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山东】青岛市 “十三五”崂山风景区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2-23 园林景区绿化 山东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景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委、市政府“打造青岛旅游形象和效益龙头”“一年要有新面貌,三年要有大变化”的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大战略平台”建设,主动适应景区建设发展新常态,培育品质升级行动新优势,拓展融合发展新途径,着力在特色空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景区各项事业发展良好,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301.5万人,各项收入共计6.15亿元。“十二五”期间,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并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

  (一)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实现新发展

  《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崂山部分)上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审查,编制完成《崂山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规划》,初步完成“上山下海”总体战略规划、核心景区基础配套设施专项规划,启动太清、仰口游览区详细规划、景区交通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崂山游客服务中心及流清河检查站建成投入使用,高标准完成滨海大道至九水客服中心旅游专用路、北九水栈道、巨峰小循环游览线、仰口太平宫周边环境整治、流清河至垭口电力及通信线路下地、太清广场周边环境综合提升以及景区南北黄金线综合整治等工程。启动九水线缆入地工程及太清片区部分市政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内三水广场、仰口检票站、太清检票站、垭口服务区改造。完善导览标识系统,规范更新环卫设施,与光大置业合作,参照PPP模式,创新完成首批9处生态厕所标准化建设,树立起行业标杆,厕所“崂山标准”被写入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成功举办全省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景区旅游厕所建管工作被充分肯定,赢得广泛好评。

  (二)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结出新成果

  积极推动《崂山风景区条例》立法工作,完善森防基础设施,建成一批高山护林房、森林检查站、水灭火设施及人行护林防火通道。核心景区森防预警系统建设扎实推进。建立“三级责任追究”体系,实行“五级督查”制度,组织机关干部、社区群众参与森林防火工作,构建全方位森防格局,保持“零火情”。扎实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木,完成景区部分主游览路两侧林相提升工程,有效提升景区森林资源品质。开展景区古树名木普查,组织修编《崂山植物志》,联合高校开展景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及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作,建成巨峰、北九水、太清植物科普长廊,出版《崂山巨峰景区植物科普长廊挂牌植物目录》《崂山古树名木》等图书。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按照轻重缓急,治理大平岚、八水河等隐患点。严格巡查监管,依法查处违法建筑,切实保护景区资源环境。

  (三)坚持制度创新,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

  制订出台《关于推动景区与社区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建立景区、街道、社区“三级帮联”工作机制,走出了“政府主导,景区牵头,街道协同,社区参与,多方推动”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大生态保护奖补力度,充分发挥奖补激励作用,让社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定向招聘,社区优先”原则,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就业,为社区大中专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岗位。大力开展走访慰问、经营培训、畅游崂山等丰富多彩的“景社一家人”系列活动,景区社区关系更加融洽。指导成立崂山风景区旅游商会,开发推介“景区+农户”旅游产品,开通农家宴专线车,利用景区官网、旅游集团电商平台等渠道,加大“景区+农户”旅游产品包装和推广力度,促进乡村旅游有序发展。

  (四)坚持资源整合,宣传文化拓展新渠道

  立足“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宣传思路,先后举办“福道崂山”贺年会、韩国人崂山“登山月”、“爱情8公里”崂山健步行、中国大陆海岸线最高集体婚礼、崂山杯“倾城倾色”网络摄影大赛等活动,持续制造宣传热点,提高景区关注度。加大线上宣传营销力度,强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运营,开发信息服务微平台,与在线OTA建立良好合作,整合推广电子票业务,打造微营销、微支付体系,提高景区电子商务水平。持续扩大对韩营销,积极参展黄山山岳旅游联盟、“山东旅游O2O泰山会盟”等大型营销活动,崂山在重要节假日全国热门景区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精心组织崂山道韵、崂山武术驻场表演,6集大型纪录片《崂山》摄制完成,先后策划推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崂山魂·创作写生行”、“太平晓钟祈福”、“天下螳螂拜祖庭”、华严寺庙会等主题文化活动,与青岛大学合作推出《崂山文化研究丛书》,强化景区文化传播能力,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符号。成立青岛市崂山道教文化协会,挖掘弘扬崂山道教文化,推动景区文化持续良性发展。

  (五)坚持市场运作,产业发展实现新蝶变

  为进一步加快景区发展,推进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2013年组建成立崂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实行景区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通过加大景区林地、房产、索道等优质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力度,完善景区内休闲、健身、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配套功能,形成建设投资、索道运营、物业服务、酒店经营、海上游览、园林绿化和旅游营销七大公司业务板块,并且与祥源集团、山水盛典文化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培育打造以养生、度假、休闲为主题的“仙居崂山”品牌,因地制宜建设中高端特色酒店,优化旅游索道运营,托管世园会索道,启动海上旅游项目开发,制定了海上旅游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就码头建设等建立合作。

  (六)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服务再上新水平

  北九水游览区开通观光车,景区内部旅游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建立假日旅游“1+5”指挥体系,旅游高峰期实施南线“两段式”运行,显著改善旅游交通状况。健全景区应急指挥体系,组建新的应急值守专业队伍,及时处理应急事件和网络舆情。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建立投诉回访制度,实现重大节假日“零有效投诉”。成立景区讲解员工作监督指导委员会,强化讲解服务的指导和管理。会同区公安、交通、市场监管、旅游等部门,定期开展集中执法行动,联合打击扰乱旅游秩序行为,秩序环境不断改善。会同区安监、交通、消防等职能部门,认真开展索道、观光车等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确保了旅游安全“零事故”。实施“智慧景区”建设,智慧崂山综合管理系统投入应用,相继完成景区云计算中心、二维码导览系统、车辆管理系统、720度全景展示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等项目,主要景点和游客聚集地实现视频监控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倡议触发旅游合作新契机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指出,发展旅游业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青岛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起航线,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被定位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战略合作重要支点城市。根据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法显文化,将“丝路”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之中,通过旅游合作促进风景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地区客源的互联互通。

