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广东】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9-24 其他 广东
一、发展目标

(一)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

总体目标:人水和谐 水城相融。鹏城处处水秀景美、鸥鹭翔集,水务公共服务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面支撑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建设。“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水务品牌全面树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水务范例。

(二)二О二五年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打造水资源安全充足、供水服务均衡优质、水灾害防御坚实稳固、河湖水体长制久清、滨水空间开放共享、水务文化彰显、水经济繁荣活跃、监管体系高效智慧的全周期全要素治水体系,水务公共服务水平和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亲水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源保障安全充足。水量保障充足,水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多源互补,互联互通、调配灵活水源保障格局,实现双水源双安全、90天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供水服务均衡优质。供水系统均衡稳定,供水品质健康优质,供水企业高效运行,自来水直饮全市域覆盖,供水设施与服务实现同城同网同质。
灾害防御坚实稳固。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升防洪排涝系统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强化灾害风险韧性应对能力。完成全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中心区防洪潮能力不低于200年一遇,内涝防治能力力争达到50年一遇,城市防洪防潮治涝水平全国领先。
河湖水体长制久清。坚持陆海统筹、水岸一体的原则,建成完善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河道水生态系统基本修复,水环境治理设施运维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水清岸绿的目标基本实现。
滨水空间开放共享。 坚持绿色、开放、融合理念,实施河湖岸线和海岸线治理,提升滨水滨海区域环境品质,实现河湖海岸开放共享,滨水区域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行业监管智慧一体。实施水务行业监管机制创新,构建涉水事务一体化、水务基础设施数字化、行业监管与便民服务智慧化的现代化监管格局,水务资产全面实现数字化,打造创新发展“深圳样板”。

二、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水务工作紧紧围绕水资源、供水、水安全、水环境、水空间、水文化、重点片区及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各项任务举措。

(一)完善水资源保障格局,安全充足支撑高质量发展
按照节水优先、量质并举的思路,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重大水源和输配水骨干工程建设,构建安全充足、调配灵活、节约高效的水资源保障格局。

1.保障水源充足优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积极开发利用东江、西江水资源,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深汕合作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本地水资源利用率,实施深汕合作区北坑水库及配套输水工程、西部水源及供水工程。聚焦供水保障率与供水品质双提升,开展新丰江水库引水工程前期研究。新增境外引水能力10.11亿立方米/年,新增本地水库供水量(深汕供水)0.8亿立方米/年。

2. 构建双安全网络格局。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加快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境内水源配置工程体系建设,形成“一网互联、两江并举、三纵四横”与深汕“一引三蓄”供水水源保障格局。实施罗田水库至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西丽水库至南山水厂原水管工程、铁长支线二期等核心工程建设,保障西部片区供水安全。推进公明水库至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铁岗水库至南山水厂原水工程、沙湖水厂第二水源工程等双水源工程,实现东西江水源双向联通,水厂双水源保障,提高水资源保障的抗风险能力。

3. 探索都市型水源保护利用。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用水,优质东江水和西江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用水,本地水资源回归河道作为生态用水。探索将铁岗、石岩、西丽水库等饮用水源水库调整为“水缸”管理,保障水质安全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释放库周空间,发掘库周空间价值。

4.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深圳节水典范城市工作方案,加强水资源和节水监督考核。推进重点片区非常规水源利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用于工业冷却和市政杂用,水质净化厂尾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二)健全水供给服务体系,实现供水系统均衡优质
围绕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优化供水设施布局、提升供水品质、提高运行效率,提供均衡优质供水服务,实现供水全城直饮。

1. 优化布局提升品质。优化水厂布局,解决局部区域供需矛盾。全面关停村级水厂,启动沙湾二水厂、南山水厂、五指耙水厂、长流陂水厂、罗田水厂等16座水厂新扩建工程,新增水厂规模365万立方米/天,保障供水需求。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水厂,配建深度处理工艺,推进自来水厂升级改造,实施大涌水厂、甲子塘水厂、庙角岭、观澜茜坑、龙华茜坑等22座水厂提标改造,提标改造规模381万立方米/天,提高自来水的水质标准和稳定性。

2. 增强供水稳定与韧性。加快推进梅林坳、安托山、大学城、燕罗、羌下、碧眼、甘李等加压泵站建设,提高蛇口片区、西丽大学城片区、燕罗片区、新湖片区、布吉北与宝龙片区等局部片区供水安全保障。加快推进供水管网和区域间互联互通管建设,滚动实施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更新工程,持续开展居民小区“最后一公里”供水设施提标改造,保障供水实现全城直饮。完善供水主干管334公里,新建区域间互联互通管道187公里,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91公里,完成约2200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13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

