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您离开之前... 关注中项网服务号免费订阅项目... 注册免费体验中项网服务
服务热线: 4008161360
项目
  • 项目
  • 招标
  • 重点项目
  • 设计院库
  • 项目汇总
  • 统计分析
  • 展会信息
搜索




【新疆,乌鲁木齐市】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06-30 截止日期 立即查看
联系人 立即查看 联系电话 立即查看
项目地址 立即查看 项目名称 立即查看
网址 立即查看 填报单位 立即查看
更正内容 立即查看 设备词 立即查看

下文中****为隐藏内容,仅对中项网会员用户开放, 【 注册 / 登录 】 后可查看内容详情

招投标详情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71 号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九版)的通知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中国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国务

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

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反

馈机制综合组。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国家卫生健康委代章)

2022 年 6 月 27 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九版)

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根据新冠肺炎乙类传染病甲类

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在前八版防

控方案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

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按照“及时

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

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坚持科学精准防控,落实“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加强重点时段、重***区、重点人群疫情防控,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在最小范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

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

2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现有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 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

三、公共措施

(一)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和广播、

电视、报纸、宣传品等传统媒体作用,全方位、***道开展新

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

人,倡导公众遵守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坚持勤洗手、戴口罩、

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疫情期间减少聚集、聚餐和聚会,配合做好风险排查、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保持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身体免疫力,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宣传教育内容可参考附件 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二)疫苗接种。


1.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人群范围扩大至 3 岁以上,坚持知情、

同意、自愿原则,鼓励 3 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

2.对于符合条件的 18 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 1 剂次同源或

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

疫接种。

3.重点提高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

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

4.根据疫苗研发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完善疫苗接

种策略。

(三)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出农村、城乡

结合部、公共聚集场所等重***区和薄弱环节,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在村(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区、***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四、疫情监测

(一)疫情发现报告。

1.病例发现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集和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

监测,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发现初筛阳性

人员要遵从“逢阳必报、逢阳即报”原则,在出具检测结果后2 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经确诊后应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或方舱医院治疗,根据病程进展及时订正临床严重程度。核酸

初筛阳性人员的报告和管理要求详见附件 2《新冠肺炎核酸检

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

体诊所发现可疑患者后,要在 2 小时内报***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

略,也可同步进行抗原检测,尽早发现疫情。加强对密切接触

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的密接)、入境

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纳***区管理人

群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做到早发现。

2.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

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

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纳***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区域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核酸初筛阳性人员,要在出具检测结果后 2 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转运至方舱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期间严格做好健康监测,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 24 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

3.聚集性疫情发现报告。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在同一学

校、居***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 2 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常规诊疗活

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行

病学调查、重点机构***

酸检测等途径发现。聚集性疫情应在 2 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

(二)***道监测预警。

按照点与面结合、症状监测与核酸检测结合、传染病监测

系统与其他部门监测系统结合的原则,开展人、物、环境等多

渠道监测。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汇总多渠

道监测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评估结果和

预警响应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

1.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

报告意识,对所有发热患者和其他无发热的可疑患者、不明原

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道感染病例、所有新入院患

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上述人员进行抗原检测。

2.风险职业人群监测。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

触的人员(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

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

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

普通医疗机构***。

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

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市和农***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医疗机构***两次核酸检测。如出现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酸检测频次。

3.重点机构***。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

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

人员,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

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辖区内出现 1 例及以上本土感染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 20%的抽样比例或按***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4.社区管理人群监测。纳***区管理的新冠肺炎出院(舱)

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在出院(舱)后第 3、7 天各开展一次核

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等风

险人员、区域协查人员、涉疫场所暴露人员、解除闭环管理的

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等,按照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监

测。

5.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对启用的集中隔离场所

定期开展环境核酸检测。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人员解除集中隔

离前采集隔离房间内物品、环境(包括手机表面、行李物品、

枕头表面、卫生间门把手等)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普通医疗

机构***。

6.进口物品及环境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

存储等场所环境适当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对口岸中来自高风险

国家和低温运输环境的进口货物及其货舱、货柜、车厢、集装

箱和货物存放场所开展抽样核酸检测,冬季低温条件下可增加

检测频次和抽样数量。***市中有冷链食品批发销售的大型农

贸(集贸)市场的环境定期开展核酸检测。对大型海运进口冷

冻物品加工处理场所可定期开展污水监测。

7.药品监测。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

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将

信息推***区街道(社区)管理,及时督促用药者开展核酸检

测,必要时可先开展一次抗原检测。

8.病毒基因变异监测。对本土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病例、

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

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标本开展病毒

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及病毒分离,动态了解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及时发现感染来源。***道监测预警要求详见附件 3《新冠肺炎监测方案》。

