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湖北】江岸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22 文娱体育 湖北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全区深入贯彻落实《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和《江岸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强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利用全民健身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手段,实现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成果如下:

(一)全民健身活动保障机制持续完善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爱卫运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巩固防疫成果,我区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江岸区文化和旅游局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安全预案》,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控制活动规模,做好一切防疫措施和活动安全保障。

(二)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2017年,我区开展了包括江岸区春季长跑、江岸区第四届“舞动广场·美丽人生”群众广场舞蹈大赛、“健康武汉 动感江城”全民共跳健身舞江岸区分站赛、江岸区“与军运同行”全民健身日活动、江岸区第七届国际风筝节、江岸区“大江金岸”杯足球赛等一系列具有江岸特色的区级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4场,累计吸引近2万余人次参与。2018年,我区开展“与军运同行”江岸区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大型赛事活动14场,包括“健康武汉 动感江城”全民共跳健身操大赛江岸区分站赛、江岸区第八届国际风筝节、江岸区“长江金岸”杯足球赛、2018“武汉军运杯”城市定向挑战赛总决赛分会场活动、江岸区首届武术邀请赛、江岸区围棋联赛等活动,累计2万余人次参与。同年指导辖区街道、社区开展各类“与军运同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0余场,在辖区范围内营造出浓郁的“与军运同行”全民健身氛围。2019年,我区组织开展了江岸区第九届国际风筝节、“大江金岸”杯足球赛、“天地杯”篮球赛、江岸区羽毛球赛等一系列凸显江岸特色、丰富多彩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余场,各类活动获电视、报纸等多家省市权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20年,我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引导辖区优秀文化体育企业和社会文体组织积极参与并开展了江岸区“五项五进”培训、第七届群众广场舞蹈展演、第十届国际风筝节、第五届“大江金岸”杯足球赛、首届“大江金岸”杯篮球赛、第三届“大江金岸”杯羽毛球赛、首届“大江金岸”杯台球赛等系列群众体育活动10余场。“大江金岸”杯足球赛连续多年受到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喜爱,并受到长江日报、荆楚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三)全民健身赛事成绩优异

2017年,在武汉市第十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比赛中,江岸区代表队最终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健康武汉 动感江城”全民共跳健身操舞大赛中,江岸区6支优秀队伍晋级总决赛,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2018年,我区获评2017年度全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辖区5支优秀健身操队伍参加武汉市体育局举办的与军运同行——伊利杯“健康武汉 动感江城”全民共跳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荣获2个一等奖、优秀奖和最佳组织奖,组织江岸方队参加2018“运动炫江城”军体健身操比赛获得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19年,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军体操比赛中,江岸区代表队获银奖,我区获最佳组织奖;家门口的足球节——2019“市民杯”社区足球赛中,我区蔡家田社区队获冠军,并在全国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足球赛中获得第三名。2020年,江岸区游泳协会代表我区参与“2020年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游泳比赛决赛”获得女子50米蝶泳冠军、女子50米自由泳冠军、男子50米蝶泳冠军、男子50米蛙泳亚军;江岸区台北街道代表我区参加湖北省全民健身“五项五进”武汉市选拔展演,获得广场舞类三等奖;江岸区一元街道代表我区参加“舞动广场 美丽人生”武汉市第七届群众广场舞蹈展演决赛,获得三等奖。

(四)辖区居民体质不断改善

认真贯彻落实《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精神,圆满完成十三五江岸区国民体质测试工作,检测项目包含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共10余项,每年监测人数近800人次,覆盖幼儿、中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并根据体质测定情况为江岸居民提供科学健康合理的体育锻炼指导;每年为辖区近700人进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项目包含俯卧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涉及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5个方面的测试,2020年我区合格率达92%。

(五)省市活动赛事保障到位

十三五期间,我区积极配合市体育局,圆满完成了2016至2020年五届武汉7·16渡江节前期人员选拔、测试等相关工作,指导江岸区游泳协会圆满完成活动安全保障工作;连续五年圆满完成武汉马拉松江岸段保障工作,组织辖区居民群众有序参与;2019年,配合空军预警学院组建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空军五项竞赛委员会,建立了程序清楚、职责明确、沟通简洁的运行机制,挑选、配备了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顺利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空军五项测试赛、正式比赛项目保障工作。

