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福建】泉州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1-11 交通设施 福建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一、交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
“十三五”时期,泉州综合交通完成投资约770亿元,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位态势。其中,铁路197亿元、港口119亿元、机场6.6亿元、高速公路完成97亿元、普通国省道133亿元、农村公路及其他公路项目81亿元、客货运枢纽20亿元、邮政快递及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约80亿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1。
二、基础设施建设势头强劲
铁路主骨架网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兴泉铁路项目与福厦客运专线开工建设,“二横三纵”干线铁路网布局加快形成,县县通铁路目标即将实现;多条港口铁路支线投入运营,建成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中化泉州石化专用线;泉厦漳城际轨道网加速形成,城际轨道R1线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到2020年底,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360公里。
高速公路坚实支撑新发展格局。全长137公里的环城高速全线贯通,环湾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泉厦漳城市联盟路建成通车、厦沙高速泉州段全线贯通,泉厦高速出入口增至3个,两城合作往来更加密切;高速公路加密扩容工程启动,泉南高速永春枢纽至汤城、厦沙高速汤城至德化段改扩建工程顺利开工,沈海高速扩容二期、政永高速公路德化至永泰段、安溪至翔安高速公路、大田至安溪高速公路、晋江至长泰高速公路(双环联络线)、泉州至龙岩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截至“十三五”末,“一环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通车里程达680公里,89%的陆域乡镇半小时以内可上高速。
普通国省干线加快高质量发展。干线公路便捷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完成德化城关至三班、G355安溪南翼新城过境段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G356永春达埔东园至前峰段等22个项目,启动泉州大桥和洛阳江大桥拓宽改造等工程等前期研究。公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提级改造国省道103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06公里,五年平均综合好路率94.37%。全力打造“五优”公路,树立晋江东石连接线等绿色公路、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截至“十三五”末,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371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1118公里,占比达到81%。
“四好农村路”引领示范成效显著。泉州市入选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晋江、永春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晋江、安溪、永春、德化获评“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石狮峡谷旅游路获得交通运输部“十大最美农村路”提名。“十三五”期,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1365公里,危桥改造196座,安保工程3173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095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基本实现100%沿海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90%以上山区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100%沿海建制村与78%的山区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
泉州机场迈向千万级新台阶。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晋江国际机场扩容、飞行区扩建工程,停机位从15个增至34个,实施安防提升工程,建设航空保障楼、油库和航空加油站及配套设施,同时启动了新一轮的扩容改造工程,机场设施持续完善。航空运输量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完成年旅客吞吐量562.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7万吨(2019年完成旅客吞吐量843.5万人次,2020年数据因疫情导致下滑),较2015年分别增长54.7%、159.3%。完成泉州市航空运输发展问题研究课题,论证形成晋江国际机场与厦门新机场可以“一区两场”同时运行、长期共存的结论,泉州新机场前期研究稳步推进。
港口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十三五”期间,泉州港、湄州湾港南岸港口累计完成新建及扩建泊位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截至2020年底,泉州市域内港口建成投产生产性码头泊位89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个,设计年通过能力达1.02亿吨,基本形成“一港五港区十作业区二作业点”的总体发展格局。船舶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船舶运力规模246艘/361.4万载重吨/238客位,创历史新高,全市营运货船集装箱箱位16.73万TEU,居全省各地市第一,2010年以后建造的货船占全市营运货船总数的53%,船舶朝技术含量高、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邮政快递枢纽地位充分显现。邮政快递领跑全省,国际邮件互换局落户泉州,在泉省级分拨中心或区域总部快递品牌达13个,全省6成以上的快件经泉州中转,邮政业四项指标全省第一。快递业务量17.18亿件,稳居全国第10位。快递业服务品质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间快件72小时送达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有效申诉率不到百万分之一,是全国唯一市县两级同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交通扶贫成效显著,省级交通重点扶贫县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惠及重点乡镇。“打包立项、统贷统还”模式得到推广,有效解决资金筹措问题。“交通+特色产业”计划顺利实施,建成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带动沿线经济效益53亿元,受益总人口42万人,推动交通扶贫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三、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业蓬勃发展
一体化公交出行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市公交线路由219条增至305条,公交运营里程从3886公里增至5556公里,公交车保有量净增长913辆,基本形成以常规公交为主,快速公交、社区巴士、定制公交为辅的公交出行体系。泉州中心市区、晋江、石狮、惠安等环湾区域基本实现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协同发展。“福路通•泉通卡”适用范围持续扩大,实现与国内200多座城市的交通卡互联互通。建制村通客车工作进展顺利,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100%,新建或改造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8个。
出租汽车管理日趋规范。网约车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泉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出台。平台公司、网约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明显加强。2020年,网约车合规车辆和人员订单率超70%,“双合规”订单率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九。巡游出租车管理持续强化,巡游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工作扎实开展,成品油价格的申报及补贴资金发放有效落实。
水路运输规模突显。“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水路运输货运量6.41亿吨、货运周转量10287亿吨公里,居全省各地市前列。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末,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45条,其中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12条,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泉台海上运输稳步发展,泉金客运航线实现增班和全面网络售票,与台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每周双班运营,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十三五”期间,泉金客运航线累计运营10647航次,运载旅客57.03万人,泉台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累计运营636航次,运载集装箱6.67万TEU。
先进运输组织稳步发展。物流示范集聚效应明显,全市拥有晋江陆地港、泉州传化公路港、海西石材物流园等5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甩挂运输大力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更新)牵引车261辆、挂车515辆,通过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现单车年周转量提高328%,节约成本每吨公里0.22元,下降44%,燃油消耗节约率45.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每百吨公里4.24千克。物流仓配一体化建设加快,“十三五”时期持续推动“生产基地+物流+互联网”融合创新,一批智能仓配一体化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物流新业态发展迅速。网络货运平台有序建设,车源货源信息更加集中,建成传化公路港“陆鲸”、天地汇第四方物流平台、闽运兴“龙易配”、安通物流等物流信息平台。截至2020年,网络货运企业数量达到7家,交易运送量达583.51万吨,营业收入约85.89亿元。与传统物流企业相比,平台车辆里程利用率提高40%,平均运费降低10%,单车吨位日产量提升2.5倍,单车利润提高1.5倍,运输组织效率极大提高,物流运输成本明显降低。冷链运输逐步补齐行业短板,“十三五”期间新增冷链运输车辆212辆。通过政策引导,补贴激励,一批以晋江陆地港、福建省羊程冷链物流公司为代表的冷链企业涌现。
四、智慧绿色交通加快建设
行业科技监管分析能力不断提升。快递监管应用创新,快递业信息系统建设创双“首个”,建成全国首个县域监管系统与首个地市级快递数据库——晋江邮政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与泉州快递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稳定上线。“科技+执法”应用深度推广,实现案件处理系统在移动端扩展应用,交通执法监测与指挥中心、治超站监控中心及广播系统、不停车检测系统、三级联网联动系统和机场出租车出入管理系统建成投用,有效提升执法效能;城安系统视频监控资源及机动车、驾驶人信息实现共享,有效解决执法取证工作难题。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试点建立非法客运预警的交通执法业务模型,打造研判、预警、指挥管控一体化的新模式。全市4个治超站智能引导及抓拍系统建成,配合不停车检测系统,对涉嫌违法超限超载的货运车辆实施精准打击。
