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浙江】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8-05 其他 浙江
一、以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总抓手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进入“十四五”时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重大任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文化既是衡量标准,也是显著标志。必须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全面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着力建设人民满意幸福美好家园。

1. “八项工程”引领浙江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浙江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持续深化,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践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为弘扬,媒体深度融合改革不断深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优秀文艺精品成果涌现,浙江音乐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院、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农村文化礼堂逐步实现五百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率先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改善;四条诗路文化带、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迈向纵深,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实施,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取得新成效,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标识日益彰显;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广泛开展,成为首个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满堂红”的省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拓展深化,“最美浙江人”品牌培育推广,正气充盈、温暖如春、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时代风尚更加浓郁;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领域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十三五”时期,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大为增强的五年,是浙江文化守正创新、繁荣发展的五年,是全省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的五年。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到全省人民的创新创造之中,为浙江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力量。同时,对标建设“重要窗口”的使命任务,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新需要,我省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高品质文化供给还不够丰富,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还不相匹配,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克难攻坚、在加快发展中提质增效。

2. 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文明是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既需要强大物质力量的保障,也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人民前所未有地期待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时代前所未有地呼唤文化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迫切需要突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应用,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变量,必须加快推动以先进技术为牵引的文化变革。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切实增强“窗口”意识,不断铸就浙江文化繁荣发展新辉煌,更高层次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高水平谱写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文化新篇。

二、“十四五”时期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3.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守好“红色根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聚焦“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守正创新、破立并举、担当作为,加快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率先构建人的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格局,努力成为精神富有示范省、品质生活样板地、人民满意幸福美好家园。

4.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根本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实践,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人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把推动文化发展进步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文化创造,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共富和精神富有。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守正与创新,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理论、舆论、文化、文明和网络宣传等各领域工作,推动新时代文化浙江不断展现新气象。

——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标对表建设“重要窗口”目标要求,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文化成果,对内出成果、出经验、树标杆,对外多参与、多发声、展形象,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局,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浙江文化软实力。

5. 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浙江历史为依托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浙江精神为底色的创新文化、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全面繁荣发展,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充实,基本建成中国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文化强省,在实现人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主流思想引领力强劲牢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植根全省干部群众思想深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焕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引领作用,浙江成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氛围浓厚的省份。

——先进文化凝聚力充分彰显。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转化、丰富再造,浙学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获得强大力量源泉,浙江成为精神标识鲜明的省份。

——文明风尚塑造力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爱国爱乡、科学理性、书香礼仪、唯实惟先、开放大气、重诺守信的时代风尚蔚然成风,浙江成为群众公认、全国示范的“最美”省份。

——文化生活服务力全面提升。全域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金石篆刻、民间文艺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繁荣,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人文关怀体现到城乡每个角落,浙江成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丰厚的省份。

——文化改革创新力竞相迸发。文化领域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整体智治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在全国领跑优势更加凸显,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制造、文化与会展、文化与金融等深度融合,浙江成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劲的省份。

——文化传播影响力广泛深远。现代传播体系基本建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全面形成,更多具有浙江印记的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对外文化话语权大幅提升,浙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鲜活生动的省份。

到2035年,高水平全面建成文化强省,文化活力全面迸发,文艺高峰成果显现,文化标识充分彰显,文化领域实现高水平整体智治,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充沛强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精神富有、品质生活成为人民满意幸福美好家园的鲜明底色,浙江成为展示社会文明进步和中华文化魅力的闪亮窗眼。

6. 发展格局。依托我省文化资源禀赋,着重构建纵横交织、贯通古今、山海呼应、串珠成链、覆盖全域的“两地五区一带”文化建设格局,绘好共同富裕的文化盛图,全面展现新时代浙江文化的繁荣景象。