  (二)“互联网+”引致旅游发展新机遇

  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指出,让旅游业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技术武装中国旅游全行业,加快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互联网+旅游”要求线下旅游资源实现互联网化,要求景区旅游营销迅速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从“传统”到“线上”的转型,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服务创新,对传统旅游实现改造,提升透明度、效率与客户体验质量。

  (三)“带薪休假”等制度开发度假旅游新空间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意见》提出,通过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错峰休假、弹性作息等方式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此前,《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鲁政发〔2011〕30号)也明确提出,山东将把职工带薪年休假纳入考核,确保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到位。在居民收入、休闲时间、快捷交通、旅游意识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国内休闲度假游客将逐渐增多,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也会提高,中高端休闲度假需求增加。

  (四)旅游市场开放缔造入境游广阔前景

  青岛市发布《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随着青岛市“建设东亚知名文化都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体育休闲之都”的重要任务的推进,国际旅游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另外,欧美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游客对寻根访祖的特殊情结以及日韩汉文化圈对中国文化的共鸣,也将吸引大批国际客源,国际市场潜力可观。

  (五)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养生旅游新业态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崂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拥有传承千年的道教养生文化,具备发展康体养生旅游的巨大潜力与优势,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速崂山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六)国家重视乡村游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均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给予重点关注,全域旅游时代即将到来。崂山风景区地处《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确立的滨海乡村旅游发展轴带,在青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中承载着由浅层生态观光向深度体验与休闲度假转变的发展任务。

  三、面临挑战

  (一)周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周边区域发展迅速,集聚资源能力增强。西海岸新区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综合优势明显,灵山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滨海旅游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乡村游发展迅速,凤凰岛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随着胶州湾隧道车辆通行费降价、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分会场等工作的推进,黄岛区在青岛旅游格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的相继举办,分别成为李沧区和莱西市旅游业崛起的新动力。城阳区乡村旅游和平度市特色农产品节会的品牌影响力及对当地的拉动作用也在快速提升。区域竞争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崂山风景区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

  (二)景区发展模式面临转型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表现的愈加明显。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原有经济增长中的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开始减速,增长动力亟待接续。在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中,居民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经济新常态下,消费群体开始由原先的价格敏感型消费逐步向品质型、差异型消费转型,能否顺应这种转变,实现旅游产品供给的转型成为景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生态保护与发展面临矛盾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酒店、宾馆、商业、交通、市政等设施以及地产、旅游等开发项目对风景区周边二级保护区产生挤压,不仅影响了风景区的整体环境,也使景区部分资源受到侵蚀。核心景区内居民数量的增加与生产生活用地需求规模的扩张,导致植被覆盖面积减少,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物、垃圾废物和噪声增加,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压力。

  四、存在问题

  (一)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崂山风景区旅游产品以“一日游”或“半日游”的“山地”观光旅游为主,旅游线路分散;道教文化景点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层次浅;海上看崂山线路的经典景观“崂山头--独占鳌头”作为崂山的标志性景点,一直以来没有被推出,“道、海”优势不突出。从观光游览角度,崂山标志性景点与核心竞争力的道教文化旅游优势、拳头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

  (二)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条

  崂山风景区的度假产品主要依托山地生态资源、海滨资源和道家养生文化,以农家宴、农家旅馆等低层次产业为主,缺少集健康、养生、度假、娱乐、购物功能于一体的中高档旅游产品和设施。开发档次不高、主题不明确、品质参差不齐、旅游产业组织体系不完善,整个旅游产业群落的网状互动不明显,产业的组织功能亟待提升。

  (三)在青岛旅游中的地位有待提升

  目前崂山风景区在青岛旅游产品中主要是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其它产品占比较小。在青岛旅游线路当中,崂山游时常被青岛其它旅游景点所代替;旅行社主要推荐的巨峰或太清游览区线路,在游览过程当中,也时常被大大压缩游览时间,亟需通过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的完善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增加景区经济效益,进一步扮演好崂山风景区在青岛市全域旅游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四)景区与社区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景区内社区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社区改造推进难、推进慢。一方面,景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的体制分治。景区内社区的社会管理与行政管理等权限在各街道办事处,风景资源保护与管理权限则在崂山风景区管理局,“形式上一家人、实质上两家人”的分治格局未真正改变,社区建设发展与景区管理的诸多矛盾亟待解决。风景区对社区没有管理领导权,对社区卫生状况与环境整治等没有考核权,影响着文明景区建设。另一方面,景区限制开发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景区内社区发展和居民改善居住条件需求的满足,需要有一定的建设用地规模,但景区内部可利用建设用地少之又少。此外,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景区尤其是核心景区内社区改造须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密度,相关规划调整也须报国家建设部批准。这也就意味着核心景区内社区受制于景区核心保护区规划不能新增建设用地。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空间布局

  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新形势、新特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作为崂山区重要平台之一的崂山风景区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发展,统筹景区与社会发展,实现景区与社区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支撑崂山经济社会发展、带动青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平台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产业创新与组织创新同步,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按照“保护为先、山海互映、景社融合、全域景区”的思路,着力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全力打造一流景区、品质景区、生态景区、和谐景区、国际景区,系统推进景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壮大景区综合实力,加快国际知名、国内领先风景区建设,塑造经济新常态下崂山旅游的“新强态”,在青岛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全域旅游转变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发展原则

