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4008161360




当前位置: 项目信息网 > 资讯列表 > 正文
【湖北】宜昌市商贸流通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所属行业 项目性质 地区
2021-03-11 仓储物流 湖北
一、规划起点
商务工作处在市场经济的前沿,是宜昌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先导、对内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民众生活的保障,与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密切相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商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商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着力扩消费稳外需惠民生,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着力抓关键求突破务实效,商务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宜昌市商务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推动商务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宜昌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成就  
1.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年均增长 %,居全省第  位。出台了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措施,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  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  亿元,合计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全市GDP的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 %,吸纳就业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 %,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宜昌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综合的 倍。
2.市场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2014年,全市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94家,全市限上商贸企业达到1960家(“十二五”规划中目标位2500家以上);全市共有家电产品经营单位15家,其中一级8家, 家电产品售后单位30家; 全市取得成品油零售资格的零售企业共494家,其中加油站423家,加油点71家;全市共有14家合法典当企业,13家拍卖企业,备案二手车交易市场7家;主城区共有菜市场58家;全市将会展服务列入经营范围的企业约300家,共有两座会展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其中位于夷陵区梅子垭的宜昌三峡国际会展中心处于建设阶段,位于点军区的宜昌市会展中心处于规划阶段。
全市解放路商圈、夷陵广场商圈、万达购物广场商圈、伍家岗商圈不断成长与壮大,东山商圈正在快速形成,商贸企业不断发展、成长迅速,宜昌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雅斯、北山、沃尔玛等超市继续发展,不断提升经营模式,市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夷陵广场商圈、万达广场、解放路步行街的日趋成熟,不断焕发新活力,东山商圈逐渐成形,呈现多种商业业态,综合功能不断强化,宜昌多中心、多功能商圈更加专业、成熟。万达百货入驻、国贸大厦升级, “欧米茄”、“兰蔻”、“Dior”等国际大牌接连扎根宜昌,夷陵广场商圈不断进化,成为全市核心商业区,东站商圈快速发展,金欣商业广场、三峡物流园发展迅速,伍家商圈人气大幅提升。
3.电子商务发展持续壮大
宜昌市已经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正在推进国家智慧城市、物流节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等,为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拥有电子商务市场主体3278家(电子商务企业2556家,服务企业178家,个体722家,天猫、淘宝皇冠以上级别大中型网商68家)。阿里研究院《2013年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宜昌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排名全国114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市第二位。2014年快递业务收入达到2.65亿元,同比增长30%;快递业务量完成6039万件,同比增长47.3%,年人均快件量达15件,除武汉外全市排名第一位。
全市45%左右的中小企业、70%以上的规模以上和限上企业、80%以上的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涵盖了全市工业、农业、商业、服务等各行业;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发展模式日新月异,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O2O(线上线下联动)、大数据、移动电子商务、微信营销等应用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宜昌市区建成和在建的电子商务园区4个,拥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安琪集团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是全市除武汉外地市州中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国贸集团、尚大网络)、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清华科技园)。;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落户宜昌。阿里巴巴宜昌产业带、淘宝宜昌馆、1号店宜昌站、苏宁云商、武汉火凤凰电子商务基地等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落户宜昌;安琪、国贸、稻花香等本地龙头企业开始自建平台;专业市场借力电子商务着手转型升级;一批优势与特色行业电子平台成功运行。
(二)“十三五”期间宜昌市商务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全市商务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1.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宜昌的经济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宜昌是长江经济带的中转站和中西部桥头堡,是西部资源优势和东部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的最佳结合地带,是区域物资流、资本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要素及各类商品的聚集地、再生地和扩散地,加上宜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矿藏资源和良好的政务发展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水陆空立体口岸优势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近年来,宜昌立足水电等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电力、化工、机械、食品、建材等五大优势产业,纺织、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成长。
全市有活性干酵母、特种玻璃、金刚石锯片基体、改性高分子材料、新型化学合成药品、石墨制品、电力自动化设备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特别是国家及省驻宜昌的军工企业、核能工程、高分子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宜昌还有三峡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长江科学院宜昌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技人才群落,人才优势明显。
宜昌位于长江上中游航运中心中段支点位置,具备国家西进立体交通的汇集地和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同时,我市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设施配套,交通四通八达,物流进出方便快捷,可有效辐射“宜荆荆”、恩施等周边城市。
