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浙江】绍兴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3-01 交通设施 浙江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铁实现“零”的突破,杭甬运河实质性通航,物流基地和客运站场布局得到完善,公交发展取得新成果,初步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实现了从走廊式交通向枢纽式交通的转变。

  1.立足“大项目”,体系交通建设卓有成效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约380亿元,较“十一五”增长约88%。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基本形成外畅内达、多向辐射的交通体系,基本确立了长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公路方面,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等建成,杭绍台高速、绍诸高速诸暨延伸线、杭金衢高速拓宽改造工程等开工,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增加90公里;实施普通国省道改造重点项目18个,31省道延伸线诸暨金村至金沙段等12个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重要县道332公里。

  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对外公路主骨架网。实现南北突破,跨越杭州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目标,形成向周边城市快速通达、多向式、辐射式的交通格局。

  通过对高速路网、国省道及重要县道等三个层次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十二五”末绍兴基本形成外畅内达的公路网系统。“十二五”期间,公路通车总里程逐年稳步增长,至2015年底全市公路里程为9958.804km,公路总里程年均增长率为0.99%;等效(当量)总里程为5087.397km,年均增长率为2.01%;但低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二级及以上公路所占比例从2011年的16.3%提升至2015年的17.3%;公路网密度逐年稳步增加。

 水路方面,杭甬运河实现全线通航,完成浦阳江、曹娥江航道整治,初步形成“H型”高等级骨干航道网;绍兴港“一港七区”逐步成型,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等建成投用,新增300吨级以上内河泊位27个。

  铁路方面,杭甬客专、杭长客专先后投入运行,绍兴迈入“高铁时代”,绍兴货运东站完成整体搬迁,萧甬铁路完成“平改立”。

  站场方面,建成绍兴北站枢纽、柯桥客运中心、上虞客运西站,以及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集亚物流基地、绍兴港现代物流园等物流基地。

 2.着眼“大民生”,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努力为群众、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

  推进公交治堵——以城市治堵为契机,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启动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大公交车辆更新和投放力度,增加公交班次密度,设置公交专用道和优先路口,开展示范线路提速工作,推出“守时公交”示范线路,持续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开展公交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等。编制《绍兴市区公共交通规划》,实施公交企业国有化整合、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出企业服务质量考核,明确企业补贴机制,延续低票价政策。不断优化公交线网,线路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不断增加,成为省内开通BRT快速公交的第二个城市。绿色公交比率和乘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加强公路养护——推行“路长制”、“桥长制”管理和国省道桥梁分级监控、分级响应管理。完成普通公路大中修1876公里,建设农村联网公路530公里,维修改造危病桥梁159座,实施安保工程1678公里。推进公路边“三化”、“三改一拆”工作,全面提升路域环境,拆除违法建筑8.57万平米,拆除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1422处。

  发展交通物流——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基地)投入使用,开展省部级甩挂运输试点、中小物流联盟试点,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A级以上企业达到32家。基本完成内河主要航道、港口岸线利用、水运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水路运输产业日趋壮大,港口吞吐量、水路货运周转量显著增长。

  发展铁路运输——随着杭甬客专、杭长客专的建成通车,绍兴北站的投入运营,绍兴市铁路运输服务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体现了铁路运输是绍兴交通的主动脉地位,绍兴北站、上虞站和诸暨站等是绍兴市境内客货集散的重要枢纽。
 3.促进“大和谐”,行业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建设“法治交通”——编订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取消、下放、整合行政权力861项。探索专职队伍治超新模式,实施全天候24小时路面执法,强化源头治超,推进科技治超,强力开展非法改装车辆整治,省治超办两次发文推广绍兴经验。

  建设“安全交通”——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着重抓好“两客一危”营运车辆监控。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历年责任死亡事故数、死亡人数控制在较低水平(基本在省考核指标的20%以内),全市未发生死亡3人及以上责任事故,交通在建工程未发生死亡事故。

  建设“智慧交通”——完成公众出行手机查询平台(易行绍兴)建设,实现公交等信息的实时查询。完善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出出租车电召服务。启动绍兴交通综合指挥平台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布局。

  建设“最美行业”——开展交通“三好”争创活动,先进人物不断涌现,成功举办“三好”颁奖典礼、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受到中央部委调研组肯定。出台舆情应对、创新创优奖评比、民生事项向社会征询意见等制度,开通了绍兴交通官方微博、微信。行风评议成绩明显提升。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腐败案件明显下降。

 4.绍兴综合交通建设主要成效

  我市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公铁水空等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出行安全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1)基本满足了全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全市人口491万人,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70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853亿元增加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由22辆提高到了59辆。年货运量11975万吨、客运量11498万人次、高速公路里程420公里、国道471公里、省道459公里、县乡道3870公里、高速铁路118公里、普通铁路122公里、客运枢纽8个、等级航道721公里、物流园区5个、港口6个。

  (2)基本建立了支撑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综合交通走廊。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个中心、两大组群、三条轴线”,即绍兴中心城市,诸暨城镇组群和嵊新城镇组群,绍北城镇发展轴、绍西城镇发展轴和绍东城镇发展轴。

  市域城镇主要依托现有铁路、公路、水运综合交通走廊发展,形成了三条发展轴线,即以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329国道、104国道、杭甬客运专线、萧甬铁路、杭甬大运河等东西向公、铁、水交通大动脉为骨架的绍北城镇发展轴;以沪昆高速(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杭公路、绍大线、杭长客运专线、浙赣铁路、浦阳江等水陆交通干线为骨架的绍西城镇发展轴;以常台高速(上三高速)公路、104国道、曹娥江等水陆交通干线为骨架的绍东城镇发展轴。三条发展轴是绍兴市城镇集聚的主要区域,轴上城镇数占市域城镇总数的60%以上。

  (3)基本形成了依托重大交通走廊布局的三大产业带。依托三条交通走廊的三大产业带分别是:沿杭州湾产业带,沿沪昆高速(杭金衢高速)公路产业带和沿曹娥江产业带;沿杭州湾产业带定位为都市农业区、纺织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商贸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中心等;沿沪昆高速(杭金衢高速)公路产业带定位为出口农业区、特色工业集聚区、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沿曹娥江产业带定位为加工农业区、特色工业区、旅游休闲区。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12家,其中袍江开发区、绍兴高新区、柯桥经济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等4个开发区(园区)成为国家级园区;滨海新城成为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绍兴纺织印染、嵊州纺织(真丝)、新昌装备制造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柯桥纺织、诸暨大唐袜业、嵊州领带和新昌轴承4个产业集群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2014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规上工业完成销售5894.8亿元,实现利润346.2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0.0%和65.9%,相比2010年提高11.2 和0.7个百分点。

