码头项目建设,争取长江支流鳊鱼溪、东瀼溪航道整治项目,努力打造长江湖北西部门户港。谋划清江水布垭过船设施改造工程前期研究,推进清江通江达海工程。
4、加快站场物流发展
注重融合发展,实施综合运输枢纽工程,突出“转换”理念,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无车承运等运输方式。
建成巴东江北物流园、野三关火车站物流园和高铁新区二级客运站,依托砂石集并中心建成巴东水陆物流中心“四大”运输枢纽。实施野三关、沿渡河、信陵镇、官渡口、茶店子、金果坪等客运(物流)中心站改造,打通运输服务最后一公里。
5、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启动建设巴东通用机场项目,力争纳入恩施临空经济区和航空产业园建设。
特色分项规划
(1)重要农村公路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开展了对外出口路规划、乡镇联网畅通公路规划、经济产业路规划等专项交通网络规划。因普通国省道已经兼具该功能,故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巴东县与周边县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协作,规划在普通国省道网的基础上,形成33条旅游、资源产业路、乡镇联网及双通道、对外出口路等重要农村公路。
(2)四好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组织开展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运输枢纽站场规划
布局思路
运输场站,是位于运输线路上的结点,是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各种运输工具的衔接点,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规划中,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布局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应以支撑巴东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符合巴东县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与重点发展区域、重要旅游景区、主要产业聚集地的布局相协调,满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支撑区域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满足巴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总体格局。
2、促进各运输方式间及与城市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合理布局综合运输枢纽,有效促进铁路、公路及城市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确保旅客和货物能够在多种方式之间高效转换,满足巴东县大量客、货流的有效集散要求,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率和效益。
3、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应与巴东县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相协调,适应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形成合理的交通需求结构。在土地利用方面与城市用地功能保持一致,保障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注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4、适度超前、引导发展。综合运输枢纽站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等重要作用,因此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在站场的规模和交通区位上应具有前瞻性,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有充足空间。
相关规划分析
1、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
规划指出为了构建省域城镇空间组织轴线上复合型的城际快捷运输系统,引领省域城镇、产业协调发展,应形成“1(全国性主枢纽)2(全国性辅助枢纽)3(区域性枢纽)7(地区性枢纽)”省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其中1个全国性综合交通主枢纽是武汉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协助枢纽是襄阳和宜昌-荆州(组合型综合交通枢纽);3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黄石(辐射鄂东赣北皖南)、十堰(辐射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天-仙-潜(辐射江汉平原);7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鄂州-黄冈(组合型)、孝感、咸宁、恩施、随州、麻城。
2、湖北省巴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6-2030年)
规划至2030年,将巴东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绿色富硒食品生产基地、湖北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努力建成文化巴东、富裕巴东、智慧巴东、美丽巴东、幸福巴东。
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长江干线航道、航空为主骨架,以普通国省道、县乡道为重要支撑,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畅联、安全环保、高效快捷”的“对内大循环、对外大通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三峡库区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衔接规划
集疏运体系规划
巴东县将建成集铁、公、水、空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本次规划对铁路枢纽、港口及航空港分别开展集疏运规划,通过合理的站场配套建设和有序的运输组织规划,实现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满足“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发展需求。
1、铁路集疏运规划
站场衔接方面,将巴东站、野三关高速客运站及城乡公交首末站组成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旅客公、铁联运;将巴东北站、巴东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巴东神农溪通用机场、城乡公交首末站组成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旅客公、铁、空联运;将巴东火车站货运站场和野三关火车站物流园组成综合货运枢纽,实现货物公、铁联运。运输组织方面,巴东站利用邻近的G318、S245、巴野公路至火车站连接线及巴野公路进行高效集散;巴东北站利用邻近的G209、G348、郑万高铁巴东北站至巴东县城连接公路进行高效集散。
2、港口集疏运规划
站场衔接方面,将巴东县客运站、巴东水陆客运站、神农溪旅游码头及城市公交(首末、中途)站组成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旅客公、水联运;将巴东县水陆物流中心、李家湾货运综合码头、巴东港货运综合码头、巴东港黎家沱集装箱码头组成综合货运枢纽,实现货物公、水联运。运输组织方面,加快G209巴东县城至溪丘湾公路(沪蓉高速)、巴东县江北牛口至鳊鱼溪公路、溪丘湾至茶店子集镇地质灾害防治救援通道、郑万高铁巴东北站至巴东县城连接公路等一系列疏港通道项目建设,持续改善港口对外集疏运条件,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旅客联乘和货运联运物理和逻辑上的“无缝连接”。