——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系统性挖掘浙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精髓,守好“红色根脉”。大力推进红船精神的研究阐释和传承转化,推动嘉兴南湖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一体化保护研究,着力打造革命精神传承展示阵地。加强对覆盖全省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丰富和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蚂蚁岛精神等红色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样板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高质量文化资源下沉,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提升乡村文化体验,塑造乡村文明风尚,培育乡村现代文明,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提高乡村文化生活品质。 

——现代都市文化标杆区。围绕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时尚、设计、会展、现代演艺、夜游经济等现代都市文化,着力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推动“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宁波国际港口名城、温州现代时尚之都、嘉兴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湖州生态文明示范城、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义国际商贸之都、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海上花园城、台州山海宜居美城、丽水国际生态旅游之城等建设,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都市文化圈。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展示地。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打造文明之源大遗址保护群、世界文化遗产群、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深入挖掘浙学等深厚内涵,建设高水平传承展示平台,不断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动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影视文化创新集聚示范区。支持横店创建国家影视文化产业先行先试区,推动象山影视城、湖州影视城等影视基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发挥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等文化出口基地作用,推出更多具有全国和全球影响的影视精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

——互联网治理首善区。充分发挥法治中国重要实践地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优势,全面推进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率先构建依法治网体系,推出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水平,打造浙江依法治网“金名片”。

——文化数智创新先行地。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打造行业引领、国内领先的数字文化发展高地。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率先构建文化整体智治体系。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移动传播平台和传播集群。

——诗路文化华彩带。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诗路文化带建设,加强沿线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着力打造诗路文化名山、人文水脉、森林古道、遗址公园、名城古镇和古村,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明珠,立体展示浙江文化形象。

三、大力打造新时代思想高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打造学习宣传研究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构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健全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体系,建立党委(党组)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实施理论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宣讲体系,深化省领导赴联系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全面推行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上党课制度。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健全基层理论宣传宣讲体系,完善党委讲师团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媒体理论传播、宣讲品牌打造、宣讲名师培育、宣讲平台整合“四大行动”,推出更多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理论宣讲载体。打造重大理论和政策发声平台,形成良好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风尚。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百年理论创新研究工程,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建好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系统构建理论溯源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紧扣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形成一批体现国家水准、对全局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标志性成果,着力打开科学思想转化为真理力量的通道、战略构想转化为战术方法的通道、精神旗帜转化为奋进动力的通道、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创新的通道。加强与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合作,深化省院合作、央地合作研究机制。创新推进理论大众化,推出一批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重点文章和普及读物,推动理论成果数字化建设。加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转化评价机制,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社科强省建设。实施文化研究工程2.0版,推进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浙东学派、阳明心学、和合文化、南孔儒学等优秀文化思想研究,开展当代浙江思想史研究,编纂以浙江历代文献为主体内容的浙江文库,推出更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让浙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东方思想标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和学科“登峰计划”,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学科,扶持发展一批特色学科。实施浙江人文学科振兴工程,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计划,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文科实验室,推进重点社科研究和交流平台建设,打造“浙学论坛”学术品牌。实施现代智库体系建设工程,培育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梯队,创建浙江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高水平建设一批重点专业智库和重点培育智库。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在海外建立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设立国际人文社科基金,吸引全球更多社科学者研究浙江。

四、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时代文明高地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制度化体系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施红色基因薪火行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深化红船精神研究阐释,体系化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蚂蚁岛精神传承弘扬,丰富红色精神谱系。实施新时代浙江精神研究计划,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浙商精神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培育践行主流价值群像,形成人人参与、广泛认同、全面实践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文明条例、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健全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组织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展乡贤文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深入实施“春泥计划”品牌工程,拓展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创建,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推进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繁荣发展企业文化。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忠诚教育,发展清廉文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政工职称制度改革,将政工职称纳入国家专业技术职务序列。