3. 提升供水系统智慧服务能力。加强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覆盖源头至龙头的供水感知系统,完成85万户抄表到户,实施城市供水管网的水量水压水质监测、漏损监控,构建集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供水运营管理系统,提升供水企业供水运营效率,提高供水服务满意度。

(三)筑牢水安全公共基底,构建坚实稳固防御体系
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系统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内涝治理和堤防建设,提升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1.全面实施水库山塘除险加固。推进全市177座水库和58座有坝山塘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立常态化、标准化的水库运行管护机制。

2.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推进内涝积水点“一点一策”治理,着力解决管网末端雨水收集不畅问题。推动城市雨水管网提标,完善分流制雨水管渠系统,实施177公里雨水管网新建及改扩建。提升雨洪蓄滞能力,加强雨水径流管理,推动“雨水调蓄模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刚性约束条件,实施龙岗河、赤石河、明热河滞洪区等工程,新增滞洪区与雨水调蓄池等调蓄容积796万立方米。提升排涝能力,建设排涝河口泵站、共和村泵站等24座排涝泵站。开展深圳河湾、茅洲河流域、珠江口水系等高密度建成区深层排水隧道和G107宝安中心区雨水行泄通道工程等论证工作。

3.建设高标准防潮体系。实施海洋新城、宝安中心区、机场等58公里海堤新建和提标改造,实现西部海堤200年一遇防潮能力。推进东部沿海新大海堤、东部海堤三期和四期工程等45公里海堤建设,提升东部片区整体防潮能力。

4.加强精细化管理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水雨情智慧监测体系,加快全市干支流、水库水雨情及城市内涝监测站网布设和建设。建立流域洪涝预报模型,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增强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建立暴雨洪水分级响应机制,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健全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联动体制。建立城市建设对排水设施影响评估制度,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减少因工程建设造成排水设施损坏引发内涝的现象。

(四)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确保河湖水体长制久清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思路,综合施策,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维护河湖水体健康。
 
1. 构建高效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完善污水收集管网,重点建设前海、笋岗-清水河、福永西、机场周边、大水坑、民治、南约、宝龙、大鹏半岛片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污水管网系统,基本实现全面雨污分流和污水全收集。开展新一轮存量污水管网排查整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基本消除“点截污”、“总口截污”设施。实施滨河、南山、固戍二期、福永二期、沙井三期等19座水质净化厂新改扩建工程,新增处理规模212万立方米/天。推进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推进海丰电厂污泥耦合发电、上洋污泥处理厂投入运行,建设深汕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全市污泥处置能力达到8500吨/天。新建大沙河、后海北河等5座污染雨水调蓄池,新增调蓄规模约26万立方米,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污染雨水处理工作,启动污染雨水快速处理设施试点建设。加强污水设施运维管理,加大排水大户监管力度,加强全市各区运维队伍建设,实施水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

 2.系统推进水生态修复。开展公明、铁岗、长岭皮、清林径、铜锣径、松子坑等6座水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库区生态屏障。完成约310公里硬化河渠的生态化改造,新建、改造28处河流型人工湿地和湿地公园,建设葵涌河等6处河口湿地,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提升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完善河流生态流量管控,建立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制度,实现多水源、常态化生态补水。实施16.5公里海岸带生态修复,完善滨海生态廊道,提升自然岸线保有率。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海绵城市连片效应,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到50%以上,提高城市韧性。

(五)促进水空间开放共享,畅通水务价值转换通道
充分挖掘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推动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彰显水文化,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体系,推动河、湖、近海等水域及水务工程设施成为深圳人的“休闲公园”“文化乐园”“精神家园”。

1.推进碧道建设。建成1000公里碧道,形成“一带二湾四脉八廊”的碧道空间结构,构建水城共生的休闲系统, 形成缤纷荟萃的文化系统。建设茅洲河干流、龙岗河干流、观澜河干流、坪山河干流、深圳河干流北岸等河流型碧道;建设清林径水库、光明湖等湖库型碧道;建设86公里滨海碧道,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营造丰富的滨海公共空间,打造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

2.积极推进水务设施融入城市。打通水库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对具备条件的水库开展库周环境治理,开发运动休闲旅游功能,打造城市公园型水库和湖库型水利风景区。实施水务设施景观化生态化改造,美化提升水务工程设施,文化提炼、景观和内涵提升,打造开放共享空间和城市标杆;充分利用自来水厂、水质净化厂内的公共空间,设立科普展厅,逐步推动向市民开放共享;对新建水务设施实施复合功能设计;对有条件的厂站设施进行入地改造。