3、航空港集疏运规划
站场衔接方面,将巴东北站、巴东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巴东神农溪通用机场、城乡公交首末站组成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铁、公、空联运;运输组织方面,通过通至机场的专用公路、G209、G348及沪蓉高速,实现“公、水、空”客运的零距离换乘。
城镇内外交通衔接规划
县域内外交通衔接作为城市交通和区域交通的边界缓冲区,衔接是否顺畅直接关系整体交通效率和城市形象。县域内外交通衔接包括站场衔接与运输组织两个方面。其中,站场衔接是指通过铁路、公路、水运或航空客货运站场实现人流和物流的运输集散;运输组织则是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交通流组织或因地制宜地建设城市过境线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有效衔接与运行协调。
1、巴东县中心城区
站场衔接方面,巴东县应加强巴东县客运站、巴东水陆客运站、神农溪旅游码头等客运站场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并充分加强巴东县水陆物流中心、李家湾货运综合码头、巴东港货运综合码头、巴东港黎家沱集装箱码头之间的交通衔接性,实现客货流的快速集散。
运输组织方面,在中心城区外围形成三个对外出口,北京大道西北向与G209对接,寇公路西南向与G209、巴野公路相通,金堂路东向与G348相连,促进中心城区与外围公路进行良好衔接,并通过高速公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沪渝高速、沪蓉高速快速对接,为中心城区提供快速对外客货运输通道。
2、巴东县下辖乡镇
站场衔接方面,合理布设各个乡镇的公路客运站(或城乡公交首末站)线路,提高各乡镇之间及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衔接;合理布设乡镇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其交通畅通性。
运输组织方面,一方面,各个乡镇均有国省道穿过,通过在乡镇合理规划乡镇过境线,分流过境交通,实现过境交通“近城而不进城”,缓解集镇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布设乡镇对外出入口,并通过国省道及县乡道与外围高速公路出入口间进行有效对接,满足各个乡镇的快速对外客货运输。
运输服务系统规划
运输服务系统是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功能、提高运输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巴东县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东县在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综合运输服务系统的建设,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运输结构和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为导向,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加快推进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升,为高品质出行和高效率运输需求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保障。巴东县综合运输服务系统的核心是提供安全、便捷、高效、优质的旅客和货物运输服务,重点加强运输工具与技术装备、智能交通与信息化、安全与应急保障等方面工作。
提升旅客运输服务品质
通过综合运输规划,在硬件上实现设施便捷衔接的同时,在软件上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服务的一体化,从政府职能角度来看,重点应放在优化运输组织、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协调协商机制等方面。
1、构建城际客运服务体系
——构建城际快速客运网。主要依托宜万铁路、郑万铁路、沪渝高速、沪蓉高速、三峡高速公路西延线以及神农架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加快搭建“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快捷高效”的城际快速客运网络,并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城乡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推进道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城际客运班线线网布局,方便群众快捷出行。
——试点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突破地域行政壁垒造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束缚,充分整合跨区域班线客运、旅游客运线路资源,试点与宜昌、神农架、恩施、张家界、重庆等周边中心城市实行公交化的城际客运班线,统一规划城际客运网、换乘枢纽以及中途站点,出台扶持优惠政策,稳步推进道路客运同城化发展。
2、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
城乡客运是联系城乡、服务居民出行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基本需求为目标,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运输组织,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巴东县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建议分为三个层面:
(1)对巴东县中心城区进行公交规划,加快发展城区公共交通,推进中心城区线路的公交化运营。
(2)以巴东县中心城区为核心,推进城市公交线路进一步向城市周边乡镇及主要人流集散点延伸,逐步实现地区公共交通在巴东县中心城区和周边辐射范围的全覆盖。
(3)在乡镇基本通班车的基础上,通过新辟、改线、延伸现有农村客运班线,有重点、分阶段的在乡(镇)域内布局客运站点,扩大农村客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提高建制村通班车率。
3、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
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是发挥巴东县优势旅游资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旅游客运是一种依托于各种客运方式而派生的客运服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运输的季节性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对于运输车辆和运输组织方式有着不同于常规旅游运输的特殊要求。规划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旅游客运服务水平,一是以客运场站、城市公交为依托,结合旅游资源分布,灵活设计旅游客运线路;二是优化车辆、船型等运输工具的技术结构,加快旅游码头建设,适应旅客不同层次的需要;三是增加服务种类,为社会团体、旅游企业和机构提供旅游包车服务;四是完善信息服务及饮食、住宿、娱乐等延伸服务设施设备。
构建现代物流发展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基础平台、物流企业、配送体系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现代物流业中重要作用。
1、搭建三个平台