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全面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施“最美”品牌培育行动,擦亮“最美浙江人”名片,打造“浙江有礼”省域品牌。常态化开展道德典型学习宣传实践,健全礼遇关爱机制,推广“道德银行”“道德绿卡”“道德信贷”等模式。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引导。实施全民人文素养提升行动,建立常态化人文素养评估体系,加强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提升公民人文素养。实施诚信建设行动,加强地方信用立法,塑造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培育诚信公民,建设信用浙江。建立惩戒失信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让每个浙江人都成为文明的代言人。

推进全域精神文明创建。实施全域文明创建行动计划,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动文明创建从城区向乡村延伸,从局部向全域覆盖,从风景向全景跃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健全现代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深化移风易俗,探索实行文明积分制。实施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提升“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排队守秩序、垃圾要分类、餐饮不浪费”等文明实践品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五、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

统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聚焦重大主题、加强创作生产,推动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打造全国文艺重镇,再创浙江文艺新辉煌。

推进重大题材文艺精品创作。全面推进各文艺门类繁荣发展,进一步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健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规划组织机制,加强农村、少儿等题材创作。立足“重要窗口”建设生动实践,推进当代文学精品、美术书法精品、现代音乐精品、影视动漫精品、传统戏曲精品、歌剧舞剧精品等重点项目创作,以优秀文艺作品展形象、树标杆、铸高峰。推进主题出版引领工程,抓好浙版原创精品出版,编撰“浙江文丛”第三期,实施“当代中国文学名家”书系等品牌出版项目,开展浙江树人出版奖评选。到2025年,推出100部左右反映新时代、新浙江、新气象,具有传播度、辨识度、认可度的浙产文艺传世精品。

加强文艺原创能力建设。实施文艺原创能力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文艺工作基础建设。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探索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跨界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关创作等制度,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力。推进重大文艺创作平台建设,精心打造之江编剧村,加大对文学、剧本、作曲等文艺创作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扶持力度,广泛汇聚各方力量,扎根浙江搞创作。推动基层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扶持县级及以下文化机构创作人才。加强新文艺群体团结引导,实施网络文学提升计划,持续推进中国网络作家村建设,促进网络文学、网络剧等新兴文艺类型健康发展。

创新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文学创作出版、影视创作生产等领域创新,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建立重点文艺创作全流程保障机制,发挥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导向作用,完善文艺精品扶持机制,加大对省级卫视频道资源影视剧播出的统筹指导,实行重点内容生产文化企业驻企指导员制度。在文艺创作生产机构,设立艺术委员会或艺术总监岗位。按照多演出多得酬劳的原则,实行演出收入向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业绩的人才倾斜、向一线演员倾斜、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探索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重大主旋律影视作品生产创作的政策举措。加强文艺评奖和文艺评论工作,完善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评选表彰机制,实施文艺领域荣誉制度。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中国越剧节、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六、加强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集群,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提升主流舆论凝聚力影响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强和改进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形势宣传、典型宣传,凝聚全省干部群众迈向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强大正能量。实施新闻产品提质工程和新闻品牌栏目培育工程,办好浙江日报头版、“浙江新闻联播”等新闻品牌,提高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质量水平。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多推出适合移动传播、社交传播的新闻产品,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新闻作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商业平台、内容创作者、技术公司等,建立与今日头条、抖音、B站等头部平台合作机制,提高“重要窗口”传播的到达率、点赞率、黏合率,共建现代传播生态圈。加强建设性舆论监督,办好舆论监督栏目节目,提升舆论监督效能。健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动“4·2·1+N”新闻发布模式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建设“网上新闻发布厅”,提高领导干部在聚光灯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大力推进主流移动传播矩阵建设,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信息和文化视听重大传播平台。推动“天目”新闻客户端全国化布局、全球化传播,创办“人文+综艺”融媒视听传播平台。推进“浙江新闻”“小时新闻”“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特色化发展,推动主流媒体向新型媒体集团转型。深化市级媒体融合改革,鼓励探索自身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传播平台。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形成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村社信息枢纽。建立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

