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福建】上杭县“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12-09 农林水利 福建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基础条件

  一、“十三五”农业发展回顾

  (一)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农业生产总值稳步提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物质、技术、装备入手,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2020年,农林牧渔服业增加值60.5亿元,同比增长3.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3.5%。

  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通过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发力”,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转换增收动能、健全增收机制,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99元,同比增长6.8%。

  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上杭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产粮大县,粮食总产量近十年来均在15万吨以上。以提单产为目标,狠抓政府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考核,狠抓良种良法、机械化推广,2020年单产达450公斤/亩以上。

  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蔬菜、肉类、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产量分别为36.5万吨、14.7万吨、10.03万吨、0.84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4.6%、3.3%、4.70%、3.97%。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产业融合主体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上杭县县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266家、县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14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64个。

  农村产业融合平台不断发展。成功创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省级现代水果产业园及市级槐猪、蔬菜、乌兔产业园,成功申请6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稔田省级产业强镇、古田梅花山文旅康养试验区及上杭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让农民享受产业融合发展成果。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入发展,经营主体同农民形成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络机制,创新探索出“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等多种收益分配形式。

  (三)农业品牌规模效益不断显现

  农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首个)。截至2020年底,重点监管610家生产主体,全面落实规模生产单位的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培训制度,提高生产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明确县、乡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996家生产主体纳入省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累计线上巡查企业数30856人次,赋码总数15316批次;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截止2020年底,拥有11家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拥有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杭晚蜜柚、上杭萝卜干、上杭乌梅等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八大干”品牌;“三品一标”产品161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10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产品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上杭槐猪、儒溪槐猪分别获评2017年度省级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上杭金花茶、上杭贵妃鸡、上杭石潭鸡成功收集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根据生态消纳环境承载能力和排放许可,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可养区,关停生猪养殖户397户,规范生猪散养行为14789户,完成543家建档立卡保留猪场标准化改造;建成3家畜禽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6家有机肥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以上。通过机收、堆沤、覆盖、过腹等方式加大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率85%以上;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农膜回收率80%以上。

  实施肥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及耕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等技术模式,积极开展多种减肥增效模式示范。成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大力推广农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农药减量技术等相关植保技术,实施区农药使用量比普通地区减少25%以上,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五)农村综合改革机制不断完善

  农村要素改革得以深化。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作为全国“三农”综合保险的发端地,持续推进“三农”综合保险“龙岩模式”创新,扩大了“三农”综合保险的范围。以推进林权融资体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专门成立林业金融服务中心,为林权所有者提供贷款担保、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林权流转交易管理等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断健全。201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建设功能好、交通畅、环境优、形象美的新型城镇。稔田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乡镇、才溪省级乡村治理试点、古田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域等试点乡镇在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农民持续增收、持续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形成具有典型意义、可推广的农村综合性改革经验与做法。

  乡村治理机制获得创新。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为加快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评价

  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结果,上杭县2017-2019年综合评价分数分别为77.59、70.49、73.59分。其中2019年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一级指标依次为农业结构、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经营管理、技术装备、支持保护,上杭县评价综合得分为73.75分(见表1),尚未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75分的标准值,说明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上杭县在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民收入、绿色发展、农业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相比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振兴战略驱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未来五年预期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对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和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都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双循环”战略驱动。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以及宏观调控手段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旅游农业、创业农业、体验农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将为推动上杭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新兴技术驱动。随着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资源配置以及农产品复杂化、专业化中的贡献显著。农业机械、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要素投入,逐渐替代了农业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投入,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必将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驱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村资源要素进一步活化,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

  (二)制约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上杭县地处福建省西南部,境内丘陵山地占79.9%。部分农用地的灌溉设施不够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差,池塘、水库老化失修,旱灾时有发生;田间道路、桥涵等建筑物配套不足。另外,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能力较薄弱,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抗御农业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用于农业三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导致项目不能落地,影响农业经济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步伐。

  农民科学素质整体偏低。目前上杭县农业劳动力中高素质和技术型人才占比偏小,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80%以上,农村地区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有些农民缺少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影响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即使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对乡土的观念发生改变,呈现出离土、离农、务工、留城的趋势,也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比较优势总体减弱。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新挑战,农业管理粗放、生产成本偏高,资源性农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上杭县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6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增值空间受限;同时,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受人工成本推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受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推动,农业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农民持续增收面临挑战。上杭县乡村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农村的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与普通农民之间不断出现分化,“农二代”与“农一代”的代际分化明显,农业生产型村庄出现“精英进城、老人留守、村庄空心化”现象。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构供应链、完善服务链,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增强上杭县现代农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障供给、优化发展原则