  (一)全域统筹,科学规划

  坚持“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原则,树立“崂山全域皆景区”的理念,构建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实现整体环境优化、景观优美、服务优质,建设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开放式旅游目的地,实现城区景区一体化。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投入,规范提升政府监督职能,打造投融资平台,积极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旅游产业组织体系。

  (三)共建共享,富民惠民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崂山生态优势,突出山海特点,统筹考虑观光农业发展、旅游小镇建设,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四)生态为重,绿色发展

  始终把绿色生态放在首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旅游长盛、资源永续。

  三、目标定位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坚持“一二三四”发展思路,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风景区核心带动作用,将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

  坚持一个目标: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一流风景区。

  实施两大行动:“美丽崂山”和“上山下海”。

  实现三个转变: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

  完成四大突破:年度进山游客量突破400万,旅游大项目投资突破300亿,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崂山旅游集团资产规模突破100亿。

  (二)发展定位

  “十三五”时期,以青岛市获批国家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崂山区全面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机遇,以“美丽崂山”行动、“上山下海”战略规划实施为契机,着力打造国际山海深度游示范区、国家休闲健康游引领区、国内景社融合先行区,将崂山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一流旅游风景区,成为品质青岛的重要载体和山海田园风光的最佳视觉地。

  1.国际山海深度游示范区

  以村、海、山、茶田为资源基础,着力打造“山海田园风光的最佳视觉地”,改造新建一批游船码头,借助玉清宫等古迹恢复、索道改造升级项目整合崂山道教旅游资源,规划太清、上清、玉清道教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道教文化新景观,开发寻仙问道之旅系列旅游产品,全面展示崂山道教文化。以寺为资源基础,以法显西行的佛国文化为核心,融合禅宗文化、法显文化、丝路文化,打造丝路佛国文化新地标,建设文化丝路之旅系列旅游产品,发挥青岛作为丝绸之路战略带上的重要文化节点作用。

  2.国家休闲健康游引领区

  发展山地养生度假、海滨养老度假,在疗养院、度假村开发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药膳等特色项目。发展以“体验大自然”为基本特征,以徒步穿越、露营等为核心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与户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山地体育旅游。

  3.国内景社融合先行区

  依托崂山风景区内的社区载体与劳动力资源,探索乡村旅游与景区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施主题酒店、特色产品、旅游村落“三个一批”工程,通过推广“仙居崂山”、“禅意崂山”、“山海人家”等系列主题酒店品牌,打造提升一批农家宴、渔家宴和农家客栈;策划推出崂山茶、崂山水、崂山樱桃、崂山道饼等一批特色旅游商品;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民俗村,拓宽景区社区居民就业创业增收渠道,不断提高景区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景区发展、社区提升、居民增收“三重效应”。

  四、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景区旅游资源现状与潜力、旅游设施现实支撑与后续建设,坚持“崂山全域皆景区”发展理念,逐步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四线”的空间布局。

  (一)一核

  即巨峰太清联动为核:通过联结太清、上清、玉清,打造“三清胜境”精品文化地标游线产品,构筑景区发展强大内核。

  (二)两翼

  即九水仰口两翼支撑:以九水、仰口为两个副中心,延展九水-华楼、仰口-华严两条精品线路作为两翼,为内核提供有效支撑。

  (三)三区

  即三区协同特色发展:依托三条陆上黄金旅游线建设,将目前的七个游览区整合为三大片区即南片区(巨峰+太清+流清)、东片区(仰口+华严)、北片区(九水+华楼)。南片区依托巨峰、太清宫、上清宫、玉清宫(复建)、八仙墩、流清湾等核心资源,发展寻踪悟道、崂顶日出、休闲渔业、运动健身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东片区依托仰口湾、太平宫、华严寺、法显广场等核心资源,发展滨海度假、禅修养生、文化体验、海上观光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北片区以九水、华楼宫为核心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度假、山水休闲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三大片区特色分工,协同发展,实现远程市场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道教文化体验”向“道教养生”两个转变,近程市场从“乡村旅游”到“山地养生度假”、“大众休闲”到“中高端海滨、山地度假”两个提升。

  (四)四线

  即四线展开贯通全域:围绕南东北三条陆上黄金旅游线与一条海上黄金旅游线建设,全力打造提升四条旅游线路,辅之低空游览,布局旅游产品,打造“全域大崂山”旅游新格局。

  

  空间布局概念图

  五、发展战略

  (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以道教文化为主打和统领,以山水观光为先导和基础,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为着力点,以深度休闲游憩、中高端休闲养生度假为重要培育方向,打造综合型养生度假目的地,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体验经济的转变,争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山、海、道”特色带动战略

  充分挖掘崂山的山海相连、山光海色、山海道一体特色,做好“山与海”、自然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大文章,突出崂山“海上道教名山第一”和“海上仙山”的概念,做足“山、海、道”的文章,突出海的仙境特色,塑造“海天仙境·福道崂山”的旅游形象,让崂山风景区成为中外游客登山观海、悟道休闲的首选之地。

  (三)“陆、海、空”立体拓展战略

  以崂顶为中心,通过低空游览和交通连线,将各游览区串联为一个整体;通过开发亲海、戏海、品海、赶海、海钓、海山运动等深度休闲度假项目,向海湾、近海战略延伸;放大原有核心竞争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构建海上观山、登山望海、统揽山海的“全域大崂山”立体旅游格局,有效增加崂山游客容量、丰富产品结构。