  5.绍兴综合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投资完成率偏低。“十二五”规划投资801.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80亿元,虽然实际完成投资比“十一五”的201.75亿元增长约88%,但占规划投资的比重仅为47%,完成率偏低的原因:一是“十二五”规划项目没有严格按“实施类”、“研究类”、“预备类”加以区分,把绝大部分项目都放入“实施类”,使整个规划投资匡算过大;二是国家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使资金筹措压力增加,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资金严重缺乏;三是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建设贷款的利息还款任务重,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四是政策处理难度大,项目征迁进程缓慢,项目审批、政策处理等推进艰难;五是土地指标供给难,国家对土地指标控制越来越严格,工程建设与土地紧缺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争取省重点工程用地指标困难较大。

  (2)交通地位有待提升。2015年绍兴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市区面积居全省第二位,但绍兴的区域交通地位却不相适应。“十三五”期间,杭州、宁波将全面提升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温州、金义将全面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而绍兴本身缺少大机场、大港口和铁路枢纽,又处于杭、甬、金义、温州四大都市区中间的特殊区位,融入大战略、对接大都市、接轨大上海、联接大枢纽(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和辐射服务周边地区的通道能力薄弱,要实现从廊道节点向区域枢纽型转变仍有很大差距,综合交通地位与综合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3)多式衔接不够顺畅。缺少客货综合枢纽,铁路、公路与水路,交通道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不畅。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全方位、立体式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多式联运的运输体系有待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市公交等独立规划,自成体系,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断链”现象,缺乏综合协调,不能相互衔接,难以达到不同运输方式间“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要求,综合交通的理念未能得有效落实。

  (4)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交通布局与城镇、产业布局既存在关联不紧密的问题,又存在冲突矛盾的问题。中心城市与两大城镇组群之间、两大城镇组群相互之间通道不够顺畅。中心城市城区之间快速通道有待完善,与北部产业集聚区的交通联系不强,交通设施无法充分发挥对离散型城市空间结构的凝聚作用。过境国省道分割干扰城市、市政功能缺位现象渐显。路网密度不高,山区农村高等级公路存有空白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待发挥。

  (5)物流产业不够发达。运输企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客运站、物流园区、货运站建设滞后。2014年绍兴单位GDP货运量(货运强度)仅为2.8万吨/亿元,低于全省平均值4.82万吨/亿元,主要是因为我市货运企业和现代物流不发达,本地货运市场被外地企业瓜分,导致本地的统计运输量偏低。物流产业的小规模碎片化发展现状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6)交通经济尚待开发。嘉绍跨江通道建成后对滨海新城的发展带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杭甬运河建成后,产业与城镇空间融合程度不足,黄金水道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原来设想的“大桥经济”、“运河经济”没有实现。

  (二)发展要求

  1.形势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绍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新阶段,也是构筑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绍兴市交通运输行业将紧跟时代步伐,扎实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服务于绍兴城市发展。依托交通区位和合作基础,对接和担当国家级省级层面赋予绍兴的战略功能,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经济腹地和重要节点,实现“东西接轨、南北借力”的区域协同格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布局和省内四大都市区、海洋经济区规划,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杭甬高速、甬金高速,加快杭绍城际轨道交通等建设,进一步增强绍兴东西向快速交通能力。以杭州都市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依托,加快与杭州形成通勤圈,实现绍兴与杭州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同城化发展;依托杭金衢高速、诸永高速、常台高速,加快建成杭绍台高速公路,全力推进杭绍台铁路规划建设,进一步增强绍兴南北向快速交通能力。

  新形势要求交通运输发挥引领作用。在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交通运输既要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要挖掘和发挥先导引领作用,必须坚持以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以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强化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新型拓展和引领作用。

  新形势要求交通运输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通运输要创新培育新增长点,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坚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对外开放交通运输战略布局,持续增加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新形势要求交通运输强化行业治理能力。深化各领域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健全公共交通安全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2.运输需求

  “十三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结构性调整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预测“十三五”绍兴市综合客货运输量年均增长约3%—5%,客货运输周转量年均增长约5%—7%。随着铁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水路运输的振兴发展,铁路、水运承运比例将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种方式的运输分担量更趋合理。

  规划期内,绍兴国民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是未来交通增长的主要因素。对绍兴未来交通量发展和路网分配影响较大的因素还包括:

  (1)随着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崛起和绍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公路运输系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公路运输规模将日益扩大,交通量随之增长。

  (2)绍兴市境内杭甬高铁、杭长高铁的运营和其他高铁网的建设,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增加对客货运量的需求,使交通出行增多。

  公路交通量仍以客运为主,货运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近年来大力提倡货运集约化、水上运输等政策措施相关。随着绿色交通的大力倡导,货运集约化、货运向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方式发展将成为趋势。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四个翻一番”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继续加大建设投入,加快构建“五大类通道”,形成水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绍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先行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中求进、合理有序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释放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新网络,拓展交通发展新空间,培育交通发展新动力,开创交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主动服务产业集聚、特色小镇、旅游经济、创新走廊等发展,努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交通运输综合发展;坚持建设、管理、养护、服务、安全并举,促进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导向,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方式和能源消费结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促进交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互联互通、开放发展——统筹市域交通发展,整合港口资源,构建水陆运输网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系统,增强绍兴参与国内省内竞争的实力。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关注民生交通,注重资源公平与设施共享,满足各类特殊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水平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行业队伍建设,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

  (三)主要任务

  对外连接四大都市区,接轨大上海,融入大战略;市域优化空间布局,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共享水平;市区强化首位度,促进大融合,治理行车难。对接全省四大经济交通走廊,重点构筑五类功能通道,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开放外联通道——拓展金绍甬舟等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缩短至上海及省内四大都市区的通达时间。提高绍兴至省内核心空港、海港、陆港的交通便捷度,为拓展开放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创造条件。

  产业物流通道——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引领、支撑保障、投资拉动作用,打造面向重点行业产业链的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

  城镇组群通道——完善市域空间布局,构建全市交通骨架网,促进中心城市、诸暨城镇组群、嵊新城镇组群之间的便捷联系,为市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三区融合通道——建设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体系、三区一体的公交体系,提高三区同城化程度,提升中心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通过建设轨道交通等措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美丽乡村通道——促进农村公路由“村村通”向“路路好”转变,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让全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打造综合枢纽——统筹各种运输方式,打造航空、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公交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换乘中心,构建空港、公水、公铁、水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提高运输效率、效益。

  到“十三五”末,全市域形成“两横两纵两对角”复合交通走廊,市区初步构建三区互联互通快速路网体系。

  (四)主要目标

  构建立体、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和引领绍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总体地位——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投资额度——规划完成投资约1501亿元,其中公路913亿元,铁路93亿元,城市轨道交通332亿元,水路37亿元,通用机场113亿元,枢纽(站场)13亿元。

  建设内容——新建高速公路198公里,新建、改建普通国省道451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等级提升1000公里;新建铁路63公里,新建轨道交通41公里;新增四级航道30公里、500吨级以上泊位26个;新建通用机场4个。

  网络格局——全市域形成“两横两纵两对角”综合交通大格局,市区初步构建三区互联互通快速路网体系。

  通达效果——县县通铁路,镇镇二级路,村村通公交。

  (五)具体目标

  1.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建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能力充分、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到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17公里,普通国道里程达到365公里,普通省道里程达到795公里;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达到207公里,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2600万吨;民用机场个数达到4个;综合客运枢纽数量达到3个,交通物流基地数量达到15个。