  坚持稳定粮食、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以满足城乡居民优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农产品供应向数量稳定、结构优化、质量安全转变。

  (二)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牢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加快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努力构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和统一格局。

  (三)坚持三产融合、链条发展原则

  按照产业链建设要求,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是跨界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休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农业融合发展水平。

  (四)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原则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发挥科技示范园区(基地)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原则

  坚持把改革与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条件、物质装备、科技水平、保护力度明显提高,产业布局完善优化、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收,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取得新突破,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特色农业产出水平稳步提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4.28亿元,年均增长2.2%;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年均增长3%;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人6.9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6万元。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亩均化肥农药使用分别降至23公斤纯量和1公斤实物量以下,耕地质量(一二等地占比)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85%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60%以上,农作物秸秆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和98%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大于99%,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达到50%以上,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0%以上;新增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个以上。

  ——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以上,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50%,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占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占78%,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覆盖率70%以上。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比重达到80%,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达7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2: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充分延伸,配套性产业快速成长。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优化。


  第三章  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

  一、培育优质产业空间,促进聚集发展

  按照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结合上杭县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进行局部性调整优化,着力打造“三核五区多园”空间格局。

  (一)大力培育“三核”

  农旅康养融合核心区:以古田镇、步云乡为中心,利用古田会址的红色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建成以“红色文化”为特色,集生产、文化、科普、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景区。

  城郊高效种养核心区:以临城镇、湖洋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北部片区发展,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量、质量、效益与生态的协同。

  东南特色农业核心区:以稔田镇、中都镇为中心,辐射带动东南片区,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全价值链开发,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供生态特色产品,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二)优化建设“五区”

  1.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

  以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定为基础,以“绿色水稻生产”为主线,建设高标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2.高效园艺种植生产区

  以常年蔬菜基地保护区为基础,发展设施大棚蔬菜、高山蔬菜等,建设蔬菜标准化基地;科学布局水果标准化基地,巩固提升杭晚蜜柚、杭梅、早熟梨、百香果等优势水果,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柠檬等特色水果。

  3.生态健康养殖可养区

  以畜禽养殖区划定为基础,发展生猪、肉兔、肉鸡为主,兼顾贵妃鸡、槐猪、乌兔等特色养殖,鼓励发展蛋鸡养殖,建立标准化畜禽养殖场。

  4.特色水产养殖功能区

  以水域养殖区划定为基础,发展常规鱼为主,兼顾鳜鱼、倒刺鲃、棘胸蛙等名优特色产品,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

  5.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

  规划建设休闲农业集聚区,发展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农业科技等特色项目,推动休闲农业集聚化发展。

  (三)提升发展“多园”

  按照“资源要素集聚、产业融合深度、科技装备先进、经营管理科学”的标准,持续推进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闽台农业融合产业园及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聚集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和产业融合的试验区,在全县乃至龙岩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调优产业产品结构,推动绿色发展

  确保基础产业稳固升级、加强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建立适应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构建高质量、高效益的“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优质粮食产业

  1.发展思路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稳面积、提产量,加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科学肥水运筹与病虫害绿色防控,做好水稻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持续推进粮食绿色高产优质化工程,进一步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品质、增效益,建立健全核心品种基地种植与加工技术档案,推广稻谷绿色储藏与适度加工技术,制定稻米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实现加工增值。

  2.发展目标

  到2025年,稳定水稻生产功能区19.2万亩,建成千亩核心功能区10个,确保完成粮食年播种面积32万亩和总产量15万吨以、产值达6.5亿元。

  3.发展布局

  结合上杭县水稻生产功能区划分,在庐丰乡、南阳镇、中都镇、湖洋镇、临城镇、白砂镇、官庄乡、蛟洋镇、旧县镇、稔田镇等乡镇发展粮食。

  4.建设重点

  (1)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

  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优先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千亩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基地,督促和指导经营主体加强设施管护。

  (2)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

  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支持轻简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等技术,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稻谷安全质量水平。

  (3)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加快推广农机化新机具以及保护性耕作、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推动粮食烘干、育秧和农机维修服务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以及农机作业、租赁等市场。

  (4)推进水稻产后仓储加工

  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机械、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工设备,提高机械设备质量和作业精度,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烘干、除杂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稻谷烘干等处理能力,实现卖稻谷向卖稻米的转变。

  (5)调优粮食作物品种结构

  积极引导种植户根据主导品种目录进行水稻种植,倡导“早中稻+菜”轮作模式。加强山坡地的改土培肥,鼓励在山坡地适度发展玉米、甘薯、土豆、大豆、红黎等杂粮,促进粮食梯度转移。