新能源车辆加快应用,绿色工程高品质开展。新能源公交汽车加快应用,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84%,南安市13路公交线路与生态、旅游融合,获全国“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荣誉称号。新能源出租汽车逐步进入市场,截至2020年,巡游出租汽车达2695辆,新能源车占比19%。绿色公路建设持续推进,举办“品质工程、绿色公路创建及施工标准化”观摩会,建立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考评规定,引导公路项目建设单位和管理人员创建绿色工程。
五、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法治交通建设深入开展。率先完成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有效整合多方面行政执法职责。行政执法三项制度“3+4+5”框架体系构建,执法程序更加规范透明。行政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查处交通运输违法案件6.8万余件,有力保证交通运输市场平稳运行。执法案件评查制度建立健全,建立交通执法和司法衔接制度,案卷评查模式不断优化。
疫情防控效果良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通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在火车站、机场等重要关口设置36个交通卫生检疫站,牢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第一道大墙,专门成立驻机场防控小组,严守国门,防止疫情回扑,每日由专人负责动车站现场防控工作,把好入泉关口,组织骨干人员参与海上入境管控指挥部的防控工作,严守海上疫情防控安全线。各项常态化防疫工作有效落实,运输场站卫生及进出管理重点加强,车辆“日消毒”和人员岗前筛检等工作严格实施。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对外大通道辐射能级不足,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的定位不适应
泉州市是福建省经济与人口第一大市,产业与社会活动高度活跃,人员流动频繁,是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与福州、厦门相比,对外大通道尤其是辐射中西部的大通道仍然不足。
轨道交通规模有限,高快速铁路比例有待提高。泉州市铁路网密度3.27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4,其中高快速铁路网密度仅0.79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位列全省第9。泉州境内尚无高速铁路,仅有3个动车站,高快速铁路的覆盖水平有待提升。沿海通道客运需求持续攀升,杭深铁路开天窗时间短,线路运能紧张。
部分公路通行能力不足,路网结构有待优化。泉州市普通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81%,位列省内第六,公路网结构亟待优化。沈海高速、泉南高速、国道G324线交通量趋于饱和,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原有城区外部的公路通道穿城而过,过境交通与城区交通相互干扰。市区与高速公路互通连接不便捷。现有路网难以支撑沿海主要通道及组团之间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港口能力与经济发展需要不匹配,机场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泉州市域内港口的规模化、集约化未能较好地适应产业集聚规模发展需要。泉州港码头等级偏低,件杂散货能力、集装箱码头能力不足,万吨级泊位数量较少,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泉州市域内港口功能比较单一,港航服务业发展薄弱,服务产业发展的经济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有待完善。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超负荷运营,现有机场服务能力对客货运需求的支撑作用不足。
二、区内区外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协同发展区互联水平有待加强,泉厦漳交通一体化有待推进。泉州与闽西南其他地区联系不够紧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加强,对外辐射能力有限,山海通道建设有待加强。泉厦漳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稍显缓慢,城际轨道R1线尚未建成,泉厦漳都市圈一体化网络有待形成。
组团间协同发展亟须推进,环湾区快速网有待形成。现有组团网络缺乏成规模成网络的快速路网,部分路段未达快速路标准,提级改造工程有待推动,跨江跨海工程有待贯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待推进,组团间快速联系的城市轨道线网尚处谋划阶段。
山海发展不平衡,内陆交通短板有待补齐。内陆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公路网的联通水平、技术等级等有待提升。截至2020年底,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至泉州市区通行时间超过一小时,全市134个陆域乡镇中仍有18个乡镇至所在县城(市区)通行时间超过1小时,14个乡镇无法实现半小时内通高速,通达情况较差的县、乡镇主要集中在泉州内陆西部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对重要节点的覆盖能力仍显不足,网络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上通达指标不含金门县)
三、运输衔接不畅仍然是提升综合运输效率的梗阻
交通一体化建设有待推进,运输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仍不完善,交通方式间换乘不够顺畅,衔接便捷性还有待提升。环湾区内城镇联系日益紧密,居民对出行便捷性的要求逐步提高,泉州市环湾公交一体化有待推进。内陆地区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较沿海地区还有一定差距,道路客运公交化仍需进一步推进。工业物流配套建设滞后,综合物流园区、快递分拨中心、智慧物流等设施建设有待推进,尚未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物流枢纽体系,设施的集约水平也有待提升。多式联运组织方式发展缓慢,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合作水平有待提升。交通运输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程度尚需提高,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加强。
重要节点的衔接水平较弱,集疏运系统建设有待加强。晋江国际机场对外联系不畅,快速集散路网尚未成型,对外联络仅依靠城市主干路和平路,集疏运效率较低。泉州各大铁路站布局分散,泉州站、泉州南站和泉州东站之间缺少联络线,难以实现跨线运营,各铁路站的联系有待强化。泉州港区集疏运系统较为薄弱,除肖厝港区外,其余已成规模的港区均无铁路进港,公路疏港通道仍有完善空间,部分疏港公路直接穿越城镇区域,对城镇品质与交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泉州产业正处转型升级期,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支撑能力稍显不足,亟须进一步提升。
四、日益收紧的要素刚性约束与建设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泉州市交通设施建设任务重、投资大,但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保护管控政策逐步收紧,国家对土地、环境、用海等关键要素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约束不断加大,要素限制与交通建设间矛盾日益突出,建设成本不断攀升,特别是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匮乏形成常态化制约要素,交通与其他部门在用地、规划、建设、管理上有待协调与衔接,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行业治理体系、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强化。
第三节 形势要求
“十四五”是泉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加快动能转换、持续提质增效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先行区、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五年。总体上看,泉州交通运输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重大战略政策实施对泉州市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积极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交通运输充分发挥“先行官”作用,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十四五”时期,泉州市将着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抓住国家启动新基建的契机,加快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谋划和建设,推动港航、机场、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对冲疫情和外部因素影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推动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绿色和经济的交通运输服务,持续为客货流在国内快速便捷流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有力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国内大循环;发挥泉州产业发展动能优势,推动八大千亿产业集群提升改造,促进物流减税降费,依托“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强化国际交通连接与对台交流融合,为产成品的市场扩大创造条件,满足国际大循环的需要。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要求泉州交通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赋予福建重大历史使命、重大政治责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要求着力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成网,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引导和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及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畅通综合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综合运输效率,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强支撑。“十四五”时期,泉州交通应把握新福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发展高质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当起泉州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先行。
常学常新“晋江经验”、推动“五个泉州”建设再上新台阶,要求泉州交通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畅达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奋力打造省域三大中心城市,要求泉州在“十四五”时期认真作答“三个时代命题”,推动“五个泉州”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产业、城市、港口、生态联动发展,统筹抓好环泉州湾区开发建设,继续当好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主力军。着眼科技创新、产业现代化发展、经济内生动力、民生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生态文明、文化软实力、社会治理效能等九大领域发展超越,高标准高起点推动城市“跨江发展、跨域融合”。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战略新要求,要求泉州交通系统研究战略蓝图,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好地站位全局、统一步调,围绕构建国家大通道、周边辐射通道、环湾区与城市群便捷交通圈,优化、完善市域与城市群内各交通方式布局,加快建成衔接高效、换乘便捷、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泉州社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快推动交通强国建设,要求泉州交通主动创造创新,加快培育交通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各类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部部署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运输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将深刻影响交通需求和供给,推动交通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在交通强国的背景下,在产业创新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把握关键机遇,强化先行先试,探索交通运输行业如何创新发展,是泉州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求泉州市抓住跨越发展契机,加快交通转型升级,克服要素制约,积极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主动创造创新。


