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广东】汕尾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2-02-07 其他 广东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局面,汕尾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实施“项目双进”行动,全面开展新一轮大招商行动,加快做大制造业规模,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制造业保持稳中有升发展势头,集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业规模稳步扩张。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1.1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8.2%。“5+N”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推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电力能源、海工装备、服装珠宝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稳固,占全市工业产值五年来保持在60%以上,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业高端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5.58亿元和88.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1.1%和41.8%,分别比2015年提高10.9个和16.8个百分点。工业八大主要行业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比2015年提升3.6个、6.7个、1.7个、7.1个百分点。
——龙头企业实力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市一批龙头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布局,实力加快提升。成功引入比亚迪落户陆河工业园和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比亚迪陆河汽车试验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消费类电子配件等项目等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比亚迪集团产值近百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信利集团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拥有全系列显示技术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值超200亿,成为汕尾唯一进入广东民营企业百强名单的企业。明阳、天贸、宝丽华、中广核、红海湾电厂等龙头企业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
——创新活力有所增强。2020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0.5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9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增至123家,建设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中心15家、新型研发机构9家(省级4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0.43件增至2020年的1.88件。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2020年全市累计光纤接入用户达到63.23万户,光纤入户率为105.2%。百兆光纤接入用户累计达到57.84万户,百兆光纤用户占比达到91.5%;5G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建成5G基站2011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G+工业互联网”应用、“5G+智慧园区”、“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十三五”以来,汕尾市以“万亩千亿”产业发展平台为载体,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汕尾高新区申报国家高新区取得新进展,陆河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海丰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及汕尾新区产业集聚地实现扩区,海丰梅陇首饰产业环保集聚区和星都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纳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统计管理;陆丰临港工业园区完成征地面积3800亩,拟申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截至2020年底全市产业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5.4亿元,入园项目217个,投产77个,产值达730亿元。工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以汕尾高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陆丰临港产业园、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形成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精密技术装备制造五大产业发展平台,制造业集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已形成电子信息、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工艺品加工等5个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相对不发达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制造业规模偏小,增加值仅占全省总量的0.64%。最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24亿元,仅占全省的0.58%。制造业缺少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仅有1家。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四上”企业分别仅有249家、765家,均为全省最少。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层次偏低,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竞争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链相对脆弱。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本地配套能力较弱,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健全。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以组装新能源大巴和零部件生产为主,还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三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仅有1所大专院校,新建的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开始招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仅49家,占全省比重不到0.1%,缺乏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弱,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不够。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还没有1家上市公司。目前还没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层次专家和“珠江人才计划”和“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四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仍显滞后。金银珠宝首饰与美妆、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但企业多为“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的作坊式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设计、研发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同质化竞争严重,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抵抗风险能力较差,亟需加快转型升级。五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和要素配置还有优化提升空间。营商环境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深圳相比,仍存在巨大落差。部分产业园区仍存在园区基本功能不够完善、生活配套不足等问题,总体看制造业发展仍存在用地紧张、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人才紧缺等问题。
(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酝酿,为汕尾制造业加快发展壮大带来新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特别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兴起,正加快重塑制造业产业组织模式和企业形态,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加速推动全省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汕尾制造业弯道超车、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新机遇。
——“双区驱动”、“双城联动”为汕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将有力推动全省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广东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速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充分流动,有利于汕尾承接“双区”要素资源溢出。广深“双城联动”,两大都市圈加快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联手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为汕尾承接“双城”制造业外溢转移、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带来了重大机遇。
——多项政策叠加和制度红利持续释放,将为汕尾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和省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广东贯彻落实“1+1+9”工作部署,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赋予我市建设东翼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定位,继续安排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为我市用好用活各级支持政策,善用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建在家门口的区位优势,集聚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推动制造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委市政府谋变破局,为汕尾制造业奋进崛起增添新动力。为加快改变汕尾发展落后现状,市委市政府正视差距、谋新谋变,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提出推进基层基础建设、“项目双进”会战、营商环境优化“三大行动”,聚焦聚力培固基层基础、培育发展动能、培优发展环境三个关键节点,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把加快发展作为破题突围的根本手段,为汕尾制造业奋进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