  (二)高效园艺产业

  1.发展思路

  按照“园区化、集约化、优质化、绿色化”的思路,提升园艺产业基础设施、生产装备和科技支撑水平,稳定面积调结构、攻单提质增效益,大力推广园艺良种化、绿色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快先进且适用的农业机械应用与推广,加快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重构流通供应链,提高园艺作物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

  2.发展目标

  到2025年,稳定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在22万亩以上,持续建设常年蔬菜基地保护区3300亩,总产达到34万吨、产值18亿元以上;稳定水果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达到9.5万吨、产值6亿元以上;稳定烤烟种植面积3.6万亩,总产达到10万担、产值2亿元以上;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中药材、兰科花卉等。

  3.发展布局

  (1)蔬菜

  在临城镇、湖洋镇等近郊乡镇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以古蛟片区重点发展高山优质蔬菜,在临城镇、溪口镇、茶地镇、白砂镇、太拔镇等乡镇发展食用菌,加快扩大真姬菇(海鲜菇)工厂化生产规模。

  (2)水果

  在临城镇、中都镇、下都镇、稔田镇、庐丰乡等乡镇发展柚类种植,在临城镇、湖洋镇、通贤镇、才溪镇、溪口镇等乡镇发展脐橙、芦柑种植,在湖洋镇等乡镇发展杭梅种植,在临城镇等乡镇发展早熟梨种植,在中都镇、稔田镇、白砂镇、蛟洋镇、古田镇等乡镇发展百香果种植。

  (3)烟叶

  在庐丰乡、蓝溪镇、稔田镇、官庄乡等乡镇发展优质烤烟,建立万亩优质烟叶示范区。

  (4)其他

  在太拔镇、步云乡、白砂镇、蛟洋镇、古田镇、通贤镇、南阳镇、下都镇等乡镇发展优质高山茶种植,在溪口镇、蓝溪镇、通贤镇、中都镇、泮境乡等乡镇发展花生种植,在古田镇、官庄乡、通贤镇等乡镇发展铁皮石斛、杜仲、黄栀子等中药材种植,在古田镇、步云乡等乡镇发展兰科花卉种植。

  4.发展重点

  (1)推动重要农产品生产区保护

  进一步完善蔬菜保护区建设,加快蔬菜、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明确重要农产品生产区灌排工程条件、主要作物类型、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情况等相关信息。

  (2)推动园艺设施装备提档升级

  继续加强规模化生产基地的水利和道路建设,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与宜机化改造。推广改善园艺作物生产环境的设施装备,加快应用标准设施构型和新型覆盖材料,提高设施环境调控智能化水平,实现设施园艺构型全面优化。推广提高园艺生产效率的设施装备,包括全程机械化装备、省工操作机械设备;推广提高园艺资源利用率的机械,包括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相关装备等。

  (3)推动绿色高效种植模式

  引进和推广一批果树新品种,推广普及矮化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及有机肥替代、生草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贮藏加工等技术,建立一批良种化、标准化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引进与推广一批蔬菜新品种,推广土壤生态安全消毒活化技术、“三减三增”绿色生产技术、蔬菜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强化蔬菜生产源头控制、全程控制和关键点控制,推动建立全域绿色高效生产基地。

  (4)加强产后仓储与初加工建设

  建设与完善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仓储设施,加快推广果蔬产后分级、切割包装及保鲜技术应用,鼓励发展果蔬预冷保鲜及冷链配送,推进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

  (5)支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小而特、特而优”产业。支持机械化种植花生,建设优质专用花生原料生产基地,提高花生的产量和效益。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推广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新技术,建设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开展中药材质量管理标准化(GAP)种植,推广药材抚育技术和仿生栽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食用菌集中制袋、绿色栽培技术,提高食用菌标准化水平。支持建设温控大棚、组培中心,推动兰花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6)稳定发展绿色烟叶种植

  稳定烤烟种植面积,推动适度规模种植,重点发展30亩以上职业烟农。推行烟稻轮作模式,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减量化、烟田清洁化等技术。

  (三)健康畜禽产业

  1.发展思路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机械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信息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要求,坚持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发展、畜禽产品加工联动发展,进一步做强生猪产业、做优家禽产业,着力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优质畜产品供给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现代畜牧业。