  (四)山城一体融合发展战略

  积极打造观光休闲度假名山,着力推进崂山风景区与国家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青岛之间的名山名城互动,共同发展。借助青岛城市品牌,吸引来青游客,分享名城带来的客源,高品质开发道教养生度假和滨海康体度假产品,把外地游客引向崂山。注重城区和景区融合设计,加强景观景点建设,注重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按照景区品质建设城区、按照城区功能改造景区,努力实现全域皆景区的发展要求。

  (五)“旅游+”和“+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

  由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旅游+“农业、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等“1+N”发展模式,规划开发一批文化康体、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具有浓郁“崂山味”的拳头产品,优化壮大旅游产业组织。推动旅游“+互联网”行动,运用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有效提升景区管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加强崂山风景区的竞争能力。

  (六)“四大平台”与“三带相融”协调发展战略

  以崂山风景区发展为金融城、科技城、健康城提供良好环境和生态支撑,以金融城、科技城、健康城建设为风景区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客源支持,实现四大平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相互支撑的作用。通过发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环山绿色休闲带和沿河景观宜居带的支撑作用,促进旅游、文化、海洋经济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景区周边沙子口、王哥庄及北宅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七)全域旅游布局优化发展战略

  以“崂山全域皆景区”理念,实现全域理念落地,深化全域旅游体验化,全面动员核心旅游资源,实现动态式创新,强化“山-海-城”核心项目引领,以旅游产业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为支撑,以智慧化为手段,以共享、共生为依归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水平,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

  第三章 构筑“山海田园”特色产品格局

  以提升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组织坚持整体设计、特色突破,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国际旅游潮流进行定位,延展丰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依托山、海、田、园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构建涵盖观光、生态休闲、度假和专项产品的特色多元产品体系,着力形成观光、生态、文化和休闲“四位一体”的新型产品格局,深度开发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形成崂山风景区旅游的整体优势。

  一、创新发展山海观光旅游产品

  创新发展山中体验和海上观光游览产品。推出海上寻仙、太清悟道、太平福寿、巨峰旭日、九水寻真、华严参禅等主题线路。开通流清-太清、仰口-太清两条海上黄金旅游线,新建、改建流清、太清、仰口等一批码头,完善海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沙滩、海岛等旅游资源,建设仰口湾、试金湾海上乐园,高水平开发海洋演艺、海洋餐饮和海上拓展训练等亲海、乐海、品海新项目,加快打造陆、海、岛一体化旅游产品。改造升级景区旅游步道和交通设施,联结太清、上清、玉清,打造“三清胜境”精品游线。提升巨峰环山旅游路、仰口天苑等设施,建设太清-八仙墩滨海游道,启动华严-仰口观景休闲轨道火车项目,打通景区交通线,将各游览区串为整体,资源协调,服务对接,形成山、岸、滩、海立体游览格局,全面展现崂山“登山望海、凭海观山”旅游特色。

  二、深度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品

  (一)水生态旅游产品

  崂山风景区内淡水资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以景区内丰富的河流、溪谷、潭瀑等优势水资源为核心吸引物,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开发“崂山秀水”系列旅游产品,为游客创造优质山水组合景观,同时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二)石生态旅游产品

  崂山风景区象形石、刻石众多,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分散在整个山区中。组织专人收集崂山象形石资料、开发崂山石生态旅游产品,恢复和增刻崂山的摩崖刻石,加强后续保护工作,引导游人进行观赏,了解其发展的历史文化,发挥风景区石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三)林生态旅游产品

  针对崂山风景区古树名木在宫、观、寺中分布较多的现状,围绕古树名木和风景林植被资源开发林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对景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设置解说牌,除科、属、种并补充其主要分布区域、培育方式、生长习性、生长过程、生态环境价值、利用价值、观赏特性等,优化导游解说系统,更好地发挥文化与科学价值。实施风景林规划改造,优化林分组成,达到增色、增景、增绿效果,提高森林景观价值和生态效益。

  三、着力丰富崂山特色文化产品

  (一)深度挖掘崂山特色文化内涵

  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契机,以丝绸之路、佛国记等历史典籍故事为文化展示要素,以活化渔村生活体验、禅意生活体验为途径,打造中国最具魅力的滨海禅文化体验园林寺庙片区。以法显文化为主轴,启动法显文化广场项目规划,全面展示青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节点的历史人文,打造青岛文化旅游新地标。建设大河东演艺博览中心,打造独具青岛文化和崂山文化特色魅力的山水盛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增添崂山旅游文化活力和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传统优势文化

  拓展延伸传统优势文化,突出文化旅游主题,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加大崂山历史故事、传说和文化编研,提升崂山旅游层次和内涵;培育壮大崂山道韵、论道崂山等品牌项目,系统开发道教武术文化、祈福文化等旅游文化产品;结合崂山人文元素,建设一批文化展馆,活化崂山记忆,讲好崂山故事,促进崂山特色文化传播。探索设立面向全世界的“中国(崂山)道学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崂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持续做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一)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在遵循多样性、文化性、针对性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度,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含量,增强体验型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完善乡村旅游社区产品的建设,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开辟乡村旅游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青山、雕龙嘴等传统村落优势,挖掘田园农耕、渔家风情、滨海生态等资源,创新开发特色居住、特色采摘、特色餐饮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抓好“农家乐”、“渔家乐”旅游规范有序发展。

  (二)康体养生度假旅游产品

  在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框架下,根据养生旅游市场需求与游客特点,紧紧围绕旅游度假胜地、健康养生福地建设目标,结合崂山湾国际健康城建设,在景区内规划养生旅游线路、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将养生旅游产品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链条之中,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养生保健旅游需求。以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为基础,结合海水浴、泥沙浴、日光浴、森林浴、学术休假、专家疗养等形式,使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达到身体康泰、精神健康的目的。充分利用崂山道教武术、崂山道乐、崂山药材等养生资源,开发崂山道教养生系列旅游产品,打造崂山养生旅游品牌,以养生旅游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促使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提高养生旅游社会知名度。