2.面临挑战
——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重构性质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持续升温发酵,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美国对华政策重心从延续多年的管理中国崛起转向阻滞中国崛起,中美贸易摩擦前景不明朗,“十四五”时期中美政治上新冷战、经济上脱钩等风险将空前加大。加之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市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国内进入以“双循环”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我市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市制造业规模小、产业链供应链不健全、缺乏创新能力支撑,同时面临做大制造业规模和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双重挑战,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有限,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较大挑战。
——区域竞争不断加强,我市制造业与周边兄弟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双城联动”以及都市圈的加快建设,周边兄弟市加快谋划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在科技研发、项目招商、人才引进、资金统筹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更强的优惠政策,积极对接、吸聚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制造业资源,制造业呈竞相发展的态势。我市虽然区位优势突出,但产业基础薄弱,在争取大湾区制造业资源方面将与兄弟市发生激烈竞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制造强市不动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深圳都市圈建设、“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双城联动”的重大机遇,加快融入“湾+区+带”战略布局,主动承接大湾区现代产业转移,推动汕尾先进制造业加快扩大规模,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和安全相统一,推动汕尾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效益到高质量的历史跨越。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创造潜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系统设计和统筹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要素资源向重大平台、优质企业集聚,不断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协同融合、开放发展。与深圳开展高水平产业共建,加强与广州、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合作对接,推进汕尾制造业发展融入“双区驱动”“广深联动”的区域发展大格局,把珠三角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拓展至汕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合作,更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制造业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补短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规模。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紧跟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前瞻性谋划和战略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高端引领、集群发展。坚持高端引领,以重大产业平台为依托,聚焦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力能源、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保障要素供给,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入园集聚发展,不断完善制造业产业链条,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更多国产创新成果在汕尾转移转化,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加安全、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定位
善用汕尾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地处粤东沿海、“环珠三角”第一圈层的区位优势,抢抓“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双城联动”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深圳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制造业向西全面接轨深圳、融入“双区”,发挥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作用,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重要配套集聚区、珠三角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改革创新示范区,在全面东承西接中借梯登高,为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作出应有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重要配套集聚区。全面融入深汕特别合作区,以重大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等领域的链主企业、高成长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高端产业资源,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完善汕尾现代化产业链,把汕尾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制造业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珠三角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汕尾毗邻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向外辐射第一圈层的区位优势以及要素成本低等优势,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共建制造业创新载体、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孵化载体和创客中心,加快推动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和广州的制造业创新成果在汕尾孵化、转化,把汕尾打造成为大湾区制造业创新成果重要转化基地和区域制造业创新节点。
——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改革创新示范区。善用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建在家门口的区位优势,对标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围绕制造业振兴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等方面谋划推进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破除阻碍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制造业资源要素流向汕尾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汕尾制造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粤东西北地区探索制造业改革创新的示范样本。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汕尾制造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环境,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质量效益、可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制造强市地位更加巩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建成在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链重要配套集聚区。
——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到2025年,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形成若干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占GDP比重达22%;规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250亿元以上,百亿以上产业集群达到11个,十亿产值以上企业55家,其中百亿元以上航母企业4家,50亿元以上旗舰型企业10家。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规模有显著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达到45%以上。
——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迈向全省中上游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以上。
——创新能力建设大幅提升。5G和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建成5G基站5600个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达到35家,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0%。
——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初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比2020年下降27个百分点。

三、产业发展重点
“十四五”时期,立足汕尾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对标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做大做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汕尾特色、为大湾区制造业配套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战略性主导产业