五、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应立即激活指挥体系,迅速完成常态和应急

机制转换,以地(市)为单位***,省、市、县

联防联控机制协同联动,扁平化运行,统筹调度资源,果断采

取应对处置措施。

(一)传染源控制。

1.确诊病例。确诊后应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方舱医院。病例治愈出院后,应当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2.疑似病例。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集标本进行核酸检

测复核,期间单人单间隔离,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3.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

行 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 6 天和第 7 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如两次核酸检测 N 基因和 ORF 基因 Ct 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为 40,下同),或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界限值低于 35,下同),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足出舱标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做好病情监测,符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应继续进行 7 天居家健康监测。

4.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既往感染者出院(舱)

后,***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

检测 Ct 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核酸检

测 Ct 值<35,结合病程、Ct 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 CT 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如核酸检测 Ct 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 Ct 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

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二)流调与***区域(人员)划定管控。

1.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

报告病例的医疗卫生机构******市联防联控机制组建的现场

流调溯源专班(工作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由卫生健康、疾

控、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现场流调小组根据工作分工开展工作,

采取现场流调和电话流调相结合的方式,阳性人员复核确认后

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

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根据疫情进展动态更新流调报

告。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和重点需根据疫情进展和规模动态调

整。对于发现早、病例数少、未发***区持续传播的疫情,需

快速开展精准流调,对病例既往接触史和活动轨迹进行详细调

查,明确病例的感染来源,判定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涉

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划定***区域等。当疫情进一步发展,病例数明显增多,出***区持续传播,传播链难以理清,***区已划定为中高***区实行封管控措施管理,流调重点调整为掌握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时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时间等,用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疫情发展态势分析。对于重点个案,如物资保障人员、快递人员、志愿者、社区服务人员等封管控之外人员中出现的感染者,以及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处于收尾阶段的新发感染者,应进行详细精准流调。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4《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指南》。

12.密切接触者及其他风险人员判定与管理。根据病例行动

轨迹和流调信息,利用“三公(工)”协同多部门技术手段和

大数据信息支撑,由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精准判定密切

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及涉疫场所暴露人员等风险人员。优先判

定和管理与病例接触频繁、持续时间长等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

接触者。对于人员较为密集复杂的病例活动场所(如餐厅、娱

乐场所、超市等密闭空间场所),可适度扩大密切接触者判定

范围。密切接触者采取“7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 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以下简称“7+3”管理措施),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第 3 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发生较大规模疫情时,为缓解集中隔离点资源严重不足,对密切接触者可采取“5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措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 1、2、3、5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 2、5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隔离管理期限自末次暴露后算起,解除集中隔离后应“点对点”闭环返回至居住地。对与感染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同住、同餐、同工作(学习)、同娱乐(如棋牌、卡拉 OK)等长时间密切接触人员判定为密接的密接。密接的密接采取 7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每日

应做好体温和症状监测,在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如密接的密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且对

应的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前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

11性,可于第 7 天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前两次

核酸检测有阳性结果,将密接的密接调整为密切接触者,按照

密切接触者管理。

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同暴露于婚(丧)

宴、餐馆、超市、商场、农贸(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和密闭场

所,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判定原则的涉疫场所暴露

人员,经风险评估对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采取核酸检测措施,具

体内容详见附件 5《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指南》。

3.***区域划定及防控。发生本土疫情后,根据病例和无症

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和疫情传播风险大小划定高、中、低***区

域。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

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区域,划为高***区。高***区原则

上以居***区(村)为单位***,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调整风险

区域范围,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封控措施。高***区

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区,中***区连续 3 天无新增

感染者降为低***区。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

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区域,划为中

***区,***区域范围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划定。中***区采取“人

***区、错峰取物”等管控措施,连续 7 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

***区。中高***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区为低风险

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等防范措施,低***区人员离

开所***市应持 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所有中高***区解

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

12作地、***区域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

***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区。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6《新冠肺炎疫情***区划定及管控方