  ——为实现“镇镇二级路”目标,“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公路新、改建项目共计111.4公里,总投资约83.4亿元。为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共计76.9公里,总投资约8100万元。

  2.综合交通运输服务

  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打造公平便捷、多元高效的客运服务体系,社会公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构建便捷可靠优质专业的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多式联运得到快速发展;运输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运输装备专业化、大型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以城市公共交通优先为主导的绿色出行系统。

  ——干线公路网平均速度达到70公里/小时;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等级达到AAAAA级;建制村通车率达到100%;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逐年提升,达到23%。

  ——公路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60%;公路营业货车平均吨位提高1.05吨,达到6吨;内河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位提高94净载重吨,达到326净载重吨。

  ——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达到13%,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达到14%,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率达到3.3%,水路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率达到3.4%,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下降率达到20%。

  3.行业治理能力

  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交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与监测系统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支持和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能力显著增强。

  ——高速公路ETC覆盖率(含有多条ETC车道的收费站比例)达到100%,城市公交“一卡通”覆盖比例达到60%。

  ——国省道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公路营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达到3.0%。

  ——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救援1小时内到达;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应急抢通24小时内完成;内河干线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0分钟。

 三、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现代化

  (一)加快形成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全市域形成“两横两纵两对角”六大交通走廊(绍北交通走廊、绍南交通走廊、绍西交通走廊、绍东交通走廊、绍诸交通走廊、绍嵊新交通走廊)为主体的综合交通大格局,市区初步构建“三区互联互通”快速路网体系。

  1.建成“两横两纵两对角”六大交通走廊

  进一步扩容“两横两纵一对角”的高速路网现状,通过新建杭绍台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和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逐步构建“两横两纵两对角”六大交通走廊,使全市各功能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

  两横:绍北交通走廊,绍南交通走廊。

  两纵:绍西交通走廊,绍东交通走廊。

  两对角:绍诸交通走廊,绍嵊新交通走廊。

  其中,绍北交通走廊由杭甬客运专线、萧甬铁路、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虞南高速、普通国省道公路网以及杭甬运河组成;绍南交通走廊由金甬铁路、甬金高速公路、诸嵊高速以及普通国省道公路网组成;绍西交通走廊由杭长客运专线、浙赣铁路、沪昆高速公路(杭金衢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公路网以及浦阳江航道组成;绍东交通走廊由杭绍台铁路、常台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公路网以及曹娥江航道组成;绍诸交通走廊由绍诸城际铁路、绍诸高速公路及延伸线、普通省道公路网组成;绍嵊新交通走廊由杭绍台高速公路、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及普通省道公路网组成。

  2.构建“三区互联互通”快速路网体系

  随着部分行政区划的调整,绍兴市区范围扩大;近年来,绍兴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和出行次数相应增长,居民对出行的舒适、快捷和便利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快建设绍兴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推进孙曹公路、展望大道、二环北路拓宽等三区连接道路建设,构建“三区互联互通”快速路网。

  东西向横线:闸前大道(原滨海大道),展望大道,致远大道,329国道,群贤路,104国道,104国道南复线—印山路。

  南北向纵线:湖安线,绍大线—二环西路,钱滨线—中兴大道,越东路—二环东路,越兴路,滨富线,南北中心大道,疏港大道。

  (二)实施“千亿综合交通工程”

  按照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深入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1.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

  构建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对外运输能力;加快铁路场站改扩建,建设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换乘衔接紧密、使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枢纽场站。干线铁路形成“三横、三纵”结构。重点开展金甬铁路绍兴段和杭绍台铁路建设。

  “三横”指:萧甬铁路、杭甬客运专线、金甬铁路。

  “三纵”指:浙赣铁路、杭长客运专线、杭绍台铁路。

  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包括6条线路,呈“放射式”结构。规划预留延伸至萧山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实现绍兴中心城区与杭州轨道交通线网的连接。“十三五”期间开始实施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计划实施杭绍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

 2.公路

  “十三五”时期,绍兴将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优化完善全市高速公路网;主攻普通国省道建设快速发展,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打造美丽公路;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技术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安全、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进一步转变公路养护管理方式,推动公路养护规模化。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十三五”创建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部署,我市“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多项美丽公路工程。美丽公路不仅体现在线形优美、路况优良、环境优美,还要体现在优质的管理服务,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精心打造美丽公路,以路为载体,传承文化,彰显地域特色,使绍兴呈现多个“公路、自然、人文”和谐统一的美丽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1)高速公路网规划

  实现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两大组群(诸暨城镇组群和嵊新城镇组群)和三条轴线(绍北城镇发展轴、绍西城镇发展轴和绍东城镇发展轴)方向的车道、通道双增加。至“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市域“四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全市高速总里程约617公里。

  “四横”指:杭绍甬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杭绍台高速—绍诸高速—虞南高速、甬金高速;

  “三纵”指:沪昆高速(杭金衢高速)、杭绍台高速、常台高速(上三高速);

  “三联”指: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诸暨段—诸永高速、绍诸高速、绍诸高速诸暨延伸线—诸嵊高速。

  ①绍北城镇发展轴增加双通道:在杭甬高速基础上,在其南北侧分别新建杭绍甬高速、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和虞南高速,实现中心城市东西向三通道。

  ②绍西城镇发展轴实现车道、通道双增加:加快推进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建设(车道增加),加快完成绍诸高速诸暨延伸线、杭州绕城西复线诸暨段前期,全面启动建设(通道增加),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与诸暨城镇组群的联系与沟通。

  ③绍东城镇发展轴实现双通道:在现绍东城镇发展轴方向的常台高速(上三高速)、甬金高速通道基础上,新建杭绍台高速,实现中心城市与嵊新城镇组群的双通道。

 (2)普通国省道规划

  为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加强普通国省道建设的指示精神,浙江省已于2012年启动国省道线位调整计划。为加强三区融合,促进绍兴大城市建设,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和全省国省道线位布局,在多次实地勘察基础上,拟定了4条国道和10条省道。

  为促进三区融合,进一步加强各组团(中心城市、诸暨组团、嵊新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十三五”期间对全市国省道网络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国省道路网框架为“八横五纵两联”。

  “八横”指:镇海至萧山公路,G329,G104,普陀至开化公路,鄞州至桐庐公路,G527,宁海至嵊州公路,奉化至云和公路。

  “五纵”指G235,萧山至磐安公路,桐乡至永康公路,秀洲至仙居公路,G104。

  “两联”指北仑至上虞公路,嘉善至奉化公路。

 (3)农村公路规划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十三五”创建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的部署(改建完善国省道10000公里,提升农村公路等级100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维修100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0000公里,建成港湾式停靠站10000个),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整体路况及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安全、便捷、畅通”的美丽农村公路,努力实现由“村村通”向“路路好”转变,规划实施农村公路提升1000公里、路面维修1000公里、安保工程500公里,建成港湾式公交停靠站1000个。