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和工作力量向战略性主导产业倾斜,加快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电力能源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变革加快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外溢发展的战略机遇,瞄准电子信息产业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央企和知名企业,创新招商模式,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引领型、带动型重大龙头项目,积极对接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度高的关键技术项目,夯实我市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及其模块等零配件产业基础,推动发展新型显示、超高清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等高端电子器件产业,完善“材料-面板-模组-整机”纵向产业链,逐步向5G、IDC关联产业中下游制造业延伸,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强与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的协作联动,深度融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加大对信利、康佳、比亚迪电子等龙头企业的系统扶持力度,实施“一企一策”跟班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等融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健全完善产业孵化培育体系,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的升级发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电子信息人才引育战略,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落户,探索多校合作、校企共建、前校后厂等职业教育培训新模式,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技能电子信息人才队伍。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
专栏1 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重点项目
陆丰康佳半导体光电显示及终端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4年,总投资25亿元。主要生产智能穿戴类终端、手机触控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智能音箱产品、工业类触控显示模组及终端产品。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50亿,年税利1.2亿。
新区国信通博翼科技产业园:建设时限为2017-2023年,总投资30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308亩,“十四五”期间投资16亿元,预计2023年投产。主要建设工业标准化厂房、配套办公楼及生活区,采用高端精密的自动化设备,以机械化流水线作业为主,研制生产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与移动电话等产品,实现年产锂离子电池12000万只与通讯手机1200万部的产能。
海丰锦合电子科技线路板产业基地:建设时限2021-2023年,总投资60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300亩,主要生产高密度集成线路板、柔性电路板、封装基板产品、模块模组封装产品等。
信利半导体CF玻璃基板、TFT panel面板及配套显示模组生产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3年,总投资为50亿元,用地面积31.44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针对高端车载显示市场、工业医疗及物联网显示市场、手机等中小尺寸显示屏。预计新增TFT大板产能3.5万片/月及彩色滤光片(CF)产能5万片/月,玻璃基板尺寸为1100mm*1300mm,新增配套模组产能350万片/月。
2.新能源汽车产业
充分发挥比亚迪在整车制造、车型开发、系统开发、总部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在汕尾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引入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整车企业与关键零部件、材料企业加强合作,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引进锂电池核心配套产商,加强锂电池在储能领域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构建技术创新载体,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引进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打造粤东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加快陆河比亚迪试车场项目建设,支持其将汽车产业链条拓展到汽车智能配件、汽车内饰生产、新材料研发、汽车展销和物流、汽车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监测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扶持政策体系。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专栏2 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重点项目
陆河县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时限为2020-2022年,总投资3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75亩,“十四五”期间投资2.9亿元,在陆河县区内建设充电桩。
陆河比亚迪汽车综合试验场项目:建设时限为2020-2022年,总投资30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2400亩,“十四五”期间投资29亿元,主要建设办公楼、员工宿舍、充电及加油站、维修车间、试验室等以及高速环道、动态广场等各类测试路面。
比亚迪红草工业园:建设时限为2016-2021年,总投资20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829亩,“十四五”期间投资4亿元,主要生产汽车相关零部件及IT零部件。
3.绿色石化产业
抢抓省政府推动大南海石化产业园扩园、推动与揭阳合作共建潮汕平原大石化板块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大南海石化工业园,与揭阳共同打造潮汕平原大石化工业板块。优化石化园区空间布局,突出汕尾产业特色,对接利用好揭阳石化能源上游产业资源,重点引进培育烯烃、芳烃、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精细化学品等大石化延伸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到2025年,石化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3 大南海石化汕尾基地建设项目
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发展以轻烃、烯烃、芳烃等综合利用为主线,以先进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精细化学品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
近期(2021-2025年):集中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重点引进芳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及下游配套深加工产业。其中,2022-2025年拟投资65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石化工业区、重装备产业区及港口物流区、科教研发区、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水工程及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货场、停车场、消防站等公共配套项目。
中期(2026-2030年):重点建成以轻烃综合利用为龙头的烯烃多元化项目,并大力引进先进合成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和企业。
远期(2026-2035年):按照强链、补链、拓链的原则,持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绿色、安全、先进、优质的示范性产业园基本建成。
4.电力能源产业
依托丰富岸线和广阔腹地, 加快推进一批重点能源项目建设,推动现有火电电厂实施扩容改造,大力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合理发展气电,推动全市形成火电、核电、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并存的格局,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陆丰核电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推进陆丰燃气发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陆丰后湖、甲子、碣石海上风电等项目规划建设,积极规划粤东(汕尾)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推进陆河三江口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适度发展高效煤电,加快广东陆丰甲湖湾电厂扩建工程,推动煤电行业加快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改造。积极引进大湾区先进技术和服务,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加快研发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网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智能电气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到2025年,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7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932万千瓦,电力能源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专栏4 “十四五”时期我市电力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1.核电
陆丰核电1、2号机组:建设期限为2023-2028年,“十四五”期间投资67.5亿元,建设两台AP1000机组,装机容量250万千瓦,估算总投资422亿元。
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建设期限为2022-2026年,“十四五”期间投资186.7亿元,按照“华龙一号”建设两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250万千瓦,估算总投资410亿元。
2.煤电
陆丰甲湖湾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建设时限为2022-2023年,“十四五”期间投资72.87亿元,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
3.风电
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时限为2018-2021年,总投资84.22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39.22亿元;装机容量500MW海上风力发电场,配套建设220kV海底电缆、35kV海底电缆、海上升压站及陆上集控中心。
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场:①项目(一):建设时限为2019-2022年,总投资84.51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44.36亿元。建设500MW海上风力发电场,配套建设一座220kV海上升压站、35kV集电海缆、220kV登陆海缆,陆上集控中心与汕尾后湖项目共建;②项目(二):建设时限为2019-2022年,总投资69.1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39.1亿元;建设400MW海上风力发电场,配套建设一座220kV海上升压站、35kV集电海缆、220kV登陆海缆,陆上集控中心与汕尾后湖项目共建。
汕尾甲子三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时限为2023-2026年,总投资131.83亿元,建设装机容量600MW海上风电发电厂,配套建设海上升压站、集电海缆、登陆海缆及陆上控制中心。
汕尾碣石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时限为2023-2027年,总投资715.34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300亿元;建设装机容量3000MW海上风力发电场,配套建设海上升压站、集电海缆、登陆海缆及陆上控制中心。
深海海上风电厂项目:建设时限为2025-2028年,总投资200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500亿元;建设装机容量10000MW海上风力发电场,配套建设海上升压站、集电海缆、登陆海缆及陆上控制中心。