案》。

4.风险人员协查管控。疫情发生地发现感染者、密切接触

者、密接的密接、涉疫场所暴露人员、中高***区域人员流出

本地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 2 小时内通过国家疫情防控管

理平台或函件向流入地发出协查单(包括身份信息、联系电话、

接触方式、末次暴露时间等排查管控所需信息),也可通过建

立***市***市之间“点对点”***区协查机制及时发送跨地

区协查信息。协查方收到协查信息后,快速对有关人员进行排

查,并按照风险等级分类采取发送短信、核酸检测、健康监测、

隔离等管控措施,确保每名风险人员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并于

接到协查信息后 24 小时内向疫情发生地反馈初步排查管控结

果,形成信息闭环。非疫情发生地,也应主动排查中高***区

域流入人员,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对有高***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 7 天集中隔离医学

观察,在集中隔离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有中***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采取 7 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

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

限自离开***区域算起。对有低风***区 7 天旅居史的人员,

3 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各省(***区、

***市)辖区内中高***区外溢人员管理措施由各地制定并对

13外发布。

(三)区域核酸检测。

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区人口规模大

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

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

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制定可操作的核酸检

测方案,迅速组织调度核酸检测力量(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

和物资,确保“采、送、检、报”各环节衔接顺畅,避免检测

不及时,造成阳性感染者发现延迟引起疫情传播。合理设置采

样点,有序组织核酸采样,防止交叉感染。基于风险评估结果,

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防止疫情扩散。在区域核酸

检测能力不足时,可采用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迅速统筹协调核

酸检测力量支援。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7《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区域核酸

检测策略》。

(四)人员转运。

发生本土疫情后,做好转运车辆的调用。确诊病例和无症

状感染者发现后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

治疗或隔离观察,转运时尽可能使用负压救护车。

密切接触者应安排专用车辆在 8 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

所,做到应隔尽隔、应隔快隔。转运前要做好人员的组织管理,

按照就近原则,合理分配集中隔离点和调度安排车辆,及时掌

握转运进展,坚决杜绝将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共同转运。转运

过程中做到有序就座,控制同车人员数量,尽量保持间隔,严

14格落实个人防护及车辆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到达隔离点

后,做好转运人员交接。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8《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人员转运工作指

南》。

(五)隔离管理。

合理选择集中隔离场所,按照“三区***道”,即***区、

工作***区(***区与物资***区)、***区,工作人***道、

隔离人***道的标准设置并规范管理,组织院感防控等领域专

家评估合格后方可启用。***市为单位*** 60

间/万人口的比例储备足够的集中隔离房间,协同周***市统

筹用好隔离资源。发生本土疫情后,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应立即

启动集中隔离点调度和梯次启用机制。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应规

范培训后上岗,落实疫苗接种、健康监测、核酸检测、个人防

护和闭环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隔离场所医疗废物的处

置和垃圾清运等工作。严格做到单人单间,防范交叉感染。解

除隔离时,对“人、物、环境”同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如结

果均为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如物品或环境核酸检测阳性,在

排除隔离人员感染的可能后,方可解除集中隔离。原则上由隔

离点医务人员负责隔离人员采样工作。集中隔离点检出阳性

时,及时排查隔离点交叉感染风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应在社

区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尽量使用单独

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居家

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本人及共同居住人不得外出。居家健康监测

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

15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9《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与居家

健康监测指南》。

(六)溯源调查。

针对感染来源不明的病例,迅速开展溯源调查,坚持人、

物、环境同查,优先排查“人传”的来源。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核酸筛查、血清抗体动态检测和大数据等

技术手段,从人、物品和环境等方面逐一分析论证,综合研判

病毒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链关系,并密切关注病毒基因变异

情况。对有证据提示物品、环境是传染源的,应采用先封控、

再采样、后消毒的方式,避免证据丢失。

(七)消毒。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运期间,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