  五、努力完善景区产业组织体系

  以崂山旅游集团为平台,整合景区内社区与企业资源,积极引进、吸纳国内外旅行、餐饮、宾馆、商业、文化、娱乐、养生等“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战略合作、相互持股、联合营销等多种方式建设一体化旅游服务平台,产业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链无缝衔接、系统服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整个旅游产业群落的网状互动中提质增效。

  崂山风景区主要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名称
   产 品 内 容
 
  观光游览产品
   以山中体验和海上观光为核心,推出太清悟道、太平福寿、巨峰旭日、九水寻真、华严参禅、海上观光等主题线路
 
  生态旅游产品
   依托巨峰、流清、太清、华严、仰口、北九水、华楼等游览区的山水生态资源,开发水生态、林生态、石生态等旅游产品
 
  特色文化产品
   开发祈福文化、道乐文化、佛教文化、文化演艺、渔村文化、山村文化、海岛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休闲养生产品
   依托景区内社区开发特色居住、特色采摘、特色餐饮、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系列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产品
 

  第四章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一流景区

  一、创新服务标准

  促进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各部门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需求,健全以游客评价为导向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建立旅行社、星级酒店等涉旅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立旅游发展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和服务分类标准,规范旅游信息服务指南和标准的内容,规范旅游服务中使用的术语;明确服务标准化实施的目的和方针,具体提出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步骤和重点,确保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

  二、实施精准营销

  依托地接社通过外地组团社、办事处掌握其所在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特征,重点确定主要客户群体的旅游目的、希望获得的旅游产品、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景区针对这些主要群体的需求特征,制定营销宣传方式与渠道。着力强化互联网营销在景区营销主渠道的地位,加强网上宣传力度,实施多元化宣传方式,增加崂山风景区网站粉丝量与活跃度,同时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互联网营销,增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丰富“尊享崂山”定制服务品牌。充分利用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渠道,实现营销全覆盖。加强与网络营销公司合作,不断扩大景区线上影响力进一步规划设计多样化的一日游旅游产品,在青岛市火车站、火车北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客流人流集中的场所,增加一日游网点布局数量,建立崂山风景区一日游旅游宣传营销平台,规范崂山一日游市场。

  三、推进智慧运行

  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景区基础数据库,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景区网络宣传营销体系,优化景区应急指挥体系,打造护林防火监控预警,提升景区无线WIFI覆盖范围,建设驴友迷路导航指引、通讯网络覆盖等为一体的智慧调度系统。整合上下游及平行旅游企业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鼓励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新业态加入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发展“一云多屏”的全媒介旅游信息服务,扩大旅游信息的传播范围、覆盖领域,逐步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发展“一云多路”的全通道旅游咨询服务,建设崂山旅游资讯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使游客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渠道获得旅游咨询服务。重点运用智能手机便捷终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官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实现各类旅游信息、资讯与游客零距离互动。改进骨干网络,优化运行环境,扩容云计算中心和网络机房存储单元,提升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全面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全国一流的示范性智慧景区。升级96616热线功能,与12301国家旅游服务热线有机衔接,打造融旅游咨询、预定、求助、举报、投诉、建议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涉旅信息实时共享、即时处置。

  四、探索现代治理

  建立监控、指引、定位功能于一体的指挥调度系统,整合应急资源,通过景区供水、供电、防火、网络设施与视频监控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景区视频监控的全覆盖。从制度革新、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着力提高景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重塑责任意识,实现景区管理的法治化。由传统景点景区内“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实施政务公开,将规划、决策、工作内容、决策手段等核心信息向公众开放,加快建立景区居民和游客有序参与的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让景区内的居民形成合理的制度与行为预期,从而做到有序参与、有效监督、高效治理。

  第五章 坚持协调发展打造品质景区

  一、统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一)实现景区与城市交通的有效对接

  实现景区与机场、车站、码头交通的无缝对接;加大景区、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建设,满足游客停车需求;引入导轨电车等新型交通方式,实现景区“快进慢游”的全域化便捷交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利用旅游资源,开展包车接送等定制服务,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在王哥庄规划建设青岛东部滨海旅游门户,将轻轨11号线、212省道、滨海公路、城市公交、城际公交五种综合交通整合。提高主要景区之间旅游环线道路等级,修建到达仰口、华楼客服中心的旅游公路,减少旅游车辆对社区生活的干扰,增强景区可进入性。统一规划建立地铁、旅游观光巴士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枢纽,加快地铁建设工程,缩短青岛火车站、飞机场等城市交通枢纽到崂山景区的时间,增强崂山旅游吸引力。

  (二)实现景区内部互联互通

  以崂顶为中心,通过低空游览线和山脊防火通道连线,将各游览区串联为一个整体,积极建设四条黄金旅游线,构建“大崂山”旅游海陆空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建设景区特色游步道体系

  打造游步道、游船、观光车、观景台、露营设施等多种可供游客选择的游憩设施与线路,近期重点进行游步道建设。完善山顶、山腰、山脚步行道,打造以崂顶环形步道为核心,以沿海步行道路为轴向,向各景区放射性发展的特色游步道体系;建设以修道寻真、修行修养、海洋文化等为主题的巨峰崂顶环线、太清-流清登山下海游线、华严清幽禅径游线、九水山水体验游线、道文化体验中心游线等多条特色游步道。