汕尾红海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时限为2022-2027年,总投资30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50亿元;谋划建设4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
4.抽水蓄能电站
汕尾陆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时限为2022-2027年,“十四五”期间投资41亿元,建设规模140万千瓦。
5.燃气发电
汕尾海丰天然气热电联产保障电源项目:建设2台9F改进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装机容量92万千瓦,建设期限2022-2024年,“十四五”期间投资30亿元。
汕尾市天然气保障电源项目:建设两台120MW级6F改进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机组,装机容量24万千瓦,建设期限2022-2025年,“十四五”期间投资11亿元。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汕尾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地缘优势以及海岸线长等资源优势,以汕尾所能积极对接“双区”所需,加快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海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多个规模效益显著、创新优势突出、产业配套完备、区域特色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产业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丰富应用场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争取把汕尾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战略储备腹地、广东沿海数字经济联动支撑区和革命老区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加快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基站和智慧杆塔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连续覆盖,到2025年,5G主要城区和重点镇实现全覆盖。优化提升高速宽带网络,加快骨干光缆扩容、IPv6升级、千兆光网普及,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打造“光纤+5G”双千兆网络体系。加快推进NB-IoT(窄带互联网)、工业无源光网络(PON)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应用。
培育发展数字产业。依托汕尾高新区和海丰生态科技城,加快推进“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提升大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培育发展信创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中心配套设备等大型设备制造产业,积极拓展发展数据清洗与标注、动漫视频渲染、人工智能计算服务等大数据服务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积极引进京东、华为、腾讯、字节跳动、中瀚云和中软国际等企业,深度挖掘5G+AR/VR营销、5G+智慧文旅、5G+沉浸式教学等5G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工程,打造汕尾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推动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及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形成示范效应。以汕尾珠宝首饰加工、海洋、工业、服装纺织等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点,发展云游戏、智能呼叫、智能网联车、VR/AR产业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融合应用创新产业。推动食品加工行业实施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升级工程,建设集成食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等信息数据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中心和数据化平台,申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专栏5 “明珠数谷”大数据产业园
采取“一园多地”模式,形成总规划面积约为2000亩的“双核两带多点”空间布局。其中,“双核”以汕尾高新区和海丰县生态科技城为核心先导和起步区,打造高水平数据中心和大数据服务和制造产业集聚基地。“两带”即大数据关联产业带,主要覆盖汕尾市城区、海丰县;大数据辐射融合产业带主要覆盖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和陆丰市。其他县区作为全市大数据产业“辐射点”,依托红海湾互联网+旅游示范小镇,梅陇珠宝、可塘彩宝加工、陆丰新河建筑装饰等重点产业拉动大数据应用辐射需求。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中瀚云大数据+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为引领,形成设备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综合商业、楼宇经济、展会经济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到2025年底,建成涵盖信创服务器制造、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服务、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的产业体系,成为广东省数据中心核心布局节点之一、新型大数据产业基地。
2.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等发展平台,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核心,延伸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挥中广核新能源、中天科技、长风、明阳智能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集风机、叶片、塔筒、钢管桩、导管架、海底电缆等产业链条为一体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快速发展,逐步完善和优化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打造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检测认证、建设安装、运营维护为一体,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聚焦海上风电和多能互补领域,建设风机整机测试、大型叶片研发测试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大容量风机及关键部件国产化核心技术、海上风电前沿设计建造技术等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海上风电“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依托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优势,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向海洋领域拓展趋势,加快引进培育新兴海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船载智能终端、船用导航雷达、海洋自动监测系统等高端海洋电子设备及系统。力争到2025年,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
专栏6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十四五”重点项目
汕尾明阳大型海上漂浮式风机一体化智能装备中心项目:建设时限为2020-2023年,总投资3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29.7亿元。主要建设大型海上风电漂浮式风机基础制造中心,包括漂浮式基础建造基地,配套钢材及混凝土分段建造厂房和设备设施及其他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陆丰)中天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时限为2019-2021年,总投资15亿元,占地约232亩,“十四五”期间投资6亿元。建设厂房及配套职工宿舍和楼房,生产高压交、直流海底光电缆以及电力电缆,年销售预计达20亿元人民币。
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陆丰)园区海上风电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时限为2020-2021年,总投资6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4亿元。建设海上风机塔筒、单桩基础、多桩导管架基础承载平台、浮式风机基础的海上风电场配套设备制造、组装和运输等海上风电场配套设备制造项目。
管桩及导管架基础制造厂工程项目:建设时限为2019-2021年,总投资4亿元,主要生产海上升压站模块、导管架、钢管桩等海工、海风装备,年产值15亿元。
蓝精特种管业制造厂工程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2年,项目占地约40亩,总投资约1.2亿元,主要生产钢管、高压管件、管道、卷板、起重机械设备、港口机械设备、海上风电配套装备及其配件,年产值5亿元。
3.生物医药产业
学习借鉴“双区”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经验,切实用好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积极利用省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积极引进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探索建立海洋生物产业园,重点发展海洋生物科技研发服务、海洋健康养生休闲两大服务业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医药、海洋功能性产品三大制造业。依托国泰、五丰海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谋划共建海洋生物实验室、陆海大数据中心,探索建设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药物资源库和海洋生物样品库,开展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质研究,加快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基料、海洋生物功能型临床保健制品、海洋活性化妆品、海洋新型药品和生物制剂等海洋生物功能制品。依托香雪制药、江涛药业等龙头企业,发展新型中药饮片、中成药、功能保健品等,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专栏7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汕尾香雪健康产业园和精准中医服务项目:建设时限为2017-2021年,总投资15亿元,用地面积139亩,“十四五”期间投资8亿元。主要建设配套中药智能物联配送平台、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基因检测及精准中医诊疗平台,从事医药保健品生产。
海丰金河丽晶生物科技项目:建设时限为2019-2021年,总投资4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1亿元。主要生产洗涤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创造岗位50个。
湖东镇中南药基地省级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3年,“十四五”期间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200亩,用于项目观光、科研、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
4.新材料产业