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打造网络内容精品和知名品牌,推动主流舆论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有关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探索网络传播新业态新模式,推出全息化、可视化、沉浸式、交互式网络产品,丰富传播形态、传播样式。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鼓励和推动知名编辑记者、评论员、主持人、播音员到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打造有影响力的网络账号。建设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的合作,推动成果转化、补齐技术短板。鼓励符合条件的媒体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主流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

深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率先构建省域依法治网体系,打造互联网治理首善之区。健全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智治体系,深化网络生态“了望哨”工程,开展网络生态治理“之江净网”行动,建设系统展示“重要窗口”网上传播平台。推进互联网行业党的建设,深入开展网络社会工作。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建好用好互联网舆情动态感知平台、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和省市县融媒体技术平台。加强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反垄断审查和治理。加大互联网数据资源保护和管理,有效保护数字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扩大网络文化交流与合作,高水平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

七、高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制定实施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化保障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实施百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高水平建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江文化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浙江社科中心、浙江音乐厅新馆等新时代浙江文化地标,创办浙江电影学院。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四五”期间全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农村有文化礼堂”,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文化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布局。落实浙江省居民住宅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各类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按每套不少于0.12平方米、且总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标准配建公共文化设施用房,按照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推广“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建设文化景观道路、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街区和文化阅读空间。

扩大高品质公共文化供给。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探索推行浙江文化保障卡制度,打造高水平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构建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体系。培育发展音乐会、歌剧、舞剧、交响乐等文化艺术,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探索夜间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利用效能。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实体书店乡镇、高校双覆盖,深化农村发行连锁扩网布点,提升农家书屋建设水平,办好浙江书展,深化书香浙江建设。推动艺术振兴乡村,深化文化下乡和“文化走亲”活动,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办好“千镇万村种文化”“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活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深化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结对活动,建设乡村“三团三社”文艺团队,加大基层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均等共享。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捐赠、文化公益等,推广“文化管家”模式,引导和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运营管理。健全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创新“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推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改革试点,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各类场所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无障碍设施和关爱服务设施,加强公共文化场所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达标机制和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体系。

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基因,健全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体系,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生活、走进群众、走向世界。

打造浙江文化遗产重大标识。实施百张文化“金名片”打造工程,培育涵盖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经典产业等门类的文化标识。推进文明之源大遗址群建设,深入挖掘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跨湖桥遗址、马家浜遗址等丰厚历史遗存,打响“文明之源看浙江”品牌。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群建设,加强西湖、良渚等保护管理,合力推进大运河(浙江段)整体性保护利用,建设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等重大设施,高水平打造京杭大运河南端精华带。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河姆渡、江南水乡古镇、南宋皇城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创建南宋博物馆,建设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推进宋六陵遗址考古工作,塑造宋韵文化品牌。加强传统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越剧、昆曲、婺剧、瓯剧、甬剧、台州乱弹等标志性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力度,擦亮浙江小百花越剧品牌,建设越剧博物馆,打造中国越剧之乡,形成以浙江为核心的中国越剧文化中心。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做好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建设高水平文博体系。实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进诗路沿线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完善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历史文献整理,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培育计划,深化“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广“拯救老屋”行动,实施石窟寺保护利用,推进水下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开展海丝、海防、海港遗存研究。实施博物馆建设提升工程,抓好文澜阁、天一阁等国家等级博物馆建设和利用。加强基层博物馆建设,扶持民间各类专业博物馆建设。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建设浙江文物资源信息大数据库。加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建设,促进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健全非遗保护管理机制,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生活馆、非遗街区、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民宿、非遗文创园,加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推动非遗融入生产生活。深化对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擦亮浙江人类非遗名片。推进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管理工作。实施国遗项目影像工程,创新非遗传承传播,建设浙江省非遗网络传习所、“浙江非遗大戏台”视频剧目平台。推进非遗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建设校园非遗传承基地,持续推进戏剧进校园。