从宜昌商务发展看,“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向富民强市目标迈进的新征程,长江经济带、三峡城市群、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商务事业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内外贸一体化管理格局已经形成,支撑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深化,为商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市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加快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化危为机的能力明显提升,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2.劣势分析
宜昌市经济产业虽然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主要工业产业产品价格回落,内需乏力,后企业融资难、流动资金紧缺、用地难、成本上升,后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招商引资中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新引进项目和在谈项目少,后劲不足;签约项目推进进度慢、落地难;总部经济项目引进难度大;各招商单位工作进展不平衡等等。
同时,我市商务发展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现代流通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控手段仍不健全;我市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山区交通不便,流通成本高;居民收入水平低,居民消费不便利、不实惠、不安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机遇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宜昌市经济运行在快速增长区间的基础依然牢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陆续在国企、民生、互联网、金融、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等领域推出改革利好政策,推进政府简政放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服务业和商贸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新能源、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新业态不断发展,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逐步转换;内需消费的拉动力提升,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民生改善,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生育限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进一步释放国民经济需求。这种大环境、大政策为宜昌市商务的持续、强劲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与环境,宜昌市商务发展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相关消费需求发酵、升级正在加速。
同时,国家一路一带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三峡城市群建设和正在积极争取的长江三峡(宜昌)国家创新经济区等“七大区域发展机遇”,以及宜昌创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创新城市”、“长江区域合作示范城市”等战略的实现,有利于宜昌市商务的大发展。
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理念更加深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和社会事务分开改革将持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确立。市场监管方面,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增强,多头执法向统一监管转变,社会信用体系将逐步建立,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将进一步对接上海自贸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4.挑战分析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宜昌市商务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在近期大改革、大调整等多重因素下,中国经济在总体疲软中出现了深度的分化,我国国民经济利好因素有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短期内不会立竿见影。转型成功省市的繁荣与转型停滞省份的低迷、生产领域的萧条与股票市场的泡沫、传统制造业的困顿与新型产业的崛起同时并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风险显现;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进入中长期上升通道,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成本集中上升,国内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空间有限,城市快速增长的服务性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却因有效供给不足难以快速增长;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受收入、教育、住房、医疗、观念等影响,部分居民消费被抑制;反腐倡廉新政引发消费结构变动,导致住、食、游、购、娱等高档消费市场“减肥”;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周边地市州也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出台新举措,给我市商务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三峡城市群建设带来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加快完善商务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努力保持宜昌市商务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提高商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确保宜昌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二)指导原则 
1.加快结构调整
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宜昌市商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转型。调整优化商贸流通结构,开展“互联网+流通”行动,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引领转型升级,在积极扩大规模中加快结构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在保持较快增长中提高质量效益,在调整转变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持续健康发展。依托各级高新区、经开区,加快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2.坚持创新驱动
在加强政策推动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市场引导。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市场环境,降低流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业创新。把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本提升作为加快转变宜昌市商务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人才强商战略,创新商务发展模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促发展。 
3.注重统筹兼顾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宜昌市消费结构升级。通过注重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利用,注重内外贸相互融合,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宜昌市商务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4.紧扣惠民利民
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实施商务领域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提高商务发展的社会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与消费者。  