(1)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与巴东县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统筹公路货运枢纽、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的规划建设,推进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扩大物流基础设施规模。
(2)信息网络平台:以共用信息平台为中心,以企业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基础功能子系统(如车辆定位)和部门管理子系统(如商业、运输业)为联接,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化提升现代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3)物流政策平台:根据国家、省出台的现代物流发展相关政策,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和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具备条件的大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争取纳入省州重点项目库。同时,建议巴东县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巴东县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2、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1)改造提高传统物流企业
整合功能,形成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强化对现有物流仓储资源、设施设备、市场网络的整合利用,鼓励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等功能环节集成整合,开展多式联运一体化运作,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对巴东县现有的仓储、运输、代理、外贸、批发等各类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按照现代物流发展要求,调整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延伸服务功能,满足多样化的物流市场需要。
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物流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是物流运作的关键因素。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在物流系统内快速、安全、畅通地流动,带动物流和资金流在系统内的快速流动,用网络优势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加快物流企业的转型。
鼓励资产重组,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强化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发挥其对全县物流企业的引导和表率作用,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物流战线联盟,以整合各方资源,扩大物流服务规模和领域,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联盟各方的共赢、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对其在组建新物流企业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行政性收费予以优惠。大力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物流企业,加强业务整合,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更新物流理念,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集聚和发育程度如何,第三方物流量占物流服务总量的比重是物流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第三方物流充分发展,才能使传统物流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才能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将企业的物流资产、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原料采购、运输、仓储等一体化运作,创新物流管理模式,提高物流企业应变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和跨行业、跨运输方式与跨区域的综合协调能力,以独具特色的企业服务品牌与服务模式支持全县区域物流辐射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2)引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多角度、多层次引进发展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针对巴东县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围绕物流基地项目开发、运作和管理,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营销策划,企业、行业物流系统开发、设计,以及物流人才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多角度、多层次引进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营资本及外资、大货主单位投资现代物流产业项目开发,国土、规划、外经贸、海关等部门在企业设立、货代申报、通关等方面,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巴东县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物流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合资合作,迅速培育一批投资多元化的现代物流企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以加快巴东县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或运营,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在巴东县设置分支机构。对于引进的世界100强物流企业和国内50强物流企业,当其期望在巴东县租赁办公场地以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时给予其在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推进巴东县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先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推进巴东县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先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巴东县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物流业与农工商联动发展
鼓励农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模式,形成农用物资的集中采购、集中存储和集中配送,提高特色农产品对外运输效率,使生产活动与销售活动一体化发展,实现物流业与农业的联动发展。