  2.发展目标

  到2025年,稳定生猪存栏36万头、家禽存栏890万羽、家兔存栏95万头,肉类产量10万吨、蛋产量0.76万吨,产值达70亿元以上。

  3.发展布局

  在中都镇、蛟洋镇、临城镇、白砂镇、太拔镇、稔田镇、溪口镇、泮境乡、下都镇等乡镇发展生猪,在通贤镇、南阳镇、蛟洋镇等乡镇发展肉兔,在白砂镇、蛟洋镇、古田镇、旧县镇、临城镇等乡镇发展肉鸡,在旧县镇、蛟洋镇、古田镇、中都镇等乡镇发展蛋鸡,鼓励发展槐猪、乌兔、贵妃鸡、肉牛、山羊等特色畜禽。

  4.发展重点

  (1)健全优良畜禽品种与饲料体系

  加强槐猪、乌兔等特色畜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饲料企业,采取“代建”“共建”等方式与养殖场对接,大力推广绿色高效饲料产品。规范规模养殖场自配饲料加工生产,推广应用“替抗”产品,采取积极措施减少饲料添加剂的用量。

  (2)适度规模与小户并存发展

  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及流通销售端企业,构建稳定的产业联合体。推动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以产权、资金、技术等为纽带,构建合作社(家庭牧场)联盟。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小养殖户的指导帮扶,带动小养殖户专业化生产。

  (3)推动畜禽产业全程规范生产

  全面推行全程规范化生产,加强引种、投入品购入使用、畜禽产品出售等饲养环节管理,严格遵守生产技术规程、管理技术规范。鼓励中小规模养殖场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提升改造,扎实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推广畜牧养殖场“一场(厂、企)一码”,实施养殖场数据信息监测和点对点服务,推动畜牧养殖生产全程监管和质量追溯管理。

  (4)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鼓励推广与采用工程防疫、智能饲喂、畜产品自动化采集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技术,推动一批率先基本实现养殖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化养殖场。鼓励规模畜牧养殖场建设畜禽粪污收集转运还田施用、无害化处理、畜产品贮运和资源化利用中心,加快社会化服务促进畜牧装备共享共用。鼓励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推广自动化喂料、自动化清粪、智能化控温等物联化、智能化设施与装备的升级改造。

  (5)加快屠宰行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推动畜产品流通由“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建立健全定点屠宰场周边20公里范围内生猪产品配送方案。鼓励生猪屠宰场在屠宰工艺、设施设备、检验检疫、环境保护、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升级改造,建立肉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不断提升屠宰场资质等级认定。按照“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要求,家禽屠宰实行“县城先集中、乡镇后推广”步骤,鼓励城区现有家禽屠宰场点、活禽批发市场代宰点进行资源整合和升级改造。引导屠宰企业建设冷链生产、仓储及配送设施,全面推动超市(商场)实现肉品冷链销售,逐步推行农贸市场肉品冷链销售。

  (四)现代渔业产业

  1.发展思路

  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实施生态健康养殖、鱼塘生态化改造、渔业增殖放流工程,推广用药减量行动,构建渔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产方式,实现渔业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2.发展目标

  到2025年,渔业水域面积稳定在3.2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2亿元。

  3.发展区域

  在稔田镇、下都镇、临城镇、中都镇、庐丰乡等乡镇发展水产。

  4.发展重点

  (1)实施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工程

  全面实施中低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重点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尾水处理设施配套,稳步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推广减药、减料新技术,推动建立一批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

  (2)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引进与推广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如鳜鱼、斑点鳠、黄颡鱼、大刺鳅、棘胸蛙及观赏鱼等),提高养殖综合效益。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品种,培育地方生态水产品牌,创建生态渔业示范点。

  (3)建设水乡渔村

  依托棉电水库,完善交通、通讯、环境等基础设施,积极创建水乡渔村。提高渔民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增加优质水产品产出及休闲食品开发,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市场,提高渔民综合效益。

  (4)开展渔业资源养护

  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汀江、旧县河、黄潭河等流域增殖放流的种群数量,进一步改善渔业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切实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五)农产品加工业

  1.发展思路

  重点建设临城农副食品工业园区,鼓励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区域中心,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配套产地初加工项目。加强产地农产品保鲜、储藏、分级、包装和食品非热加工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引导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加快休闲化、功能化的加工食品上市。

  2.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242亿元,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到2.2:1。

  3.发展布局

  以闽台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契机,以临城农副食品加工园区为中心,在南阳镇、中都镇、蛟洋镇、稔田镇分别建立农产品初加工区域中心。

  4.重点发展

  (1)加快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

  推动现有产地初加工设施装备升级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动建设区域农产品初加工服务中心,配套冷藏(冻)库、产品初加工设备,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保障农民代工需求以稳定产销。

  (2)推动畜禽产品加工

  重点引进肉类禽类加工项目,建设冷却库、低温分割车间等冷藏加工设施,配置冷链运输设备。支持引进肉品加工先进设备,重点推广传统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扩大低温肉制品、广式烧腊制品产量,开发具有功能和品质兼具的保健类肉制品、休闲类肉制品。