  重要县道是连接国省道和区域干线公路,加强市域三大组群内中心城镇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有序建设多条重要县道,缩短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行车距离,改善沿线居民的出行环境。

  “十三五”时期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约993.78公里,投入资金约161.89亿元。

 3.水路

  新增30公里高等级航道,建设一批船闸,研究上虞新港,通江达海,实现水运复兴。

  “十三五”时期,水运建设将认真贯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以“畅通杭甬运河、振兴两江水运、构建港口枢纽、发展河海联运”为工作重点,促进市内河航运事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1)港口建设

  积极规划建设“一河两江”主干航道沿线作业区,有序建设“七大港区”(越城港区、柯桥港区、上虞港区、诸暨港区、嵊州港区、滨海港区、上虞杭州湾港区)。

  明确各港口发展的功能定位。港口重点建设以散货和件杂货为主、集装箱运输为辅,集港口装卸、贮存、配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型港区,同时积极鼓励建设厂矿企业专用作业码头,兼顾发展水上旅游客运,形成以客货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打造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充分抓住杭甬运河全线贯通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建设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为水运物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集聚、增值、拼装、配送甚至贸易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

  (2)航道建设与养护

  市内河主要航道规划“一河两江七连”内河航道网整体格局,其中“一河两江”为主要骨干航道,“七连”为次要骨干航道。

  一河:杭甬运河。

  两江:曹娥江、浦阳江。

  七连:①钱海疏港线(钱海线—柯海线—新柏线);②杭甬运河绍兴滨海连接线(滨海连接线—萧绍段复线);③上虞杭州湾疏港线(上虞杭州湾疏港线—百盖线);④南北沟通线(南北运河沟通线—皋孙线);⑤钱曹线;⑥浦阳东江;⑦枫桥江。

  按照“打通瓶颈、联网成片”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先通后畅、养建结合、分期实施”原则,着力改建骨干航道,打通碍航瓶颈,提升主要支线航道,努力实现高等级骨干航道网除新昌外“三区两市”全覆盖;补充和完善浙东内河航道网、充分发挥水运优势。

  航道养护将以船舶流量较大的航道作为养护重点,到2020年,我市主要干支线航道通航保证率达到90%以上。通过加强航道养护与管理,切实维护、巩固航道建设成果,保障航道畅通,更好地发挥运河投资效益。按照“养建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综合平衡、分期实施”原则,计划安排杭甬运河、曹娥江、浦阳江等10个碍航疏浚项目;新建三界锚泊区(兼顾搜救基地)、140个应急系缆桩和10个靠船墩;实施1个杭甬运河护岸修复工程和1个杭甬运河绿化工程。

  (3)水路客运建设

  根据《绍兴市区水路客运规划》(2014年—2020年),市区规划19条客运航线“一环三纵六横九支”,其中主线10条,支线9条。一环:环城河线;三纵:高铁至柯岩线、高铁至越城线、越城至袍江线;六横:曹娥江线、高铁至钱清线、六湖线、浙东古运河西线、浙东古运河东线、鉴湖线;九支:9条旅游支线包括大小坂湖支线、犭央 犭茶 湖支线、袍江两湖支线、迪荡湖支线、青甸湖支线、大环河支线、古城东线支线、白塔洋支线、迎恩门支线。

  (4)水上康庄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渡口“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大渡口安全监管,全市规划撤渡10%,更新渡船、渡埠改造30%。积极实施渡口标准化改造,打造内河标准化渡口,升级改造渡埠设施;加大渡船更新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全市渡船安全技术状况,实施渡船船型标准化工程,提升全市渡船品质,最大程度消除渡运安全隐患,改善农村涉渡地区群众出行条件,让群众“坐上舒心船、过上平安渡”。

  (5)“水运复兴”建设

  继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等战略,充分利用曹娥江出海口,发挥海河联运的自然条件优势,深入谋划“通江达海”及航道、港口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路运输体系,使绍兴从鉴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从船闸、航道、港口三方面展开“水运复兴”建设。其中,曹娥江船闸是未来河海直达运输的重要通道,曹娥江口距嘉兴乍浦港55公里,距宁波北仑港140公里,距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洋山港140公里,该船闸建成后,绍兴将拥有自己的出海口,可一举破解绍兴水运“两头卡”的难题,实现江海直达、江河中转、水陆中转运输,充分发挥杭甬运河对绍兴经济的辐射作用,为 “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提供有力运输支撑。

  上虞新港是绍兴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闭合式主港区和开敞式辅助码头,由上虞区政府负责在“十三五”期间开展研究,总投资约35亿元。

  4.机场

  通用航空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各类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旅游观光、商务旅行、私人飞行等航空活动。随着国家对低空空域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已成为低空空域放开试点省,军航杭州、宁波管制分区已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开放推广试点地区,范围涵盖我省全部空域,绍兴市低空空域将逐步实行分类开放。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通用航空的需求将加速释放,通用机场建设也将进入高潮期。

  “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初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的通用机场网络,大部分区、县(市)拥有通用机场,航空救援能力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至2020年,建成一类通用机场1个(绍兴滨海精工通航总部基地),新建二类机场2个(柯桥区鉴湖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新昌〈嵊州〉通用航空机场),新建三类机场1个(诸暨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完成绍兴市通用机场网络构建,形成绍兴市运营高效、保障有序、特色鲜明、有机衔接、功能互补的通用机场网络,实现通用航空服务市域全覆盖。

  5.枢纽站场

  (1)加快客运站场转型发展

  随着高铁运输的发展和私家车的普及,绍兴公路客运站场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将面临转型发展:

  一是管理水平提升。客运站场资源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配置,避免追求高大全,尽力深化站场建设前期工作,提高站场建设计划报送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一方面,随着柯桥客运中心竣工、嵊州市客运中心和上虞客运中心相继开工,绍兴市大型客运枢纽网络将更加发达完善。另一方面,随着三区融合、城镇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应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和公交站场建设。相关管理部门要及时追踪道路客运市场的变化趋势,加强对相关企业工程建设的指导,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是站场功能转型。我市大型客运枢纽在建设之初一般均定位于长途甚至超长途客运集散功能,但已不适应当前实际,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高铁对中、长途公路客运的冲击越来越大,各枢纽站的客流下降明显;二是长途客运的需求逐年下降。大型枢纽站场功能转型势在必行,中短途客运、城市公交、旅游集散一体化发展已成未来趋势。

  三是服务方式转型。传统的客运站场只提供售票和乘坐服务。随着乘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客运站场应加快构建联程服务体系,加快公路售票联网建设,提供售票、乘坐、旅游、娱乐等综合性服务,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构建具有公路运输特色的服务方式。