物品进行随时消毒;转移后,应对其居住地、活动地及其他可

能被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治愈出院(舱)时,应对其个人

物品消毒后方可带出院(舱)。

中高***区等实施封管控***区域内,重点***区楼栋、

防疫物资保障场所(点)、垃圾储存点、快递集散***区域环

境开展预防性消毒。农***区和城中村消毒前,应针对当地环

境和居住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

疫源地终末消毒应开展现场消毒过程评价***过程

有效;消毒效果评价***需求按比例抽查。方舱医院关

舱、隔离点结束时的最后一次消毒,需要开展消毒效果评价***an>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0《新冠肺炎疫情疫源地消毒技术指

1617

南》。

(八)心理健康服务。

各地要制定受疫情影响人群心理干预方案,梳理当地线上

线下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心理干预队伍。建

立完***市级设立心理专班、县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设立心

理专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专干的心

理干预“三专”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心理热线服务,加强对各

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加大心

理健康科普宣教力度,组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患

者及家属、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针对性心

理干预。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1《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务技术指

南》。

(九)疫情信息发布。

发生疫情后,当地联防联控机制应于 5 小时内发布疫情、

***区域等相关信息,疫情信息应以网络直报数据为准,不得

晚于次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建立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机制。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解疑释惑、普及

防护知识,及时回应热点问题。

六、实验室检测

检测机构*** lab(ORF1ab)和核衣壳

蛋白(

N)基因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人体标本检测原则

上选用含内源性内参的检测试剂。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

测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和密接

的密接在住院、隔离医学观察或健康监测期间应“单采单检”,

即单独采集个体的标本,单管进行核酸检测,不得进行混采混

检。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 12 小时内反馈

实验室检测结果。

各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应***省级疾控机构、定点医院等,

对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及本土

疫情中的首发或早期病例、与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关键

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疫苗接种后核酸检测阳性者

的标本,在 Ct 值≤32 时开展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测序完成

后需及时将数据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

毒病所)开展序列比对。不具备基因测序条***省份,应将标

本送至病毒病所开展测序工作。Ct 值≤30 时开展病毒分离培

养工作,获得的病毒毒株应及时报送病毒病所,不具备病毒分

离条***省份需将标本送至病毒病所开展病毒分离工作。

实验室检测具体要求详见附件 12《新冠病毒标本采集和检

测技术指南》。

七、境外输入疫情防控

(一)入境人员管控。

加强各方信息沟通与共享,落实入境人员口岸检疫、闭环

转运、隔离管理、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强化远端防控措施,

加强拟入境人员的健康证明审核,进行健康告知;提醒旅客遵

守健康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要求。对入境人员实施“7 天集中

隔离医学观察+3 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在集中隔离医学

18观察的第 1、2、3、5、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在居家健康

监测的第 3 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

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

共交通工具。解除集中隔离前,第一入***省级联防联控机制

应及时将入境人员相关信息推送至目***省级联防联控机制,

做好信息共享。

(二)入境物品管控。

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加工、运输、存储、销售场所环境及

来自疫情严重国家非冷链物品适当进行抽样检测和预防性消

毒。进口冷链食品入境量较大的口***市要建设集中监管仓,

对进口冷链食品入库统一消毒、统一检测。严格进口冷链食品

境内生产、流通、销售全程防控和追溯管理。对入境航班乘客

托运和手提行李做好消毒工作。根据进口非冷链物品来源国家

(地区)疫情、物品类别和特征、运输方式和时长、装卸方式

等,研判进口非冷链物品被污染的风险等级,分级分类采取预

防性消毒或放行措施。加强部门协同配合,避免重复消毒和增

加不必要作业环节。

在进口冷链食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物

品后,对相关物品临时封存、消毒处理,对***区域进行消毒

处理,同时向阳性物品的来源地与同批次物品的流向地通报信

息。对于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冷链食品,按照新冠肺炎疫

情防控冷链食品分级分类处置有关要求进行处置。对接触阳性

物品及其同批次物品的从业人员进行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采样

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其中接触频次较高的从业人员采取 7

1920

天居家健康监测,在第 1、4、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三)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疫情防控。

加强对与入境人员、进口冷链等货物及环境直接接触的高

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登记与管理,强化单位***,完善相关

人员管理制度,固定岗位,避免交叉作业,配备必要防护物资,

落实集中居住闭环管理、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防

控措施。脱离工作岗位后,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四)口***市疫情防控。

完善口***市疫情防控机制,建立口岸防控专班,落实属

地责任,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和责任人,统筹各方力量做好疫

情防控工作。口***市要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坚持人物同

查、人物共防,有效防范境外疫情通过入境人员和进口货物输

入传播的风险。陆地边境口***市要督促跨境运输企业落实

“人货分离、分段运输”的要求,实行甩挂、接驳、吊装等非

接触式货物交接模式。离开陆地边境口***市需持 48 小时核

酸检测阴性证明。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3《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要点》。