  (3)加强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副产物循环高值梯次利用,重点开展秸秆、稻壳、果蔬皮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推进“生产-加工-产品-资源”循环发展。加快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实现资源多次增值、节能减排。

  (六)休闲旅游农业

  1.发展思路

  坚持生态农业为基、美丽田园为韵、乡村肌理为形、农耕文化为魂,完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农业与旅游、文体、康养等要素高位嫁接、渗透融合,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打造乡村农旅康养基地,为城乡居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2.发展目标

  至2025年,全面提升4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建成1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改造和新建15个美丽田园精品示范园,培育5个农事节庆文化活动。

  3.发展布局

  推动四个集聚区:东北部红色康养集聚区(古田镇、蛟洋镇、步云乡)、东南部乡村度假集聚区(溪口镇、太拔镇)、南部乡村文化休闲集聚区(中都镇、下都镇、稔田镇、庐丰乡、蓝溪镇)、北部乡村红色拓展集聚区(才溪镇、通贤镇、珊瑚乡、官庄乡)。

  4.重点发展

  (1)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按照“串点成线、连片成带”的发展要求,重点打造4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古田红色文化和梅花山生态资源有机嫁接,传承红色文化、引进文旅康养、奏响红绿欢歌,打造古田梅花山红色文旅康养精品线路;以黄潭河为重点,优化一河两岸风格,打通水陆休闲绿道,以“大丰村、院田村”为产业发展样板,带动“彩霞村、大连村、苏前村、坵辉村”连片开发,打造东南部乡村度假精品线路;依托龙湖库区,保护、修缮田背村古民居,以李氏大宗祠为重点,联动罗溪、兴坊等沿线村落一体化发展,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才溪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升级打造汀江北部风情旅游走廊,分阶段打造官庄的人文风光段,珊瑚的自然风光段,串联沿江古渡口、红色遗址、传统建筑等节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红色旅游+体育健身”、“红色旅游+户外拓展”等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为北部乡村红色拓展精品线路。

  (2)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优质、绿色、丰富的农产品;积极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的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要以乡村风貌为引领,加强对示范村村庄的规划,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农耕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存量资源,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布局;要强化乡村旅游队伍建设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准。

  (3)建设美丽田园精品示范项目

  以现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基础,通过功能拓展、设施改造和服务规范等措施,实现示范点周边田园景观化,提升服务能级。推广主题农园、开心农场、共享农庄等融生产性、观光性、体验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新业态。

  (4)培育农事节庆文化

  充分发掘乡村农耕文化记忆,以观赏、采摘、品尝、体验、科普、娱乐、康养、农业嘉年华等活动为主题,结合农事季节,重点培育5个左右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如梅花节、采摘节、特色产品品尝节、龙舟赛事节、农耕节、民俗文化节等。加强对节庆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传,推出一批融观光、体验、品尝、购物、民俗表演于一体的农事节庆文化活动。继续办好梅花节、柚子节和农民丰收节,重点打造有区域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节庆文化品牌。

  (七)农产品流通业

  1.发展思路

  从保障本县农产品日常供应需求和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出发,健全农村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培育壮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加快流通信息化建设,打通冷链运输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2.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产品产地市场为源头,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实现上杭县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完善与提升。

  3.发展布局

  1个县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产地集货中心(通贤乌兔、稔田水果),1个县级通世达物流中心、2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2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

  4.发展重点

  (1)提升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快农产品产地预选分级、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田间市场的仓储、物流、冷链设施建设。推进上杭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制度,全面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优化通世达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布局,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建设集中采购和配送能力的冷链物流中心,建立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2)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

  依托上杭供销农产品双创孵化园,加大“供销物联网”平台推广使用力度,加快布局乡镇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加快构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经纪人、经纪公司、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经营活动向加工、流通领域拓展延伸。

  (3)完善农产品产销衔接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衔接链条建设,发展农超、农校、农展等产销对接模式,以直采直供、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构建农产品产地集配网络。借助互联网+农产品销售,优化农产品供应链、重构流通链,鼓励零售终端与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4)建设流通信息化设施

  推进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鼓励各类农产品流通主体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扩大追溯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农产品可追溯比重和覆盖率。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政策创新

  一、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民共享多赢

  (一)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置换、回购、转让、合作入股等方式,盘活存量低效土地,整合连片建设用地,积极承接项目落地。推进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

  2.引导农民就业创业

  加强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家庭农场、农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重点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培养一批优秀“创客”和农业企业家。

