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山西】大同市“十三五”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0-02-28 能源工业 山西
第一章 总  论

一、规划内容

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阶段,大同市面临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山西省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能源环境制约不断加大、节能降耗空间进一步缩小、循环经济产业链亟待完善、技术支持能力较弱等严峻的挑战。鉴于此,全面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是大同市缓解资源与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指导和推动大同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专项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支撑作用和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由市经信委牵头,编制《大同市“十三五”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大同市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按照前瞻性、指导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原则,着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有大同特色的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新道路。

本规划紧扣“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主题,阐明到2020年全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和方向,是各行业、各部门在未来五年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全市节能低碳资源发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二、规划范围

大同市范围内,以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为基础,以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绿色大同”战略为目标,以工业节能降耗为动力的包括公共机构、建筑设施、交通运输、清洁生产、工业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在内的各领域。

三、规划时限

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二章 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大同依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强化科学管理、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等手段,大力开展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全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节能方面

1.能源消费总量有效控制

大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能源消费大市。随着“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我市在保障经济水平平稳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516.12万吨标煤,同比增长3.03%,万元GDP综合单耗1.3978吨标煤,同比下降5.48%,当年完成节能量60.6万吨标煤。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126.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98%,万元GDP电耗1166千瓦时,同比下降16.5%。

2.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继制定了《大同市贯彻落实〈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实施意见》、《大同市“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全市淘汰落后产能的综合性方案》和《关于依法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领导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县区和重点企业能耗统计制度、通告和考评奖励制度、节能降耗预警方案等并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为深入推进全市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同时,对照省下“十二五”和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及年度工作重点,每年度制定并下发年度节能工作要点、节能降耗主要指标以及县区和省千家企业的考核办法。

3.重点行业节能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我市逐年加大节能项目实施力度,不断创新节能工作方法和手段,坚持对60户“省千家”重点能耗企业实施日常能耗监察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专项监察,对列入国家22项能耗限额标准的38户企业进行能效对标,挖掘企业节能潜力。2015年,万元增加值能耗0.599吨标煤,同比下降0.54%;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9911吨标煤,同比下降5.64%;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5065吨标煤,同比下降2.22%。

4.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北宇新能源汽车公司小型低速电动汽车、市鑫飞龙特变电气公司110千伏及220千伏级新型变压器、华青活性炭活化炉节能技术改造等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使用节煤、节电、节油、节气及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能源高效分质梯级利用等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进一步做大做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已发展到28户,实现产值53.22亿元。

“十二五”时期大同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节能长效机制不够完善,推进节能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节能执法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县还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业节能工作压力巨大等问题。

(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1.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以“优先保证规模消纳、稳步推进高端利用”为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利用领域逐渐拓宽,技术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15年,大同市工业固废综合排放量达到3185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到2076万吨。截止201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19%。

2.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水平,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在利用量和利用产品附加值上有进一步提高。2015年,大同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4.96%;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62.69%,钢铁等冶炼渣利用率达到100%;脱硫石膏利用率达到71.31%;电石利用率达到65%。

3.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2011年以来,大同市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建设条件,完善项目手续,加快项目建设;结合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各部门政府性投资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其中,塔山煤矸石发电机组、5万吨高岭土项目建设完成,有效利用煤矸石600万吨;国电大同二电厂、大唐云冈热电、同煤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和正环保建材粉煤灰加气砖项目年可利用粉煤灰60万吨。

4.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十二五期间,大同市结合国家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环保新标准的贯彻落实,推进大同工业,特别是电力、冶金、煤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实施环保提标改造、搬迁改造。电力、冶金行业重点推广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低氮燃烧改造、脱硫脱硝除尘系统升级改造、高炉富氧喷煤改造、钢铁烧结机烟气活性炭吸附法复合污染物协同处置、有色行业烟气电凝并-电袋一体化除尘等清洁生产技术,煤化工行业在进一步加大脱硫脱硝系统升级改造、高效催化氧化废水预处理、有机废气吸附回收等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虽然“十二五”期间大同工业领域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受县域经济实力和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县区工业固废产生、堆存及综合利用情况差别较大。二是企业规模小。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上游企业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低,受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专业从事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平均产值低,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差,无法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 三是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现有的装备水平不能为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严重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四是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缺少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强制性要求,针对性奖惩措施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压力与动力以及理念;现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尚未列入税收优惠目录,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政策有待完善,尚存在政策落实难、执行中有偏差等问题。