5.倡导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宜昌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市场消费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3458亿元,年均增长10%。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0亿元。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农村市场体系日渐完备。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商贸企业日渐壮大。到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以上,商贸物流顺畅有序。
新兴业态发育成长。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出现一批龙头企业和若干产业聚集区。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在全社会交易额中的比重、网络消费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狠抓商务重点项目,完善商贸基础设施
以重点商务项目为龙头,推动宜昌市商务提质增效、扩规模、上水平。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战略思维。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商务快速发展的主抓手,抓项目,抓投资,增后劲,促发展。在推进宜昌商务重大项目建设中,根据项目特点和建设进程,进行节点性攻关和针对性指导。一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快实施项目建设前期的拆迁、土地、环保工作,完善项目质押融资的前置条件;完备审批手续,为项目融资打好基础。二是加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与相关部分和县(市、区)政府密切配合,跟踪服务项目,全面排查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逐个落实责任;把好关键环节、重点区块抓招商,对接项目抓跟踪,签约项目抓落地,供地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三是加大项目融资力度。协调项目业主与金融机构对接,打开融资缺口;积极向国家、省申请商贸物流等项目的扶持资金;以现有项目为基础开展以商招商,引导项目整合、重组和嫁接,推进项目进度和增进项目活力。
(二)提高商贸流通水平,巩固扩大城乡消费 
1.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布局
第一,加强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以城市市场为主导、农村市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双向流通、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水平,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结构和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市物流园(中心)为主轴、县级配送站点为支撑、农村综合交通服务站、农村邮政、快递网点为补充的三级城乡物流服务网络。
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合理谋划商贸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和调整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有序发展、提升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商业集群,推动批发市场群和城乡集贸市场改造和升级。按照定位准确、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城市商业中心及次区域商业中心,提升商圈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推进当阳光彩食品城、柏斯音乐集团城市综合体、西陵后路片区改造、平湖商业综合体、枝江城西CBD 项目、枝江团结路IT数码街项目、枝江滨江商业综合体项目、礼化路城市综合体项目、枝江城北综合物流园项目、五峰城市综合体、五峰民族工业园城市综合体、五峰大润发购物广场、民族工业园商务服务项目、金缸城商业广场、秭归会展中心、阳光国贸三峡商旅广场、长阳红松财富广场购物中心、皇家一号城市综合广场、清江山水城市广场等项目建设。
重点打造一批美食街区、历史街区、文化产业街区、时尚休闲购物广场等特色街区,推动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全面提速升级,使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组建流通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网上商店、电视直销、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健全社区商业设施,推进农家店由横向布点向纵向连线、区域成网转变,强化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加快宜昌国际机械城项目、东湖二手车暨矿山机械大市场、三峡五金机电城、枝江易购五金机电建材项目(二期)、三峡农资批发物流中心、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市场二期开发建设项目、长江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宜都市建材大市场、三峡文教产品交易城、秭归汽车后市场、物流园区商贸中心、当阳乡镇商贸中心、秭归乡镇连锁超市工程项目、宜昌五峰总部经济大楼、鄂西钢材交易市场、茅坪农资配送中心等大型生产资料流通和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辐射鄂西和三峡城市群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努力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货物资源的分拨中转集散中心、区域性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发展中心、区域性物流生产要素资源交易配置中心,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商品,推行多种交易方式,促进流通产业面貌改善、手段更新、业态发展和效益提高。
第二,优化宜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加快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探索建立适应宜昌市情、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切实发挥其在解决农产品“卖难”、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流通农头企业、重点农产品合作社实施的大项目以及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和超市化经营为依托,建立覆盖农产品初加工、储藏、运输、批发、零售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宜昌天麻产地交易市场、宜昌市果蔬批发市场、宜昌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峡蔬果物流批发中心、晓曦红农产品(精品水果)物流园、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远安县农产品冷藏配送中心项目、屈姑食品公司秭归县柑橘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三峡农副产品物流批发中心、秭归县柑橘交易市场(水田坝、茅坪)、长阳清江(丹水)专业市场项目、秭归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项目。
力争用3 -5 年时间,通过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贸对接”和“网上对接”等模式,逐步建立“农产品现代批零网络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信息服务及储藏调节体系”、“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及追溯体系”等体系,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支撑、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终端网络为基础,网上供销平台为补充,连接生产基地和消费者,集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配送、质量检测跟踪、销售售后保障等功能于一身,流通标准化、质量可追溯、高效率、低损耗、信息畅通、调节灵敏、产销稳定、网络完善、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交易、物流、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提升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功能。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搬迁改建,加大“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建设力度。力争主城区全面实现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基本实现每个县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发展集零售、餐饮、文化、生活、配送等于一体的乡镇商贸中心。推进玉阳城区标准化菜市场改造、枝江城西新区农贸市场项目、枝江城北新区农贸市场项目、宜昌市城区菜市场新建和改造项目、五峰集贸市场项目、茅坪步行街农贸市场、秭归乡镇农贸市场改造项目、秭归乡镇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