第二章 战略定位与愿景
第一节 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泉州区位优势、物流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福建省、国家重大战略,以构建“海丝”“陆丝”无缝衔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指引,将泉州打造为海丝重要门户、国家物流枢纽、闽台融合重要通道。
——海丝重要门户。立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点和开放门户优势,高效联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枢纽港,建立“一带一路”内外对接的海陆空新通道。全面融入“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工程,与“海丝”沿线城市互联互通、深度合作,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在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讲好泉州故事。
——国家物流枢纽。泉州南接厦漳、西连三龙,北邻福莆,东望台湾,处于两大协同发展区的结合部,是人口、产业高度聚集区的中心地带,完全能够在区域协作发展中发挥枢纽作用。依托国家战略布局、海西地区经济建设、国家制造业基地、快递集聚先行区、区域商贸中心等优势条件,完善与省内厦门、福州、莆田、三明和省外南昌、赣州、汕头、温州等国家物流枢纽的综合运输通道,着力强化基础设施衔接,提升运输组织水平,优化运输服务品质,加强技术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四个一流”,加快构建服务产业、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国家物流枢纽。
——闽台融合重要通道。泉州惠安崇武与台湾台中相距仅96海里,晋江围头至金门县只有5.6海里,从泉州后渚港至高雄港直航距离仅165海里,一天可达彼岸。台湾约45%的汉族同胞祖籍泉州。独特区位优势,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及泉台同根同源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泉州在闽台融合先行先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加快推动两岸基础设施联通,加快直航港口和对台深水泊位等配套设施建设,做优对台航线航班,构建立体式闽台融合通道枢纽。
第二节 总体布局
充分对接国家“6轴7廊8通道”与福建省“三纵六横两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以泉州环湾核心区为核心,以县级节点为支撑,以“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及“一湾两翼三带”空间格局为依托,以连通两岸、辐射中西部、对接国家主要城市群为主要方向,构筑现代化高质量的“一环三纵三横三联”综合交通运输总体格局。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至2035年,全面建成海丝重要门户、国家物流枢纽、闽台融合重要通道。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连通两岸、辐射中西部、对接国家主要城市群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构筑。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赋能交通运输发展,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运输增长模式更加富有活力。平安、绿色、共享交通水平显著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不同群体共享交通发展成果,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生态友好、一体畅联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形成。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支撑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实施跨域融合、跨江发展,市域统筹、县域联动、城乡一体,立足“海丝”起点优势,统筹存量和增量、区域和城乡、传统和新型交通发展,着力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效率与品质,推进智慧绿色交通发展新动能,深化两岸融合交通发展,着力构建海丝重要门户、国家物流枢纽、闽台融合重要通道,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主力军当好先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支撑、服务为本。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引领作用,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全面完善泉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泉州新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区域一体、城乡统筹。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打通沿海、山海要道,促进泉厦漳都市圈同城化与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一体化。强化组团交通联系,加强跨江、跨域通道建设,率先推动环湾区一体化。以公平均等为导向,提升城镇、镇村连通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高质发展、协调高效。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各环节,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强化各交通方式衔接,提升综合交通组合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与产业、旅游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有效可靠的保障体系,打造安全便捷、集约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推动制度、政策与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综合治理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度挖掘市场潜能,科技创新赋能交通,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坚持开放融合、互利共赢。依托“一带”与“一路”交汇城市的区位优势,强化对外交通联系,完善国际运输网络,以支撑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大国际城市朋友圈。发挥与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优势,深化两岸交通互联互通,全力推进闽台合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丝重要门户、闽台融合重要通道、国家物流枢纽,基本建成“369”出行交通圈[“369”出行交通圈:中心市区30分钟通勤,中心市区至所辖县城、各县城至所辖乡镇60分钟通达,环湾核心区至全省各地市中心市区90分钟通达。]和“123”快递物流圈[“123”快递物流圈:泉州至省内城市1天达,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天达,至国内主要城市3天达。]。网络设施更加通畅开放,现代运输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开放融合、智慧绿色的交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与城镇空间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二、具体目标
——基础设施成效显著。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铁路网覆盖率大幅提升,通车里程总达570公里,高快速铁路186公里,高铁实现“零”突破,基本实现县县通快铁;公路网布局更加完善,疏通内陆与沿海高速梗阻,推动闽西南高速公路加快成网,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里程超10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5%,乡镇通三级路比例达98%;推进跨江跨海通道建设,加速高快一体化,打通城市微循环,强化中心市区与周边组团快速联系,提升国省干线通行能力,以交通带支撑科创带、产业带,增进沿线科创载体、产业组团串联融合;港航能力显著提升,航道、码头等设施更加完善,沿海港口吞吐量达1.8亿吨;晋江国际机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客货运需求。
——运输服务便捷高效。客运服务更加优质便捷,联程联运的便捷性显著强化,客运出行体验明显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25年实现90%县(市、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达4A级以上。物流设施布局优化,冷链、电商等特色物流发展更加成熟,物流系统更加集约高效。末端物流服务质量提升,“最后一公里”城乡物流配送有效解决。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智慧交通取得突破。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城市交通大脑、智慧物流基地建成,客货运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在交通领域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智慧示范工程成功打造,交通智慧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绿色交通集约环保。交通基础设施更加持久耐用,物流资源循环利用,快递包装回收率显著提升。多式联运等集约组织方式应用更加广泛,运输结构更趋合理,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全面推广,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100%,运输装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生态保护措施严格落实。交通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安全应急保障有力。安全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应急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有序开展,交通安全氛围明显强化。交通防疫体系基本建成,有力应对疫情变化。
——行业治理规范高效。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深化改革,执法设施、执法监督机制、执法队伍建设制度明显优化,法治部门建设成效显著。简政放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办理,便民利民的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健全,公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基本形成。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更加完善,交通人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第四章 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第一节 打造高能级枢纽体系