推动传统文化弘扬转化。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描绘浙江文化基因图谱。挖掘浙江传统文化丰厚内涵,办好“两宋”论坛、浙东学派研讨会、和合文化国际论坛、阳明心学大会、南孔国际论坛等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活化计划,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发挥浙江历史文化名人辈出的优势,建设一批历史名人陈列馆、博物馆、纪念场所、传习基地,打造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品牌文化活动、文艺精品力作、优秀文创产品、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目的地。推进美术书法艺术振兴,开展美术书法艺术研究,创办浙江书法院。加快国家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对丝瓷茶剑、黄酒、湖笔等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发展历史经典产业,提升“老字号”文化品牌。

九、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住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带来的重大机遇,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发挥之江文化产业带要素集聚、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动浙报融媒体发展中心、浙数文化产业园、中国TOP直播电商产业园、中国蓝文化创意产业园、西溪511电影数娱综合体、之江电影集团数据中台项目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打造高能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深入谋划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等融合发展产业带建设,提升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整体水平。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支持中国寓言小镇、黄酒小镇、禅意小镇等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健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加强长三角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长三角文化产业投资联盟作用。

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门类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发展新闻出版、影视动漫、旅游演艺、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装备制造等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短视频基地、音乐产业基地、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四大基地”。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体育、信息、教育、会展、金融、建筑、工业设计等产业的双向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做优影视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和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施百家文化名企创优工程,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文化领军企业、上市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形成一批年产值百亿以上文化企业巨头。支持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繁荣文化消费市场,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长效机制。推动文化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市场和潜能。办好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峰会、新时代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办好杭州文博会、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文旅博览会、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创设一批文创银行,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文化产业倾斜,促进文化资产评估和文化产权交易。

十、建设辐射全球的对外传播窗口

围绕“重要窗口”建设,大力创新对外传播理念,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和载体,构建更具国际影响和浙江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多参与、多发声、展形象,讲好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打造对外传播精品。围绕“展形象”深耕传播内容,精心提炼和培育具有鲜明标识的对外传播名片和浙江文化符号。全方位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相关主题图书海外合作翻译出版和宣传推介,策划推出一批面向海外受众的新媒体产品,做实做新做活理论外宣。实施浙江好故事对外传播计划,实施精品图书多语种翻译推广工程,推进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工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译介推广,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和国际推介,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拓展文化走出去渠道。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文化交流机制和品牌建设,探索建立地方性国际传播中心,提升对外文化交流话语权。实施浙江文化“出海计划”,推动影视、图书、动漫等优秀作品在海外传播。发挥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的平台和引领作用,支持举办友城论坛、市长论坛、青年论坛等活动,支持中外青年高端人才培养、双向留学、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人文交流合作,拓展建设“西泠学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多元化。支持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实验区建设。发挥浙江侨务大省资源优势,推广海外传播官、海外宣讲团、民间文化大使等对外文化传播模式,发挥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的平台作用。实施海外文化市场拓展计划,培育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等拓展海外市场、传播中国文化。推进对外文化交流重大平台建设,办好亚洲艺术节,打响丝绸之路文化周品牌,举办诗路文化国际峰会、和合文化国际论坛。用好2022年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契机,做好“家门口”的文化外宣。

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体系。加强互联网传播能力建设,创新智能移动对外传播渠道,巩固拓展海外社交媒体阵地,深化“美丽浙江”国际传播矩阵建设。统筹发挥新闻网站、网信企业、头部平台、网民群体等各类力量作用,打造网络传播出海联盟。建设国际传播媒体集群,办好浙江广电集团英语频道、“天目”新闻英文频道、杭州英文电台,推动省市主流媒体开展多语种外宣。鼓励网络视听平台、短视频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加快推进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建设,打造区域性海外传播共同体。办好面向海外受众和境内外国人的外语传播平台,加强与境外传播机构的合作。重视发挥海外华文媒体作用,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传播,举办国际合作传播论坛,建设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和媒体合作交流平台。