全面开展“农超对接”工作,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医药物流。
支持三峡医药仓储物流批发中心建设,逐步完善药品供应链体系,创新药品经营方式,提高行业质量安全水平、信息化水平和诚信经营水平,健全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相适应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
第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规范发展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合理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鼓励发展网络收废、电话收废等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有序发展家电和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行业,积极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形成回收、分拣和交易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支持枝江10万吨改性废旧塑料回收加工项目、秭归县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等的建设。
2.增强商贸流通企业活力
支持国贸、雅斯超市、金东山、鑫鼎、东方超市等优势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培育一批名企、名店和名品,增强渠道控制力和市场调控能力。鼓励本土连锁企业跨市区、跨城乡连锁经营,鼓励国际、国内连锁巨头到宜发展;进一步完善老字号发展政策,鼓励支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开展特色经营。推进流通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制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
鼓励发展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方式的批发市场,限制发展传统批发市场,引导批发市场及其物流配送中心集聚发展,支持批发市场叠加外贸功能。加快传统零售企业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和布局,发展新型零售业态,重点推进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等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发展,鼓励发展“百货+超市”等复合业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集购物、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品牌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
3.提升城乡消费条件与水平
加快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提振消费信心,挖掘城乡消费潜力,完善流通网点网络与流通设施条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一,顺应趋势、引导消费。
准确把握城乡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加强节假日促销,重点做好节庆消费。积极发展时尚化、品牌化、个性化和定制式消费服务,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加强挖掘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培训、信息、旅游、体育、民俗风情、网络购物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领域,适当发展奢侈品消费。鼓励商贸企业在消费模式、流通方式、营销手段上实施创新,推进定制消费、预约消费、网络消费的发展。突出高端时尚、品牌聚集的消费特色,形成国际与本土、高端与大众相互融合的商业格局和文化,促进传统消费向创新消费转型。
第二,完善城镇居民服务业发展。
打造宜昌市城区生活服务集聚区和便民服务圈。深入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支持便民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鼓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集约化发展,配备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及健康、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等功能。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把加快居民服务业发展与带动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民工和困难群体从事居民服务业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建立健全居民服务体系。同时,围绕社会福利、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保健养老、公用服务、保洁保安等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社区”。鼓励餐饮企业转型,发展大众餐饮,支持连锁早餐快餐进社区。
第三,扩大农村消费。
挖掘农村日益增长的夜间消费、便利店消费、日常生活消费等需求,鼓励开展“佳节购物季”、“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促进节庆消费。发挥会展经济拉动作用,配合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扩大家具、家电、家纺、家饰、汽车、摩托车、通讯等方面的消费,重点培育品牌消费,引导部分中高端商品消费,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由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  
(三)培育新兴商业业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1.推进电子商务
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电子商务拓市场、促消费、带就业、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宜昌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线上与线下结合。
发挥宜昌产业、品牌、专业市场等线下资源优势,以我市工业龙头企业、农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为重点,培育各类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集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企业、服务企业和产业基地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开展国家、省级、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宜昌特色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引导宜昌企业利用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突破外部资源利用界限,大力发展境内外电子商务,再创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为适应电子商务特点和新消费方式,对产品设计、品牌推广、营销方式、渠道物流、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革新,发挥实体店展示、体验功能,以新型业态促进线下生产与销售。
强化电子商务产业支撑,推进电子商务与网络支付、软件技术、安全认证、物流快递协同配套发展水平,加快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支持、培育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FTTH)接入,建成TD-LTE网,实现4G投入应用,加快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宜昌市“三网”融合,优化、完善我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宜昌市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整合商品流通、居民服务等线下市场资源,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便民网络消费的综合服务渠道,扩大信息消费。