  (2)推进物流中心建设

  借助“义甬舟”、“义新欧”等通关物流渠道,加强与义乌国际贸易中心的联系,强化与金义都市区的对接和协同发展。

  绍兴将由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规范发展,积极培育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以绍兴交通大物流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绍兴物流基地、龙头项目建设,发挥物流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加快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网络建设,打造绍兴“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品牌”,建立多渠道、多功能的城乡物流经营网点和农村货运站;推动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的试点示范工程,引导物流企业新的运输组织方式的形成。大物流发展项目做到组织到位、职责明确、措施有力、协调及时,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和氛围,为进一步促进绍兴交通大物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十三五”期间,物流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在中小物流企业网络联盟建设、引导运输组织创新、加快先进运力更新、介入生产、商贸供应链方面取得实效。

  二是抓好交通重点扶持物流基地项目示范工作。

  三是加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力度。

  四是推动城乡配送发展,着力打造民生物流。继续推动“城乡物流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五是以点带面推动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新模式。

  六是强化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提升危货运输能力。

 (三)构筑五类功能通道,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对外连接四大都市区,接轨大上海,融入大战略;市域优化空间布局,带动区域发展,提高共享水平;市区强化首位度,促进大融合,治理行车难。对接全省四大经济交通走廊,重点构筑五类功能通道,构建综合交通枢纽。

  开放外联通道:拓展金绍甬舟等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缩短至上海及省内四大都市区的通达时间。提高绍兴至省内核心空港、海港、陆港的交通便捷度,为我市拓展开放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创造条件。

  重点项目:推进金甬铁路、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铁路建设,启动杭绍甬高速公路建设,续建萧山机场连接线(31省道),研究杭州至宁波城际铁路、诸暨至杭州城际铁路、市区轨道交通接入萧山机场等项目方案。

  产业物流通道: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引领、支撑保障、投资拉动作用,打造面向重点行业产业链的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

  重点项目: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绍三线北延、钱滨线、展望大道、03省道东复线江藻至王家井段等。推进水运复兴,积极发挥杭甬运河作用,建成曹娥江上浦船闸等项目,立项启动曹娥江嵊州清风船闸、杭甬运河绍兴滨海连接线等项目,加快研究曹娥江出海船闸项目。推进交通大物流转型升级,加快研究建设“一主两副”的全市域物流枢纽和各区、县(市)多层次的物流园区(中心)。建设绍兴滨海等4个机场项目,助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研究整合铁路东站、绍兴中心港及各作业区的作用,推进多式联运。研究推进客、货运枢纽的疏港通道建设。

  城镇组群通道:完善市域空间布局,构建全市交通骨架网,促进中心城市、诸暨城镇组群、嵊新城镇组群之间的便捷联系,为市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重点项目:建设填补柯桥、嵊州、新昌山区高速空白的杭绍台高速公路,连接中心城市与诸暨城镇组群的绍诸高速公路延伸线、兰亭至店口快速道路;启动促进嵊新一体化的527国道等国省道提升改造工程,研究推进横贯市域中部,连接诸暨、嵊州、上虞的鄞州至桐庐公路绍兴段建设;研究推进诸暨到嵊州高速公路建设,研究推进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线(绍兴到诸暨城际)。提升改造绍大线等干线,助推绍兴黄酒小镇、大唐袜艺小镇等省、市级特色小镇产业升级。

  三区融合通道:建设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体系、三区一体的公交体系,提高三区同城化程度,提升中心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通过建设轨道交通等措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重点项目:启动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全力推进三区互联快速路网建设,建成群贤路东延、二环北路东延等项目;启动建设杭绍台高速西线(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规划研究虞南高速公路和疏港大道(高等级公路);实施杭甬高速绍兴入口改造提升等项目;按城乡一体化、国有化、大融合的要求,以资产为纽带,推进三区公交融合,建设覆盖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安全便捷的公交网络。

  美丽乡村通道:促进农村公路由“村村通”向“路路好”转变,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让全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重点项目:以“路畅、桥安、景美、规范、惠民”为导向,开展美丽乡村公路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公路乡镇”,30%以上的乡镇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公路示范乡镇”。实施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工程1000公里。重点改善和提升20个乡镇的农村公路200 公里,实现“镇镇二级路”。重点建设15个村的村道,实现“村村通公交”。促进旅游发展,建设市域中部生态旅游资源密集区“十字形”干线公路,即东西向连接曹娥江、会稽山、兰亭等景区的普陀至开化公路绍兴段,南北向贯穿会稽山的秀洲至仙居公路绍兴段;完善通景公交布局,推进水上公交发展。

  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各种运输方式,打造航空、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公交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换乘中心,构建空港、公水、公铁、水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提高运输效率、效益。

  重点项目:以杭甬高铁绍兴北站为中心,整合周边高铁、轨道、航空、长途客运、公共交通等功能,打造绍兴北综合交通枢纽;整合杭甬高铁上虞北站、上虞客运中心,建成绍兴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绍兴市客运中心迁建工程;并站建设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嵊州新昌客运站,建成嵊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诸暨综合交通枢纽。

  到“十三五”末,全市域形成 “两横两纵两对角”复合交通走廊,市区初步构建“三区互联互通”快速路网体系。

  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现代化

  (一)着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升运输装备水平

  (1)公路运输装备

  继续推进货运车辆车型向大型化、专业化、高级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中高级客车比例稳步增加,进一步鼓励高效、低耗、安全、舒适的客运车辆发展。继续鼓励发展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和重载化运输,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标准化车辆。

 (2)水路运输装备

  “十三五”期间,全市营运货船将向“船型多样化、吨位大型化、动力环保化”方向发展。

  船型多样化。随着码头类型多样化发展,化学品、油品等专用码头数量不断增多,新建船舶类型将更加多样化,除了继续建造内河普通货船外,将出现集装箱船舶、化学品船舶、散装水泥船及油船。

  吨位大型化。船舶吨位将逐渐由目前的500吨级向1000吨级发展。

  动力环保化。绿色能源在船舶动力方面的应用将逐渐向节能高效船舶发展,LNG动力船舶数量将逐渐增多。

  随着杭甬运河宁波方向实质性通航及曹娥江中上游航道畅通,我市将迎来水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辖区内营运船舶将大幅增长。

  2.全面完善公共旅客运输体系

  以高速铁路为主,打造长途运输服务网络;以城际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公路为有效支撑,打造中短途运输服务网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完善农村客运经营服务机制和客运模式。

  积极发展水上客运服务。加快内河渡口渡埠改造,改善内河涉渡地区群众出行条件;推进邮轮、游艇、水上巴士等客运发展,提升水上客运服务水平。

  提升旅游客运发展。逐步将等级客运站建设为区域性的旅游集散中心,拓展客运站的旅游服务功能,提供宾馆、汽车租赁、餐饮等延伸服务。鼓励企业采取“运游结合”模式,发展新兴特色的旅游客运专线。鼓励建立社会化旅游客运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旅游客运市场供求状况不对称问题,优化客运、旅游资源配置,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在线交易。