十一、以数字化改革驱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全面深化文化领域数字化改革,大力推动文化工作职能优化、流程再造、综合集成、高效协同,加快实现文化建设系统性重塑。

推进文化领域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文化智融工程,加快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智治,打造面向未来发展的数字文化生态体系。深化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治理方式,推进文化领域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改革。创新文化领域整体智治、数字文化政务、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明实践等数字化综合应用,重点打造志愿浙江、“家头条”“邻里帮”“文E家”、文化礼堂家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平台,形成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直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等协同体系。大力推进新闻、出版、文艺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建设,打造共享、便捷、融合的文化数智场馆。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影视、数字演艺、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电子竞技、数字创意、网络安全等重点数字文化产业,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构建应急广播智能化体系,打造数字广电、云上广电。

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构建现代文化发展治理体系,提升文化治理效能。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行“一团一策”,推进分类改革,激活内部机制,做大做强浙江演艺集团。建立民营文艺剧团扶持机制,鼓励发展民营演出中介和经纪人。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改革试点,探索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文化企业重大改革容错免责机制,健全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分层分类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体现市场规则、行业性质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管理模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建立健全全媒体工作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媒体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主流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推进社科研究院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课题管理、经费使用、人才引育、成果激励等机制。深化文化领域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文化领域法规体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推进文化法治建设。

完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的自主创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土地使用等配套政策,确保政策实施效果。财政部门要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加大对宣传文化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投入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提高使用效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完善文化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落实好国家关于支持转制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机构建设和力量配备,配齐配好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村社宣传文化员。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经费保障政策,加强对文化建设薄弱地区的扶持和督导。

十二、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文化人才队伍。

打造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实施百名文化大家引育工程,建设具有吸引力的人才蓄水池。加强高端文化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招引100名以上涵盖社科理论、文化文艺、新闻出版、媒体融合、文化经营管理等重点文化领域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以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为龙头,“五个一批”领军人才和“五个一批”青年英才为重点,各领域人才培育项目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国际传播、全媒体、网信领域、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特殊文化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各类高层次文化人才和实用性文化人才培养。推动文化艺术类院校建设和发展,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其他高校文化艺术学院(系)为依托,建设之江艺术走廊,打造区域性艺术教育航母。推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开展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试点。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使用人才,打通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通道,建设一批文化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推进浙江籍知名文化专家学者回归工程,建设文化人才之家,打造文化人才会客厅。提升浙江青年艺术周、浙江青年学术周、浙江电影周等品牌,培养和汇聚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人才后备军。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性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建设,完善和落实机构力量、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群众性文艺社团、演出团体和基层宣讲员、业余文化队伍扶持机制,大力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等基层宣传工作者。鼓励专业文化人才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建立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制度,构建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优化文化人才创业创新生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人才政策。创新文化人才思想引领机制,强化各类文化人才的团结引导。创新文化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以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的人才使用导向。对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在开展公开招聘时设置更具灵活性的条件,采取更贴合岗位用人特点的考试考核方法。对考古、戏剧、杂技、魔术等学术技艺青年人才培养,实行一体化培养模式。创新文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形成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潜心创造的制度环境。创新文化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培养补偿机制。健全文化人才“选管用育”全链式服务机制,让各类文化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十三、加强组织保障

贯彻落实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保障、加以推进落实,切实履行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责任。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及省委实施办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专项督查和巡视巡察专项检查机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约谈问责制度,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全面领导的各项制度。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指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指导管理。文化行政部门要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人大要加强文化领域立法和法律法规监督工作。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干部培训主要内容,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文化眼光和文化情怀。政协要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完善规划执行、评估、考核等工作体系,提升规划目标任务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将规划明确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编制实施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形成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具体清单,健全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机制。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考评,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纳入巡视巡察中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建立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八八战略”实施综合评估体系,确保“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