积极推动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规模,积极与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支持企业使用其增值服务。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支持宜昌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项目、当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夷陵区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域电子商务团购平台项目、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五峰电商创业园、五峰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秭归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秭归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秭归县电商小镇的建设。引导宜昌外贸企业利用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宜昌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其买家资源,组织外商来宜举办采购洽谈会。探索建立网上商品交易会和海外样品仓储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 
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推动宜昌“新农村商网”销售平台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覆盖全市的农村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网站,强化市场供求、政策法规等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流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 以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为重点,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社)等基层网点的信息化改造,整合当地农村商业资源,培养农村用户的信息化消费习惯,为农民群众提供网上代购代销、电子支付、票务代理、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多种服务,着力打造网上便民综合服务中心,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引导农村商业电子商务化,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2.推广绿色消费
提倡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市场、商场和饭店。支持淘汰老旧汽车,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建设,推进报废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节能设备设施,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夹层玻璃光伏组件等新材料产品应用。 
3.培育健康养老产业
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养生产业,大力发展以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养护、生命临终关怀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打造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和健康文化相结合的健康保障体系。运用市场的手段把休闲、度假、学习、培训、养老、房地产、医药保健、体育健身、农业、饮食、陪护、家政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老年社区、医疗保健院等养生养老机构一体化发展,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的体系,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健康服务产业公司,并形成良性的新型健康产业集群。
鼓励发展健康检测与评估、亚健康调理与维护、健康文化与教育等新型业态,支持秭归县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发展,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在用地、建设、医保等方面给予扶持,建设覆盖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
4.提升会展业水平
以打造区域性会展名城为目标,依托宜昌市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会展业发展模式,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会展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我市会展业发展水平。
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三峡商务会展中心等宜昌会展场馆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逐步增强承接大型展会的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会展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会展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推进会展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壮大市场主体,逐步形成以现代化大型展馆为基础、一批有实力的专业会展企业和会展服务企业相配套、品牌展会和国际国内大、中型专业展会为支撑的宜昌会展市场主体;拓展会展资源,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全国性、国际性组织的联系,积极争取全国性、国际性展会,特别是全国著名品牌展会来宜举办;充分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农业和工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多门类、高档次、强辐射的现代会展业,高起点策划和打造一批自主品牌展会。
5.壮大商贸物流业 
以服务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长江中上游商贸中心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本市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
一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安排新建项目,重点建设宜昌东站物流中心、爱奔物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中铁物流仓储物流项目、湖北东方超市物流配送总部、临港物流产业园项目、三峡南岸翻坝物流园、中核建投资公司翻坝商贸物流园、陆城商贸物流产业园、姚港化工物流园项目、318国道商贸物流园项目、民族工业园物流园区、全权物流、秭归县物流分拣中心等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突出发展保税物流、航空物流,提升水陆联运水平;二是提升物流配送水平,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提高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推动末端配送企业与电商企业、社区便利店的合作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营车辆规范化,解决末端配送难题;四是在扶持、改造传统的农村流通组织基础上,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连锁经营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直营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提高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覆盖率;五是服务本市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等优势产能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突进专业化物流体系建设;六是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七是以物联网、信息化、无线扫描和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搭建的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6.扩大教育文体消费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开展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育已有教育机构做大做强。引进教育认证考试机构,促进教育认证考试消费。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加大经济需求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发展就业创业培训、老年培训、体育和传统文化培训,以及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相关职业技能和管理类培训,允许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通过连锁、加盟、上市等形式做优做强做大,打造宜昌社会培训品牌。