  3.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两治一拆”(治理空心房、治理裸房、拆除违法建筑)为抓手,以乡村振兴试点村、实绩突出村、“最美村落”、两高沿线重点村等为中心,实行串点连线成片高标准推进整治,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优化调整农村空间形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遴选改造一批有自然环境禀赋、产业发展特点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保护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拓展现代农业综合功能,建设一批特色村镇。

  (二)持续加强农业支持保护

  1.推动农业投入持续增长

  落实农业投入增长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快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先保障粮食安全、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等方面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重点支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领域有稳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机制,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积极发挥金融支农作用

  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健全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机构,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林权、土地经营权等依法合规抵押融资,逐步建成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持续推进“三农”综合保险“龙岩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程度,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红利释放,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和优化配置。推广村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鼓励采取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整畈连片集中长期流转,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

  2.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鼓励青年、乡贤回农村,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将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农村,实现农业发展新要素补充。完善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核算生态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乡村旅游等生态产品流向城市消费者进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二、加强科技创新,挖掘产业发展动能

  (一)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政府搭建科研院所、市场主体、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创建科技示范基地,重点解决制约上杭县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科技问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主持或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

  2.提升和实施种业工程建设

  大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强地方种质资源库(保存库)、新品种展示平台、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加大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重点引进和示范推广优质稻品种、适宜机械化收获、直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品种、高效绿色蔬菜品种。加强对杭晚蜜柚、上杭乌梅、旧县禾子谷、本地油菜等地方特色和优势作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槐猪、官庄花猪、闽西南黑兔等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利用地方品种的优良基因进行品系(品种)之间杂交选育,培养优质高产的配套系(品种)以满足市场需要。

  3.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培育与发展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市场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职业农民培训“点对点”、“一对一”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拓宽科技特派员的专业领域,重视团队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的协同作用,加强技术攻关、提供配套服务,有效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

  (二)提高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

  1.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型企业

  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肥药、农业资源开发、种子种苗以及高效种植养殖等行业,加快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一批研发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

  2.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导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等优质资源在科技园区落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链聚集。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加强创新创业基地示范与扶持,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催生,推介一批“星创天地”。

  (三)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农业生产与经营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纳入国家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农村观测网络。继续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推进益农信息社进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销售、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加快数字乡村融合发展示范乡镇创建,丰富“三农”信息应用服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设施与资源整合利用。

  2.加快数字化经营模式

  加快信息化和机械化融合,推广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技术,创建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促进“农艺—信息—农机”深度融合。推进规模农业企业纳入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流程数据共享与透明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建立新型数字农民学习平台,形成“平台+专家+服务”的业务模式,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创业青年农民培训数字化技能及管理能力。结合“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加快农业区块链技术应用试点,推进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产品营销等平台融合,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三、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潜能

  (一)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基本农田管护,继续推进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保护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建设通田到地末级灌溉渠道、机耕路等生产设施,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适应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要求的平整田块。

  2.实施土壤改良提升工程

  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制定耕地地力综合培肥实施方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有效改善和提升耕地地力土壤生态环境。积极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定期发布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3.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烟草水源工程等项目。扩大县级强农惠农政策水利项目补助范围,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全面提高防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

  1.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针对上杭县特色优势产业,从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技术操作规范、质量安全、农产品包装储运、生态保护等方面入手,加快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标准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主持或参与团体标准制定,实现与农业产业链标准有效对接。

  2.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提高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争创整乡镇标准化示范创建。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1.加快种植业机械化

  紧紧抓住谷物烘干、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优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结构,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针对设施种植,推广塑料大棚、连栋塑料温室,依照农机通行和室内作业条件进行新建(改造),加力推广土地耕整、水肥一体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示范宜机化种植技术模式,推进设施种植全程机械化。针对千亩以上的露天种植,加快在整地、播种、采收等重点环节的械化作业操作。针对果园,推广植保机械、微灌设备、植保无人机、山地果园运输机等,加快适用果园机械进入补贴环节的进程,有效提升果园生产机械化水平。

  2.推进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化

  鼓励推广与采用工程防疫、智能饲喂、精准环控、畜产品自动化采集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健康养殖机械装备技术,加快推广池塘清淤、增氧、水质调控、投饵、起捕等环节适用装备技术,推动一批率先基本实现养殖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养殖场。创新养殖装备社会化服务机制,以养殖龙头企业或粪污处理专业公司为主体,建设畜禽粪污收集转运还田施用、无害化处理、畜产品贮运和资源化利用中心,促进养殖装备共享共用。

  3.实施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行动

  加快推广应用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施药施肥、秸秆还田离田、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畜禽自动饲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和尾水处理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打造一批农机化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全面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效率