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通过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重点扶持多个制造企业联合剥离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共同成立合资或合作公司,培育具备行业供应链服务能力的龙头物流企业。
鼓励商贸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发展方式,构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依托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推进物流服务外包,提升由供应商到零售商之间物流的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配送服务能力。推进全县商业企业集中采购与集中配送,通过建立统一的集中采购、仓储与配送系统,实现商贸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有效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
3、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为了适应巴东县乡镇未来物流的发展,应全面发挥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作用,开展覆盖全县的物流配送业务。结合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直达配送站点——村级物流网点”的四级结构模式。规划解决城镇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物流配送网络。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乡物流配送,提高配送专业化水平。推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客运站点服务功能,推动物流向村级延伸,开办邮政服务、邮政代理、客票代售等业务和金融服务,做好农村电商服务,解决好邮政“最后一公里”。
4、加速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服务转型升级
一是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网络,推动邮政基础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推动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保险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三是增强快递普惠程度,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快递网点布局,扩大快递服务覆盖面。四是依托物流节点城市,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快递分拨中心等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快递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调整优化运输技术装备
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提供一体化运输服务,应积极推进运力结构优化、运输装备技术进步和运输方式改进。调整优化运输装备结构,加快推进运输装备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提高装备硬件现代化水平。依托技术创新,加快研发应用先进适用、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各类运载装备。
(1)客运车辆逐步实现高速化、舒适化和系列化。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班线客运、城市公交、旅游客运和农村客运的运力规模,充分考虑春运、黄金周临时加班或包车的需要。鼓励发展中、高级客车,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快捷性、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在城市公交领域试点并推广高效低耗、车型先进的绿色能源客车。完善城市、城乡公交营运网络的GPS系统,出租车逐步普及GPS系统。
(2)货运车辆逐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清洁化,积极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标准车型,加快更新老旧、高耗能车辆,促进高效、节能运输车辆的发展。
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1、加强运输市场安全管理
(1)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强化源头准入管理,规范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全面推行企业安全评价制度。提高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的准入门槛。道路客运企业充分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平台,加强对营运客车运行情况的实时动态监控,确保道路客运安全。
(2)推进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安全管理。严把从业人员资质准入关,加强安全生产职业资格制度建设。重点加强营运车辆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考试。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的培训考核。
(3)加强交通运输工具安全管理。完善营运车辆定期维护检测制度,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和化学危险货物运输的检查和维护力度。
2、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1)构建应急保障体系。在各级政府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协同公安、消防、部队和120急救中心等部门,建立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和队伍,进一步完善涵盖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预案体系,提高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系统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落实紧急运力储备。以乡镇为单位,依托当地较大客运和货运企业,配备一定运力的客货车,进行动态监管和适时调动,在省级应急状态下,保证第一批紧急车辆能在12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其余车辆能在24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
(3)建立应急救助网络。合理布局应急运输队伍集结地、应急物资储备点、危险品应急救援中心和医疗救助站,逐步建立集运力集结、资源补给、医疗救助、车辆维修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县交通应急救助网络。
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紧密跟踪国际新兴IT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发展“互联网+交通”模式(互联网+客运、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管理、互联网+执法、互联网+安全),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能力。