二、发展机遇

大同市作为资源丰富的内陆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物产丰富,加之恰逢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和大力推进低碳节能减排关键时期,清洁、低碳、低耗能资源的快速发展都为我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涉及到人类基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能源、居住、出行等。新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有新的技术来支撑。因此,低碳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能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从而形成的能源互联网。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涉及到工业、建筑、交通各个部门,尤其是碳排放密集的能源业、运输业和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企业。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报告,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能源行业是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循环经济有利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大力支持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坚持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节能与循环经济定位在了新的高度。

(三)全球化、信息化发展机遇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将更有利于中国继续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释放增长潜力;将更有利于中国充分吸收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竞争优势。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为提高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孕育良好的环境。一方面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我国国际贸易交易更加便利通畅,国际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国际分工持续深化,将推动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前景更富有吸引力,推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继而使低碳、清洁资源更受欢迎,提高全民使用节能低碳资源的效率。

(四)国内外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我市低碳资源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国内、国际机遇,尤其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低碳产业和产品市场逐步扩大;伴随着环境资源约束,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市场需求也在逐步萎缩,因此走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经之路。

三、面临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转型升级发展和加快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更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能源利用模式制约低碳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缺水”且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特征,近些年由于低碳资源发展,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煤炭在我国还是占据了能源消费的绝对地位。短期难以快速改变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因此,节能低碳资源发展仍是严重挑战。除了能源结构外,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也制约着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较低的能源效率直接使得单位产值能耗难以下降,碳排放降低难度较大,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低碳、清洁型资源技术薄弱

技术问题是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的核心问题,也将是我市由“高碳”向“低碳”资源转变的最大制约和挑战。我市在节能低碳资源领域的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尤其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不足,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国外相比,我市企业在节能低碳资源领域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仍较为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端技术人才仍比较缺乏。而且掌握低碳节能产品技术的发达国家不愿意把核心关键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低碳节能产品技术的国际转让机制难以建立。因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所需技术主要靠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将会成为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以及我市低碳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三)低碳环保型经济体制不完善

当前与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市场交易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促进低碳资源发展的法律体系及部门和政策的协调性等都制约低碳资源产业的顺利发展。一是低碳资源产业的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完善的市场机制应该把政府行为跟市场行为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国还没出台促进规范的低碳资源市场运作准则或排放交易标准,更没有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节能减排的平台。已有的资源交易市场发展的资源交易配套体系还不完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业务水平还不高。二是低碳资源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低碳资源投融资涉及面广、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投融资渠道具有多样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努力满足低碳资源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仍旧存在低碳资源型产业投融资政策引导力度和刺激机制欠佳、CDM机制和中介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投融资力度不足、碳金融业务缺乏创新、直接投融资渠道不畅等状况。三是促进低碳资源发展的法律体系还比较薄弱。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但是,我国省市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方面仍处于薄弱的状态。如一些主要能源领域的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另外,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促进低碳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细化的奖励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影响。

(四)固废增存量较大

“十二五”期间,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市的钢铁行业、煤炭行业、建材行业等市场不景气,迫使小型的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企业已破产、倒闭,从而导致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相堆存量增加,相对利用量减少。堆存量增加将使得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加大,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中含有的药剂及铜、铅、锌、铬、镉、砷、汞等多种金属元素,随水流入附近河流或渗入地下,将严重污染水源、土质,破坏植被,打破生态平衡,引起严重的环境、生态破坏等问题。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将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全力推进,以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实际成效,促进绿色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一个指引、两手硬”的战略思路,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以清洁生产、低碳生产为手段,以法制建设和强化监管为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引导低碳消费,合理适度增加碳汇,坚持减缓与适应同举并重,形成深入推进的节能降耗工作格局,不断完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为基本要求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碳生产力和低碳竞争力,创建低碳转型发展的“大同之路”,建设低碳型宜居幸福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引领

政府推动与市场引领相结合原则。低碳发展涉及领域广泛,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经济各领域全面开展低碳建设。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遵循市场规律,按照低碳技术成本曲线,积极开展市场开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引领作用。

(二)关注气候,协同发展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统筹原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发挥协同效应,既要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也要采取针对性的适应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已经存在的和即将对我市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制度创新,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相配套原则。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下,围绕大同市相关规划,制定和完善大同市低碳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和政策设计。推动各领域的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保障各领域低碳目标实现。

(四)转变方式,绿色发展

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转变相促进原则。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必须转变落后、粗放、浪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反对奢侈消费、劣质消费,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融合创新,因地制宜

融合创新与因地制宜原则。在融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同市本地实际,分区规划,重点推进,开展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具有大同特色的低碳发展路线图。