八、加强重点环节防控

(一)重点人群。

高暴露风险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警察、保安等职业

人群,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性质、风险等级或所处场所类型做

好个人防护。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严格落实闭环管理、核酸

检测和闭环作业后的管控措施。本县(区)发生本土疫情后,尽量避免参加聚会、聚餐、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患有基础

性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儿童等要尽可能减少外出,避免前往

人员密集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场所。

(二)重点机构。

对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或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重点机构,加

强内部管控、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和个人防护等防控措施。辖

区内发生本土疫情后,配合执行当地疫情应急处置要求,同时

根据防控需要,养老院、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护理院、精

神卫生医疗机构***、视频探访等措

施;高等学校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聚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

构等可停止线下授课;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非关键

岗位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

(三)重点场所。

对于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等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

如车站、公共交通工具、物***区,农贸(集贸)市场、健身

娱乐场所、理发洗浴场所、月子中心等,要落实通风换气、清

洁消毒、体温检测等常态化防控措施。辖区内发生本土疫情后,

配合执行当地疫情应急处置要求,同时根据防控需要可采取

缩短营业时间,控制场所客流密度,避免举办聚集性活动、大

型会议和培训,降低客运场站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客载率等措

施。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14《重点场所、重点机构***

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21九、组织保障

(一)健全指挥体系。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

系,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指挥

系统启动机制、信息报告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台账制度、

对外沟通联络机制、督导检查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城市支援

制度等工作机制和制度,成立转运隔离、社区防控、核酸检测、

流调溯源、区域协查、口岸防控等专班。指挥体系要保持24小

时持续运转,发现疫情后立即转入应急状态,由当地党政主要

负责同志统一指挥、提级指挥、靠前指挥,各工作组配合协作、

信息共享,快速有序处置疫情。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疫情

防控政策和策略措施等培训、演练,提高科学指挥能力。要建

立专家会商和决策咨询制度,做到依法科学和精准有效应对。

(二)强化信息支撑。

依托已有信息平台或单独建设应急处置信息平台,横向整

合各部门疫情相关数据,纵向贯通国家信息平台,提升监测预

警能力。融合实验室检测、大数据、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

者管理、隔离点管理、病例转运和诊疗等信息,实现疫情防控

工作和信息的双闭环管理。要逐步完善平台功能应用,为疫情

风险研判、防控措施制定和资源统筹调配提供支撑。

(三)加强能力建设。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按照疫情不同情景应对要求,结合

当地实际,做好专业防控队伍、核酸检测能力、定点医院、集

中隔离场所、转运车辆、防疫物资等储备。要坚持平战结合的

22原则,制定梯次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高效应对不同规模疫情,

并定期培训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反应和精准防控能力。

(四)加强物资保障。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完善应急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调

用机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实际需要,及时协调医疗物资、

居民生产生活物资等的供应。要科学规范***省内外交通管控

措施,保障应急物资运输、民生保障车辆及其他符合防疫安全

要求车辆通行。

(五)强化督导检查。

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结合当地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

要,定期组织开展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应急

处置演练、能力储备及疫情处置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

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督促整改,避免过度防控与层层加码,确

保疫情防控和处置各项政策措施规范落地落实。


本条信息

我来纠错或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欢迎纠错,一经核实,纠错一个项目的,我们将赠送您一个项目反查。

我想跟踪该项目

请填写您需要跟踪该项目的内容及什么阶段为您反馈。

我还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请填写您需要反查项目的更多相关资料

 

会员特色服务

  • 寻找项目
  • 信息定制
  • 项目跟进
  • 业主库
  • 设计单位
  • 收藏信息
华项永达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中项永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16136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9号得实大厦一层北区

湖南中项网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中项永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电软件园二期D6栋8层

子公司:中项智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市场合作:18511848676

中项网服务号

中项网小程序

中项网APP

Copyrigt 2001-2034 中项网   京ICP证120656号   京ICP备100190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150号