3.开展水文化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开展物质水文化建设,推动中国水科技展览馆(深圳)、碧道展示馆等一系列水文化载体建设;改造提升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深圳市水情教育基地;打造深圳特色的“碧道+场景营造”模式,建立一系列综合便民文化服务站。推进水务设施标识标准化建设。发展水上运动,打造涉水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积极推进大湾区水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水务技术与标准开发,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水务大会、论坛或水科技论坛、水务展会,逐步树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水务品牌。发掘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渔家文化、特区文化及都市文化,做好传统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加大绿色消费与生活方式宣传,在全社会塑造爱水惜水护水的氛围。加强水文化传播,推动节水、水土保持、供排水、防灾减灾等知识“进学校、进党校”,打造一批水务宣传品牌,成立水务公益基金。

(六)强化水务一体化管理,打造创新发展深圳样板
实现全要素全周期管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强化流域、业务、行业、都市圈一体化管理和数字治理,推动水务一体化改革再出发。

1.加强河湖长制工作。创新流域管理与河湖长制协同推进模式,推动河湖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推动深圳河长制和流域管理立法。推动成立由市级河长担任主席的流域管理委员会,落实流域管理和属地管理责任。推广河湖长述职机制,加强对基层各级河湖长的督查和考核。构建水源保护、水面水岸线管控、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指标管控体系。建立流域河长制工作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流域与行政区域协同治水。增强水务系统执法监督,把生态环保执法、城管执法情况纳入河长制考核平台,提高水政执法效能。

2.加强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各区水务局、水务行业协会、水务企业等涉水机构实行一体化监管,建立全市统一的水务设施建管标准体系、工作指标考核体系、运营定额制度和市区各层级各板块协同工作机制。加大污水、原水、洪水调度以及水资源、水域、岸线开发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加强水域空间和水岸线监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实现涉水空间涉水事务管理考核全覆盖。

3.加强水务行业数字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做好机构、人才、资金、政策、技术、标准、信息安全等能力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水务资产数字化建设,水务资产数字化率达到100%。加强BIM技术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应用,提升水务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感知监控体系,实现水务要素全面采集。推进水务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水务数据资源,深度开展数据治理,强化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保障,增强水务数据共享服务能力。推动水务流程数字化再造,打通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通道。协同推进市区两级智慧水务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水务业务与智慧化融合,提升数据驱动能力和模型决策能力,完善应用体系。深度融合国家、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加强“互联网+政务”能力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水务服务与监管体系。

4.推动“深圳都市圈”水务区域协同。发挥深圳在深圳都市圈(深莞惠河汕)战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化深圳与深圳都市圈其他城市在流域水资源配置、水安全保障、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完善深圳都市圈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跨市项目用地、跨界河治理等方面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七)主动服务重点片区,精准施策实现系统突破
主动服务,聚焦光明科学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海洋新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开发片区分别制定治水策略,打造水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先行先试,建设世界一流光明科学城
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在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大科学装置区和光明中心区等片区示范浅表流排水系统,实现彻底雨污分流与雨水资源利用。深化“三水分离”,加快实现初雨系统收集全覆盖和功能转变,实现初雨设施功能复合利用先行示范。新建科学公园中心湖体,扩大水域面积,发挥滞蓄及滨水景观功能。探索并推进上下村调蓄池、排涝泵站、洋涌水质净化厂等设施水务设施综合体建设,为城市现代水务设施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做出示范和样板。

2.推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湾城一体化建设
坚持湾城一体策略,贯通基地中央水廊,串联后海湾岸线、欢乐海岸湿地、华侨城湿地、大沙河生态廊道,打造世界级后海湾活力海岸线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配合滨海大道下穿,做好排水排涝设施的论证与建设工作,保障基地与后海岸线的空间连接与步行可达。研究超高层楼宇、复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计划,融合智慧水务技术,提供水量水质水压均满足要求的优质供水服务和集成高效的排水服务。

3.支持海洋新城打造为水城海融合的生态新区
秉承离岛式填海理念,保留保持原有水系水力条件不变,减少水闸、泵站和隔堤人工基础设施干预对生态的阻隔,构建向海而开的水网。创新排水思路,构建浅表流的排水体系,避免洁净雨水与污水混合,进一步降低填海区沉降对管道运维带来的风险。构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污水再生回用体系解决管网多次穿越水系,补水路径过长的问题;协调红树保育和淡水资源利用的矛盾,构建咸淡水生境共生,依托临海优势,探索海水利用。

4.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滨水环境建设
协同香港制定统一标准与行动准则,共同提出深圳河流域雨洪管理、入河污染物控制、生态修复、环境提升方案,构建深圳水库-深圳河-深圳湾河口湿地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一体化水生态系统。制定特殊政策,划定深圳河一河两岸开放区域,建设水清岸绿景美、两岸便捷可达的滨水空间,促进合作区人员在开放区域内的自由来往,将深圳河打造为一国两制创新合作的生态之河、文化之河、开放之河。
注册 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 ccpcservice 获取,或关注公众号 中项网 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下载APP

扫码下载中项网APP

关注微信

扫码关注中项网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