(六)公众参与,创造氛围

公众参与原则。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开拓创新、争做典范,推广低碳生产、生活经验,践行低碳生活,形成良好的低碳氛围。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社会公众营造节能氛围、城市发展贯彻低碳理念、经济转型依靠资源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引领带动全市进一步突出重点,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动大同市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节能指标。到2020年,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能源效率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资源综合利用指标。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业化企业;打造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关键节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帮扶一批特色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到2020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加速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69%。

第四章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全力做好节能工作

(一)全面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1.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十三五”期间,推行公共机构节能定额管理措施,形成我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核心环节,有效解决当前大同市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为大同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标准依据,为开展一系列有关工作提供标杆。使用财政手段从源头上按照合理标准拨付控制公共机构能源使用数量,有效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增强节能工作的适行性和可操作性。

2.推进建筑设施节能。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建筑节能法规。认真抓好《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大同市建筑节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提高全市建筑节能标准水平, 强化建筑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全面实施65%建筑节能标准,开展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试点,探索适合大同气候特点的超低能耗房屋建设技术路线。全面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发展,推行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旧城区综合改造、市容整治、抗震加固等工作,以建筑外围护、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为重点开展节能改造。以绿色生态示范区为载体,按照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等节约型城乡建设重点工作,强化城镇化节能工作。加强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数据监测与分析,推进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试点,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和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以“御东新区”创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尤其是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3.强化交通运输节能。以落实山西省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为重点,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利用。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综合交通大通道,强化公路、铁路、民航和城市交通等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全面建设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促进多式联运发展,推广甩挂运输,创新公路客运班线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强化交通节能技术研发,推广高效节能运输装备,严格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管理,加快淘汰落后高能耗运输装备,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化水平,建立客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优化运输组织,提升交通运输能效。

4.强化农业和农村领域节能。进一步开展和扩大煤改电试点,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淘汰更新,加强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能耗检测,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农业机电设备节能改造,加强用能设备定期维修保养。加强农作物高产种植措施的集成配套,推广高效节能农业机械设备。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结合燃煤锅炉整治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建设节能型住房。

5.强化商用和民用领域节能。加强零售业等流通领域节能。建立并完善商业、旅游业、餐饮等行业能源管理制度,开展能源审计,推动商业企业对所属高能耗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加快用能设施节能改造。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优化空调运行管理。推动高效节能产品进商场,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和高效照明产品,减少待机能耗,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二)全力做好工业节能

1.提升重点行业能效水平

(1)煤电。进一步降低我市供电煤耗,降低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严格控制新建机组准入条件,新建机组煤耗要低于300克/千瓦时,同时坚持完成对现有机组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的落后机组,重点对30万、60万千瓦亚临界、超临界机组实施节能改造。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

(2)电力。“十三五”期间,加快淘汰我市低级电机、风机、水泵等一系列高耗能设备。争取到2020年之前,高低压变频电机技术改造应用面达到90%左右。

(3)冶金。优化高炉炼铁炉料结构、降低铁钢比、提高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采用的比例;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余热资源梯级利用、电炉余热和加热炉余热联合发电技术等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4)煤化工。积极开展煤化工装置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节能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煤气化节能技术、回收低位工艺热预热燃烧空气技术、高效复合型蒸发器冷却技术等重点节能技术。

(5)建材。组织开发推广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应用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推广辊压机粉磨系统、立式磨装备及技术、稳流行进式水泥熟料冷却技术、多通道燃烧节能技术、高效节能选粉技术、预混式二次燃烧节能技术等节能技术。

2.加快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改造

(1)工业锅炉(窑炉)。进一步加大对现有设备陈旧、运行效率低的工业锅炉(窑炉)的节能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十三五”期间对所有在运行的老式锅炉全部进行技术改造,使燃煤锅炉效率比目前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2)电机系统和变压器节能。采用高效节能型电动机、风机、水泵、变压器等更新淘汰落后耗电设备。改造高耗电的中小型电机及风机、泵类系统,采用先进电机调速技术,改善风机、泵类电机系统调节方式,逐步淘汰闸板、阀门等机械节流调节方式。

(3)绿色照明产品。加快淘汰低效照明产品,重点推广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在工业企业、公共机构以及宾馆、商厦、道路、隧道、机场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城市道路照明系统改造,控制过度装饰和亮化。

(4)余温余热利用。优化蒸汽、热水等载能介质的管网配置,实施输配电设备节能改造,深入挖掘系统节能潜力。在余热余压资源丰富的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不断提升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着力推进非连续、低品位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