一、加速泉州港口成型成势
优化功能布局。加快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进程,以构建东南沿海多功能大港为目标,统筹推进五大港区连片开发、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泉州湾港区的石湖、锦尚作业区和围头湾港区的石井作业区及湄洲湾港区的斗尾、肖厝、鲤鱼尾作业区,提升泉州港口核心竞争力,建设与万亿GDP相适应的国际大港,为“泉州智造”提供货物大进大出的关键通道。
加快港口扩容提质。加快港航基础补短板,着力推进码头建设、航道拓宽,提升泉州市域内港通航和吞吐能力。重点加快石湖作业区5—6号泊位工程等项目的建设。计划建成围头湾港区石井作业区11—12号、18—19号泊位、泉州湾航道二期工程(大坠航道)等项目。开工建设泉州湾港区石湖作业区7—9号泊位,锦尚作业区7—9号号泊位等项目。开工建设泉州港锦尚作业区航道扩建二期工程和围头湾石井航道三期工程2个航道项目。到2025年形成功能更加完善,各港区整合协作、互补发展的泉州港。“十四五”时期计划完成港航固定资产投资约71亿元,其中,湄洲湾港29亿元,泉州港42亿元。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成疏港公路(一重环湾快速路石狮段)项目、石湖码头与华锦码头疏港连接线(锦蚶路)以及兴福路先锋路口至肖厝作业区5-6#泊位道路等项目,谋划推进开展秀涂港口等港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完善沿海港区的后方通道,着力畅通陆海联运。


专栏 港航重点项目
续建完工项目:
①航道工程:湄洲湾航道四期工程-南岸航道工程、泉州港围头湾石井通海航道二期工程、泉州湾航道二期工程(大坠航道)。
②泊位工程: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18A、18B、18C泊位工程、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5-6#泊位工程、肖厝港区鲤鱼尾作业区4#泊位工程及仓储项目、斗尾港区斗尾作业区7#泊位工程、斗尾港区外走马埭作业区外1#泊位、锦尚作业区4#泊位扩建工程、石井作业区16-17#泊位工程、石湖作业区5-6#泊位工程。
新建完工项目:
泊位工程:石井作业区18~19号泊位、石井作业区11~12号泊位。
开工建设项目:
①航道工程:泉州港锦尚作业区航道扩建二期工程、围头湾石井航道三期工程。
②泊位工程:港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14A、14B、14C号泊位及罐区工程、斗尾港区外走马埭作业区东2#-东8#泊位、斗尾港区外走马埭作业区东9-东12#泊位、石井作业区13~15号泊位、石湖作业区7~9#泊位工程、锦尚作业区7~9#泊位工程、石井作业区20~22号泊位。
③其他工程:泉州港锦尚作业区防波堤工程、湄洲湾港中化泉州三期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码头工程、围头作业区后方堆场二期工程。
二、加快晋江机场提级改造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即将迈入“千万级机场”行列,“十四五”期要重点推进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扩能改造,建设航空物流园、民航培训中心、空港服务园二期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机场基础设施,提升机场保障能力。建立高效便捷的机场集疏运交通体系,将机场与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有效连接。优化机场与市政道路的衔接,加快和平路高架建设,提升接驳效率。积极推进泉州新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做好前瞻布局和战略预留。“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3亿元。
专栏 机场重点项目
机场扩能改造项目:机场扩建面积2.7万平方米,包括扩建国内航站楼15700平方米,迁建航管楼及塔台6200平方米,国际候机楼4241平方米等。
飞行区项目:跑道盖被、新建2条快滑、2条旁通联络道,改建南机坪,设17个停机位及相关配套建设施。
航站区站前综合交通路网:结合机场总规建设,重新规划建设站前及周边交通流线。从丹阳路至机场入场路建设新的站前道路,与和平路形成交通闭环,并在区域内建设回场路、规划一路、规划二路。
三、打造无缝衔接客运枢纽
建设布局合理、一体衔接、便捷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体系。以福厦高铁和兴泉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或扩建高铁沿线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推动福厦高铁泉州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及泉港站、泉州南站、兴泉铁路南安站、安溪站、永春站、德化站综合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以新建高铁站、城际轨道站为重点,加强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各种交通设施的有机衔接,推进站城融合一体,强化枢纽综合服务功能,助力打造集交通、商业、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十四五”期间投资约59亿元。着力推进综合枢纽的对外通道建设,强化高铁站、机场、客运站等交通枢纽互联互通建设,加速建设泉州市二重环湾快速路(晋江段)新建工程一期工程、厦沙高速德化互通至兴泉铁路德化站连接线等项目,支撑福厦客运专线、兴泉铁路沿线重要站点快速集疏体系,提高对外出行品质和效率。
四、打造智慧特色货运枢纽
建设完善信息互联、运作协同、高效管理的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加快完善晋江陆地港建设,打造集港口、保税、快件、仓储、交易、信息服务等综合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内陆港;积极推动泉州智能物流示范基地,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物流枢纽;推进中国物流泉州综合物流园、宏图海西公共物流港等园区建设。“十四五”期间投资约87亿元。加强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安溪澳江至雅兴安商农产品物流园公路、晋江市东部快速通道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衔接物流园、物流中心的快货通道,促进园区集疏运的高效便捷化。
专栏 枢纽重点项目
客运枢纽:福厦高铁泉州东站综合客运枢纽、泉港高铁站前广场及市政道路配套工程、泉州南站交通换乘设施及配套道路工程、兴泉铁路德化站站前广场工程、兴泉铁路永春站站前广场工程、兴泉铁路安溪东站市政附属设施工程、兴泉铁路南安北站综合配套建设工程。
货运枢纽:中国物流泉州综合物流园、晋江陆地港、泉州智能物流示范基地、韵达物流项目、晋江市宝能物流仓储项目、德邦东南大区总部、宏图海西公共物流港、航空物流园、豪新物流园项目、EMS中熙仓、上青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厦门港务泉州自贸园、泉州顺丰创新产业园、石狮市泉州石湖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一期、斗尾作业区港丰石化仓储、华锦码头物流园、南安天地汇东南区域总部。
第二节 构建内外畅达快速网
一、推动轨道交通跨越发展
加快福厦客运专线建成通车,疏通沿海铁路梗阻。建成兴泉铁路,打通沿海至内陆物流大通道。积极推进南昌至福州(厦门)高速铁路建设,谋划高铁连接线项目,争取昌福(厦)高铁接入泉州东站。开工建设城际铁路R1线,便捷衔接厦门新机场,助力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展不同轨道间的互联衔接研究,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融合建设。提前谋划福州至龙岩高铁在泉州境内的布局研究,推进闽西南地区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二横三纵多支”铁路网,“十四五”期末新建成轨道交通里程约210公里,预估总投资192亿元。
专栏 铁路重点项目
续建完工项目:兴泉铁路、福厦客运专线。
开工建设项目: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
前期研究项目:南昌至福州(厦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肖厝港区铁路支线(延伸线)。
二、推动高速公路网扩容提效
全面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福州和厦门联系,提升泉州市南北纵向通行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加快拉近与龙岩、三明等闽西南内陆地区的时空距离,推动山海协作。
完成泉南高速公路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段和沙厦高速公路德化至汤城枢纽段改扩建工程。力争建成国高网泉南线永春锦斗互通、沈海高速公路紫山、东星以及福厦国家高速公路石狮彭田等四个出入口及接线工程项目,推动泉梅高速公路泉州段与洛江至丰泽高速公路建设,畅通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推进高快一体建设。加快推进政和杨源至永定(闽粤界)高速公路福州永泰至泉州德化段(泉州境)开工建设,增加泉州西北部与福州的直连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实施大田广平至安溪官桥高速公路泉州段与安溪至龙岩高速公路等工程,助力泉州深度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推进沙厦高速扩容工程泉州安溪至厦门翔安段,强化泉州南部城市与厦门新机场的联系。积极推进晋江至同安泉州段高速公路建设,适时推进沈海扩容二期建设,谋划推进霞美、草村及安溪至翔安高速公路九溪等互通工程,扩展高速公路的覆盖范围。到2025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里程约350公里。“十四五”期间预估总投资208亿元。
专栏 高速公路重点项目
续建完工项目:泉南国家高速公路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段改扩建工程、沙厦国家高速公路德化至汤城枢纽段改扩建工程。
新建完工项目:泉南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新增永春锦斗出入口及接线工程、福厦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新增石狮彭田出入口及接线工程、沈海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新增东星出入口及接线工程、沈海国家高速公路改扩建新增惠安紫山出入口及接线工程。
力争开工项目:洛江至丰泽高速公路、沙厦高速扩容工程泉州安溪至厦门翔安段(泉州段)、沈海联络线泉(州)金(门)高速公路泉州段、沈海联络线泉(州)梅(州)高速公路泉州段、政和杨源至永定(闽粤界)高速公路福州永泰至泉州德化段(泉州段)、大田广平至安溪官桥高速公路泉州段、安溪至龙岩高速公路、晋江至同安泉州段高速公路(两环连接线)、沈海线泉厦段扩容工程(轻型智慧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福厦段扩容二期工程福州江阴至泉州惠安段(泉州段)。
第三节 构建一体融合干线网
一、高标准高起点实施国省干线改造
加快打通断头路,加快实施横七线(G356)永春石鼓卿园至达埔东园段公路等路段工程,加快实现国省干线全面贯通目标。实施路面改造工程,加快推进G228线石井镇促进村-石井镇后店村等路段的路面改造工程,改善车辆通行环境。实施提级改造工程,推动G228线泉州台商投资区段(海灵大道-惠安界)等改造工程建设,力争2025年末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5%。
二、优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
加速环湾区路网联通,重点推动东海、百崎、金屿等跨江跨海通道开工建设,强化“一湾两江”城市联系,推动城市跨江发展。改善过境交通,加快建成横八线(S215)洪濑过境段道路、横八线(S312)南安金淘过境段道路等工程,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的干扰。对城区公路进行市政化改造,加快推动原国道G324线泉州大桥及接线扩宽改造工程等项目,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十四五”期间,实施普通国省道干线建设改造900公里(含路面改造),投资约368亿元。
专栏 普通国省干线重点项目
加快打通断头路:
横七线(G356)永春石鼓卿园至达埔东园段公路、横七线(G356)永春达埔东园至前峰段公路、G638(原S217)安溪雅兴至东坑段公路工程、联二线(S310)德化土坂至盖德段、横八线(S312)安溪县祥华至福田(与漳平交界)新建工程第一期(莆永高速福田出口至漳平界)、G358(横九线)南安市溪美至柳城公路、G358安溪县浦口大桥至官桥湖里园段公路工程、G358线安溪县城厢至官桥段公路工程、G358(G355线)安溪县魁斗至城厢段公路工程(线路)、横九线(G358)安溪官桥至龙涓公路工程(第一期)、纵三线(S213)省新至溪美路段、G638(原S217)永春县横口乡云贵村至一都溪公路工程、G638(原S217)安溪白濑至仙荣段(永春界)公路工程、联二线(S310)德化碗坑至龙门滩段、联二线(S310)德化苏洋至古洋段、横八线(S312)安溪县祥华至福田(与漳平交界)新建工程第二期(祥华至莆永高速福田出口)、G356永春东平冷水至石鼓卿园公路东山至卿园段、G356线永春达埔至玉斗段公路改建工程、G355线五里街高垅村至社山社区公路工程、G228线泉港区界山东张至山腰普安公路(凤凰大道)、G324(原S209)线惠安改线段、G324(原S209)线南安改线段、联二线(S310)德化半林(莆田界)至诗墩路段(碗坑至半林段)公路工程、纵一线(G228)南安石井外线、联三线(S312、S215)南安线。
实施路面改造工程:
S209线官桥内厝-水头山前村路面改造工程、G355线泉州坑尾林桥-虎邱芳亭路段沥青路面改建工程、G356线外山乡仙游界至莆永高速东互通路段路面改造工程、G356线段路面重铺工程、G358线虎丘桥头-西坪镇西坪村路面改造工程、S213线乐峰镇厚阳村-罗东镇维新村路面改造工程、S213线康美镇梅元村至美林镇梧山村路面改造工程、S213线溪美街道莲塘村一东田镇区街尾路面改造工程、S215线蓬壶镇汤城村-蓬壶镇壶中村-蓬壶镇鹏溪村路面改造工程、S215线洪濑镇洋美村-梅山镇竞丰村路面改造工程、S312线金谷镇元口村至尚卿乡翰卿村路面改造工程、G228线石狮莲坂至伍堡提升改造工程、G228线晋江市深沪镇碧山至东垵段路面改造工程、G228线晋江市深沪镇东垵至金屿段路面改造工程、G228线东石段路面改造工程、G228线石井镇促进村-石井镇后店村路面改造工程、S209(原G324)线官桥社庄至官桥内厝段路面改造工程、G355线石鼓镇卿园大桥至桃城镇德风环岛路段路面改造工程、G355线诗山红旗至诗山社一段路面改造工程、G355线诗山吾峰段路面改造工程、G356线坑仔口镇西坪村至下洋镇曲斗村路面改造工程、G358线晋江火车站站前大道至S209(原G324)线磁灶新垵段路面改造工程、S215线段路面改造工程、G638(原S217)线泰兴路口-龙门隧道路段路面改造工程、S312紫山镇林口村至黄塘镇尾园村、S312线安溪县尚卿至祥华路面沥青路面改建工程、S312线长坑田中村-祥华乡祥地村路面改造工程、S312线祥华乡祥地村-祥华乡镇区段路面改造工程、G355线德化城关至水口段沥青路面改建工程、万虹路G324线路口至河市中学路面改造工程。
实施提级改造工程:
国道G228线石狮伍堡至西岑段(晋江界)提级改造工程、S312惠安黄塘至虎窟拓改工程、G228线泉州台商投资区段(海灵大道-海江大道)、G228线泉州台商投资区段(海灵大道-惠安界)、G228线石狮水头(晋江界)至莲坂段提级改造工程、G638(原S217)线安溪白濑库区至湖头段改建工程、S209(原G324)线晋江磁灶井边至新垵段改造工程、S209(原G324)线南安世纪大道路口至科院路路口段提级改造工程、G228线辋川至赤湖白改黑工程、G228线赤湖至青山湾提升改造工程、联三线S312岩峰至大红埔提升改造工程。
加速环湾区路网联通:
山腰至石井线百崎通道工程、山腰至石井线泉州东海通道工程、仙游至泉州台商区线金屿通道工程。
改善过境交通:
横八线(S215)洪濑过境段道路工程、横八线(S312)南安金淘过境段道路工程、联三线(S215)连接G356永春达埔前峰路段、新增省道桂阳至水口段、柳城至霞美公路。
对城区公路进行市政化改造:
S209(原G324)线洛阳江大桥拓宽改造工程、S209(原G324)线泉州大桥及接线扩宽改造工程。
第四节 优化提升普惠基础网
一、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为抓手,深入推进路网提升、精细养护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着力消除瓶颈,促进乡村骨干路网提档升级,促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十四五”期间,实施农村路网提档升级1000公里以上,县道改造提级为三级路100公里,新增100个建制村通双车道。深化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养护标准化、市场化、常态化,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逐步推进“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着力改善农村路容路貌。“十四五”期间投资约60亿元。
二、统筹谋划通用机场发展
加强泉州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扩大通用航空服务范围、完善机场功能结构、提高网络整体效益。加快推进德化龙浔、永春湖洋、安溪蓬莱等3个A1级通用机场的方案研究,提前谋划南安、泉港、惠安等地通用机场,实现应急救援、航空护林、空中游览等功能。


第五章 做优做强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构建优质便捷客运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交通品质提升。构建大中运量公交为主导、多级公交网络合一、换乘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科学完善公交线网,保障公交线网密度与站点覆盖率,加快公交枢纽站、停保场、停车场的配套与建设。推进公交服务优化升级,发展面向学校、园区、旅游区等地的定制化、多样化公交服务,探索“微循环”公交模式。优化“环湾区”公交快线网,推进中心市区与环湾地区跨区直连公交快线有序开行,加快环湾公交一体化发展。在有条件的路段增设公交专用车道,探索建设开放式快速公交系统、中运量公交系统或反向公交专用车道,加强城市公交的服务效率、质量与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引导道路客运向公交化转型,参考城市公交运行标准与优惠政策,结合各地实际客运需求,灵活确定补贴机制、运行票制票价与开行方案。
推进出租汽车安全稳定发展。维护出租车行业稳定安全,推动出租汽车行业新、旧业态融合有序发展,健全巡游出租车车容车貌及回场检查制度,支持“巡游车+互联网”服务,进一步支持、培育骨干出租汽车服务企业,提高巡游车运营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与公安等部门合作,严格网约车平台管理,督促网约车平台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进入退出机制和车辆检查、维护保养制度及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信用评价制度。
推进客运系统便捷换乘。积极发展公铁、公空、空铁等联运模式,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灵活便捷的优势,高效粘合旅客出行链,提升公共交通、客运班线、出租车对机场、高铁站等客运枢纽的接驳接续能力,谋划至厦门新机场的客运专线,切实提升出行效率。发展高铁无轨站、异地候机楼,推行行李直挂、枢纽间摆渡等服务。加强长途汽车客运站与公交系统的换乘衔接,优化客运站换乘区指引,促进客运班线与公交信息联通,提升客运站旅客集散效率,打造道路客运与城乡公交的“零距离换乘”服务链。推进联运电子客票系统建设,加快全方式电子客票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鼓励成立跨方式的运营主体或运营联合体,满足通过一张电子客票实现同方式、跨方式之间的联程联运。积极推动“福路通•泉通卡”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力争在市域范围内所有县(市、区)(含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下同)实现互联互通。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发展。引导所辖市、县两级公交服务范围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城乡便捷联系,促进城乡公共交通均等化发展。推广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灵活开行隔日班、墟日班、周末班等班线,鼓励采用定制班线、区域运营等经营模式,提升通达深度和运行效率,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到“十四五”期末,力争新增开通公交建制村50个以上,实现全市开通公交建制村占建制村总数比例达58%,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达4A级及以上的县(市、区)达90%以上。
第二节 构建集约高效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建设物流配套设施。全面推动物流枢纽节点设施布局与建设,积极推进物流项目向铁路、机场等场站及高速互通周边集聚,加大支持“物流+产业”“电商+快递”等新型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快递集聚与支持快递企业总部入驻,加速推进仓储项目建设。强化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建设与流畅衔接,依托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等重要对外通道与市域内交通网络,构建公铁联运、公空联运快速干支线运输衔接、城乡配送一体的物流网络,打造衔接高效、运输顺畅的集疏运体系。
重点发展新型特色物流。发展冷链物流,注重冷链设施科学集约布局,加强产地预冷、保鲜运输至销地冷藏等环节的建设与衔接,主动引入新型冷链设备与技术,构建高品质的冷链运输服务体系,着力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电商物流,鼓励快递企业入驻产业、电商园区,提供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依托泉州优势产业,构建“生产基地+电商+快递”生态圈。发展制造业物流,鼓励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合作,发展定制化的“线边物流”“仓配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等系统服务,通过专业、精细的物流服务助推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航空物流、高铁物流,推动货物多式联运,全面提升物流时效。
全面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城市配送体系。整合交通、邮政、快递、末端配送等相关资源,合理布局城市配送设施,支持发展共同配送,加快共建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布局新建公共投递站,推进住宅区、商业区、校区等地配备智能快件箱,加快实施老旧小区传统信报箱改造升级便民工程,进一步提高泉州城市配送的服务品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面完善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物流服务站(或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打造“一站多能”镇乡服务站点,推进交通与快递、邮政融合,促进物流与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电商、旅游等业态合作发展,支持快递企业与农村客运联营联运,着力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实现“县县有中心、镇镇有站点、村村通快递”。
第三节 构建特色全域交旅融合体系
完善交旅融合基础支撑。持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综合枢纽站对游客的接驳接续能力,提升外来旅客直达景区的便捷性,构建高效便捷“快进”交通网。依托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串联清源山、石牛山、八仙过海等景点与开元寺、洛阳桥、天后宫等古迹遗址,支撑“一城两带六集群”全域旅游格局形成。优化完善通往景区的“最后一公里”道路,推进通景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提升通景区路的通行环境,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交通状况,建设凸显当地人文特色的通村旅游公路,构建舒适美丽的“慢游”交通网。
健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构建泉州市、县两级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集散网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重点加快建设泉州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和惠安、安溪、德化、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等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依托泉州市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点对点”旅游班车、预约包车等服务,为旅客提供差别化的客运服务。开通市区至乡村的旅游公交,定时定点进行客运输送,在周末与法定节假日灵活加密公交班次,满足市民的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整合市域内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信息,打造全域旅游“一张图”,游客可依照自身需求“一键”生成旅游线路推荐方案,提供定制化客运服务。完善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公交站点、停车场站的配建,补充设计彰显景区特色的交通导向标识。