(六)场地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2017年,我区建成2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新建3个健身气功站点,新增11个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点。2018年,我区于上、下半年分别对全区户外健身器材进行普查、维修和保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给每件户外健身器材安装了安全须知告示牌,加强居民群众使用户外健身器材安全防护意识。2019年,完成新增辖区内12个体育活动站,2个健身气功活动站点;协助市体育局、塔子湖街道、后湖街道在跃进社区、金桥庭院新建3人制、5人制足球场各一片,在晋合金桥世家改造5人制足球场一片,在塔子湖街道投建一处总面积700㎡的街道科学健身中心,在浙商大厦34楼投建一处房屋室内总面积220㎡的城区楼宇智慧健身房。截止2020年,我区共有近300个晨晚练点,25个健身气功站点,覆盖每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36万。我区现有户外健身器材3200余件,2020年投入30余万元经费更新、新增近200件健身器材,并于上、下半年对全区户外健身器材分别进行普查、维修和保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积极配合市体育局完成我区户外健身器材和健身场地的抽查,器材完好率达到98%以上。为拓展辖区体育场地设施覆盖面积,加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力度,提高我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0年积极配合相关单位,于辖区内新建21片城市社区足球场,为更多的足球运动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七)体育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我区现有各类群众社团组织近400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3000人,每年组织举办江岸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活动,同时组织承办市级江岸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借助培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水平。2019年,成立游泳、跆拳道、篮球3个协会,我区现有老年体育、篮球、武术、跆拳道、游泳、围棋、社会体育指导员7个单项体育协会。

十三五时期,江岸区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全民健身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人群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协调发展的力度仍需加大。社会力量在全民健身治理中参与较少,资源配置方式仍然是行政主导,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改革创新意识还需加强。人均全民健身场地面积有待拓展,学校、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社会需求,全民健身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与利用率不高、活动总量不足与参与活动需求高的矛盾依然存在。全民健身基层组织建设稍显薄弱,政府在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智慧体育建设水平、促进区级层面全民健身协同创新发展尚需提高。另外基层体育管理队伍较为薄弱,承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能力相对不足。

十四五时期,江岸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区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多方面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江岸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已在辖区进行选址筹备建设;全民健身基层组织不断壮大,十四五时期江岸区文化和旅游局将出台政策鼓励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发展,培训更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辖区居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专业,江岸区在十四五时期将打造“大江金岸”系列全民健身赛事,联合专业赛事公司共创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提升辖区居民参赛体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结合江岸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吸引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参与到全民健身治理之中,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着力解难题、补短板、破瓶颈,全面促进江岸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体质,增强民生幸福,为武汉市创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活力之城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紧紧围绕建设“汉口之心、美好江岸”中心,明确全民健身事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化发展原则。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发展,形成多元治理、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增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动力与活力。

创新发展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速辖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建立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绿色发展原则。通过全民健身向辖区居民推广宣传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借助体育公园建设,方便居民走进自然,促进体绿融合,助力建设滨江生态魅力城区。

依法治体原则。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为基础和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法治实施体系,联合江岸区文体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规范全民健身消费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辖区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全民健身与康养、教育、旅游、文化、科技等多领域合作加深,形成覆盖辖区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区居民身体素质保持在全市前列,努力将我区打造成为全市全民健身示范区。

1. 辖区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加强体育健身文化宣传,大力开展健身科普活动,增强辖区居民健身意识,使体育健身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有效扩大体育健身人口,努力提高辖区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到2025年,全区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50%,其中6—75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6万;全区每年举办有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100次,每年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加强辖区居民体质测定工作以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工作,建立区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与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加强指导交流,协助建立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