  崂山风景区“快进慢游”全域化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陆上交通
   打造流清-太清、仰口-垭口、华楼-九水三条陆上黄金旅游线
 
  海上交通
   分期开通流清-太清-仰口海上观光休闲旅游线路,打造海上黄金旅游线
 
  索道体系
   完善索道缆车等游客快速通达工具,规划建设导轨电车等休闲交通
 
  低空旅游
   以崂顶为中心,通过低空旅游航线和护林防火通道、轨道交通连接等,实现三大片区互联互通
 
  客服中心与停车场
   提升崂山客服中心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崂山客服中心二期、九水、仰口客服中心和崂顶指挥中心。结合“美丽崂山”行动,增建生态停车场
 

  二、统筹接待服务设施建设

  (一)加快客服中心建设

  围绕崂山客服中心功能提升,科学规划景区内服务中心布局,重点建设九水客服中心、仰口客服中心、太清检票中心、垭口服务区等项目,打造景区网格化旅游服务平台。

  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布局,按照区位合理、景观保护、交通便利、标识醒目的要求,做好风景区内游客服务点、服务中心的选址与建设。提升崂山客服中心服务功能,在目前的售检票和换乘功能基础上,逐步实现旅游要素全覆盖。结合索道站、游船码头、景区内大巴接驳站,建立咨询、休闲、购物、餐饮、度假于一体的道教文化中心。客服中心主要着力景区介绍、旅游咨询、游程信息、休憩、通讯、景区形象展示、投诉处理、安全提示、机票车票预订等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餐饮、购物、住宿设施,满足游客的就餐、购物、住宿需求。

  (二)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社区

  突出政府引导,强化社区主体作用,制定美丽乡村创建标准,重点打造20个美丽乡村示范社区。突出产业业态选择,围绕金融、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休闲健身等产业转型,完成养生度假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小镇风貌改造升级,完善其居住生活旅游度假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和社区增收。突出抓好景区内旅游项目开发和配套安置房建设的联动,探索多元化改善景区内社区居民住房、就业条件新途径。

  三、统筹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一)加快生态厕所建设

  加快推进崂山厕所标准化、无味化、生态化、智能化和效能化标准建设,实现核心景区厕所生态化。创新运营管理模式,采取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方式建设改造管理景区厕所,完善上下水设施,实行废物无害化处理、有效化利用,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

  (二)统筹市政设施建设

  1.完善给排水设施

  按照“依托外围水源,挖潜区内水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质供水多水源配置”的思路,加强水源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与再生水回用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完善景区内水源保护工作,定期清淤,保障取水安全,满足崂山核心景区的用水需求。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方式,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分别采用建设污水管道统一收集、排入下游市政污水管道或地埋式污水处理模块进行分散处理等方式,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用于冲厕及绿化浇洒等。

  2.完善电力设施

  结合城区电网规划及景区用电负荷分布,进一步完善景区外围110kV/35kV变电站布局;同时根据负荷分布情况,合理配置10kv变配电室;扩大景区电网供电范围,满足远离核心景点的旅游设施、通信设施、监控设施及公厕等用电需求;逐步实施景区电力线路下地敷设,新建电力线路全部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方式;积极发展新能源利用,探索采用太阳能、风能、风光互补等方式供电;规划在部分客服中心增设电动汽车充电站,满足充电需求。

  3.完善通信设施

  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首要出发点,建设集宽带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一体的高性能电信网络。优化网络结构,建设完善的、高标准景区内部基础通信网络,为“可视化、可感知、可量化、可预测”的智慧景区建设提供网络保障,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景区内通信设施实现“共建共享”,有条件地段全部采用光缆进行传输数据,并进行埋地敷设。

  4.完善供热设施

  结合崂山核心景区各类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大力挖掘生物质、太阳能、海水源等供热潜能,同时积极拓展多能源耦合式供热在景区供热中的应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生物质成型燃料及沼气用于社区居民炊事、采暖等,杜绝生物质直接燃烧行为及小煤炉供热,减少源头污染物含量。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设备节能,大力推行节能建筑建设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物本身的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四、统筹景区安全设施建设

  (一)完善火灾预警与应急设施

  结合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建立火情监测系统,完善风景区各级防火管理体系,建立崂山林场森林资源管理GIS系统与崂山森林生态定位站。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并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编制火灾扑救预案。建立各级森林防火指挥调度系统,配备完备的防火、救火设备,组建专业救火队。完善景区森林消防站工程、森林防火水灭设施建设,加快防火房、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更新和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加强景区应急协调指挥,建立“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集森林防火、辅助救援、通讯覆盖于一体的高山铁塔项目,实现精准调度和科学指挥。

  (二)加强动植物保护与有害生物防治

  监测植物的病虫害疫情以及时防治,加强外来种苗的检疫工作,严格检验外来物种并禁止外来入侵植物,对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实施逐株综合保护措施,建立野外动物疫情检测和疾病预防体系。

  (三)做好抗震与次生地质灾害防治

  做好地震监测工作,进行地质情况调查与地质勘测,对建筑物以及水坝等基础设施定期检查;对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定期排查,在危险地段设置警示标志。在景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域,开展景区地质灾害治理,采取加固清除等措施,消除易滑落石块等危险源。建立防洪预警机制,加强森林植被保护以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同时加强景区内的河流整治,景区内所有建设工作不得侵占现有的雨洪调蓄面积。

  (四)健全游客安全防护规划

  在客服中心等主要出入口建立安检系统,在景区内安装必要的监控仪器建立游客安全监控系统,完善安全与灾害标志及标牌,利用风景区的广场等开阔场地作为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结合游览道路设立稳定畅通的避难路径,储存必要的应急救灾物资,成立游客安全救护队伍,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景区