创新交旅融合产品开发。开发精品古城旅游,在保护好古城原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泉州古城旅游资源,研究推出覆盖古城各景点的精品旅游线系列,打造泉州古城精品慢行化旅游街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完善古城区内的公共交通服务配套设施,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出游需求。开发低空旅游产品,完善基础保障设施及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通航旅游产品,打造以航空运动与飞行体验为特色的中国航空飞行营地;结合通用机场布局规划,谋划在德化石牛山、德化九仙山、永春牛姆林、安溪清水岩等景区开辟低空旅游航线。


第六章 发挥优势推动交通开放融合
第一节 打造海丝交通先行区
立足“海丝”起点城市优势,对接国家运输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国际运输通道,融入“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工程,一体推进机场、铁路、港口等规划建设,构建深度开放的海陆空通道,加快形成“空铁水”集群发展、双核驱动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强化与丝路城市的互联互通,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大动脉。
建设海丝枢纽港口。积极参与“丝路海运”品牌建设,建成与实体经济需求相适应,便捷高效的现代海运体系。优化港口布局,加强港区建设,加快港航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泊位扩能和航道扩容工程,打造与万亿GDP相适应的国际大港。巩固泉州港口内贸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地位,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水水中转”,积极拓展我国沿海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港口航线。做大做强泉州湾核心港区,打造环湾贸易航运中心、北翼能源商贸储运中心和南翼高端航运服务中心。
升级航空枢纽港。加快融入“丝路飞翔”工程,优化航线网络布局,通过推行陆空联运,进一步挖掘周边客货源市场,拓展“海丝”沿线国家航线航班。建设区域航空货运枢纽,推动空港创新升级,把握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成为全国首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员出入境便利安排口岸等契机,打造“活力足、品质优、效益好”新时代海丝商贸空港。加强和周边街镇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航空运输业为主、航空物流园协同发展的临空产业园,集聚发展临空商务、物流和制造产业,延伸航空主业价值链,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基础,飞机维修、通用航空、微电子制造、软件外包等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临空产业体系。
加强陆路运输能力。主动衔接“中欧班列”“中亚铁路”,依托兴泉铁路等,进一步打通辐射中西部地区通道,打造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中海铁联运重要支点。加快完善晋江陆地港建设,健全泉州国际邮件互换局、泉州跨境电商通关服务中心与国际快件监管中心配套能力建设,全面实现国际陆港、保税物流、国际快件、跨境电商、国际邮件等功能。
发展跨境物流。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逐步建立以泉州核心产业为基础的全球供应链中心。深化陆地港、机场、港口的衔接与协作,推进跨境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发展跨境货物的多式联运,提升跨方式的跨境运输效率。打造全国知名的进出口中转中心,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重点突破通关、保税等壁垒,将相关职能前置到园区,发展腹地经济。助力提升通关便利化,围绕“海丝”通道建设,积极配合海关简化通关手续,推动“单一窗口”的国际交流合作与信息互换,提供全程“一站式”通关物流的信息服务。
专栏 海丝交通先行区重点行动
融入“丝路海运”:
海铁联运:重点发挥兴泉铁路、杭深铁路货运功能,打通横纵两条物流通道,形成泉州—欧洲公铁、泉州—中亚公铁、泉州—厦门—欧洲海陆等多条海铁联运线路。
海丝陆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晋江陆地港建设,建成晋江陆地港国际物流协同发展体系。
品牌建设:拓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强化海丝沿线港口合作。
融入“丝路飞翔”:
临空经济区:主要建设国际货运站、国内货运站、办公辅楼、快件中心及卡口等,开展全货机的国内和国际航空货运进出港业务、地面保障服务、海关监管仓运营、跨境电商及航空冷链仓储运输等业务。
航线开辟:加密与开辟面向海丝沿线国家航线。
第二节 打造闽台交通融合示范区
强化两岸通道建设。加快便利两岸往来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上、空中直航条件,推进两岸“三通”建设,构建两岸立体通道,深度推动闽台交通融合发展。构建高效畅通的两岸海上通道,推进对台航班客运常态化,完善泉州湾港区、围头湾港区闽台绿色通道建设,适度加密对台贸易航线,促进货轮提速与规模化运营。构建快速直达的两岸空中通道,依托泉州晋江国际机场,争取开通泉州至台中空中直航航班,开展泉州至澎湖空中直航航线前期工作,加密航点航线航班,打造闽台直航便捷通道。谋划推进两岸直联陆上通道,推进泉厦金通道战略预留和前期研究,打开台胞台企从陆路登陆泉州的大门。
深化闽台运输服务融合。深化客运服务融合,着力保障对台航班的准点率,提升对台海、空直航服务效率,发展对台客滚运输,推动“台车入泉”。深化物流服务融合,发挥泉州位于海峡西岸中点的区位优势与强大便捷的通道优势,吸引内陆与周边城市对台货运需求集聚,争取台源货物优先在泉州登陆,将泉州打造成两岸之间经贸往来的中转基地。积极推进对台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建设与完善一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探索对台冷链物流合作模式,共同构建对接两岸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通道,创建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城市。创新对台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口岸监管模式,探索闽台物流标准互通共用,提高集装箱货物运输比例,提升对台物流运作效率。
专栏 闽台融合重点项目
沈海联络线泉(州)金(门)高速公路:由南安石井经小嶝岛互通至金门。
石井对台客运码头工程建设项目:即泉金客运码头搬迁工程项目,泊位性质为客运、滚装,泊位个数为6。


第七章 智慧赋能加快交通转型升级
第一节 推进运输服务智能化
打造城市交通大脑。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分运用现有的大数据信息,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城市交通大脑。建设泉州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资源中心,以现有数据汇聚中心为基础框架,进一步汇聚全市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和相关配套设施基础与运营数据,对其进行汇聚存储、实时分析和数据挖掘。建设泉州市交通运输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完成交通运输信息的监控、共享、处理、分析和联动,保障交通运输监测、运行实时分析与应急调度需求,实现交通运输可视化运营管理。探索建设泉州市城市智慧公交大脑,面向泉州路网与交通流特征,精准研判公交线路方案与调度计划,深度优化公交运行方案。探索建设泉州市智慧交通综合出行平台,整合公交出行、网约出租车、共享单车、航空出行等出行服务方式,探索“一键下单、多元融合出行”的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
打造智慧快递物流基地。发挥泉州快递集聚优势,依托“一核两带三域多点”的发展格局,基于德邦东南区总部等重点项目,吸引结算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智能仓储等配套入驻泉州,形成快递产业智慧生态圈。推进智慧要素资源集聚配套,推动快运、智能仓配、数据集成处理、供应链集成服务等快递环节中介配套服务发展,搭建公共仓储、自动分拣设备、运输车辆等快递物流要素资源交易平台。鼓励快递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泉州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与科技创新平台,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智能分拣、车辆智慧管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快递领域创新科技研发及应用。建设邮政快递业安全监管一体化云服务平台,全面推动邮政快递业安全监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重点实现视频监控云平台、从业人员培训服务、协议客户在线管控、实名收寄规范化管控、行业从业人员管控、生产安全预警等核心服务与功能建设。
第二节 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
建设交通电子政务系统。强化与泉州市政务数据汇聚与共享应用平台的数据互联,搭建交通系统可视化平台,满足交通运行监测、数据分析、决策分析等需求,提升政府数据展示与应用能力。以泉州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为载体,搭载“互联网+交通政务”平台建设,强化交通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提供“一号一窗一网”的便捷服务,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行政监督、公众交流等功能,增强行业信息的公开水平与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接入城市交通大脑与快递物流信息系统,对客运系统、快递服务进行网上行业安全监管,引导各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行业管理能力。
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完善市、县两级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联网联动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执法数据资源,大力推进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提高一线执法办案效率,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推进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部署自动抓拍系统、不停车检测系统,快速精准定位超限超重等违法违规车辆,通过科技手段对其进行远程监控与自动取证,实现24小时精准查处,提升行政执法效率。
第三节 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在交通领域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实施智慧枢纽工程,推动5G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在机场、高铁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布设,引入问询智能机器人等新型应用。实施智慧港航工程,有序推进石湖5G智能港口、中联理货智能理货系统、石湖第二通道智能闸口等智能建设项目,大幅提升信息传输效率,促进港口作业自动化、智能化。实施智慧公路工程,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公路实现智慧化的综合管理,促进公路科学管理与高效运行。
专栏 智慧交通项目
城市交通大脑:包括泉州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资源中心、泉州交通运输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泉州城市智慧公交大脑、泉州智慧交通综合出行平台。
智慧物流:泉州市邮政管理局邮政快递业监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智慧枢纽:探索泉州东站智慧化建设。
智慧港航:石湖5G智能港口项目、石湖第二通道智能闸口建设项目、中联理货智能理货系统建设项目等。
智慧公路:依托新建公路开展智慧公路项目建设。

第八章 品质保障推动绿色安全发展