紧扣提供健康的文化消费产品、创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整合全市的文化要素资源,支持文化企业为市民提供更多丰富、健康的文化消费产品,积极拓宽电影、演出、电视、动漫、网络游戏、音乐等文化娱乐消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繁荣演出市场,举办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艺演出和赛事,提升宜昌城市文化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构建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技术培训、体育旅游在内的体育市场体系。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功能,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自有体育场馆,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体育健身行业,鼓励休闲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对优质体育产业、有前景和惠民的体育项目进行扶持。培育大众性城区文化和健康消费市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和健康消费活动。
7.发展汽车服务行业
促进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维修服务市场、拆解报废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汽车(房车)露营旅游市场、汽车救援市场、汽车金融保险的配套发展,促进汽车服务业的多元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增强汽车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8.发展休闲旅游业
在餐饮、健身、户外休闲、足浴、KTV、影视、茶道、酒吧、职业形象设计、农家乐等方面培育和推出新品牌,丰富中高端现代服务业态;合理丰富大中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休闲夜市,进一步做亮夜经济品牌,形成布局合理的夜间休闲消费格局,将宜昌打造成“三峡休闲会客厅”、“都市生活加油站”。继续加强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促进宜昌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供给,办好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加快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完善乡村特色旅游专线,开发宜昌特色旅游商品并带动本土产品消费。支持青岗坪(贺家坪)度假山庄、柴埠溪度假养疗中心、五峰国际“慢城”、方山旅游综合服务项目、枝江马店水库生态风情街项目、董市老街明清文化街项目、长阳酒厂湾土家美食一条街、偏岩至点军联棚休闲旅游文化走廊、磨市马鞍山滑翔运动休闲中心等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强化住宿餐饮业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保护性开发老字号餐饮品牌,鼓励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和品牌扩张,支持宜昌本土餐饮品种推陈出新,扩大宜昌美食文化对外影响力。支持连锁中餐业发展,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深入推进放心早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9.创新信用消费模式
扩大信用保险补助范围,推进信用消费,推动企事业单位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科技成果挂牌交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0.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从事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逐步申报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设计、研发、互联网、医疗、工业、能源、检验检测、技术翻译、离岸研发中心的BOT(建立-运营-转让)业务等领域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四)加强市场监管调控,保障市场繁荣稳定
1.健全商务法制管理 
逐步制定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等方面的法规体系。健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拍卖、典当、租赁、直销、生猪定点屠宰、加油店、旧货、旧机动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美容美发、洗浴、摄影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加强商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商务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履行商务行政执法职责,重点围绕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成品油市场、对外承包工程、商业特许经营、报废汽车回收、典当、拍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开展执法工作。
积极推进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全市商务领域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建立“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制度,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提高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超市等为重点,开展标准化创建和绿色市场认证等活动,积极推动出台地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健全食品流通可追溯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市州探索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妥善处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高生猪定点屠宰率和产能集中度,提升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2.加强重点行业管理
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药品流通网络,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现代流通方式;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促进典当业发展,重点实施宜昌市典当行推进项目。严把市场准入关,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推动典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订完善行业规则和业务操作规范,严格当金发放调查、审查、检查的工作流程,建立诚信经营、守法经营机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资金、信贷、抵押、登记、鉴定、征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艺术品、收藏品、奢侈品、闲置商品等民品典当业务的创新,促进典当物品的流通消费。
立健全拍卖业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拍卖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行业宣传工作和日常监督监管,促进拍卖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拍卖交易在宜昌商品流通中功能的发挥。
加强成品油的市场监管,科学规划加油站网点建设,实施沿江油气管道建设项目、茅坪LNG水上加气站,确保成品油市场供应。 