以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和星都片区、陆河新河工业园、陆丰临港工业园、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为载体,积极引进先进材料项目落户汕尾,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制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加快突破关键原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专栏8 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杭萧钢构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3年,规划用地169亩,“十四五”期间投资7.2亿元。
陆丰伍峰新型建材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2年,规划用地面积176亩,总投资额6亿元,主要投资建设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轻质建筑材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建筑垃圾、城市污泥收集、处理利用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
装配式建筑构件材料产业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3年,总投资额5.4亿元,建设办公楼、停车场、仓库、配套设施等。
斯特纳新材料项目:建设时限为2020-2022年,总投资额1.5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1.4亿元。建设厂房、办公楼、宿舍楼等。预计年产值1.5亿元。
海丰县大康生物环保全降解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时限为2021-2022年,总投资8亿,占地面积22429.6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研发/实验中心、储藏仓库等。
(三)巩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坚持不懈运用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低碳环保技术等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食品加工、金银珠宝首饰及美妆、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制造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1.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
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食品加工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围绕蔬菜、萝卜、甘薯、茶叶、荔枝、青梅、南药和水产等特色产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休闲食品、调制食品、冻干食品、鱼糜制品和生物活性成分提纯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建设,重点引进、扶持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加工体系,实现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五丰水产、国泰食品、雅泰隆、多泰食品等食品制造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研发部门、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多种载体,在食品生产检测技术、保鲜技术、速冻技术、包装技术、质量和安全控制技术等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加快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重点推动汕尾(马宫)渔港和湖东渔港经济区建设,加强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大力推广“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的发展模式,深化深海养殖产业化程度,加强科技研发与生产加工的联系,打造集水产养殖、加工、冷藏、国内外贸易、产品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牧场。加快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海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安全控制技术水平。建设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云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上云上平台,解决企业销售、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痛点问题,推广在原料采集、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及销售消费等场景的应用。力争到2025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专栏9 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陆丰市甲东镇海产品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时限为2021-2025年,占地1000亩,“十四五”期间投资10亿元。建设海产品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各类海产品养殖基地、海产品 加工厂、海产品交易市场和电商交易平台。
2.纺织服装产业
推动纺织行业材料及工艺技术升级,积极对接深圳工业设计、创新创意资源,加强研发设计、品牌打造和渠道开拓,引导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研发平台建设,以“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制造服务化方式,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快时尚服装产业转型,建设集材料研发、服装设计、生产等于一体的时尚产业集群。依托海丰时尚创意城,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打造粤东特色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基地。引进培育服装电商企业,推动服装产业电商化发展。依托公平产业园,支持敏兴集团、万盛针织、信联针织时装、娜菲实业、百斯盾服饰、国润纺织等重点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加快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入园治理、集中升级,加快绿色环保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的研发推广,积极培育绿色纺织服装工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到2025年,纺织服装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专栏10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
汕尾市国皓棉纺生产项目:建设时限为2020-2022年,用地面积53亩,“十四五”期间总投资额5亿元,建设厂房、办公楼、宿舍楼等。
3.金银珠宝首饰与美妆产业
统筹做好可塘珠宝、梅陇金银产业规划,引入深圳创意设计资源,推动珠宝、金银首饰产业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展销、经贸、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珠宝、金银首饰产业集聚区,引导珠宝、金银首饰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设计水平。支持珠宝、金银首饰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将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到珠宝行业,打造融汇时尚和高科技的可穿戴智能珠宝产品。支持珠宝、金银首饰企业积极申报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积极推进“互联网+饰品”模式,大力鼓励饰品企业创建网上商城,整合珠宝专业市场力量,建设珠宝电子商务平台,汇聚一批珠宝批发电商。支持海丰加快建设国家级珠宝玉石鉴定中心和申办省级珠宝交易所,打造“中国金银首饰加工销售基地”,积极组织珠宝、金银首饰企业参加深圳国际珠宝展,提升“中国彩宝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品牌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金银珠宝首饰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依托海丰生态科技园,加大对进驻化妆品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化妆品企业,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协作、数据应用、营销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推进化妆品产业全产业链构建。建设美妆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推动形成美妆产业国家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加强美妆行业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引导美妆企业树立品牌、品质意识,建设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化妆品行业提标贯标行动,建立创新结合、区域共建的高标准国际化质量品牌培育评价体系,加快提升美妆品牌国内、国际知名度。推动美妆产业向研发设计、新型营销、个性定制等环节延伸价值链,建设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 检验检测、展示体验及交易功能为一体的美妆产业全产业链平台,打造华南乃至全国重要的美妆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市化妆品产业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行业领军企业1家以上。
专栏11 金银珠宝首饰及美妆产业重点项目
广东(海丰)黄金珠宝首饰产业环保集聚区:建设时限为2018-2022年,总投资3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24.5亿元,建设加工产房区、综合服务区、电镀生产区、废水和废渣液回收处理区、配套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域。
海丰县可塘彩宝工业园区、珠宝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建设时限为2021-2026年,用地415亩,总投资11.34亿元,主要建设内容:①可塘彩宝工业园:建设占地约30万方的珠宝产业园区;②建设珠宝产业园,建设一个彩宝文化长廊、一个以彩宝玉石为主题的专题展览馆和专题博物馆、一个珠宝产业综合服务功能区。
海丰美妆产业园项目:首期规划面积60万平方米,以广州好迪集团为龙头,拟引进各类轻工业美妆企业30家,总投资达100亿元,构建“一核三区”的空间布局,以产业为核心,融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以美妆生产为主导的产业链。
四、主要任务
(一)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发展基础和潜力,加强空间引导与管制,推进全市制造业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对接,支持各地区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强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促进制造业资源向“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等各类开发园区集中,引导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为核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和陆丰海工装备基地为两翼,培育壮大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北部绿色制造业发展带,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1.全力做大做强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一核”