  3.着力提升货物运输服务水平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物流生产方式,提高物流效率;以“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与港口群配套的物流园区建设。通过完善现代物流等培育发展机制,建立起符合绍兴市场特征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强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推动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加快推进区港联动,构建陆海集装箱和大宗货物的多式联运体系,重点发展公铁、公水、海河,积极促进航运服务业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甩挂运输联盟,鼓励联盟内企业共享甩挂运输设施设备。

  发展内河港铁联运:充分利用“一河两江七连”水运网和“三横三纵”铁路网,研究发展港铁联运。将港口库场与铁路货运有机组合,开拓高效、节能的联运组合,尽量减少港口和站场拆装箱,扩大集装箱门到门的运输比重。

  发展高速公铁联运:在铁路枢纽设置与铁路货运相统一的公路货站,实现货物联运的站内“无缝对接”。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干线运量大、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推进铁路干线运输,履行运输中间环节。依托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利用汽车末端运输灵活、到户的优势,承担货物的提取、配送,履行公铁联运的最初和最终环节,实现货物运输的方便性、运输时间的便捷性、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输成本的经济性。

  构建区域无缝快递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距离萧山机场、宁波机场和义乌机场距离短的优势,综合利用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资源,优化快递设施布局和线路联接,逐步形成长途以航空和高铁组合为主,中途以高速公路和高铁组合为主,市域内以高速公路为主,“航空+高铁+高速公路”辐射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立体式快递服务网络。

  4.有效增强运输市场管理能力

  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转变管理理念,由直接管理向侧重于间接管理转变,让市场规则通过市场机制自然形成;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物的管理和干预,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在客运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地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调整道路客运主体结构、运力结构、服务结构。

  加强市场监管。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监管机制和全社会治理机制,使监管更精细、更高效。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推动监管制度由行政监督为主向消费者、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全方位监督转变。通过信息公示、抽查、抽检等方式,综合运用提醒、约谈、告诫等手段,强化对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的事中监管,及时化解市场风险。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重大决策机制。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在公共交通、城乡道路客运、应急保障运输等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建立公平合理的政策补贴机制和补贴资金绩效评估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程序和公众参与机制,对重大决策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已实施的对行业、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政策制度进行定期的后评估和评价,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效果,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以信息化构建行业监管体系和提升出行服务水平。完善“一个中心(行业数据中心)、三个平台(运政业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发展框架,强化业务系统应用,实现在行政许可、运政稽查、市场信用、机动车维修、驾驶培训、客货运站场、营运车辆动态监测等核心业务上动态监管与行业管理各环节、各流程相互关联,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闭环,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推动乘车、开车、学车、修车、停车、运货以及旅游交通等运输服务领域衍生更多以用户为导向、满足共享经济下的个性化需求的运输服务新业态。

  (二)加快发展“互联网+”智慧交通

  1.“大数据”优化运输质量

  加强“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交通云网合一架构,全面提升各业务领域传感网覆盖率,提升数据采集自动化水平,推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提高基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数据采集、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数据来源渠道,整合已有业务数据库资源,建立交通大数据资源池。深化大数据技术在行业监管、公众出行、城市治堵、应急救援、道路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利用行业数据及大数据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为优化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资源共享提升应急监管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交通运输运行感知、预控和应变能力。依托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工作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公路、铁路、水运等领域的动态实时监控。促进信息流在各种运输方式上的无缝衔接,形成大交通监管格局。保持对“两客一危”车辆和“四类船舶”的100%卫星定位跟踪,试点并推广出租车动态监控调度。依托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车、船的实时动态监控和历史轨迹回放。

  3.建立健全治超非现场执法机制

  按照《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治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等违法运输行为的意见》(绍政办发〔2015〕91号)精神,将治超工作纳入对各区、县(市)政府、市直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市治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常态化考核机制;落实治超各源头监管职责,形成全方位源头治超的工作态势;构建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农村公路和市政道路“四路共管”的大治超工作格局,实现道路全覆盖、内容全覆盖、领域全覆盖、区域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4〕55 号)精神,按照《绍兴市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电子检测系统布局方案》规划要求,计划到2017年全市普通公路建设94处359个车道的公路非现场执法设备,预计投资约1.8亿,同步改造利用(建设)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系统共53处146个车道用于非现场执法,建立健全治超非现场执法后续处置工作机制。

  4.在线服务简化办事流程

  着力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切实加强绍兴市政务服务网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全面提升互联网在线项目服务质量,具备条件的实现全程网上审批,在线监督行政审批全过程。坚持互联网思维、强化需求导向、注重发展实效、促进互联网同交通创新业务的深度融合,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

  (三)全力推进绿色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建设

  以创建“全国绿色交通运输示范城市”为契机,以“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为依托,围绕“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装备,发展集约高效组织模式,强化科技引领与智能交通建设,夯实绿色交通管理能力”六大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点支撑项目,力争以试点示范带动解决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并以标准规范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治理能力提升,形成绍兴市绿色交通发展的“新常态”,将绍兴建设成为全国绿色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并为浙江率先建成绿色交通示范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交通建设目标为:至2018年,全市交通能源单耗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成符合交通运输部要求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全面、高质量完成各项绿色交通试点示范工程,全面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减碳、设施减碳、装备减碳、组织减碳、科技减碳、管理减碳,初步建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在建、管、养全过程保持绿色生态,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广泛应用,运输组织效率明显提高,交通运输体系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绿色交通管理能力有效夯实;每年实现节能不低于2.5万吨标准煤,替代能源不低于1.6万吨标准油,减少CO2排放不少于6.8万吨;全面建成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为美丽浙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至2020年,全市交通运输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生态保护全面落实,环境污染有效控制,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全面建成,绿色交通文化蔚然成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优化,创新驱动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完全融入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全面形成绿色交通发展“新常态”。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0年下降13%,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7%,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2%,城市公交、出租单位货运量能耗分别下降16%和20%。

  主要任务为:一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以提高综合运输系统效率、降低运输能耗与排放为目标,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原则,以加快水运复兴、重振绍兴水城为重点,提高水路、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积极促进公路、铁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降低能源消耗,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二是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基础设施。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养护全过程中持续强化绿色低碳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在绍兴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橡胶沥青施工、预防性养护、节能照明、碳汇林、生态护岸、航道绿化与码头清洁等技术或产品应用为先导,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三是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装备的用能结构,大范围推广应用以天然气、电力等绿色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运输装备和机械设备,加快推进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运输装备的运力水平,加速淘汰老旧车船,推进车船大型化、专业化发展。以重建绍兴水城为契机,大力发展以乌篷船为代表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绿色低碳旅游船舶。推广节能驾驶和绿色维修技术应用。四是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模式。积极引导货物运输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推进形成物流企业联盟;以绍兴港为依托,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货运组织方式,形成具有绍兴特色的创新型绿色物流组织模式。在货运领域积极推进接驳运输、滚动发班等先进组织方式,推广联程售票、网络订票等服务方式;继续深入推进城乡货运一体化,促进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现代城市交通新模式,强化社会低碳交通选择。五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绍兴市绿色交通科技研发、产品应用与推广和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与信息化对绿色交通的拉动作用。六是夯实绿色低碳交通管理能力。持续完善绿色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动建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机制、路径;加强绿色交通宣传与培训,促进公众绿色出行。