2.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备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增加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5年内推动区级全民健身中心项目规划建设,每年新建20处以上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结合《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6—2030年)》与《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1〕1497号),将居住绿地、公园绿地与体育设施进行系统化整合,充分挖掘并开发居住绿地和公园绿地的游憩、休闲和健身复合功能,构建更多小尺度、人性化、智能化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5年内实现辖区新建或改建一座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每个街道至少设置2个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公园),并设置2项以上体育锻炼设施,逐年更新智能化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着力构建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12分钟文化体育健身圈。到2025年,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区域覆盖。

3. 全民健身信息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我区经济、技术与人才优势,加速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体育健身信息化建设,扎实搞好体育消费调查,科学统计与更新数据,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等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维护工作有序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实现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培训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25年我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总人口的4‰,获得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人数增加1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更多学者专家、志愿服务团队等参与社会体育指导。

4.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活跃。每年开展多次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组织1次全区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足球、篮球、羽毛球、广场舞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赛事活动积极开展,“江岸区国际风筝节”“大江金岸”杯等我区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不断发展,辖区举办体育赛事成功参与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体育产业十大品牌”、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活力中国”系列赛事等省级、国家级品赛赛事评选。赛事活动质量逐年提升,江岸区拥有较为完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体系,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全民健身火热开展。一如既往圆满完成武汉市体育局“武汉马拉松”“武汉7·16渡江节”等武汉市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保障工作,我区全民健身氛围提升,赛事活动专业人才,赛事活动志愿群体通过赛事得到发展。

5. 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实行“全民健身+”政策,整合利用我区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辖区诸多红色旅游资源,实现“全民健身+旅游”发展,在建设汉口历史文化中心背景下利用“武汉马拉松”“武汉7·16渡江节”等品牌赛事对外展示我区历史风貌街区,带动国内外参赛选手与游客旅游消费取得良好效果;发挥我区科技资源优势,实现“全民健身+科技”发展,辖区文化体育广场实现智慧化升级与改造,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辅助全民健身宣传展示中广泛应用;利用我区学校资源,实现“全民健身+教育”发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运动技能培训进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校园,学生体质得到改善,青少年体育培训科学发展;使用我区医疗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康养”发展,与医疗、康复机构合作,实现体育健康养生项目普及。政府统筹,各行业协同,我区全民健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6. 全民健身文化交流实现突破。积极组织队伍、个人参加“五项五进”等省级、市级群众赛事活动,积极开展与外国、外地的全民健身相关机构、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打造国际风筝节、武汉马拉松等国际赛事成为良好的涉外、国内体育交流平台,利用体育平台将传统历史文化、区域体育文化、中国体育精神、中国体育故事通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传播,鼓励辖区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会团体开展民间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使汉口滨江扩展区通过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7.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深入扩大。全民健身服务内涵不断拓展,不断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推动作用。每年开展一次辖区居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并发布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科学饮食运动处方。统筹规范全区健身设施建设,扩大与形成健身休闲、体育康养、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优势产业群,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品牌,并由政府实施科学监管,实施政府向社会购买体育服务。发展夜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发放全民健身消费券,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对江岸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全民健身政策保障。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体系、纳入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联合相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政策与应急处理预案,设立区级全民健身专项补助,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购买服务或政策扶植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及赛事活动举办。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社会足球场地开放、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给予经费保障。鼓励多元主体兴办全民健身活动,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完善社会组织体系。进一步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自生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民间组织转变,推动其向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大力培育、扶持和发展基层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形式的体育社会组织,鼓励、引导自发性的“草根”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开展全民健身公益宣传、新闻报导和专题讨论等,大力宣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结合全民健身月(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对全民健身突出个人与团队加强宣传,积极开展公益健身讲座、公益体育培训,体育项目进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社区等各种形式宣传教育,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区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科学制定全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重点建设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和区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新建复合功能型文化体育设施,合理利用长江江滩、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场地设施建设与运营环节实现政企共建、校企共建,企业运营,落实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工作,建立健全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造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效益。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依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小型多样、就近就便”原则,组织辖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赛事和活动,广泛开展路跑、足球、篮球等群众喜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普及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棋牌、门球、舞龙舞狮等健身项目。定期举办惠及各类群体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联动“五色”旅游产品等文化、旅游活动共同打造文化体育旅游联合活动。