  (一)构建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土地流转的服务、指导和管理,推动小农户之间深入实施以土地为中心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合作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承包农户开展联户经营,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推动集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合作联社,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2.创新农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村社组织,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基层党组织嵌入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实现好农民利益。探索开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促进已承包到户、高度分散的耕地流转集聚,盘活闲置的、未承包到户的集体资源和实物资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推行“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家庭农场”等联结模式,探索分红分配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衔接、共享发展成果。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快培育核心农民

  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高中生就读农业职专机制。设立农民培训学校,优先录取中壮年、妇女、返乡创业人员等,吸引多元的新进农民投入,加大技能培训与技术跟踪服务。借助上级平台,加快实现在线教育培训、在线技术信息咨询等适时服务,破解“谁来种地”、“种什么”、“如何种”等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在农业科技领域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将一批本乡本土大学生培养造就成上杭县核心农民。

  2.深入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

  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小农户扶持引导,支持小农户积极承接农户自愿流转承包地,规范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开展省、市、县家庭农场示范创建行动,每年认定扶持一批示范家庭农,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协会或联合农场。

  3.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和示范社四级联创工作,清理整顿“空壳社”。支持农民合作社积极开展生产、供销、信用合作,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鼓励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合作社组建区域性联合社。

  4.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发展

  引导企业打造创新链,延伸产业链,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努力打造创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方式,实行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利润返还、村企对接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三)加快农业服务主体建设

  1.加快培育新型助农服务体系

  成立助农服务主体联盟,引导农业服务主体在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开展专业化服务。打造县镇村三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中心),加强农机、农技、信用合作、产权交易等服务资源整合,为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助农服务。

  2.创新农业服务方式

  积极推行服务“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产品有监管”的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领、项目推动等措施,加大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兽医社会化等服务形式,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履行,加强对市场化农技推广主体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探索形成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五、强化品牌建设,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一)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

  1.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

  完善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强化重点区域的疫情监测和消毒灭源,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疫病防控,落实防控责任和免疫措施,规范动物无害化处理。完善植物有害生物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突出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与控制力度。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执业个人、机构组织开展动植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不断壮大基层动植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技术力量。

  2.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与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做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加强对重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定位监测,全面掌握水、土、气等产地环境因子变化情况,把好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关。持续实施“清洁土壤”工程,重点对省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试点实施产地污染修复治理,减少和消除产地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回收、处置力度,鼓励使用者自发回收包装废弃物,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包装废弃物回收服务,推进田园清洁化生产。

  3.推广绿色发展技术

  实施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集中力量选育创制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绿色优质新品种,加快蔬菜、茶果、渔业等特色产业品种更新换代。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式,系统开展绿色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深入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推广一批畜禽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等生态、高效、健康、安全的新技术新模式。

  (二)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

  1.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完善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资质审查,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制度。着力构建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和畅通农业投入品经营主渠道,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定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开展督导巡查和产品抽检,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全面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使用定额制,落实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推动兽药良好经营规范的实施。

  2.推行生产档案管理

  积极推行生产档案制度,并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补贴力度,依法落实兽药休药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建立生产档案,积极引导和推动家庭农场、大户自觉建立生产档案,如实记录病虫害发生、投入品使用、收获、检验检测等情况,加大对生产档案的监督检查力度。

  3.推行产地准出和追溯管理

  因地制宜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加强畜禽产地检疫,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关键点控制,加强对产地准出工作的指导服务和验证抽检,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和顺畅流通。建立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优先将生猪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的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鼓励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管理,探索推广“合格证+追溯码”模式,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

  4.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

  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农产品收购、贮藏、保鲜、运输环节进行监管。实行农产品收贮运主体和贮运设施设备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推动落实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和加工企业前的收贮运环节的交货查验、档案记录、自查自检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强化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三剂”和包装材料管理,推广先进的防腐保鲜技术、安全的防腐保鲜产品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包装材料,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贮存保鲜冷链物流。严格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强化巡查抽检和检疫监管,督促落实进场检查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等制度。加强病死畜禽水产品和不安全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指导生产经营者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落实无害化处理责任。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管理

  1.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提档升级

  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范围,鼓励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及其他国际或行业更高标准的认证,推动乌梅、杭晚蜜柚等特色产业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全域绿色化,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推动全产业链延伸、全价值链提升,形成品牌效应。加强认证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推广先进的标识标注技术,支持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依法标识标注,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高认证农产品包装标识率。

  2.推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推动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主体开具电子合格证。建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诚信档案,加强指导培训,推动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和自我承诺,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与监督,加快农安信用体系建设。