第一节 绿色交通建设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岸线与航道资源、交通通道资源、交通设施占用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开发使用,提高交通用地、用河、用海效率。提升公路桥梁品质和耐久性,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一步推进钢结构桥梁建设,支持使用可再生可循环的建筑材料,促进公路建设转型升级。促进物流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推动快递企业与上游电商企业或生产企业协同探索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减少二次包装,通过购物平台、快递站点、快递包装宣传与提示快递包装的可回收性,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快递包装回收,有效避免快递包装浪费。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船舶、车辆强制报废制度,广泛推进可再生能源船舶、新能源车辆的使用,至2025年实现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占比分别为100%、60%。加快机械装备“油改电、油改气”,有效控制建设、港口生产等环节的废气排放。重点推广多式联运、滚装运输、甩挂运输、驼背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促进物流服务网络化、智能化与无纸化,以集约化组织模式推进节能减排。着力优化泉州运输结构,扩大铁路、水路的货运比例,发展大宗货物铁水运输,充分发挥铁路与水路运输低排放的优势;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品质,强化公共交通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在居民出行中的占比。
强化生态保护建设。严守“三区三线”(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三种类型的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交通设施附近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减少交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噪声污染、污水废气废物排放,做好港口散货码头粉尘、生产污水的环保工作。推进交通绿色廊道建设,实施公路沿线绿化建设工程,实现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第二节 平安交通建设
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以“五零”为生产目标(即:零死亡、零重伤、零轻伤、零超限、零违章),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研究制定重点领域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重预防体系的实施标准与指南,推动双重预防体系有效落实,前移安全生产关口,提前消灭事故隐患。科学建立行业、区域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及时判别与化解存在风险。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组织安全隐患突击检查,强化“营转非”大客车监管,推进“两客一危”等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效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的安全发展。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各县(市、区)间、各行业间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跨部门应急协作的沟通机制,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及制度建设,注重预案的定期修改与完善。有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改进信息报送工作,边核边报重大事件信息,确保信息掌握与发布的准确及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各类事故的应急实战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力保障应急物资储备,进一步完善应急装备、生活保障物资、医疗物资等储备库。
注重交通安全文明建设。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各县(市、区)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学生、机关人员参观学习。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公益性的宣传联动机制,联合公安交警等部门,常态化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主题活动,将宣传活动延伸至校园、社区、乡镇,采用媒体、集中整治、主题活动等多形式进行宣传,引领交通安全文明成为新风尚。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重点组织开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专项活动,着力提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职业文明素质、安全生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交通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健全交通运输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严守泉州关口,防止疫情输入。把牢海陆空通道,全力阻断疫情通过交通运输工具传播。精准实施针对入境人员的防疫措施,以最严的措施做好“点对点”“一站式”入境人员接运工作,严防通过各类交通工具通过关口的非法入境人员。加快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优化检测检疫环节建设。完善和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落地,严防疫情反弹。强化交通运输工具、场站、人员防疫措施,做好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杀工作与人员岗前筛检、自身防疫工作。


第九章 改革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第一节 深入推进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机构和执法资源,合理配置职能,理顺市县权责关系。强化执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监控设施布设,推广执法移动端的使用。加强执法监督,健全案卷评查和执法人员规范化管理等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交通执法办案水平和执法文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健全综合执法队伍制度体系、实施体系、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四基四化”建设,强化队伍法制建设,落实队伍素质提升“三年行动”。
第二节 持续优化交通营商环境
优化公平市场环境,推进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建成覆盖全面、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打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实现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展“减证便民”活动,营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优化精简审批流程,围绕全面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第三节 健全信用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基于交通出行数据建立跨县市(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体系,构建信用积分机制,强化信用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完善充实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健全守信联合奖励与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在交通运输网站开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栏,及时发布信用相关政策文件等,公开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强化诚信文化宣传,定期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月”活动,规范交通运输行为,营造行业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引进机制,引进、培养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大力发挥泉州快递业集聚优势,实施与高校、企业协作培养人才计划。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夯实人才基础,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为交通运输事业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第十章 先行引领打造五大示范工程
以科技创新、融合共享、协同发展为重点,打造“一个精品古城、双网高效融合、三港协同发展、四好农村公路、五条智慧公路”五大示范工程(即:泉州古城精品交旅融合示范、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示范、“三港”协同一体多式联运示范、“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示范、基于大数据综合管理的智慧公路示范,五大示范工程对应项目见表10-1)。
第一节 泉州古城精品交旅融合示范
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为契机,在保护好古城原貌的基础上,围绕“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完善旅游开发,以旅游为导向,以交通为纽带,以文化为基点,打造泉州古城精品交旅游,为泉州古城注入新的活力,引领交通旅游发展新业态。
完善接驳接续服务。开行“点对点”旅游大巴,与机场、高铁站等重要客运枢纽做好便捷接驳服务。围绕古城“撤大公交,进小公交”计划,继续推进社区巴士运营服务,完善古城公交微循环系统;以小型巴士为依托,研究推出覆盖古城景(区)点的精品旅游线系列,沿线布局特色公交站点,通过线上(车辆)体验和线下(站点)服务等有机结合,给游客独特的旅游体验。采用“P+R”的模式,限制外来车辆进入古城,在古城外围建设集散中心,配套立体式停车设施,以公共交通接驳的方式实现交旅游。
提升交旅服务品质。打造泉州古城精品慢行化旅游街区,全面完善古城区内的慢行设施,科学规划骑行道与步行道,满足旅客安全舒适的“慢游”需求。结合景点文化特色,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充分体现区域人文特征及旅游特色,并对已设立的标识标牌进行常态化维护。促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应用程序等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
第二节 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示范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形势下,更加注重交通运行品质与效率。强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之间融合衔接,重点推动高快一体建设,是保障泉州城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提升交通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
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干道的协同建设。集约利用走廊资源,推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共廊道建设,重点推动泉梅高速、省道S209线与S312线同廊共建项目实施,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空间资源,节省工程投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末端的有效衔接,保障干线公路与所衔接城市道路等级与能力相匹配,避免产生交通瓶颈;针对拥堵交通节点,加强节点改造,提高节点服务水平,提升泉州区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城市内外交通顺畅衔接。