1、互联网+客运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之间“联姻”的推动,打破交通运输系统内各自“一网情深”,缺少联系、缺乏互动的局面。通过建立交通出行服务系统,实现一网购票、一票到底、一站式服务的换乘接驳运输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使交通系统运能最大化,切实提高旅客出行便捷性。
2、互联网+物流
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GPS(北斗)、GIS、EDI及4G通信等先进技术,整合收集市场供需双方信息资源,在管理监控、运营作业、金融支付等方方面面实现信息共享,满足供需双方物资交易需求、信息管理、决策咨询等功能。
3、互联网+管理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建设规范、集中、高效的交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全州铁、公、水、空与邮政行业内信息资源有效交换,采集国省干道、内河航道等外场感知信息,实现全县各种运输方式和综合交通信息的统一管理。
4、互联网+执法
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建立安全治超监察执法网络,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信息管理系统面向全社会公开、及时更新,确保行政执法及市场诚信信息结果真实有效。
5、互联网+安全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成交通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对重点设施、场所运行状态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测。高速公路长大隧道、特大桥路段,重点水域大桥路段、客流密集的旅游公路路段、重点通航河道、春运期间各客运站点等实施动态实时监控监测,监控信息实时公开发布,引导客货流错峰出行,确保安全运行。
实施方案
规划实施方案
1、铁路
谋划“Y字型”巴东高铁小枢纽,实现县城通铁路,形成巴东至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片区快捷铁路运输大通道。力争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
2、公路
规划建设“一纵三横”高速公路、“两快速九干线”区域公路骨架网和“广覆盖、无差别”农村公路基础服务网。全面完成全县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所有乡镇实现高速直达、所有乡镇间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构建巴东县城与所有乡镇的2小时交通圈,形成外部畅通、内部便捷的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方面,撑牢“一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推进建设巴张高速公路沪蓉沪渝连接线,争取巴张高速沪渝至鹤峰段、巴张高速北延线、翻坝高速西延线纳入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网,力争巴张高速全线、翻坝高速西延线纳入国家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网并开工建设。最终形成覆盖全县12乡镇的一纵(巴张高速)三横(沪蓉高速、翻坝高速、沪渝高速)高速公路格局,彻底解决全县快速出行难题。
普通国省道方面,完成348国道巴东长江大桥至平阳坝段、348国道巴东平阳坝至巴东垭段、209国道巴东溪丘湾至巴东县城段、245省道巴东县野三关至长岭段、324省道巴东县盐池河至水布垭长岭段、364省道巴东水布垭麻石坪至五峰段、245省道长岭至泗淌段、245省道泗淌至金果坪段改扩建工程建设。争取318国道巴东县松林子至野三河段、209国道金竹园至纤山段、318国道巴东县坛子岩至石马段、231省道巴东东流水至松林子段、348国道巴东县黄岩至巴东长江二桥段、348国道巴东长江二桥至柚子树坪段、461省道巴东清太坪延长至建始花坪段、363省道秭归至平阳坝段、646国道巴东至来凤公路巴东段、318国道巴东县八字岭至鱼泉河段、209国道巴东县茶店子至建始龙坪段改扩建或新建工程纳入十四五省级规划,完成提档升级,实现所有建制乡镇通标准二级公路目标,最终打造成“高品质、高效率”闭网成环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农村公路方面,有序推进“四好农村路”联网成片,加强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建设产业园区路、产业致富路、旅游资源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善农村公路等级结构,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公路100%等级化。
3、水运
规划建设“两干八支”航道网,高质量、高标准建成长江巴东港、清江水布垭港两个重点港口。优化岸线资源,规范提升神农溪、东瀼溪、小溪河、龙王河、青龙河、野三河等支流客运、货运作业区。提升航道等级及通航能力,实施东瀼溪、鳊鱼溪等支流航道整治。谋划清江水布垭过船设施改造工程,实现千吨级货轮直达长江,构建长江、清江水道及长江巴东港陆水联运体系。
4、航空
启动建设巴东通用机场项目,力争纳入恩施临空经济区和航空产业园建设。
5、站场物流
要继续巩固农村物流三级体系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规范镇乡两级物流网点建设,充分发挥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物流服务效能,确保农村物流体系长期健康发展。要加强项目建设力度,继续扩大网点覆盖面,力争实现村级网点行政村全覆盖,彻底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让农村物流体系真正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居民。

建成巴东江北物流园、野三关火车站物流园和高铁新区二级客运站,依托砂石集并中心建成巴东水陆物流中心“四大”运输枢纽。实施野三关、沿渡河、信陵镇、官渡口、茶店子、金果坪等客运(物流)中心站改造,打通运输服务最后一公里。
投资估算
“十四五”时期,全县综合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约为865.049亿元,含铁路项目4个、高速公路4条、续建普通国省道8个、新改建国省道10个、重要农村公路33条、水运航道及码头项目20个、站场项目20个、物流设施5个、检测及信息中心3个。其中,铁路195亿元;高速公路372.8亿元;普通国省道67.117亿元(含续建30.155亿元);农村公路107.65亿元;桥梁31.83亿元;养护工程、地灾治理、安防工程、隧道提质升级、窄路加宽、油返砂22.796亿元;航空10亿元;水运、航道、码头29.39亿元;枢纽、物流工程、检测及信息中心28.466亿元。
重大项目论述
1、积极争取巴张高速沪渝至鹤峰段、巴张高速北延线、翻坝高速西延线纳入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网
(1)加密国省高速公路网,促进武陵山区扶贫
巴张高速沪渝至鹤峰段、巴张高速北延线、翻坝高速西延线最终可形成覆盖全县12乡镇的一纵(巴张高速)三横(沪蓉高速、翻坝高速、沪渝高速)高速公路格局,彻底解决全县快速出行难题。完善与加密国家高速公路网、湖北省高速公路网,逐步完善武陵地区路网结构,成为拉动武陵地区的一条经济大动脉。该高速公路能有效提高武陵山少、老、山、边、穷地区交通出行条件,从而促进区域间经济协作与功能互补,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协作区建设。
(2)提供南北向快速通道,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巴东县现状横向已经拥有沪渝高速和沪蓉高速两条高速公路,基本能满足东西向的对外快速客货运输,然而南北向的对外客货运输基本依靠普通国省道,运输效率低下。规划高速路能为巴东县构筑一条南北向的快速通道,强化南北向快速运输能力,同时紧急情况下能够为巴东县增设一条应急救援通道,大幅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盘活地方特色资源,带动经济产业发展