3.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
加快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农村市场等为重点的城乡市场监测信息直报系统。建立和完善肉、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加储备品种和规模,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时的市场供应。以食品、酒类、药品等商品为重点,落实食品安全集中整治部门责任,建立完善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突出重点,落实项目
围绕《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本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各级商务部门要同其它部门一道,全过程跟踪落实、狠抓重点商务项目的序时进度,确保十三五时期各项重点商务项目按时、按质推进。既要引进高水平商务发展项目和大项目,也要培育中小型商务发展项目和商务发展新型业态,还要推动中央和湖北省各项惠企政策的对接和落地,想方设法帮助商务企业解决问题、推动商务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商务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统筹协调,加强考核
加强全市商务领域发展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层推动,围绕宜昌全市商务工作加大协调力度。加强与国家、湖北省、本市有关部门、区县和功能区的对接协作,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整体统筹,提高便利化程度,共同推进全市商务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各项商务发展政策,强化政策集成,形成适应国际规则、国内外需求发展要求和宜昌市情的政策体系,更好地服务宜昌商务发展。
    同时,加强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探索建立商务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商务发展目标考核办法,建立规划实施的年度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健全社会监督。  
(三)创新管理,理顺机制
理顺商务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理清部门职责,落实县(市、区)监管与保障市场供应责任,构建适应我市商贸流通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完善政务信息发布制度,积极推动市级商务领域各类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和大众创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加快商贸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修订重点领域标准,建立标准实施促进机制,形成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稳定透明的开放型经济管理体制,依法规范和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健全外商投诉求助和处理督办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为投资者和权利人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保护。完善外贸协作、监测和预警机制,发挥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增强规避贸易风险、解决贸易争端、确保贸易安全的能力。完善处理境外劳务纠纷事件长效机制,建立对外承包工程风险保障制度,推动金融和保险机构向工程承包项目提供多种类型服务。加强商务中介组织和促进机构建设,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建立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四)政策促进,健全服务
 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争取国家、湖北省层面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丰富完善市级商务政策促进体系,推动设立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金。
加强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和跟踪问效,形成政策促进长效机制。在土地供应、促销平台、公共服务、用电价格、融资渠道、人才培训等方面,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现代流通业发展和商贸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引进、对外劳务合作公共平台和劳务培训机构建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结构,突出政策支持重点,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对商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信用保险覆盖率。鼓励各县(市、区)遵循世贸原则和国家政策制定相应商务发展促进政策,放大各级政府政策促进效应,推动形成国家、省和市(县)相互协调联动的商务促进政策体系。
提高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保障。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高便利化水平;加强商务经济运行监控,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国际、国内物流体系;推进全市商务产业安全数据库工作。 加强商务、海关、国检、国税、外管部门协作,为企业提供优质通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服务。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断提升商务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五)法制引领,智力支撑
充分考虑商务管理工作特点,加强商务工作理论和政策研究,进一步推动商务法制建设,加快商务管理立法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宜昌商务领域立法执法机制,形成保障全市商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加强内贸立法、外资立法;结合商务发展需要,制定出台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促进出口的意见、加快优势产能境外转移的指导意见、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商务依法行政机制,完善基层商务执法机构,规范商务执法行为,建立完善法律服务中介组织的商务领域法律咨询服务,加快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商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商务管理工作机制。开展商务管理重要问题课题研究,加大实地调研和政策理论研究力度,为建立健全商务管理规范机制、创新商务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加大宜昌市商务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商务发展人才梯队,提高商务领域员工的整体素质,重点推动商务高端人才的优化聚集,全面加强商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商务系统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商贸社团队伍、企业家队伍、教学科研队伍等五支商务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商务运行分析、现代流通和市场监管、法律、翻译、招商、服务外包等六类骨干人才。依托市内外高端商务智力资源,探索建立宜昌商务“智库”;统筹规划全市商务人才资源,完善人才教育支撑体系,加强与市内外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加大各类急需适用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全市商务系统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的培训;积极推进商务人才在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培训。 
注册中项网免费获取该项目详细资料,您也可添加信息管理员账户微信号ccpcservice获取,或关注公众号中项网查阅更多免费项目信息。

咨询电话:400-816-1360

此项目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19107495167

法律声明:以上信息仅供中项网用户用于供求双方业务对接和统计分析使用,若因不合理使用导致法律问题,用户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