推进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一体化。推进高速公路与快速路融合衔接,利用高速公路运能富余段,适当发挥城市快速路功能,如适当降低泉州湾跨海大桥收费标准,将市区拥堵路段车辆引导至高速公路,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促进交通流量均衡分布,有效拉近组团间的时间距离。适当加密高速公路城区段出入口,推动沈海高速公路紫山互通、东星互通等建设,与城市干线衔接。优化高速公路与城市对外通道衔接,重点将刺桐路向北延伸,衔接泉梅高速,有效疏导城市对外交通。
第三节 “三港”协同一体多式联运示范
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泉州海港、陆港、空港 等三类港布局集中、能力强大的优势,推进“三港”协同布局,设施互联,大力发展陆海、陆空、陆陆联运,打造一批三港协同项目,着力构建多式联运三港协同综合枢纽,实现区域内客、货、商、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以支撑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门户建设。
“三港”协同建设。重点推动“晋江陆地港—泉州港—晋江国际机场”、“陆地港—晋江国际机场—泉州南站”、“泉州东站—泉州新机场—兴泉铁路黄塘货运站”等三港协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黄塘货运站、陆地港建设,打通兴泉铁路物流通道,在福厦客运专线通车后,深度挖掘既有杭深铁路的货运功能,进一步发展公铁联运;加快推动泉州临空经济区建设,强化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货运功能,开展机场对外通道研究,衔接高等级公路网,与陆地港、铁路货运场站快速互联,大力发展陆空联运;推动泉州港泊位建设,提升各港区的通过能力,通过高等级公路网与陆地港、铁路货运场站联系,实现陆海联运。
集疏运体系建设。以“三港”为核心,打造三大集疏运系统,形成“三港”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构建沿海集疏运系统,通过杭深铁路、沈海高速、福漳高速、晋江至长泰高速、国道G228、G324、省道S209、新增省道山腰至石井等基础设施,实现货物的沿海南北走向的集疏运。构建山海集疏运系统,依托兴泉铁路、漳泉肖铁路、泉南高速、泉梅高速、国道G358、省道S215等重要交通要道,辐射内陆西部地区。构建对外集疏运系统,通过海、空航线,服务其他国家与地区。
联运设备与技术应用。引入专业化的多式联运设施设备,实现物流单元、装载装备、运载装备等一系列物流工程工具的标准化。探索综合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推动港口业务多元发展,为多式联运提供基础支撑。打通多式联运服务产业链,将海、陆、空运等各环节串联整合,通过数据互通与信息协同,实现货物的全程跟踪与一站式服务,保障联运效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联运业务管理的全程信息化,发展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服务方式,促进物流全程一体化,实现快捷、高效、透明的联运服务。提升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优化通过手续,减少通关时间。
第四节 “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示范
基于泉州“四好农村路”既有建设基础,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四好农村路”对乡村振兴先行引领与服务支撑作用,打造“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示范,争创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农村公路高质建设。完善全市农村公路项目库,查缺补漏,进一步壮大农村公路项目库,细化分类,便于打包统一实施。推进农村公路品质提升,加快推进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有序实施建制村通双车道等改造工程,推动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保障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的品质。健全农村公路建设审批体系,简化农村公路项目审批流程。建立农村公路质量控制管理机制,强化建设过程监管,明确验收标准,多级审核,提升农村公路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农村公路长效管养。完善路长制和乡村道专管员制度,研究建立以路况为中心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完善合格准入与不合格退出机制,为农村公路管理提供有效的人员保障。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落实养护资金投入,建立乡村道养护工作标准,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道路养护专业化、机械化水平,充分运用农村公路管理信息综合平台(App软件)促进养护信息化,平台中心与一线人员信息便捷互联,确保反馈受理及时高效。
农村公路多元运营。强化农村客运公益定位属性,加大对农村客运尤其是贫困地区建制村通客车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落实燃油补贴政策,确保农村客运“能开通、能留住、有品质”,推进农村客运可持续运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整合邮政快递、供销、商务等农村物流资源,增强邮政快递普遍服务能力,发展邮政、快递与城乡客运的联营配送,拓展物流配送体系有效覆盖范围。推进交通与其他业态融合,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布局、乡村特色,建设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以路带村、以路兴业。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综合管理的智慧公路示范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新技术与公路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基于大数据综合管理的智慧公路,实现公路运输系统的协同管控,促进公路科学管理、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北斗和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基于“GIS+BIM”的三维全覆盖网络模型,实现基础设施“一张网”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科学布设公路、桥梁、附属设施等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多维感知设备与交通断面运行监测设施,并与交通工具、交通参与者协同联动,为公路交通安全和高效通行提供数据支撑。推进公路电路、通信、管道等设施同步建设,与运营商共同推进路测5G基站建设,推进公路与其他附属设施一体建设。
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公路大数据中心,纳入公路线路参数、地理信息、视频图像、交通运行、交通事件、气象等数据,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交通运行监测系统,融合新技术应用,开展线路运行监测,对日常交通流进行监测、分析,有效定位跟踪特殊车辆。信息发布与智能联动系统,以数据中心的主动信息为主,辅以通过新媒体、公众信息报告等渠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通过多功能智慧情报板、社交网络等媒体平台对信息实时发布;对异常信息进行特殊处理,联动应急中心等部门,保证相关部门快速响应。基础设施智能化养护管理系统,通过实时传感设备与智能检测车,对公路基础设施进行智能监测,主动检测设施运行异常,及时上报实施设备故障情况。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领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加强组织协调。按照“政府统筹、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强统筹指导,明确各方职责,强化责任落实,集中力量,协同推进。建立分工负责工作机制,结合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等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及责任部门,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加强规划实施中动态监测分析,及时组织中期评估,及时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进行调整。
加强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交通运输人才队伍的政治引领,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培育高素质交通科技人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交通人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为泉州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二节 加强规划对接
充分利用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海丝”核心区建设、两区协同发展、闽台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和上位政策、规划衔接,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战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规划、入盘子。保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规划的协调衔接,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与国土、产业、城镇化、投资、环保等政策协同,保障综合交通运输重点目标任务完成。强化政策创新,探索用地保障、土地收益补偿、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转型、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从政策角度推进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
第三节 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用地保障。注重与城市规划、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将用地、用林纳入城镇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加大对交通建设项目的用地、用林、用海及土地综合开发等要素资源的支持;明确并突出综合客运枢纽、农村客运站点、公交站场、物流园区的公益属性,将运输站场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出台促进泉州现代化物流发展九项措施,进一步保障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配合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相应对策,保障公交停车场、公交总站等城市静态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用地。
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战略性、公益性、综合性项目的支持力度。规范推进PPP交通项目实施,鼓励利用专项债券、企业债券、REITs等方式,拓宽交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盘活项目存量资产,丰富社会资本进入和退出渠道。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控。保障普通国省干线的道路养护人员经费支出。
第四节 加快前期工作
围绕时间节点,按照“五年发展规划、三年滚动计划、两年前期推进、一年建设计划”的项目推进方法,认真谋划“十四五”规划项目,建立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确保“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保持项目建设的持续性。发展改革、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要紧盯前期工作重要节点,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尽早完备审批要件、完成项目审批。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