规划高速公路能有效盘活巴东县的地方特色资源,为特色农产品、矿产提供运输通道,带动神农溪、巴人河、无源洞、链子溪、寇准文化公园、将军故里石桥坪等旅游景区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加快巴东县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巴东县建成“文化巴东、富裕巴东、智慧巴东、美丽巴东、幸福巴东”。

(4)改善县城出行条件,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根据国省级上层规划,恩施州唯独巴东县城不通高速公路,过境的沪蓉高速和沪渝高速均远离巴东县城,县城对外出行严重依赖普通国省道,绕行距离和出行时间较长、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较差,县城的防灾减灾能力薄弱,与重庆、宜昌方向的联系不够紧密。建设三峡翻坝高速西延线能够有效实现巴东县城对外快速出行,大大缩短营运里程,提高通行能力、安全性和舒适度,为巴东新增一条应急救援生命通道。
(5)增强港口集疏运,提高对外运输效率
与县城紧邻的巴东港尚无大容量高效率的疏港公路通道,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够完善,运输服务效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巴东港的发展。三峡翻坝高速西延线的建设能有效完善巴东港集疏运体系,加强公水联运,提高港口货物对外运输效率。
2、启动并完成神农溪(平阳坝)至神农架、绿葱坡至野三关火车站旅游观光铁路建设
(1)整合运输站场资源,促进旅客高效换乘
观光铁路串联了巴东站、绿葱坡景区、神农架与巴东北站,有利于整合运输站场资源,加强铁、公、空多式联运,促进巴东县、神农架及周边旅客高效换乘,并充分满足枢纽集散需求,实现运输效益最大化。
(2)完善城镇发展布局,推进城镇化发展
观光铁路能够显著改善巴东景区与周边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增强巴东县的旅游功能定位,支撑巴东站周边地块土地开发,加快完善巴东县“一主一副、多点支撑”发展布局,推进城镇化发展。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一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综合运输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牵扯的各种矛盾也很复杂。建议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建立由发改、规划、交通、国土、财政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等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日常事务执行机构,同时组建技术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项目前期研究。推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在相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阶段的协调机制,强化协调工作的落地效率。
二是加强规划衔接工作。纵向要积极加强与各有关上位规划的对接,大力争取地方的重点项目列入恩施州和湖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特色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横向要密切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地方规划的衔接,避免规划冲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承接落实机制,精简交通运输行政审批环节,推行网上办理和窗口集中办理,实现审批、管理、监督相分离。公布交通运输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强公共服务职责。加强交通运输过程监管和后续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二是优化工作协调机制。在国家“大部制”改革大环境下,借鉴相关省、市(州)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结合巴东县自身特点,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和整合,努力构建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综合交通管理体系。同时,宜积极引导乡镇级层面的交通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交通管理模式,建立与省、州相关部门 常态化的联系渠道和工作机制,增强与产业、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衔接协调机制。
三是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分类建立负面清单。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价格形成机制,根据服务质量实行不同定价,更好地发挥价格在合理调节出行需求中的作用。制定并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实施动态监管。
四是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发挥法治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加快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交通运输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行交通运输部门法律顾问制度。
五是完善运输服务衔接机制。制定完善多式联运系统、综合交通枢纽等建设、服务标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标准的有效衔接。成立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推进货运“一单制”、客运“一票 制”、信息服务“一站式”,实现综合运输一体化服务。完善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运 输服务协调机制,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鼓励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创新试点“建管养”新模式。首先,借助国家推行PPP投融资模式创新,交通行业加速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战略契机,加强与交通建设行业龙头——各大央企和省企的战略合作,对综合交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立从规划、策划到设计、施工、管理、养护等全产业链的“一条龙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节约投资、提升质量、保证安全。其次,试点开展交通建设企业信用评价考核制度,建立和创新信用评价体系,对“十四五”期公路、水运、枢纽站场等项目从业单位开展信用评价考核,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质量合格率和从业单位的守法、诚信意识,为未来巴东县交通建设创建诚信企业库。另外,对不同类型综合交通项目,进行项目整合包装招商引资试点。