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利用“互联网+全民健身”,构建江岸区体育基础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区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每年定期开展辖区居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完善全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功能,根据辖区居民体质监测结果,综合专家建议,为辖区居民提供个性化运动健身处方与饮食处方。组建辖区全民健身科普咨询专家库,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协助开展辖区居民日常科学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促进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扩大全民健身对外交流。以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为契机,通过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大众体育国际(区域)赛事和创办国际(区域)性大众体育品牌赛事等形式,主动加强与各类国际(区域)体育组织等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鼓励辖区各类体育社团和体育机构依法依规与境外相关体育组织、团体合作,加强国际(区域)性全民健身展示和青少年体育交流,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

推动全民健身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发展全民健身产业、促进健身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结合体育强国、武汉市健康活力之城的创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融入体育元素,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将健身步道建设连接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历史古迹等人文景观,构建居民健身休闲网络;鼓励辖区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优做大,借助本区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支持汉口滨江扩展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户外运动项目、船艇码头等设施;在特定时段向特定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场馆活动体验券,提高群众健身消费能力。

(二)努力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建设青少年体育促进体系。把青少年的锻炼习惯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贯彻落实校园足球相关政策,办好校园足球相关赛事,开展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学校要通过办好体育传统项目、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社团)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促进体教融合发展。

完善职工体育激励体系。通过“湖北省全民健身大课堂”“五项五进”工程、健身辅导站等方法,传授健康生活理念和运动技能,形成崇尚健康、参与健身的良好氛围。广泛组建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等各类组织的特点和作用,打造行业、企业品牌赛事,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健身比赛活动,办好企业运动会。积极为广大职工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提供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健身设施,提高向职工和社会开放水平。

完善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更多老年人活动中心,发展辖区老年人体育协会,街道要普遍建立老年人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社区广泛建立老年人健身活动站点和体育健身团队,逐步形成并完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满足老年人的不同健身需求。街道依托现有体育设施建设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开设体育课程,城乡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健身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不断普及推广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简便易行、文明有效的体育健身方法,继续办好老年人体育活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组织老年人举办社区运动会等体育健身活动,使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常态化。

构建残疾人健身康复体系。推进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完善辖区残疾人体育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规范标准,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建立健全辖区残疾人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与康复项目,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推广适合残疾学生等群体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三)促进区域全民健身均衡发展

推动全民健身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等对全民健身的扶持力度,大力提高全民健身工作协调发展水平。推进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整合辖区单位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协同发展。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全面拓展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体育服务功能。在辖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融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

(四)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加强与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覆盖,支持在辖区内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加强与教育领域合作,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加强与文化旅游领域合作,通过普及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增加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五)切实加强全民健身发展保障

创新治理体系,加强组织保障。加快推进政社分开、事企分离、市场主导资源分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管办分离、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规划制定、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政府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制度制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督查评估和统筹协调,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区政府每年实施一批全民健身实事工程,落实责任主体、完善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以健康为主题,整合基层宣传、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组织和赛事活动的承办。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级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卫生、养老、旅游等事业融合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按照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制定完善全民健身各项政策,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拓宽投入渠道,落实经费保障。区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经费政府足额保障,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采取社会投资、金融机构信贷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多元投入渠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和捐赠。

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人才保障。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坚持自觉自愿和社会组织引导相结合,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近就便挂靠健身站点开展健身指导服务,逐步做到每个健身站点至少配备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对业绩优秀、群众评价优良的给予表彰奖励,不断激发他们开展健身服务的积极性。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组织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深入社区、机关、学校等宣讲,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和健身技能。创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平台,推广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安全保障,落实监督管理。对辖区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辖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建立辖区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辖区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实现科学发展,加强考核评估。鼓励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扶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支持建设区级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鼓励与高校、企业等合作开发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科学制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评价指标和测评方法,建立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组成的评价团队,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数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校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与培训、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学生体质达标与优秀率等方面,采用多层次、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的实施情况进行立体评价,在2023年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对我区“十四五”全民健身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及时改善提升全民健身短板、弱项。区政府将全民健身开展情况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的活动当中,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