3.引导开展节能创新工程

(1)强化技术平台支撑。围绕节能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实施节能科技支撑行动。着力突破节能关键核心技术,瞄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面向节能减排重大创新需求,重点在高效洁净燃烧、工业余热利用、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示范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综合集成智能电网等先进节能技术或装备;推进重点耗能企业建设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和完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设面向用能单位的能耗在线服务平台。支持大型公共建筑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支持区域性工业、公共机构和园区基于物联网模式的能效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

(2)强化节能能力提升。健全节能管理、节能监察、节能服务体系。强化县级节能主管部门和重点领域节能管理部门的节能管理力量。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推进节能监察机构标准化和执法能力建设,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保障节能监察的规范和有序开展,提高节能监察的执法效能。加强节能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节能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及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做强做精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工作,充分发挥在本地区节能服务事业中的龙头、协管和平台作用。鼓励市场化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节能项目融资担保等方式,为用能单位提供“一条龙”服务。

(3)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政府调控管理要求,实行总量控制的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力度,跟踪督促落实情况,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完善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阶梯能源价格政策;在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的部分产品,以及公共机构中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结合国家和省对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推进节能量交易机制。进一步推广和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工作,建立完善电能服务公共平台。

(4)强化工业节能监察。把全市重点耗能企业以及节能工作滞后、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的企业作为节能监察重点,有序拓宽节能监察覆盖面。把依法行政与注重服务有机结合,在做好日常节能监察执法工作的同时,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指导用能单位制定节能措施,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增强与用能单位的有效互动,提出有效挖掘节能潜力的建议,调动用能单位节能的积极性,注重监察的实效性。紧紧围绕“十三五”全市节能目标,强化执法措施,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重点进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用能设备等方面执行情况的检查,依法纠正和查处各类用能违法行为和不合理行为。

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

强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建设土法冶炼尾矿、煤歼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杆、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加强技术支撑,加快构建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性试点项目,鼓励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骨干企业。继续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示范点;开展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废旧商品定点回收站。在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中选取利用量大、产值高、技术装备先进、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同煤阳高低热值煤热电项目、京能左云马道头低热值煤热电项目等低热值煤热电项目,金隅水泥协同处理垃圾项目、长青环保汽轮机发起综合利用项目、尾矿粉灰砂砖项目、富乔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处理项目等。

2.加快技术装备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前沿技术的研发与集成,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引导关键、共性重点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推广应用成熟、先进适用的技术与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跨区域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组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是通过推广应用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煤炭高效开采”技术、“保水开采”技术、“充填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等;推广应用煤与瓦斯的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有效降低采煤工作面瓦斯浓度;统筹考虑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建设、煤焦化工产业发展,煤炭生产规划要与下游产业规划有效衔接,合理布局,促进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实现煤与共伴生资源在产业链条上“再利用、再循环”,走高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源头上减少废物。在化工生产的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主要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废物的回收利用、运用清洁生产的思想,组织重复用气和闭路用水循环。

3.加快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围绕尾矿、废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冶金尘泥、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等各类工业固体废物,打造完整的综合利用产业链,不断扩大综合利用规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废弃物等主要再生资源为重点,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推动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促进了重点地区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4.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

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等行业功能,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采取有力措施为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开辟新市场、扩大现有市场。借鉴推广太原市即将出台的《太原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中“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所有建筑工程应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粘土砖”的规定,扩大新型建材使用范围。协同建设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型建材生产使用标准,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建材新产品生产使用标准的制定,为新型建材新产品的使用培育市场。要加快新型建材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运距,拓展省外市场;要加大“限粘禁实”力度,为综合利用新型建材产品腾出市场。

5.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

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塑料、废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废弃物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引导建设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配合环保部门加大固废排污费稽查力度,加强固废产出工业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偷排和规定处置地外排放行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领域等行业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示范。促进行业秩序逐步规范,定期发布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培育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

6.积极发展再制造

围绕传统机电产品、高端装备、在役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打造若干再制造产业示范区。加强再制造技术研发与推广,研发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增材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开发自动化高效解体、零部件绿色清洗、再制造产品服役寿命评估、基于监测诊断的个性化设计和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引导再制造企业建立覆盖再制造全流程的产品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再制造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产品认定,鼓励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

三、优化产业结构

1.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大同市变压器总厂、大同ABB牵引变压器有限公司、大同市新丰之源环保新技术有限公司、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节能产品生产企业为重点,引导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应用环境,加强供需对接,拉动市场需求;以技术为主线,提出一批需要研发、应用和推广的环保技术装备,编制推荐目录,提升环保装备的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和配套能力强、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在有条件的领域形成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杜绝新增过剩产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锅炉(窑炉)、配电变压器及电机系统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节能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能源利用改造升级。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对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对于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地区,其新上高耗能项目采取区域限批措施。