  一、坚持生态保护先行

  (一)坚持生态保护

  深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践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发展、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毫不松懈地做好崂山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根据各级环境保护督查工作要求,制定《崂山风景区核心区和崂山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方案》,做到“四个全面”和“五个一律”,即全面摸底和统一标准、全面按照标准整改、全面倒查责任、全面提速整改工作;非民居的违建一律依法拆除、散乱无企业一律依法取缔、污水治理一律进管网、不符合景区法规的生产一律依法取缔、散乱墓地一律依法全面迁移,持续改善崂山自然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二)筑牢森防体系

  巩固景区森防成果,深化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健全“六网三化”森防体系,扩大森林防火阻隔带、水灭火系统覆盖面,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监控预警系统。落实网格化管理和三级包片负责制。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林业资源管护市场化。

  (三)提升管护水平

  以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治为重点,有效除治和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加强古树名木日常管护,救治复壮上清宫、太清宫、明霞洞等濒危古树名木。优化林分结构,培育崂山珍稀珍贵树种,改造提升流清河至垭口旅游沿线两侧林相。强化日常巡查,防止国有林地非法侵占,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编辑出版《崂山植物》。

  (四)严查违法建筑

  创新思路,研究制订景区建设风貌保护管理办法和资源有偿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属地化、网格化、动态化管理机制,严格督促责任落实,对景区网格区域分类施策,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健全更新档案信息,及时调整监控重点,联合查处违法建设,确保景区内违法建筑“零增加”。

  二、实施资源分类保护

  (一)注重山体保护

  结合峰岭、山崖特点,制定保护措施与游赏方式,保护风景区资源主体不受破坏,合理利用。必要的游览设施应隐蔽设置,尽量不影响景观,设施本身应便于拆除维修,拆除后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必需增设的建筑、石刻,应在选址、体量、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做到少而精。山体主要植物景观应能起到烘托主景的作用,必要时采取人工修剪、定向培育的手段进行环境绿化。

  (二)严格水体保护

  对风景区内的基岩海岸、海滨沙滩、海岛礁岩、泉溪水库进行重点保护,严禁污水排入景区上述水体,保护水体周边植被、地质地貌和生态系统,使其不受破坏与减少不利影响。应用现有设施,并增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景区污水进行处理。确定水体承载容量,控制游人规模,减少生态环境负荷。加强对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完善沿岸绿地建设,开展退耕还林、生态果园建设。景区内严禁发展污染环境的项目与生产活动。严格控制景区内人口规模,采取政策引导措施,鼓励居民外迁。

  (三)做好植被保护

  结合林场改革,编制植被保护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加强林木抚育,实施林相改造。编制《崂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加快九水、凉泉等崂山珍稀树种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完善现有古树名木详细档案,定牌确定保护范围,实现精准保护。建立人工普查、物理监测和生物防治三道防线,实施全天候的监控和防治,加大崂山森林病虫害治理力度,充分有效保护景区森林资源。严禁砍伐、攀折、破坏古树名木,适当设立护栏、安装防雷装置。

  (四)加强文物保护

  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崂山文物保护力度。开展文物古迹和摩崖石刻普查工程,建立文保档案,夯实文保基础。完成太清宫三防工程,加强文保单位的防火、游人疏导与环境整治,保护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景观价值。寺庙修缮必须保持原有风貌,庙宇修复时应处理好与周边景物的关系。同时有效保护古迹、寺庙等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环境。完成重点摩崖石刻清杂维护,提升崂山旅游文化品味。

  (五)保护传统村落风貌

  逐步开展景区内村庄保护试点规划工作,指导村庄保护与开发。传统村庄建筑严格限制层高,建筑应结合地形布设,并保留自然景观视廊,建筑外饰面与房顶应保持本土特色。增加村庄绿化覆盖率,院墙、栏杆尽量应用攀援植物进行绿化。村庄整体面貌应达到绿树掩映的景观效果。

  三、推动景区持续发展

  (一)完善旅游环境保护法规与制度

  建立有效的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机构及完善的管理体系,依法保护与治理旅游环境。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监督与管理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与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

  (二)增加环保意识坚持以防为主

  旅游环境保护应该以防为主,以治为辅,以“防胜于治,防先于治”为管理思想,在旅游规划、开发、发展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做到以旅游环境保护为先。

  (三)走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之路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在景区发展中的地位,保证保护与开发两者的平衡,使旅游长盛、资源永续。利用崂山丰富的生态资源,适应游客的消费需求的转变,创新开发水生态、石生态、林生态系列生态旅游线路,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国际景区

  一、实现功能国际化

  提升崂山旅游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通过旅游设施国际化建设工程,提升景区国际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山海旅游资源,针对国际游客需求特点,深度开发旅游精品项目,形成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中高档的国际度假游客。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升在岗旅游人才素质,在全景区普及旅游国际化教育,全面提升国际服务能力。

  二、推进产品国际化

  充分发挥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战略合作重要支点城市的新定位,深入挖掘崂山仙道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将“丝路”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中,打造面向国外游客的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与国外知名景区和城市建立双多边对话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通过旅游合作促进崂山旅游产品国际化,以及风景区与东盟、东亚、欧美等国家地区客源的互联互通。