加快完善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提高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双区驱动”“双城联动”的溢出效应,加强与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对接合作,加快推动一批高成长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缺失环节,做大做强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把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打造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2.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和陆丰海工装备基地“两翼”
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和陆丰海工装备基地,不断提升其产业承载力,充分发挥其对东西两翼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汕尾制造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建设。加快深汕合作区拓展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及配件制造、新能源锂电池制造、机器人零部件制造、可穿戴设备组装、人工智能、5G配套设施等产业,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特别是深圳工业设计、渠道开拓、市场营销等资源,加快提升梅陇金银首饰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展示交易、工业观光旅游等业态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以智能制造为主、金银首饰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汕尾融入“双区”的新门户、生态高能产业新区。
加快提升陆丰海工装备基地发展能级。抓住陆丰核电、海上风电建设机遇,加快建设汕尾(陆丰)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充分发挥中广核新能源、中天科技、长风、明阳智能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引进培育配套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引入起重及港口机械设备、海上风电配套装备及其配件的制造、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等全链条企业,完善上游装备设计、中游装备制造到下游维修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陆丰海工装备基地升级为省级产业园。
3.构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制造业发展带
打造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加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依托沈海高速、厦深高铁、广汕汕高铁等沿海大通道,自西向东串联深汕特别合作区、马宫、金町湾、汕尾主城区、红海湾、大湖镇、陆丰城区、金厢镇、碣石镇、湖东镇、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等重要功能节点,重点依汕尾高新区红草片区、汕尾(陆丰)海工基地、大南海石化汕尾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经济、电力能源、海工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打造南部沿海临港制造业发展带,形成支撑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增长极,助推汕尾实现蓝色崛起。
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依托甬莞高速、国道G324等交通干线,自西向东串联海丰生态科技城、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星都经济开发区、陆丰城区、博美镇、南塘镇等,重点依托海丰生态科技城、深山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星都经济开发区等平台,积极承接“双区”产业转移和辐射,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引入研发设计、创新创意等高端资源,深入推进纺织服装、珠宝首饰、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重点发展精密与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建设全市制造业发展新增长极,为中部崛起提供支撑。
打造北部绿色制造业发展带。依托陆河县和陆丰市北部地区,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思路,依托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装饰、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带。推行北部生态区全域绿色制造,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引导制造业集中入园发展,严格执行环保、投入、产出、用地等刚性约束标准,促进园区绿色高效发展。全力推动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带融入“双驱驱动”“双城联动”发展新格局,深化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制造业创新发展领域的深度对接合作,加快承接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转移,擦亮生态制造名片。

专栏12 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依托现有产业园区,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工业园区空间整合优化,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提高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建设一批“万亩千亿”的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产业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50亿元以上,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1900亿元。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平台:依托汕尾高新区,打造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的百亿级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总投资额超过55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800亿元。
绿色石化产业发展平台:依托大南海石化汕尾基地,打造百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200亿元。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平台: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打造百亿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平台:依托陆河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建筑装饰材料产业共同发展的百亿级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亿元,总投资额超过35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200亿元。
陆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平台:依托陆丰临港产业园,打造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百亿级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0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500亿元。
精密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平台:依托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精密与技术装备制造为主,服装及珠宝首饰产业共同发展的百亿级产业平台。“十四五”期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50亿元,到2025年产值达100亿元。
(二)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建设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
1.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梳理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短板和“卡脖子”问题,联合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以及央企等开展攻关突破,加快“六基”重点项目工程化、产业化,支持制造业基础产品和技术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推广。
2.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
加快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力能源、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绿色石化等产业,打造多点支撑、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电力能源、海洋生物、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加快推进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发展,培育一批百亿级、在全国拥有品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
3.壮大制造企业集群
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临港工业、5G与大数据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2025年,努力培育4家百亿元以上航母企业、10家50亿元以上旗舰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计划,在细分行业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重点培育成为“行业巨人”。到2025年,全市培育5家“小巨人”科技型企业,培育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支持中小制造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力争2025年全市经省认定“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家以上。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力争到2025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1家以上。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到2025年全市新增“个转企”2500家,培育“四上”企业750家,股份制改造30家,区域性股权挂牌2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上市公司2家。
(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1.切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梳理全市制造业重点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省重点领域研发、揭榜制、“大专项+任务清单”科技计划,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平台对接省科技战略任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关键技术产品供需对接和应用推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9%。