  (四)统筹城乡交通发展

  1.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乡交通、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转换,构建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提升促进城乡衔接的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运输能力,加快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路路况及服务水平,实现镇镇通达干线路,村村建成“四好路”。完善水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渡口等渡运设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加快城乡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满足城乡铁路、公路、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综合换乘需求,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零换乘”比重。建设乡级、村级客运站,提高村镇客运站覆盖面,实现城市、中心镇和建制村之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整体路况条件,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2.继续推进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

  稳步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以“城区、城乡、镇村”为基本格局的三级城乡公交体系。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长效机制,坚持以市场化为主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改革思路,积极引导各地建立适度竞争的市场经营机制、科学的票价调整机制、公共财政投入城乡客运的长效机制、与补助政策挂钩的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多元化监督评价机制等五大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城乡客运市场化运营的有机结合。

  推进农村客运班线通达工程和镇村公交建设,通过城乡公交、班车、假日班车等多种形式,实现具备条件建制村农村客运“村村通”和农村公共客运服务全覆盖。提升城乡货运物流装备标准化、专业化水平,配套建设农村货运物流场站,构建网络健全、载体多元、体系较为完善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实现县域交通与周边城市的便捷连接,提升村镇客运班车覆盖密度和通达性,有效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

  3.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在现有公交网络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理念,优化线网布局,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普通公交为补充”的城市绿色公交系统。为城市居民就业、购物、旅游、居住提供方便、快捷和舒适的交通服务;通过实现公交体系“有力的保障、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设施、安全的运营、管理的规范”,努力打造良性运作并可持续发展的绍兴市公共交通系统,争取尽快跻身“公交都市”行列,以公交发展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定位的和谐共生。

  通过科学规划与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城市交通换乘枢纽中心建设,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零换乘”比重;推进出租车服务多样化,规范出租车运营服务;加快推进公交站场规划建设,在客流集散地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23%。

  五、推进综合交通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落实行业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改革,通过深化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和加快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带动交通运输体制不断创新完善,全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稳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快驾培行业“按学时收费”培训模式改革,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深化道路客运市场化改革,深化公路航道养护体制改革。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完善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体制机制,改革交通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和平安交通体制机制。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交通运输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标准、监管方式创新。转变管理方式,明确规则指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现有行政审批项目,推动完善立法,加大取消、下放工作力度。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进行审批,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创新管理方式,强化审批后监管。加强审批制度改革衔接,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审批监管制度。积极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后续监管,确保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位、顺利运转、有效实施,继续做好审批中介服务清理和规范工作。

  (二)提升科技创新及应用水平

  1.科技进步

  “十三五”期间,将从以下四方面加大科技投入: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感应设备配置。在交通规划的公路、桥梁、码头、船闸、场站建设方案设计阶段统筹考虑配置交通智能感应设备。新建及原有县道以上等级公路逐步按需有序安装交通流量自动观测设备、视频监控及诱导系统等智能交通装置。

  二是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加快ETC建设,大力发展ETC用户,积极引导道路运输车辆安装使用ETC智能卡,探索和拓展ETC智能卡的功能和其他相关应用领域。计划至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扩大交通信息发布范围,在高速公路进出口、繁忙路段等交通现场安装交通流诱导屏设施,及时提醒路况信息,降低发生交通堵塞事件概率,提高道路利用率和通行能力。不断拓展信息采集和发布渠道,鼓励公共交通参与者及时反馈动态交通信息,建立社会化信息共享联动机制,通过电视、电台、网站、移动终端等媒介准确及时发布交通信息。

  四是完善公交一卡通(市民卡)功能。通过提升公交一卡通(市民卡)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范围,倡导“公交优先”出行。目前,绍兴市公交一卡通(市民卡)使用率为52%左右,公共交通一卡通(市民卡)跨省市互联互通已经实现72个城市通用。计划至2020年,绍兴市公交一卡通(市民卡)使用率达到70%,互联互通城市进一步增加。

  2.信息化建设

  积极响应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的“智慧交通”行业发展目标,通过交通信息化建设促进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交通,实现“日常运行监测、综合交通服务、应急调度指挥”三大功能。

  通过整合公、航、运现有业务数据及视频监控资源,加快建设市级综合交通指挥平台及四大分中心(公路局、运管局、港航局、交通质监站),实现“一平台四分中心”模式,在此基础上争取建设一批市级综合应用(综合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视频监控专网系统,综合交通服务系统,工程项目监管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等),促进省市信息共享交换。系统以保障日常综合交通安全畅通为主,发挥特殊情况下现场应急指挥作用;以保障普通公路为主,发挥兼顾城市交通运行畅通作用。

  综合交通指挥平台建设有助于行业间信息共享和系统内数据整合。在数据采集及业务应用的基础上可开发建设一批市级综合应用系统:(1)综合交通数据采集系统。整合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业务数据,实现公路、水路、城市道路运输信息的采集、汇聚和交换,为相关应用系统开发打好基础。(2)视频监控专网系统。整合公、航、运、交通质监实时视频监控资源,建设独立监控专网,保障视频清晰流畅,实现系统内共享交换,为非现场执法做好辅助。(3)综合交通服务平台(12328)。整合96520(运管)、96266(公路)两条服务热线,通过统一服务电话(12328)、网上服务平台等方式向社会提供综合交通服务信息,监督协调下属各单位完成相应业务工作。(4)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平台与四大分中心连通;实现对全市物流企业、场站、园区等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监控;实现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等信息采集、监控;实施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指挥决策;实现处置突发事件过程和抢险救灾过程中的指挥通信。(5)信息共享交换系统。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建设指南中的接口及数据交换标准,建设信息交换服务系统,实现与省交通运输厅,下属各单位及市公安局、市气象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6)工程项目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监控及应急管理指挥。(7)决策分析系统。利用市级指挥中心汇集的信息和省指挥中心下发的信息,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状况、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状况等的综合性分析能力,为行业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服务。

  “十三五”时期,将重点建设绍兴市“智慧公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整合现有和新建的绍兴公路各业务系统、监控监测设备的信息资源,实现主要干线公路、高速公路的路网监测、监控、外场设备智慧调度,提高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功能实用、反应迅速、操作简洁、使用方便的统一绍兴市公路局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路行业业务管理和路网运行监测监控、应急处置、公众出行、决策辅助分析的统一管理平台,从而形成全方位、及时、准确、安全、高效的智慧公路信息服务体系。

  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目标为:结合超限运输长效治理机制需求,实现非现场执法系统与绍兴市“智慧公路”系统之间的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基本实现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电子检测系统与运政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系统、交警部门路面监控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整体合一、全面覆盖、信息共享的网络监控体系;至2017年底,投资约2000万元的绍兴综合交通指挥平台基本建成,形成全面覆盖高速公路出入口、普通国省道公路和重点农村公路的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电子检测系统网络,使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电子检测系统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运行更加高效化。