  三、加快服务国际化

  适应景区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结合青岛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资源能力制定国际化策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推进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服务国际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实现由景区景点到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在景区车站、码头、道路口、停车场、厕所、宾馆饭店等场所,设置国际通用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识牌设施,促进外语标识的规范化和多语种化,满足国际城市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基本需要,营造浓郁的国际化环境氛围。在核心景区、重要景点设立面向境外游客的多语种旅游咨询中心,向国际游客提供汽车、航班、火车、船期、酒店等宣传性英文信息,完善旅游咨询与导游服务体系。组织编制多语种旅游宣传品,推动外语宣传品进机场、宾馆饭店工作。

  四、注重营销国际化

  在精准营销国内游客的同时,分重点进行国际旅游市场营销。以“走出去、请进来、网络化、节庆化”为主,主动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对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宣传和促销,保持重点市场持续增长;瞄准欧美新兴市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建立崂山风景区体验店,让游客在第一时间接触及了解崂山风景区,引导游客知道崂山、游览崂山。通过精准营销找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降低多方成本,保持稳定增长,便于游客管理,提升游客满意度,达到增加景区经济效益目的。

  第八章 坚持共享发展打造和谐景区

  一、推进景区社区整体规划统筹管理

  结合崂山区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将景区与社区作为整体进行规划。配套自来水、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生活及旅游环境。探索在王哥庄街道核心区、北宅街道核心区、沙子街道核心区集中建设安置周转房,出台鼓励核心景区内居民外迁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景区资源与外围社区的协调

  构筑旅游景区与外围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统筹核心景区与外围社区规划建设与管理,充分考虑外围社区及居民的发展诉求,发挥旅游景区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外围社区的功能调整与产业升级。发挥外围社区的资源优势与开放空间优势,以丰富优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降低景区的开发压力。对景区与外围社区实行有效管理,保持旅游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社区产业融入景区发展为目标,统筹景区内外资源开发利用,避免景区内外“两重天”,加强景区周边社区功能完善与环境提升,形成“一切资源皆为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旅游业发展新气象。

  三、实现核心景区与内部社区的共建

  深化景区三级帮联社区机制,打造“仙居崂山”度假品牌。统筹集中社区居民闲置房产,由景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经营管理,打造富有传统渔家风情和崂山民俗文化的旅游民宿项目。结合景区内传统村落人文、环境特点,打造马鞍子等中高端村落民俗酒店。整合利用景区内闲置房屋等资产,建设垭口、太清、九水等精品特色酒店。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旅游集团平台,整合升级景区内农家宴、农家旅馆资源,提升景区旅游接待水平,借鉴东麦窑等社区的开发模式,对乡村建筑进行改造升级,整治村庄生态环境,达到《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办法与标准》要求。开展村庄风貌与环境的治理工作,建设美丽山村,实现社区环境景区化。

  四、达成景区与内部社区利益的共享

  通过建立景区社区利益共同体机制,解决景区社区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探索允许当地社区居民以住宅使用权以及茶园、果树承包权等财产入股,以崂山旅游集团为平台,共同合作,共享景区开发收益,进一步体现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通过发展旅游实现景区与社区居民双赢,同时给游客提供更和谐的旅游体验和权利保障。在交通、住宿、导游等方面,充分考虑居民的就业、保障等方面需要,通过统一的规范培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构建景区社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第九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加快体制创新,逐步强化景区责权明晰、管理优化、服务先行的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推进景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扩大景区购买社会服务的实施范围,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步伐,依靠改革为景区提供持续动力。建立景区与街道及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议,就各部门项目进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沟通。在政府、景区、部门、街道之间建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发挥智慧数据与管理平台作用,及时提供信息数据,为各部门协同工作提供便利资源。

  建立健全领导督查以及评估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工作的督察考核,确保各项决策的落实。加大督查力度,强化考核,提升督查工作实效,保障各项工作的贯彻实施。科学制定考评指标,围绕“工作实绩、工作效能”等评定指标,实行绩效管理。整合资源,加大新闻监督、社会评议和成果运用力度,多方参与,集聚督查工作合力。

  加大旅游秩序管理,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强化综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快速坚决整治黑车野导、欺客宰客等破坏旅游秩序行为。强化属地管理机制,建立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和问责机制,实现部门、街道、社区层层联动。强化高压态势,在崂山客服中心、崂山路、滨海公路等重要节点和游览线路,实行驻点执勤和流动巡查,对扰乱旅游秩序的问题做到露头就打。强化群防群治,完善“黑名单”制度,采取公安约谈、训诫和社区教育、监督相结合,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促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

  二、创新投资融资的体制机制

  研究理顺政府与景区财政体制关系,将景区财力与票务收入、招商引资、税收收入等挂钩,赋予景区发展活力和空间。建立对游览区管理处的激励机制,调动管理处增收创效积极性,强化管理处属地管理职责。推进景区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完善景区管理局与崂山旅游集团的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管理体系。

  推进投融资市场化建设。注重投融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崂山旅游集团投融资平台功能,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实施PPP项目融资、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及存量资产发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景区旅游项目开发,助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在投资主体上,注重投资者的实力和行业水平的选择,优先引进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集团、大财团投资。资金和力量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其它设施协调配套的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崂山旅游集团。加快旅游资源市场运作,通过“划转一批,收储一批,建设一批”,力争“十三五”末崂山旅游集团资产规模突破100亿,努力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资金向资本转变,推动旅游集团企业上市。坚持突出主业、深化合作,大力发展酒店餐饮、旅游演艺、景区运营、索道交通等产业,提高产业延伸和区域扩张能力,不断提升旅游集团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人才与专家智库建设

  完善景区人才多样化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高端智库的合作,重点引进一批规划建设、旅游管理、金融财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探索建立崂山风景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发展需求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咨询作用。同时建立健全景区干部职工全员长效培训机制和奖惩机制,全面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景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