2.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对标国家和省实验室,加快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建设。积极对接深圳、广州等主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央企等创新资源,推动大湾区高水平实验室及研究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一批研发大平台,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支持企业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和申报,加强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加强与大院大所、央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比亚迪、信利、中广核等重点企业,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标准、关键技术、专利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建立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以汕尾高新区、海丰生态科技城、陆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陆河新河工业园等为依托,围绕制造业相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建设和运营孵化育成平台,支持孵化机构以市场化手段集聚创新团队、创业项目、风(创)投机构等各类要素,形成“苗圃—孵化—加速”的科创企业孵化链条和“多元化、集成式”的孵化模式。
3.促进大湾区及全球科技成果加速在汕尾转移转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需求的连接通道,重点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包和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系统,组建汕尾市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超市,形成科技成果竞价拍卖等多种技术交易模式,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大平台。加快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利用国家专利技术(深圳)展示交易中心、深圳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网络平台,延伸为汕尾企业提供便利的知识产权申请、转让、受让等线上线下服务业务。支持制造业创新飞地建设,以产业链契合为切入点,依托现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珠宝首饰、纺织服装等产业基础,借助深圳人才、技术、共享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加快创建汕尾“创新岛”(深圳),大力引进税源制造企业、初创型企业进入“创新岛”孵化。由政府牵头或支持龙头企业在深圳、广州以及其他发达城市等地建设创新飞地、创业园区平台载体,实行专业化运营,探索灵活管用高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对接高端创新资源,打造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实现“人才、研发在外地,企业、生产在本地”。
(四)促进产业链现代化,打造融入“双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建立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进一步深化“总部研发在珠三角、转化生产在汕尾”的产业共建模式,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图谱研究,主动嵌入“双区”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引进培育链主企业和本土骨干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和本土骨干企业通过上下游产业协同、组建产业链供应链互保联盟等方式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依托信利、德昌电子、信元、天贸、康佳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电子零配件产业,与深莞惠通讯设备、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等终端产品形成产业配套。加快完善电子信息纵向产业链,逐步向5G、IDC关联产业中下游制造业延伸;依托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链,并向汽车智能配件、汽车内饰生产、新材料研发、汽车展销和物流、汽车金融服务等领域延伸。依托中广核、中天科技、明阳智能等龙头企业,加快完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逐步与“双区”临港化工、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重型工业产业形成一体化布局、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发挥深圳专业市场、研发设计、品牌运营、渠道开拓等优势和汕尾品质工厂优势,推动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终端方向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技术改造,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和“机器人应用”计划,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引进制造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牵头或联合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在电子信息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工艺品加工、电力能源等领域推广基于5G网络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展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经营、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
3.加强精准招商完善制造业产业链
持续实施“项目双进”行动,全面开展新一轮大招商行动,加快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搭建市场化招商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推介与招商,提升招商实效。深入实施汕商乡贤回归工程。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图谱研究,瞄准国内外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国企央企、知名中介机构和投资促进机构等,开展精准化、产业化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链主”企业,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强化企业项目全流程跟踪式服务,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招商工作服务体系。支持新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先落户本地区“万亩千亿”产业发展平台,引导支持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产业平台发展。编制重点国家和地区外资招商图谱,实施靶向精准招商,加快补强现有产业链。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完善利用外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全面兑现落实财政奖励、用地保障、研发创新、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不断提升制造业外资利用水平,打造吸引优质外资“强磁场”。
(五)加强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建设质量强市
1.建立健全汕尾制造标准体系
加快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金银珠宝首饰、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标准研制,构建覆盖各产业主要产品并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设立汕尾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加强标准化培育激励机制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化制订工作,培育汕尾团体标准品牌。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修以及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订工作,推动我市优势特色行业技术标准上升成为国家、国际标准。
2.提升汕尾制造质量
实施重点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机制,“一业一策”制定质量提升方案,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推动传统优势工业企业购置先进适用设备,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引进自动生产线,普及现代制造模式,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质量。围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科技专项,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体系,集中力量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提升新业态质量水平。加快建立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开展重点行业推行产品合格率100%试点。
3.打造汕尾质量品牌
加强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推动“汕尾产品”向 “汕尾品牌”“汕尾质量”转变。全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中国金银首饰加工销售基地”、“中国彩宝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通过增资扩产、相互参股、联合、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创建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推动自主品牌“走出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壮大汕尾本地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以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农业类)生产企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4.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完善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海丰建成国家级珠宝玉石鉴定中心,推进检验检测结果获得国际互认。建设海洋食品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不断优化提升质量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专业技术机构、行业龙年企业建立集产业协同研发设计、质量管理、标准研制和知识产权运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专栏13 汕尾重大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海洋食品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到2022年前,建成广东省质量监督海洋食品检验站(汕尾)省级授权质检站,为海洋食品产业提供产品检验检测、产品研发、标准技术、高层次人才吸聚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技术服务;建成广东省海洋养殖业及海洋食品加工产业计量中心(汕尾),为海洋养殖业及海洋食品加工提供全产业链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在2025年前筹建海洋食品国家质检中心,为我市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建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配套建设系列基础设施,包括与医疗器械产业链相关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相关设备、实验室等。覆盖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链、全溯源链的计量需求,为医疗器械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产品研发试验、生产过程数据监测等提供测试技术服务。