  六、促进融合发展,增强产品转化能力

  (一)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型

  1.推动农产品加工平台化发展

  鼓励农产品加工产业向临城农副食品园区融合和集聚,培育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园区集聚化发展。创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平台,推动一批规模加工企业“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发展。

  2.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升级

  推动园区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升级,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无损和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支持加工企业推进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无损和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加快走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

  3.促进加工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加强国内外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引进,开发安全、方便、营养、健康的功能保健食品,推进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从一般性、大众型农产品消费为主向个性化、定制型食品消费转型,满足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

  4.推动农产品加工融合化发展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让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文化、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

  (二)加快农产品流通建设

  1.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四好”公路道路建设与改善,连通商贸流通市场、客货运站场、物流快递网点、村邮站、农村零售商店等资源,提高与规范服务标准,构建县、镇(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互联互通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动上杭特色农产品上行。在产业重点镇和中心村鼓励引导设施建设向田头市场聚集,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支持建设节能型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等冷链基础设施,增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能力。

  2.推动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龙头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推广“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农宅对接”等产销模式,推广菜篮子直通车应用微型冷链物流车、多温层冷藏车,支持发展“冷链央厨+食材冷链配送”模式,提高农产品上下行集货效率。利用网络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合约交易等形式,支持大型电商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对接、融合,促进农产品连锁超市和契约农业等流通业态健康发展,打造扁平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3.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加快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加快完善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布局,构建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镇级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等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体系,推动生鲜农产品直配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网上交易。发挥供销社农产品双创孵化园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完善园区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仓储服务等功能,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内容电商、品质电商、社交电商、视频电商等。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触网触电”步伐,赋能中小农村电商创业,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条件。

  (三)提升农产品营销能力

  1.打造公共区域品牌

  支持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为依托,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生态农产品转化为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商品。建设产地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经销商和经纪人向实体化、规模化、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现代流通新业态。

  2.培育本地经纪人队伍

  制定电商人才培训专项计划,与科研高校和电商平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重点培养电商运营、展台设计、会场设置、商务服务等专业人才。推进建立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制定农产品市场营销、职业经理人和品牌培育培训计划,帮助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提升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组织、信息获取和产品直销等能力。

  3.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积极参加展会,加强与采购商进行对接,促进建立紧密、稳定、长期的双方合作关系。善用各种融媒体资源,探索网店、微店、直播带货等农产品线上经营模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自建电商平台或依托第三方平台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第五章  重点项目与工程建设

  一、设施装备建设项目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推动园地标准化建设,改善园地交通条件及水利设施配套。积极推进粮食种植、果蔬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二、优势特色产业项目

  加快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闽台农业融合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平台建设,谋划重点项目,延长产业链、重构流通链、创新价值链,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农业冷链物流项目

  建设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坚持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流通”的流通模式,支持发展“冷链央厨+食材冷链配送”模式。支持电商企业布局农产品流通,构建县级、镇级、村级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体系。

  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推动田园综合体、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设,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配套,提升农业旅游能级。提高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名牌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比重,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五、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加快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与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预警与防控,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管,加大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技术培训与宣传力度。

  六、环境保护治理工程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动农业资源养护。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一控二减三基本”,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

  七、科技支撑能力工程

  推动产学研项目,加强对良种繁育、优质农产品生产、动植物疫病防疫、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业污染控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引进与攻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探索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建设与支持力度。

  八、新型农民培育工程

  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挖掘乡土人才,推动创新创业培训,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的技术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六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级部门要建立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上级党委关于农村工作的要求和决策部署,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扶持、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格局,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良好格局。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及时组织开展并公开“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并将监测评估结果运用到指导规划实施与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规划实施质量。

  二、强化政策引导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结合本县惠农方案,进一步研究加大扶持对农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完善农业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整套支持政策体系。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积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宅基地)、废弃地、零散低效工业用地及“四荒地”等,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并加强种养业辅助设施用地管理。树立问题导向意识,认真调查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加强要素集约集成、资源环境保护、新型主体培育、金融保险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新型业态培育等方面前瞻性政策研究。

  三、强化财政支持

  按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的要求,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以规划引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集中投入。加强资金项目统筹优化,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配套投入,特别要加大对粮食生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业发展的投资渠道。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力度,探索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不断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新险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强化法制保障

  健全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度安排,合理配置涉农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持续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推进农业领域简政放权,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以保障农业资源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维护农业合法权益为核心,继续加强对耕地、湿地、水面等农业资源的依法管理,严厉打击坑农害农、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电捕鱼行为,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全面落实防汛防台抗旱、动植物防疫以及渔业、农机安全等法律责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