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加大力度落实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以加大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的自主研发为重点,促进“互联网+”的推广应用,支持节能产品装备和节能服务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

四、提高绿色智能能力

1.推动能源管理智慧化

实施数字能效推进计划,鼓励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对能源消耗情况特别是大型耗能设备,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企业能源分析、预测和平衡调度能力,实现企业能源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钢铁、化工、煤炭、电力等行业继续普及和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工业节能云服务市场,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共享能源管理。创新能耗监管模式,推进园区和区域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

2.促进生产方式绿色精益化

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分享经济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精准协同,强化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共享利用,实现生产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降低生产和流通环节资源浪费。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直销或与实体企业合作经营绿色产品和服务,鼓励利用网络销售绿色产品,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等模式推动绿色消费习惯形成,增进民众绿色消费获得感。

3.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方式

发展“互联网+”回收利用新模式,支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鼓励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电商业务向资源回收领域拓展以及智能回收机向互联网回收延伸。支持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向。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一)完善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法规体系

在贯彻落实国家、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逐步完善全市的清洁资源、低耗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起草出台《大同市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意见》,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加快制(修)订节能环保标准,逐步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按照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扩大监控污染物范围,强化总量控制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完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动加快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节能技术推广管理办法。严格节能环保执法,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依法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处力度。加强对节能环保标准、认证标识、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监测、评估体系和技术服务平台。

(二)加强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引导力度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政府实行清洁、低碳资源生产引导服务。营造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相关法律法制环境,采用自主创新产品的生态、低碳产品,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外包,引导企业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化等的低碳资源,积极参与国家以及省级重大攻关项目的建设,创新产业模式。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企业的低碳资源发展政策,积极培育创新型、生态化的骨干企业,把推广生态型技术应用作为修订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明确重点,保障资金充足,把工业化的发展提高到广泛应用低碳资源的发展水平上来,充分配合我市实施资源型经济型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二、组织保障

(一)创新低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协调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区(县)、各部门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从根本上解决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中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共同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蓬勃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建立部门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各区(县)、各部门要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协调审查制度,增强政策普惠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加快建立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普惠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二)明确行业责任主体

各相关部门按照“一业一责”的原则,明确职责,理清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负责制定各行业的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细化岗位责任,分清责任层级,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岗位责任书,细化、量化全局所有岗位责任,定期向发改委、经信委和环保局领导组汇报行业和部门工作进展情况。

三、投入保障

(一)拓宽低碳资源产业资金渠道

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投融资机制。稳步增加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领域节能减排资金,加强统筹安排,提高使用效率,努力促进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相匹配。严格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和各类社会资金进入节能减排降碳领域。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一方面,建立节能减排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信息在金融机构中实现共享,作为综合授信和融资支持的重要依据。加强资金投入管理制度,强化低碳资源有关的科技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加大对低碳资源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的跟踪和监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另一方面,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将低耗能、低污染的清洁资源产业以及综合开发等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加强保险支持,探索建立低碳资源技术推广与产业保险制度,建立低碳资源技术推广的风险防范制度。

(三)建立项目新型资助制度

确定资助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重点,以一般性项目、专门性项目、竞争性项目、特殊性项目为分类标准,逐步建立低碳资源产业推广项目的新型资助制度,实施项目评审、验收、鉴定全开放式运作,对项目的申请、评审、立项、进展、完成、资金使用等制定相应措施,强化对推广项目经费的管理,通过竞争申请或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基金化管理,确保低碳资源产业推广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避免款项使用过程中的资金不到位与流失现象。

四、支撑保障

(一)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在能耗高、节能减排潜力大的地区,实施一批能源分质梯级利用、污染物防治和安全处置等综合示范科技研发项目。实施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化工、医药等行业源头控制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瓶颈。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装备,关停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

二是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完善节能低碳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以发布目录、召开推广会等方式向社会推广一批重大节能低碳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能改造。

(二)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出台对进度滞后地区的帮扶督办方案,密切跟踪工作进展,督促行动方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严格遵守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及时公开节能环保信息,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低碳资源管理机制,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相关低碳资源碳排放量标准规范。

(三)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节能环保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千人计划”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大同创新创业。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低碳、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高端人才。选择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领域和区(县),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制造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人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适用、交流、引进政策,形成凝聚和稳定的人才队伍、适应信息人才需求的良好环境。积极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低碳、节能能源技术人才需求的良好环境。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