定期开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创新监督检查方法。积极利用项目施工间歇期,组织干部职工、工程参建单位技术人员和劳务承包人员,开展“查问题,定措施,提质量,保安全”活动,对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方面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进行摸底排查,并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在推行领导定期督查、“示范工程”活动、工地现场办公、与检察部门联合设立“廉政特派员”等制度的同时,积极改进创新工作方法。在基础业务上,组织人员对所有工程项目建立完备的项目管理电脑档案,提高检查、抽查、维护效率;在工作推进上,实施工程进度和质量公示制度,对所有的工程项目施行目标管理,每月对工程计划目标和当月进度情况进行公示,全体干部职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在管理模式上,变过去的“领导分派型模式”为“责任管理型模式”,将排查隐患、验收工作的决定权交到工程技术人员手中,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责任心。
拓展多元融资渠道
缺乏长效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中的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对此,应广开融资思路、多元筹措资金,确保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要积极争取国省州资金支持。“十四五”时期,应充分利用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武陵山片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开发机遇、湖北省“两带两圈、双轮驱动”建设、恩施州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等重要契机,力争与国家、湖北省以及武陵山片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积极纳入国家和湖北省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全力争取国家、省州在地方交通发展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上的支持,创造优越的投资政策环境。

二是要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上位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交通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着力落实和推进。

三是要尝试交通建设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开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市场,对于经济收益相对较好或具有较好前景的交通基础设施,积极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利用民资、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运营,加大对社会资金的开放程度,通过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拓展综合交通建设融资渠道,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能力。
实施人才强交战略
在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确保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筹备办好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持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好先行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交通运输发展既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不同特点。交通运输发展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新常态,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趋利避害克服新常态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措施之一是要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交通运输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靠人才,二靠机制。对此,交通运输系统科研教学单位,要围绕交通运输创新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培养力度,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提高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率,使科研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基础”的战略指导方针,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交通干部职工队伍的科技文化素质,打造技术专业能力强、责任感重的干部队伍结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结构,通过提拔和交流调整,进一步调优配强各级干部队伍; 通过进行工程建设和交通规划方面的教育培养和引进有参与工程建设经验等方面的人才,进一步完善队伍知识结构;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和工程建设人才的培养选拔,选拔任用一批眼界宽、理念新、素质高的领导人才,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业务素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交通运输部门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主体,全面提高管理者的业务素质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发展绿色生态交通
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意识,切实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具体而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注重补齐发展短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相互衔接、畅通成网,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凸显整体优势和集约效能;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审查,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结构应用方面,应提高交通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严格实施运输装备、机械设备能源消耗量准入制度;推进以天然气 等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加气、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严格落实交通运输装备废气净化、噪声消减、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装置的安装 要求,有效控制排放和污染。在综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应积极促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城市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 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化客运组织,加快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