(六)建立健全高效服务机制,全面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1.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世界银行标准,全面压减权责清单事项,加快电子证照服务应用,持续开展“减证便民”,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显著提升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不动产登记、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办理纳税、用水用电用气、获得信贷、贸易通关“八个便利化”水平。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完成。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提速,实现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压缩社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时间。全面推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全面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证通办、一码通办、一次通办、一地通办”,全方位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
2.完善便企服务机制
全面落实好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持续开展暖企行动,加强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信贷融资、技改创新等优惠扶持政策宣传解读,逐条逐项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大厅、粤商通、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政务服务“好差评”、12345投诉举报平台等,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企业政策公布、建议、咨询、投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及时听取企业的反映和诉求,建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维权中心),推行走访服务企业、社会投资重点项目代办等服务机制,打响服务企业汕尾品牌。
3.增强要素供给支持保障
深入实施“红海扬帆人才计划”,紧紧围绕汕尾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需求,加快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全面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开发。支持各地在园区内科学规划新型产业用地(M0),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综合体,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 2.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计容建筑面积不大于总计容面积的30%。积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基金对接合作,推动设立汕尾市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碳中和关键技术及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基建等科创和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汕尾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优质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加速聚集。拓展制造业企业投融资渠道,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对接“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引导制造业企业通过改制、并购、发债以及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取直接融资。
专栏14 制造业人才培育专项行动
1.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联盟。聚焦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和优势传统产业集群,结合本地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和发展规划,支持重点制造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研究院、行业商协会等联合发起成立专业领域人才联盟,充分发挥人才联盟在各自领域人才、技术、平台、项目、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加快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制造业产业生态和重点产业人才集群。按照“组建一个支持一个”的方式,到2025年在我市建立四大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联盟。
2.实施制造业杰出企业家培育计划。培育一批扎根汕尾、深耕制造业,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计划每年遴选支持2名,到2025年共遴选支持10名。
3.实施制造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重点面向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而、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支持我市制造业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在工业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新材料、工业软件、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运用等方面,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链水平的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每年遴选支持20名,到2025年共遴选支持100名。
4.实施制造业技能菁英项目。以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并掌握“高、精、尖”技术工艺的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支持我市制造业企业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培育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技能水平、具有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计划每年遴选支持100名,到2025年共遴选支持500名。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充分发挥汕尾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快形成全市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对标省有关要求,加快建立完善“五个一”工作体系,科学谋划推动各地产业集群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碍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建立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机制。开展“亩均论英雄”专项行动,实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制定出台综合评价方案,加快形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标准、统计、评价等工作体系。对优先发展类企业,重点保障资源要素需求,支持其股改上市、并购重组,在政府性评先评优、试点示范项目申报、重点科技项目攻关、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限制发展类企业严格运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源节约、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加大整治力度。加快“低产田”改造提升,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和各类园区改造升级,合理转移和淘汰不适合继续发展的产业。畅通制造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畅通港澳及海外人才来汕尾工作通道,在职业资格认定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停留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加快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研究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数据产权确权、数据隐私保护的制度规范,推动相关企业参与数据要素汇聚、流通、交易和产业化发展,统筹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和标准化建设,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创新数据要素治理模式。
(三)建设新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
构建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通力合作的新型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质要素保障和良好营商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链主企业、产业生态型企业、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科研院所等产业集群中介服务组织的政企沟通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产业链招商与配套对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修订与宣传贯彻、行业秩序维护、质量品牌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活动,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集群运转效率。
(四)加强监测评估和督查考核
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探索建立完善集群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集群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把制造业招商引资及高质量发展情况纳入各县(市、区)政绩考核体系。对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对工作滞后或成效不突出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