  (三)增强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4〉55号),结合省委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经验,全面开展实施绍兴市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17年底前,完成国省道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完成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的安全隐患。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构和应急制度,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紧急情况下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对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别实行Ⅰ级、Ⅱ级、Ⅲ级响应。“三防”工作要按照“防、避、疏、抢、通、救”等应急工作全过程特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综合减灾,居安思危、科学应对,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

  完善安全管理监督制度,探索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问责追责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及挂牌督办制度,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加强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加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落实安全管理力量配备和安全管理经费,强化安全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初步形成职责明确、制度完善、经费落实、安全诚信、信息共享、监管有力、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对交通从业人员及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对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普及交通安全防护技能及救护等安全知识,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抗险自救能力。

  (四)全面深化交通法治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握,按照《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面深化交通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统筹推进依法行政“十大行动”,以推进交通运输依法行政为主题,紧紧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法治人才保障,提高交通运输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着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和改进执法,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促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依法行政理念、打造依法执政能力、健全地方法规体系、建设交通法治队伍、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确保依法行政工作继续走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前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符合绍兴实际的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

  (五)完善交通诚信监管体系

  加快建设交通诚信法规制度,健全统一的诚信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诚信考核评价监督管理,逐步建立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与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市场诚信信息系统,制定并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与有关部门考核信息的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建立跨地区、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切实做好信息征集和披露工作。落实管理机构监管责任,将诚信监管纳入行政管理日常工作,充分发挥管理部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组织协调、诚信示范等作用。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新闻舆论监督、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等方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到2020年,全市基本完善交通诚信法规体系、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信用监督体系,基本建立公平、公正、透明、和谐的市场。

  六、保障措施

  (一)统筹形成合力

  提高对规划效力和严肃性的认识,明确各项目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逐年分解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提高规划执行率。

  各区、县(市)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领导、明确权责,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确保有序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实施跟踪与监督,加大规划宣传力度,营造民众关心综合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形成全社会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

  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等领域,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科技和信息化、节能环保等领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引导,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在运输服务等领域,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二)深化改革攻坚

  强化法制思维,加快构建绍兴市综合运输体系构架,加强运输交通发展的规划引导,重视发展战略研究,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依法行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为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提供法治引领和保障。

  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有绍兴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改革攻坚,对一些影响行业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加大调研、集中攻关,摸清问题、提出对策,开展试点、大胆探索,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宝贵经验。

  按照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和举措,不断突破体制机制藩篱,加快形成“一市一交”的大交通管理体制,逐步走出一条独具绍兴特色的交通改革发展新路。

  (三)加强要素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对项目的支持,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各类重点建设计划,争取用地指标和资金补助。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绍兴市综合交通投资和建设体制,推进资产证券化融资,加快PPP等新模式在交通建设领域的推广运用。

  构建投资稳定增长机制。稳定车购税交通专项资金使用政策,优化车购税资金支出结构。强化地方政府投资主体责任和资金保障能力,引导地方统筹使用各类财政性资金设立交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资金集约利用效率。引导地方将车购税资金在公路交通领域投资形成的收益主要用于普通公路建设。研究建立项目外溢收益返还机制,将公路沿线资源的部分收益用于公路发展。

  构建多元化市场筹资机制。创新丰富民间资金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金融方式,积极探索PPP等融资模式在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的应用,利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交通投融资平台,继续推动市县构建以交通投资公司为主要载体的融资平台,探索普通公路建设与沿线土地、资源开发捆绑、互惠互哺的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地方交通发展基金,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在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引导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创新筹资工具,合理利用信托、理财等产品。主动协调与保监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保险资金有序进入交通运输领域。

  (四)加强队伍建设

  契合交通建设大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专业干部培养,调整完善用人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打造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交通人才队伍。深化“最美行业”创建,不断改进党风、政风、行风。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紧紧围绕交通中心工作,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为实现我市交通运输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省、市人才政策,推进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增加人才总量,着力优化人才结构,稳步提高人才素质,人才资源的保障能力基本适应绍兴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从“人才工作领导机制、人才工作投入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工作管理机制”等四方面抓好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程度和职工文明素质。继续深化“最美行业创建”活动,综合运用舆论宣传、文化传播等途径,加大“最美浙江交通人”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弘扬行业正能量。完善全市交通最美行业创建考核测评体系、监督约束机制和表彰激励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健全最美行业创建工作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七、环境影响评价

  2012年,环境保护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并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和《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作为附件一并公布,为规范和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近10年来,交通投资占GDP的比重由过去长期的1%—2%大幅提高到8%—10%。随着我市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高铁“零”的突破,新建项目正逐步向嵊新地区转移,更容易遇到一些地形复杂情况或者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更加敏感脆弱。

  总体而言,交通运输项目在环境管理上属于非污染类,但仍易引发一些生态问题。例如高速公路或铁路的建设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切隔,对特定物种的迁移和交流产生阻隔;一些港口的建设可能造成对湿地资源或内河水域的占用等。

  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绍兴、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本规划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行业管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涉及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类型交通方式,实施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将占用、消耗一定量的土地等资源,运输装备和服务系统运行将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对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交通用地估测约4000公顷。

  “十三五”期间,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一定规模,预计“十三五”末,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875公里、铁路总里程300公里。随着公路、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对发达地区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相对欠发达地区建设项目可能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预计“十三五”末,内河高等级航道将达到207公里。天然河流的大规模航道建设和梯级开发,尤其是高等级航道建设涉及大规模的河道疏通、开挖和渠化所造成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破坏,船闸建设导致的河流水文改变和鱼类通道阻隔,有可能对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开发建设一批新港区,预计新增500吨级泊位26个。这些港区很多是在原有自然岸线基础上开发建设的,对于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和整个河流生态系统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影响。

  规划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尤其是沿线的景区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些不利影响是局部和暂时的,在加强环境管理和采取适当措施后,可以基本控制和复原。

  本规划注重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和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规划实施后能耗指标将明显下降。规划的实施还对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旅游、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

  以资源集约化、精细化开发为主旨,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通过改造、扩容等手段提高各类既有交通设施的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实现对能源、资金、土地和环境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提高车船能源使用效率,加速淘汰高耗的老旧车船,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交通运输组织结构,提高铁路和水运承运比重,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项目建设前应深入研究如何避免和减少自然条件对项目选址和建设的影响,切实做好土地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将耕地保护和节约土地目标落到实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禁止临时越线占用基本农田,如有施工临时占用耕地或其他地类,需办理相关手续,并做好补偿及恢复工作,保证周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2.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合理设计项目线位走向和场站选址,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注重生态保护;研究制定公路航道沿线绿化和公路边坡复绿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设一批绿色公路、绿色航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加大项目污染防治力度,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环保交通设施,减少环境空气污染;通过采用先进筑路材料、设置绿化隔音带和隔声屏障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污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道路绿化美化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完善项目环境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业监管,严格新建、扩建项目审批,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验收环节管理和后期管理,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改善制度环境,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

  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

  规划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选址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实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补充制度,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切实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